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個倭寇轉戰三省,攻州掠縣,大明王朝最恥辱的一頁

2021-01-12 網易

  嘉靖倭亂,大明王朝最恥辱的一頁

  秦玉龍/文

  

  讀過明史的人都知道,嘉靖年間的大明王朝,內憂外患,民不聊生。北邊蒙古俺答汗長年侵擾邊境,甚至於嘉靖二十九年兵臨北京城下,史稱「庚戌之變」。同時,南邊倭寇不斷侵擾沿海一帶,燒殺搶掠。「南倭北虜」始終困擾著嘉靖一朝。

  嘉靖三十四年(公元1555年)六月初七,53名倭寇從浙江紹興上虞登岸,然後一路狂飈突進,如入無人之境,歷時兩個多月,轉戰洗劫浙、皖、蘇三省,攻掠杭、嚴、徽、寧、太平等二十多個州縣,攻打明朝留都南京,史稱「嘉靖倭亂」。

  平倭名臣胡宗憲的軍師、明代著名布衣軍事家鄭若曾記述:「其所經歷八郡,轉戰三千裡,凡人材、物力、地形靡不瞭然於胸中;不殺人,不掠財,不姦婦女,周流深入,其志詎可測耶!」。

  

  這股倭寇上岸後遇小縣城就攻打,遇官兵就搏殺。《明史·日本傳》裡的記載用了大量的動詞:「突犯會稽縣,流劫杭州,突徽州歙縣,至績溪、旌德,屠掠過涇縣,趨南陵,至蕪湖。燒南岸,趨太平府,犯江寧鎮,直趨南京。」

  這股倭寇戰鬥力超強,《籌海圖編》記載:「蓋此五十三人者,滑而有謀,猛而善鬥,殆賊中之精選,非常賊也!」

  南陵之戰,蕪湖縣丞陳一道父子率領「蕪湖驍健」,力戰獨進,全部戰死。

  江寧鎮之戰,明軍指揮朱襄、蔣升率眾迎拒,「不能御,襄戰死,升被創墜馬,官兵死者三百餘人。」

  

  《明世宗實錄》記載「引弓射之,賊悉手接其矢,諸軍相顧愕貽,逐俱潰。」

  這股倭寇攻打南陵縣城時,曾被聞迅趕來的四個縣的官兵層層包圍,明軍放箭射擊,倭寇卻能手接飛矢,嚇得明軍目瞪口呆,扔了弓箭刀槍,四散潰敗。如果這樣的描述不是明軍將領為自己的無能開脫,而刻意編造的故事,可見明軍戰鬥力之差,也足見這股倭寇的武藝之強令人驚悚。

  這股倭寇攻打南京時,南京兵部尚書張時徹匆忙下令關閉城門,並督促百姓自備糧械,登城守衛。20倍於敵的明軍,面對區區53個倭寇,居然緊閉城門,不敢出擊。倭寇叫陣攻城兩天,雖未成功,但竟搏殺守城明軍千人,自己不折一人,從容離開,而明軍竟不敢開城門追擊。

  

  明史如此描述:「賊逐直趨南京,其酋衣紅乘馬張黃蓋整,眾犯大安德門,我兵自城上以火擊之,賊沿外城小安德門、夾崗等門,往來窺覘會城中,獲其所,遣諜者,賊乃引眾由鋪崗趨祩陵關而去。」

  讓人無法置信且百思不得其解的是,在這股倭寇進犯和撤退的路上,明朝各地十幾萬地方正規軍和民兵,多次以絕對優勢兵力包圍了幾十名倭寇,試圖圍殲,不料竟屢遭失利,損兵折將。

  這股倭寇走州過縣,在浙皖蘇三省轉戰80餘日,縱橫3000餘裡,殺死明軍官兵四五千人,包括一御史、一縣丞、二指揮、二把總。

  倭寇撤退途中,副總兵俞大猷、副使任環,多次率軍半路埋伏截擊,但都沒能圍殲這股人生地不熟四處亂竄的倭寇。

  

  最後,

  替大明挽回一點顏面的是明史上鮮為人知的抗倭名將之一曹邦輔。

  八月中旬,這股倭寇在官兵追擊下,越過武進縣境,抵達無錫慧山寺,一晝夜狂奔一百八十餘裡,「賊疲定望亭,次日至滸墅關。」這時的滸墅關防線(今蘇州吳縣西北30裡),時任蘇松巡撫曹邦輔、副使王崇古率領僉事董邦政、指揮張大綱、把總婁宇等人,督率數千精銳官兵,在陸地、太湖邊布下了天羅地網。

  以逸待勞的明軍面對疲憊不堪的倭寇,在吳林廟擒斬二十七人,殘餘倭寇逃躲進一間民舍,官軍包圍用火攻,倭寇抵擋不住,拼命殺出一條血路突圍,四散藏在田禾中,

  被悉數擒殺,沒有逃掉一人。

  

  全殲53名倭寇,雖然得益於曹邦輔的正確指揮,也離不開另外兩個普通百姓的貢獻。史載,這股倭寇到了無錫,想經北邊的常熟到柘林與另一股300人的倭寇會合,就抓了兩個當地百姓帶路。二人故意領著倭寇南轅北轍,帶著他們一路向南走,遇到路人就讓他們去告官。等這股倭寇走到蘇州,曹邦輔率軍已布下天羅地網。當倭寇發現自己被包圍,方知上當,將兩位百姓亂刀分屍。

  《籌海圖編》記述兩位無名英雄:「二人之紿賊,其功固非碌碌者,惜二人之姓字不傳耳。」

  這件令明王朝恥辱的大事件發生一個月後,有一位重要人物從山東被急調江浙抗倭前線,他就是著名的抗倭英雄戚繼光。歷史不能假設,倘若戚繼光當時就在前線,53名倭寇還會如此猖狂嗎?

  

  有人分析,從這股倭寇的行動特點看,很可能是日本九州最南端的薩摩(今日本鹿兒島縣)人。1555年,日本九州戰事頻仍,戰敗的武士淪為浪人,不少就選擇到中國沿海當海盜。關於他們只攻擊城池和官軍的自殺式行為,一直是個謎團。曹邦輔和鄭若曾猜測,這些人或許是倭寇派出的偵察兵,之所以狂奔三省,走州過縣,是為以後大舉入侵明朝探路。

  當代有史學家認為,這53人可能是海盜王直的部下,扮成倭寇意圖打回歙縣老家。這種說法邏輯上有硬傷,如果是海盜回鄉,一定是悄無聲息,而不是大張旗鼓向官軍叫板挑戰,更不會冒死攻打南京城。再說了,他們抓了兩個百姓帶路,難道海盜連自己的老家都不認得了?

  

  上圖為明代畫家、親歷倭患的仇英畫作《倭寇圖卷》,現藏日本東京大學,是學術界公認的描繪倭寇形象最權威的圖畫。

  組圖顯示,那些上身著單衣,下身穿兜襠褲,光著腳丫子,身材矮小的倭寇,在面對盔明甲亮的明朝正規軍時,如入無人之境,把明軍殺得一敗塗地……

  1555年的嘉靖倭亂,是華夏歷史上一場令後人無比憤懣的「千年之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關焦點

  • 土木堡之變後沿海倭寇海盜日益猖獗,是因為備倭兵被調到京師了嗎
    日本因此動蕩不安的政治環境加上政府管控力減弱,這些因素都極大刺激了倭寇的發展。日本南北朝時期從1336年-1392年,時間跨度將近60年。大明王朝成立以後由於明朝政府號令日本南北朝和朝鮮剿匪,所以倭寇得到了第一次有力地遏制而日本統治者也獲得了大明的冊封。
  • 為什麼有人說《大明王朝1566》是大陸最好的電視劇?
    日慕鄉關一直認為張黎的另一部作品《走向共和》才是中國大陸電視劇的神作,當然,《大明王朝1566》也是非常好的一部電視劇。中國歷史中「明史」是一段特殊的存在,不僅僅因為它距離現代社會比較近,還因為他是漢人建立的最後一個封建王朝,是中原文化為核心的社會制度集大成的一朝,有很強的借鑑意義和研究價值。
  • 盤點大明的最傑出的內閣首輔
    明朝,是中國最後一個有漢人統治的封建王朝。從1368年大明建立到1644年大明滅亡。整個王朝近300多年的歷史長河裡。共更替16帝王。這一時期經濟也文化都空前繁榮、名家輩出。如張居正、王陽明、于謙、戚繼光等人。同時更替95次內閣首輔大臣。其中出現了不少名垂青史的首輔大臣。他們居功至偉。
  • 大明王朝:呂芳為何能夜訪嚴嵩和徐階議事?嘉靖:他不僅是個宦官
    引言《大明王朝1566》這部歷史劇以嚴嵩父子把持朝政二十餘年,大明國庫空虛,東南頻遭倭寇侵擾為背景,講述了以徐階、高拱和張居正等裕王派「清流」和嚴嵩黨羽鬥爭的故事。觀眾們一定注意到了這部劇中的一位特殊人物——呂芳,呂芳是嘉靖帝的貼身太監,雖然他不在朝為官,但是在嚴嵩父子和裕王派的鬥爭中,卻處處都有他的影子。
  • 海盜倭寇蛇鼠一窩,大明水師剿匪滅倭決戰
    到了隆慶年間,沿海的倭寇基本被剿滅,殘餘的倭寇與海盜投奔了當時最大的海盜集團頭目—吳平。 海盜倭寇,蛇鼠一窩 海盜吳平,福建詔安縣四都人,嘉靖年間與倭寇相互勾結橫行於福建、廣東沿海地方,汪直、徐海覆滅後,其勢力最大,號令群盜。《詔安縣誌》載: 劇賊吳平,四都人。
  • 《大明王朝1566》宦官成為贏家,閣老鬥嚴嵩,到後來永遠忠於大明
    現在的國產劇,演的是真的好,這幾天被一部《大明王朝1566》刷新了新的自己對國產劇的偏見,就是這一部精彩的國產劇,竟然被冷藏了10年,十年前大明王朝,這部國產劇,曾經在電視臺,播放過一次,不知道什麼原因,突然下架,這一冷藏就是10年,這部國產劇一上映,就在豆瓣的評分,達到了有史以來最高的一次9.5
  • 架空歷史:來到這大明亂世的他驅除韃虜,抗擊倭寇,成就千秋霸業
    架空歷史:來到這大明亂世的他驅除韃虜,抗擊倭寇,成就千秋霸業!1.來到這大明亂世的他驅除韃虜,抗擊倭寇,成就千秋霸業!精彩內容:當校尉們到了商鋪的時候,那些平時連正眼都懶得錦衣衛的店家們,也一改平時的態度,客客氣氣地將人請進店中,先是上茶又是上點心,在叫帳房乖乖的去取份子錢,這種特殊的待遇一下弄得校尉們很是不適應。
  • 兩千多年的古代歷史中,為何只有明朝倭寇最為猖獗?
    其洋洋灑灑數千言,可謂對倭寇知之甚詳,可見倭寇對當時的大明造成了多大的破壞,那麼為何古代歷史上只有大明一朝縷縷被倭寇侵擾呢?且聽我為你一一解析:1、那個時期是日本武士數量的急速膨脹時期公元1368年,大明王朝建立之時,當時的日本正處於室町時代,分為南北朝,南北之間鬥爭激烈,幕府對於各地大名控制力日漸削弱,繼而日本各地的大名紛紛獨立,日本進入到所謂的「戰國時代」(1467—1603),當時日本九州、四國、本州三島分裂成為數十個小國。
  • 大明王朝裡嘉靖帝旗下的群臣,有哪些著名人物,你又了解多少?
    明王朝中待機超長的皇帝之一嘉靖帝,是如何在手握權力的這些年裡培養出眾多的能人異士。我們也無從知曉,不過從他那种放浪不羈的性子中我們也想可以略知一二。畢竟能夠二十幾年不上朝,還喜歡研究丹藥的人,總有些奇思妙想的怪點子。
  • 大明王朝1566:改稻為桑本是利國利民,為何當地百姓不買帳?
    "改稻為桑"是《大明王朝1566》前期的一個重點劇情,嘉靖由於揮霍無度,兼之連年戰亂,導致了國庫虧空。 為了補虧空,嚴嵩提出了在浙江"改稻為桑"的國策,即在浙江把稻田改成桑田,讓江南織造局生產絲綢賣給西洋的商人。
  • 大明王朝15:呂芳會見嚴嵩、徐階,嘉靖帝起疑,發配呂芳做監工
    一夜之間禁宮驚變,呂芳發配,首輔次輔都被關了禁閉,各部衙門的例行公事雖日常辦著,但公文案牘一時卻不知由誰票擬批紅,大明朝這架巨大的機器似乎突然停止了運轉。這嘉靖帝葫蘆裡到底賣的什麼藥,要破解這道難題,還是得請出這許久未露面的李妃來說道說道。
  • 《大明王朝》中,是什麼力量推動齊大柱身份一再變化?
    國產神劇《大明王朝1566》中,身份變換最多的角色是誰?是齊大柱,有十一次變化之多。那麼,是什麼力量在推動他身份的變化?就劇論劇,竹林君帶您圍觀齊大柱。一,桑農「倭寇」此時,齊大柱以浙江淳安縣桑農的身份出場,與本地百姓一起阻止官兵踏苗,反被馬寧遠誣陷成倭寇,逮捕到杭州。
  • 清朝的江山,是從大明王朝手裡奪得,還是李自成的大順王朝?
    而至於說後期清朝的江山到底是從大明王朝手裡奪來的?還是李自成的大順王朝手裡奪來的?我們大可以從兩個方面來分析一下這件事情。我們說清朝疆域是繼承的明朝的疆域這個說法其實並沒有什麼太大的錯誤,當時明朝在北方對清朝的作戰之中連連失誤,相當一部分軍隊的戰鬥力確實不如滿清的八旗,這也是一個非常客觀的現實了。
  • 萬曆十五年看似平靜,其實是大明王朝由盛轉衰的轉折點
    大明朝可圈可點的事件也就是:這一年大明王朝的神宗萬曆皇帝不上朝理政了!而且這一不朝,一下子延續了二十多年。    1587年,大明首輔張居正已經去世五年了,由張居正倡導的「一條鞭法」改革基本結束,而對於他本人的清算也算是到頭了。
  • 《萬曆十五年》:大明王朝的病危通知書
    黃仁宇在整一篇文章中,作者挑選了六個人物,分別是萬曆皇帝朱翊鈞、大學士申時行、首輔張居正、清官海瑞,哲學家李贄、大明將領戚繼光。作者研究他們的生平,體會他們的故事,在全書中,我最能體會到的是兩個字——矛盾。皇帝與文官集團的矛盾,皇帝與首輔的矛盾,首輔與官員的矛盾,官員與官員的矛盾,還有最重要的保守派與自由派的矛盾。
  • 大明王朝的5位太監,他被稱作老祖宗,他裝瘋3年,個個不簡單!
    《大明王朝1566》這部歷史劇,可以說給太監進行了正名。明朝的太監,其實都是具有很高素質、文化涵養和察言觀色的本領,不僅只是生活秘書,也是工作秘書,相對來說是最忠誠的。這也是為什麼歷朝歷代都有幾個太監當政或影響朝野的例子。
  • 這個國家多次挑釁大明,朱元璋卻把此國列為不徵之國
    朱元璋鄙視日本由來已久,在他眼裡,日本就是個「國王無道民為賊」的小丑。但日本卻認為自己比明王朝更有資格繼承中華大統。大明與日本劍拔弩張,戰爭一觸即發。然而,面對朱元璋的步步緊逼,日本當政者還是寸步不讓。朱元璋即位之初就派使臣下國書到日本,表達了兩個意思:一是希望他們來朝貢,二是責令他們解決擾明倭寇問題。結果,國書送達後,日本不僅沒來朝貢,反而砍了使者的腦袋。
  • 大明國殤,「庚戌之變」之變的始末
    朱明王朝的江山取自於蒙古人建立的元朝,自明朝建立,和蒙古人差不多是"三年一小戰,十年一大戰"。在朱元璋、朱棣統治時期,明朝處於優勢地位,所以採取的是攻勢,把元朝打成了北元,又把北元打成了韃靼和瓦剌。仇鸞是個混吃等死的二世祖,叫他對付蒙古人,那是找死,可仇鸞有自己保命的辦法。他和俺答私底下談判達成協議:他給錢,俺答退兵,俺答爽快的同意了。可仇鸞高興沒多久便收到消息,俺答是退兵了,卻去了薊州,這讓仇鸞瞬間傻眼了。 薊州是北京的門戶,本來是在大同的敵軍,卻陰差陽錯的被自己"趕"到薊州,要是皇帝出了什麼問題,那自己的死期就到了。於是火急火燎的趕緊率軍趕往北京。
  • 大明王朝賢后(一)
    大明王朝歷經267年,雖然出過不少昏君,但是所有的皇后均是賢后,從未出現過後親幹政的亂局。
  • 大明王朝的國號不是隨便取的,竟然是與這個宗教有關
    歷史上的王朝總有一個代名詞,就是它們的國號。上至春秋戰國,下至滿族人的清朝。每一個國號都代表了那一個時代的記憶。西漢王朝更是奠定了我漢家子弟的名字。那麼作為歷史認同感最強的王朝——大明王朝,它的國號又是怎麼來的呢?各位看官一看便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