先從看地圖說起,記得小時候在學校每次看地圖都要死記硬背「上北下南」,而家裡的長輩看傳統文化地圖,每次念叨的則是「上南下北」。後來才簡單地分清,「上北下南」是西方的用法,而「上南下北」才是我們東方的用法。
於是,每次看到現代的地圖就要面北而立,看到我國古代的圖,就面南而站。終於,每次都能站對位。
元代天文學,非常了不起
為什麼在我們我們傳統文化中的南方在上,下面李秀筆記將會對此做詳細的分析。這其實是和我國古代的天文曆法相關,眾所周知,我國古代的天文學非常發達,精準度極高,是非常了不起的一門學問。
除了看地圖的「上南下北」,涉及到南北,我們日常生活中還會說「天南地北」。「天南地北」是漢語中約定俗成的用法,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習慣了,就是這麼用,喻義是地域不同,或者兩地相距甚遠。事實上,這個成語最早出自元朝,元好問的《邁陂塘》詞,關漢卿在《沉醉東風》中也有用過。當然若真的追溯這個詞的來源,其實是來自《易經》,更久遠一點,可以推到更早的河圖。
那麼,元好問和關漢卿為什麼會知道這個大秘密,李秀筆記認為和一位著名的元代科學家有關,那就是郭守敬,當時非常厲害的天文學家、數學家。當然,也許在元朝,我所說的這件事只不過是天文學的科學常識而已。
郭守敬,在天文方面是非常厲害的,因為我現在知道,國際上有以郭守敬命名的小行星,中科院國家天文臺也有「郭守敬天文望遠鏡」。
理解「天地定位」,是學通先天八卦的最好方法
繼續說天南地北與《易經》的關係,孔子所作《說卦傳》裡面有「天地定位,山澤通氣,雷風相薄,水火不相射」的說法,同時還有「聖人南面而聽天下,向明而治」的記載。大致意思是說,先弄清楚乾、坤的方向和位置,然後再具體理解其他6個卦象。面南而站立,向著太陽的方向,就能知道偉大的天文意義。這裡的「天地定位」,並非只確定天地的上與下,而是還有有具體的角度和方位。
首先,我們都知道,天一定在上面,地一定被我們踩在腳下,其次我們結合上面《說卦傳》的內容可以明確,在祖先的天文視角下,《易經》認為:天所在的方向是南,地所在的方向是北,這也是毋庸置疑的事實。也就是說,天既然是在上的,也是在南的。而這個位置,也是我們神話故事裡的「南天門」。
上述這些內容,看似矛盾,實則有其天文學含義,讀懂其天文學含義,感受到我國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古天文學的偉大之處,而《易經》被稱為大道之源,名副其實。
天赤道,理解先天八卦的關鍵所在
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我們所理解的地圖,是把大地的方向分為東南西北四個方向,也就是說地圖的方向是水平的。
而在我國漢語中,天南地北所指的是一種天圖的方向,與水平方向呈現一定的夾角,在天文學上,這個圖一般稱作太陽視運動,也就是天赤道,或者說是太陽每天東升西落的路線,每年東升西落的路線。這是以北半球面南背北觀測的結果(如圖所示)。
假設我們把每天正午時分太陽所在位置,用一年的時間做個點的合集,這就是古老傳說中的南天門所在的大概位置,也就是上圖所示的南方。
知道了上述這個道理,基本上先天八卦、河圖也就不存在什麼秘密。南既然是在天上,所對應的地自然是在與之相對的地下。也就是說,我們的先天八卦,在天文學上可以作為太陽的運行路線圖來解讀。
由此,乾在上,坤在下,就順理成章了。也就是說,假如你現在看先天八卦,或者河圖,只要面南站著,如同我們日常讀書的時候舉著書,與水平呈現一定的夾角,就立刻明白了。原來乾在上、坤在下是這個意思。
按照上述內容,重新讀八卦的8個符號,超級簡單
雖然簡單,但卻非常精準的天地定位,是讀懂先天八卦的基礎。由此解讀卦者「掛在天上 」也,最為明了,古人的智慧實在了不起。孔夫子的每句話都頗具深意,看來《說卦傳》也不例外。
下面將八卦與具體的時辰相對應,也許你會讀出不一樣的感覺,我的感覺是這樣讀八卦的8個符號,真是超級簡單。
震是日出之前太陽所在的位置,也就是東北方向,離是日出的位置,兌是日出與日中的中間,乾代表日中,巽代表日出與日落的中間,坎是日落,艮是日落之後。所以一天中對應的時辰就很清楚了。
乾,是正午,陽氣最足,所以三個陽爻;坤,是子夜,陰氣最盛,所以是三個陰爻;震是日出之前,陽氣有所上升,所以一個陽爻在最下面,古代說是震旦;離,太陽出來了一半,還有另一半照地球的另一半,用現代科學解釋也是非常清楚的;兌,陽氣繼續上升,陰氣減弱,感受到水汽上升,蒸騰作用最為明顯,兌為澤;巽,陰氣上升,有絲絲涼風,所以巽為風;坎,日落時分,相對於我們的半球來說,和另一個半球陰氣相平;艮,陰氣繼續增加,但仍留存部分陽氣,太陽落山只留下了山,所以是艮。
綜上所述,上北下南、天南地北,簡單的詞語中蘊藏著讀懂先天八卦的大秘密,只不過一般老師不願說。
至於為什麼西方用上北下南,則是因為西方用的是北鬥星,當然在我看來這說明,在西方古代的地圖也並不是完全水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