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經:上北下南天南地北,讀懂先天八卦的大秘密,一般老師不願說

2020-11-25 李秀筆記

先從看地圖說起,記得小時候在學校每次看地圖都要死記硬背「上北下南」,而家裡的長輩看傳統文化地圖,每次念叨的則是「上南下北」。後來才簡單地分清,「上北下南」是西方的用法,而「上南下北」才是我們東方的用法。

於是,每次看到現代的地圖就要面北而立,看到我國古代的圖,就面南而站。終於,每次都能站對位。

上南下北

元代天文學,非常了不起

為什麼在我們我們傳統文化中的南方在上,下面李秀筆記將會對此做詳細的分析。這其實是和我國古代的天文曆法相關,眾所周知,我國古代的天文學非常發達,精準度極高,是非常了不起的一門學問。

除了看地圖的「上南下北」,涉及到南北,我們日常生活中還會說「天南地北」。「天南地北」是漢語中約定俗成的用法,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習慣了,就是這麼用,喻義是地域不同,或者兩地相距甚遠。事實上,這個成語最早出自元朝,元好問的《邁陂塘》詞,關漢卿在《沉醉東風》中也有用過。當然若真的追溯這個詞的來源,其實是來自《易經》,更久遠一點,可以推到更早的河圖。

那麼,元好問和關漢卿為什麼會知道這個大秘密,李秀筆記認為和一位著名的元代科學家有關,那就是郭守敬,當時非常厲害的天文學家、數學家。當然,也許在元朝,我所說的這件事只不過是天文學的科學常識而已。

郭守敬,在天文方面是非常厲害的,因為我現在知道,國際上有以郭守敬命名的小行星,中科院國家天文臺也有「郭守敬天文望遠鏡」。

理解「天地定位」,是學通先天八卦的最好方法

繼續說天南地北與《易經》的關係,孔子所作《說卦傳》裡面有「天地定位,山澤通氣,雷風相薄,水火不相射」的說法,同時還有「聖人南面而聽天下,向明而治」的記載。大致意思是說,先弄清楚乾、坤的方向和位置,然後再具體理解其他6個卦象。面南而站立,向著太陽的方向,就能知道偉大的天文意義。這裡的「天地定位」,並非只確定天地的上與下,而是還有有具體的角度和方位。

首先,我們都知道,天一定在上面,地一定被我們踩在腳下,其次我們結合上面《說卦傳》的內容可以明確,在祖先的天文視角下,《易經》認為:天所在的方向是南,地所在的方向是北,這也是毋庸置疑的事實。也就是說,天既然是在上的,也是在南的。而這個位置,也是我們神話故事裡的「南天門」。

上述這些內容,看似矛盾,實則有其天文學含義,讀懂其天文學含義,感受到我國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古天文學的偉大之處,而《易經》被稱為大道之源,名副其實。

天赤道,理解先天八卦的關鍵所在

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我們所理解的地圖,是把大地的方向分為東南西北四個方向,也就是說地圖的方向是水平的。

而在我國漢語中,天南地北所指的是一種天圖的方向,與水平方向呈現一定的夾角,在天文學上,這個圖一般稱作太陽視運動,也就是天赤道,或者說是太陽每天東升西落的路線,每年東升西落的路線。這是以北半球面南背北觀測的結果(如圖所示)。

古天文學意義上的南方和北方

假設我們把每天正午時分太陽所在位置,用一年的時間做個點的合集,這就是古老傳說中的南天門所在的大概位置,也就是上圖所示的南方。

知道了上述這個道理,基本上先天八卦、河圖也就不存在什麼秘密。南既然是在天上,所對應的地自然是在與之相對的地下。也就是說,我們的先天八卦,在天文學上可以作為太陽的運行路線圖來解讀。

由此,乾在上,坤在下,就順理成章了。也就是說,假如你現在看先天八卦,或者河圖,只要面南站著,如同我們日常讀書的時候舉著書,與水平呈現一定的夾角,就立刻明白了。原來乾在上、坤在下是這個意思。

按照上述內容,重新讀八卦的8個符號,超級簡單

雖然簡單,但卻非常精準的天地定位,是讀懂先天八卦的基礎。由此解讀卦者「掛在天上 」也,最為明了,古人的智慧實在了不起。孔夫子的每句話都頗具深意,看來《說卦傳》也不例外。

下面將八卦與具體的時辰相對應,也許你會讀出不一樣的感覺,我的感覺是這樣讀八卦的8個符號,真是超級簡單。

伏羲八卦方位圖

震是日出之前太陽所在的位置,也就是東北方向,離是日出的位置,兌是日出與日中的中間,乾代表日中,巽代表日出與日落的中間,坎是日落,艮是日落之後。所以一天中對應的時辰就很清楚了。

乾,是正午,陽氣最足,所以三個陽爻;坤,是子夜,陰氣最盛,所以是三個陰爻;震是日出之前,陽氣有所上升,所以一個陽爻在最下面,古代說是震旦;離,太陽出來了一半,還有另一半照地球的另一半,用現代科學解釋也是非常清楚的;兌,陽氣繼續上升,陰氣減弱,感受到水汽上升,蒸騰作用最為明顯,兌為澤;巽,陰氣上升,有絲絲涼風,所以巽為風;坎,日落時分,相對於我們的半球來說,和另一個半球陰氣相平;艮,陰氣繼續增加,但仍留存部分陽氣,太陽落山只留下了山,所以是艮。

綜上所述,上北下南、天南地北,簡單的詞語中蘊藏著讀懂先天八卦的大秘密,只不過一般老師不願說。

至於為什麼西方用上北下南,則是因為西方用的是北鬥星,當然在我看來這說明,在西方古代的地圖也並不是完全水平的。

相關焦點

  • 探秘宇宙規律——簡說河圖洛書,先天八卦與後天八卦
    易經這本無字天書看起來難以理解,其實它包羅萬象,但它的奧秘也不是無從下手,只不過「道可道,非常道」,我們能說出來的都不足以概括它的所有,但我們還是儘可能的去詮釋它的意義,因為當今的數學,物理,生物,化學,哲學,藝術等科學,都能在易經裡有跡可循。
  • 去天宮的門為什麼是南天門,《易經》的北坎南離如是說
    天南地北來源於先天八卦圖,先天圖中代表天的乾卦位於南方,代表地的坤卦位於北方,故說天南地北。因地理是人站在中央,以經緯線來定方向,面向北,故上北下南左西右東。而易經是北坎南離,東震西兌,是人面南而立觀察的。角度不同,方位不同。
  • 先天八卦與後天八卦演繹的是人體生命的終極秘密
    比如地球上有森林,人體有頭髮來對應,地球上有河流,人體有血管相對應;地球會颳風,人則有呼吸對應;地球上會下雨,人則會出汗相對應等等。不管地球上出現任何現象,人體中都有相應的功能相對應。人看似大腦指揮一切,但很多事情大腦並不能作主。比如,我吃飽飯後不想在餓了,大腦能作主嗎?我的頭髮不想再長了,大腦能作主嗎?我不想生病,大腦能作主嗎?
  • 五行並非番外之說,五行之數與陰陽八卦整體形成了易的數字理論
    《易經》的開篇基礎是陰陽八卦,五行並非番外之說。五行之數與陰陽八卦整體形成了易的數字理論。即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這裡有一二三;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這裡有一二四八;再生六十四,三百八十四。這是八卦成數,加上五行之數,形成整體的《易經》之數。
  • 孟令偉奇門遁甲丨丨奇門遁甲中八卦的先天與後天之理
    伏羲在觀察大自然,想要尋找宇宙答案的時候他發現了三個秘密,這個世界的運轉有沒有可能是有規律的,如果是有規律的話,我們能不能找到這些規律的共性?如果可以找到,我想我們解決所有的問題可能都會有參照,所以伏羲發現了陰陽、三才這兩個秘密,通過這兩個發現,他排列出了另一組符號就是八卦,學習易經如果先從八卦入手,我們就會覺得非常容易很多人學習易經,沒有辦法研讀到最後就是因為對基礎的八卦不了解。那八卦是什麼?
  • 後天八卦由先天八卦變化而來,觀察角度的不同導致不同的卦形
    宋朝是一個文人輩出的年代,文化發展非常迅速,這也是為什麼在宋朝才出現先天與後天八卦之爭的根本原因,可以說在宋朝之後,古人對於伏羲八卦的理解是完全不一樣的。整個先天八卦詮釋的是量變到質變與對立統一的規律,這也間接證明了河圖洛書是先天八卦(伏羲八卦)的起源,先天八卦的規律說的就是樸素的唯物辯證法。
  • 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邵雍以前沒有區分先天八卦、後天八卦的說法。卦象解說《易經》〈說卦傳〉:「天地定位,山澤通氣,雷風相薄,水火不相射。」。1. (乾)三爻全陽,表示全動,是天體之象。1. 天地定位2. (坤)三爻全陰,表示全靜,是大地之象。o 先民的宇宙觀是「天動而地靜」,天在上而地在下,即「天地定位」。2.
  • 《易經》六十四卦的原理和命名法則,讀懂卦象與經文的重要基礎
    導讀:這一節的內容很重要,它揭示了《易經》卦象的意義和命名法則,是我們讀懂《易經》一書的重要基礎。六十四幅卦象,代表意義不同,名稱不同,經文各異,但卻存在著規律性的內容。比如,卦象的意義如何定義,卦象的名字是如何命名的,卦辭、爻辭如何解釋卦象、爻象,如何論斷吉兇休咎,都包含著統一性的法則,掌握了這些規律,讀懂《易經》並不難。上一節講了八卦的來歷及其意義,現在我們就可以來探索《易經》六十四卦的奧秘了。一、 六十四卦的繪製方法翻開《易經》,我們不難發現,《易經》裡面的卦象都是由六個爻組成的。
  • 什麼是先天八卦與後天八卦
    先天八卦講對峙,即把八卦代表的天地風雷,山澤水火八類物象分為四組,以說明它的陰陽對峙關係。《周易說卦傳》中將乾坤兩卦對峙,稱為「天地定位」;震巽兩卦對峙,稱為「雷風相薄」;艮兌兩卦相對,稱為「山澤通氣」;坎離兩卦相對,稱為「水火不相射」,以表示這些不同事物之間的對峙。按上述對峙關係,先天八卦可分為三個周期。
  • 燈下讀易:伏羲,先天八卦的解析
    古人解釋說:「卦者掛也。」聽起來好像等於沒有解釋。實際上古人的意思是那些掛在天地間的現象,掛起來的現象,就是卦。天地間有八個大的現象,稱為八卦。那八卦呢?包括:代表天的乾卦、代表地的坤卦、代表太陽的離卦、代表月亮的坎卦、代表雷的震卦、代表風的巽卦、代表高山的艮卦、代表河流的兌卦。天地日月、雷風艮兌,一共八個卦。
  • 《易經》提醒:三歲看大,七歲看老,到底看的是什麼?
    01抬頭有神明,忠厚傳家遠《易經》是與神明溝通的大學問,當初伏羲畫出八卦便是為了更好地「通神靈之德,類天地萬物之情」。依據《易經》的陰陽理論,古代人以為,白天有「日遊神」,夜晚有「夜遊神」,這些人承擔紀錄人們的意念、言語、行為,按時向上天匯報,隨後上天依據每個人的所作所為降福或者降禍,所以說「抬頭有神靈」。
  • 《易經》透露:人的命運各不相同,主要受什麼影響?
    易經學說認為,人各有命,你想往富貴上靠,也靠不上,得看你命裡有沒有。比如,世界上的樹葉多如牛毛,可是你能找到兩片相同的葉子嗎?同理,人的命運是按照自己的軌跡運行的,每個人運行的軌跡都不一樣,命運也就不盡相同。下面從易經角度分析,人的命運不同,主要受這3點影響。1. 五行的影響說有人和名人生日一樣,是同一年生的嗎?時辰一樣嗎?差一秒時辰都不一樣的。
  • 詳解《易經》艮卦:不動如山,八卦中最穩重安全的依靠
    艮覆碗艮的形狀像一隻是倒扣著的碗,所以口訣裡說「艮覆碗」。所有與這個形狀相關的物體都歸在艮裡邊,比如桌子、凳子、床、房子、門框,都是艮卦「」。艮為政府機關過去管政府機關叫做衙門,艮卦從門引申到衙門,再引申到政府機關,所以艮卦也是政府機關和事業單位。
  • 《易經》:大器晚成的人,一般身上都有這4個特點,將來非富即貴
    那些大器晚成的人,身上一般都有4個特點,《易經》中早有介紹,來看看你有嗎?一、隱忍《易經》有云:君子藏器於身,待時而動,方能無往而不利。大智慧的人從不輕易顯露自己的能力,而是等待機會然後出其不意。更何況《易經》在中國,本來就是「群經之首、大道之源、文化根基」,因此也有哲學家曾說:「讀懂了《易經》,就是讀懂了華夏兒女的根。」每當我們在家庭、工作、交流、學習中感到困惑時,我們都可以從《易經》中找到答案。
  • 初窺易經不知其道,掌握方法快速了解
    易經之說源與周朝文王所創,以八卦相成六十四象,演萬物之道。雖經千年,仍為世人所好,其意深奧廣博,歷為百家推崇,謂之群經之首。然而初窺易經者,往往不知其法,讀之猶如天書,現以簡易方式行代入之法作一釋解,以便習者從中借鑑。
  • 易經說:「七分出息,三分尊嚴」,做人要學會在3件事上放下尊嚴
    《易經》作為一種廣為流傳的典籍,一直佔據著十分重要的地位。《易經》被認為是迷信的佔卜書,但其實它闡述的是變化之理,適合人們多變的日常生活。易經說:「七分出息,三分尊嚴」,做人要學會在3件事上放下尊嚴第一件事:面對生存問題時,要放下尊嚴。
  • 為什麼我們總說上廁所、下廚房,反過來不能說嗎?
    中華文明上下五千年,很多我們都習以為常的事,卻是大有文章,就比如我們經常說的「買東西、上廁所、下廚房……」千百年來只知道是這樣說的,有時候可能就會想為啥是上廁所、下廚房而不是上廚房、下廁所啊,雖然看起來沒有什麼不同,但是我們從小到大都是這樣說的,所以在我們的潛意識當中這樣說似乎更加合理
  • 易經告誡:做人,別在這四件事上唉聲嘆氣,會倒黴的,別不信
    世間都說:閱盡世間萬卷書,不如讀懂一本《周易》。這句話說得一點不為過。《周易》在中國,本就是「文化之底,群經之首,大道之源」。故宮就是按照《易經》卦理來設計,蘊含精密數學原理,歷經600年風吹雨打,依然金碧輝煌;儒家以《易經》乾卦立派,道家以《易經》坤卦立派,兵家三十六計也是來自《易經》;最近的研究更表明,《易經》的每一卦,都是一首詩,文學、美學價值,完全不亞於《詩經》因此就有人說,讀懂了《周易》,便是讀懂了中國人的根!
  • 地圖為什麼總是上北下南?
    地圖就應該上北下南?這是又一個約定俗成,極少有人會質疑的慣例——現代地圖幾乎清一色的上北下南。各國的繪製即使存在爭議、差別,也都是本國是否處於圖畫中心,極少有人挑戰南北方向。南、北、東、西為上皆有出現。清學者俞正燮《癸已存稿》中說:「凡輿地懸圖宜以北為上,其几案展閱之圖宜以南為上,以坐閱多向明也」也證明了這一點——製圖人的主觀判斷很影響地圖的方位。世界範圍內更不統一。比如古代阿拉伯人的地圖習慣以南為上(可能是麥加聖城在阿拉伯世界的南方的原因),剛好和西方相反。
  • 易經八卦和二進位的關係
    易經八卦和二進位的關係今天我們一起研究一下二進位和它的起源,首先我們先說一下什麼是二進位?方法是十進位數字除以2,然後取除剩下的餘數,舉個例子,比如你想問:說17這個數字你怎麼換算成二進位的數字呢?好了這個就是十進位和二進位數的換算方法,我們明白了十進位和二進位的關係之後呢,我們再來說一說二進位的發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