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的諾貝爾醫學獎,被認為是諾獎一生的汙點

2021-01-18 騰訊網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想過,諾貝爾獎有沒有可能被頒給對人類有害的發明或發現?

諾貝爾獎,作為聞名於世界的著名獎項,它的特殊性在於它只會頒給對人類做出巨大貢獻的發明或發現或特別的文學著作

按照這個邏輯,被授予諾貝爾獎的科學家們和文學家都應該是偉大而且流芳百世的——但真的是這樣嗎?

歷史具有滯後性,有些發明在那個時代是先進的、貢獻巨大的,但過了這個時代進入新的時代,隨著人們的知識儲備進一步豐富,有些技術的弊端或不合理的部分就暴露了。

科技與人一樣,都是在不停成長的。舊的技術被淘汰,新的技術也源源不斷湧現。這次要談論的就是曾經得過諾貝爾獎現在卻已經被時代淘汰的技術——前額葉白質切除手術

這一項技術是來自葡萄牙的外科醫生慕尼斯發明的,在那個腦科學並不發達的時代,他的這項發明被譽為"救人的醫術"。而慕尼黑醫生開始研究這個手術的起因或者說靈感來源是約翰·富爾頓與卡羅爾·雅克布森兩位科學家在1935年倫敦舉行的第二屆神經精神學會上發表的報告。

他們的報告中提到對黑猩猩實行兩側前連合切斷術後,黑猩猩的攻擊性行為也隨之減少了。於是受此啟發的他也開始嘗試用類似的方法治療人類的某些重大精神疾病(大多數比較嚴重的精神疾病都伴有不分敵我的攻擊性行為)。

一開始他試圖通過向額葉內注射酒精摧毀神經纖維的方式來達到讓病人強制安靜的效果。不過他很快就發現這樣會損害到大腦的其他地方,甚至有可能會危害病人的生命。

為了避免這一情況的同時,也為了手術的精確性,他選擇從手術器械入手:開發出一種被稱為腦白質切斷器的手術儀器來完成額葉的切除工作。當時其實還是精神病外科的起步階段——也就是二次世界大戰剛結束的時候,在那時候的美國是有很多人支持腦前葉手術的。

支持的人那麼多是因為剛經過一場大戰,部分退役士兵和傷殘士兵患上了嚴重的戰後PTSD(主要症狀包括惡夢、性格大變、情感分離、麻木感、失眠、逃避會引發創傷回憶的事物、易怒、過度警覺、失憶和易受驚嚇,此疾病也有可能伴隨著其他精神失調,包括重度憂鬱、一般性焦慮失調和各種成癮性)。

腦的前葉主要負責控制人的衝動和情緒調節,那時的醫生希望通過切除前葉一舉根治暴力傾向、焦急暴躁等病症。

最重要的是手術結束後確實收到了一定的效果,這對病人和家屬來說都是一種解脫。科學界也因此對此評價甚高,慕尼黑醫生獲得諾貝爾獎在那個時代是無可爭議的,畢竟他拯救了千千萬萬個被精神疾病折磨的家庭。

但它仍然有局限性,先不提手術程序比較粗糙的問題,最關鍵的是,連做手術的醫生們自己都不知道自己究竟在幹什麼,他們只是憑感覺在做手術,甚至不知道為什麼要切那塊地方——這也就導致他們根本沒辦法保證手術效果。

有關的真實案例:因一篇獲獎作文而小有名氣的天才女子弗蘭西斯·法默在1936年成為了好萊塢的明星。但她的性格十分暴躁,且經常熱衷於用讓人無法理解的激進方式反抗周圍浮華的環境,甚至與同事反目,在片場衝著老闆大吼大叫。

最後她被她的母親送進了精神病院,被切除了腦白質。多年後重返社會的她成了一個目光渙散、神情呆滯的中年婦女。

諸多案例中最有名的是來自甘迺迪家族的羅絲瑪麗·甘迺迪。羅絲瑪麗是先天弱智,因為出生時曾經發生過意外。難產導致她的大腦長時間缺氧,進而造成神經細胞大量的不可逆死亡——使她患上了智力障礙並存在精神缺陷。而在她發病的時候,經常獨自一人從修道院裡偷偷溜出去。

因為羅絲瑪麗是女孩子,她的家人非常擔心她會因為沒有自保能力而導致意外懷孕、發病失態等糟糕情況進而給甘迺迪家族帶來不體面的可能性,所以在她23歲那年,她的父親約瑟夫在額葉切除術還沒發展完全的時候就將羅絲瑪麗推上了手術臺。

她還是當年接受腦葉切除手術的"全美國第一人"。但是這場風險極大的手術最後還是徹底失敗了。原本正當青年的羅絲瑪麗的智力在術後下降到新生兒水準,整天只會獨自坐在牆壁前一邊痴痴地望著窗外一邊不停的喃喃自語。

更嚴重的是她終身無法自理,只能在輪椅上過完餘生。在1949年之後,羅絲瑪麗被她的家人們送進了威斯康辛州的療養院,在那裡一直待到2005年去世為止。

其他案例裡還包括了一些虛擬案例,一些文學作品和影視作品也喜歡將前腦葉白質切除術描述成使人喪失反抗意識的手術。

而後世的科學家也對當初執行了手術的患者們進行了調查,結果發現在進行過手術的人中大約有三分之一的病例在手術後沒有多少變化,甚至還有另外三分之一患者的病情比術前還要嚴重。

從我們現在了解到的知識來看,這樣的手術的確過於蠻橫,也難怪被稱為諾獎一生的汙點,實至名歸。最重要的是1949年的諾貝爾醫學獎頒給它的時間,其實也是額葉切除手術最具爭議之時,而諾貝爾獎的名頭也就成為了該手術宣傳的最大賣點。

極具諷刺的是,在西方的科技還沒有那麼發達的時候,學者們認為是因為人的大腦中存在著異物才會使人神志不清,患上精神疾病,因此需要進行開顱手術取出其中的異物,才能恢復人的心智。單看此項,讓人覺得醫療技術是否越來越往回退了。

額葉切除手術雖然非常的落後,在我們現在看來也非常不嚴謹。但它終究是那個時代技術落後、對大腦了解不夠所孕育出來的畸形產物之一

讓人遺憾的是,假如回到那個時代,我們也找不到比這個更好的方法了。畢竟做手術還有康復的可能性,而深受精神疾病毒害的人們已經沒有退路了。"沒有比現在更糟的了。"所以會去冒險。

可喜可賀的是,現在的醫療水平已經不會再犯這樣嚴重的錯誤了。這就是諾貝爾醫學獎神聖外殼上的一塊小小汙漬,內裡填滿心酸與愚昧的血腥。

相關焦點

  • 英日科學家獲諾貝爾醫學獎 物理學獎將今日揭曉
    當地時間10月8日,瑞典諾貝爾獎評審團宣布,日本京都大學物質-細胞統合系統據點iPS細胞研究中心長山中伸彌(Shinya Yamanaka)與英國發育生物學家約翰-戈登(John Gurdon)因在細胞核重新編程研究領域的傑出貢獻,從而獲得2012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 諾獎得主有話說
    其中,兩位新鮮出爐的2020年諾貝爾獎得主,美國病毒學家哈維·阿爾特(Harvey J. Alter)和美國天文物理學家安德烈亞·蓋茲(Andrea Ghez)也將首次參加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哈維·阿爾特因發現C型肝炎病毒獲得2020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安德烈亞·蓋茲,因發現人馬座A*——一個400多萬倍太陽質量的黑洞,獲得202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 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揭曉,免疫學家艾利森和本庶佑獲獎
    癌症每年奪去數百萬人的生命,是人類最大的健康挑戰之一,2018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是人類和癌症抗爭的裡程碑。在2018年醫學獎獲得者的發現之前,癌症臨床發展的進展長期以來沒有重大突破。「免疫檢查點療法」已經徹底改變了癌症治療方法,並從根本上改變了我們看待癌症如何管理的方式。
  • 諾獎獲得者「偉哥之父」:堅持就有成功的可能
    「偉哥之父」費裡德·穆拉德  諾獎獲得者「偉哥之父」鄭大開講  他說:拿諾獎跟創業一樣,堅持下去就有成功的可能>  「諾貝爾獎主題月活動」啟幕,還有5位諾獎得主要來鄭州昨日上午,被譽為「偉哥之父」的費裡德·穆拉德教授(1998年諾貝爾醫學/生理學獎得主)走進鄭州大學,以《NO和CGMP信號通路的發現及其在藥物開發中的應用》為題,與400餘位師生分享他的科研歷程和最新成果。
  • ...不絕望的人——記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詹姆斯·艾利森
    新華社斯德哥爾摩10月1日電(天下人物)讓「絕症」不絕望的人——記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詹姆斯·艾利森  新華社記者張家偉 付一鳴  在美國著名免疫學家詹姆斯·艾利森的成長過程中,讓人絕望的癌症一直困擾著他的家庭——童年時的艾利森曾目睹淋巴瘤奪走母親的生命,哥哥因罹患前列腺癌去世
  • 「諾獎效應」眾生相:市場貨源缺、翻譯趕進度、書迷追熱點
    瑞典斯德哥爾摩當地時間2019年10月10日下午1時,瑞典文學院將2018年度諾貝爾文學獎頒給波蘭作家奧爾加·託卡爾丘克,2019年度諾貝爾文學獎頒給奧地利劇作家彼得·漢德克。有如一塊巨石,諾貝爾文學獎總能在平日裡大多平靜的書海裡,掀起一陣全民狂歡。
  • 「巴甫洛夫很忙,巴甫洛夫正在死亡」丨諾獎得主那些鮮為人知的軼事①
    巴甫洛夫的一生正是這三句話的真實寫照。「瘟疫的剋星」和他的顯微鏡:羅伯特·科赫(因為對細菌學發展的巨大功績而榮膺190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隨後,謝靈頓在科研領域不斷創造輝煌,並在知天命之年出版了劃時代的巨著:《神經系統的整合作用》,這本書在神經生理學領域的地位堪比牛頓定律在物理學上的地位。57歲時,謝靈頓被任命為牛津大學生理學教授,從這一年開始進入他人生中最忙碌、收穫也最多的時期。1932年,75歲高齡的謝靈頓終於收穫了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這是對他幾十年如一日獻身科研的最好嘉獎!
  • 來重溫下那些改變世界的諾獎女科學家—新聞—科學網
    從1901年到2017年,女性共獲得諾貝爾獎49次,獲獎者48位。其中,有17人共18次獲得諾貝爾獎科學領域的獎項——諾貝爾生理或醫學獎12次、諾貝爾獎物理學獎兩次、諾貝爾獎化學獎4次。 她們通過個人的貢獻改變與影響著這個世界,激發著更多的有志女性投身科研事業。
  • 歷屆諾貝爾經濟學獎思想全景
    4、諾貝爾經濟學獎缺乏對中國問題的應有關注,中國經濟發展及學術規範進步或催生出屬於中國的諾獎。四十年改革開放,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取得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成功躍升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並將在未來十年左右超過美國,躋身世界第一。但是目前中國距離諾貝爾經濟學獎還十分遙遠。
  • 村上春樹再次與諾獎失之交臂 因為作品太火?
    北京時間10月8日,2020年的諾貝爾文學獎評選結果揭曉:美國詩人露易絲·格麗克獲此殊榮。美國女詩人露易絲·格麗克獲2020年諾貝爾文學獎。(圖片來源:諾貝爾獎官方社交網站帳號)9日一大早,#村上春樹繼續陪跑文學獎#衝上了熱搜。
  • 張新峰:「諾獎效應」僅是一顆「速效救心丸」?
    文|張新峰  85歲的中國中醫科學院終身研究員屠呦呦開啟了諾獎之旅。北京時間12月7日晚,瑞典卡羅林斯卡醫學院諾貝爾大廳,屠呦呦用中文發表題為《青蒿素——中醫藥給世界的一份禮物》的演講。10日,她還將出席頒獎典禮,實現中國大陸科學家諾獎零的突破。
  • 2018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深度解讀!
    2018年10月1日 訊 /生物谷BIOON/ --北京時間10月1日下午17:30,2018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揭曉,來自德克薩斯大學的研究者詹姆斯·艾利森(James P.Allison)教授和日本京都大學的本庶佑(Tasuku Honjo)教授因發現抑制負向免疫調節的新型癌症療法而獲得此獎。
  • 2018年諾貝爾獎的那些事
    [1-2] 在世界範圍內,諾貝爾獎通常被認為是所頒獎的領域內最重要的獎項日前,生理學或醫學獎、物理學獎、化學獎、和平獎的獲獎科學家名單已公布。無數的不眠之夜,無盡的嘗試與失敗,只為最終破繭成蝶,為自己的國家增光添彩。此刻,向他們獻上至高的敬意。跟著小編一起來看一下2018年諾獎的獲得者吧!
  • 拉斯克獎、引文桂冠獎相繼公布,華人科學家又有機會獲諾獎?
    10月3日17時30分,將公布諾貝爾生物學或醫學獎獲獎名單,距離現在還有11天。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是根據已故的瑞典化學家阿爾弗雷德·諾貝爾的遺囑而設立的,目的在於表彰在生理學或醫學界做出重大貢獻的科學家。該獎項於1901年首次頒發,2015年中國藥學家屠呦呦獲得諾貝爾生物學或醫學獎,成為首位獲得該獎的中國科學家。
  • 諾獎新得主塞門薩上海講解:缺氧誘導因子如何影響癌症心血管
    諾獎新得主塞門薩上海講解:缺氧誘導因子如何影響癌症心血管 澎湃新聞記者 賀梨萍 張唯 張若婷 2019-10-29 11:39
  • 2019年諾貝爾醫學獎:開啟癌症、慢性腎衰竭及貧血治療新紀元!
    天津市泰達醫院  李青當地時間10月7日,諾貝爾獎委員會在瑞典斯德哥爾摩宣布,2019年度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授予三位來自美國和英國的科學家HIF受調控三位科學家正是對上述機制深層次的研究,先是獲得2016年的拉斯科基礎醫學獎,今年又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 諾貝爾生理或醫學獎得主解讀基礎科學在創新過程中的重要作用
    2020年12月25日,京領榜單發布會暨諾獎創新論壇發布了《2020中國國際學校競爭力排行榜》《2020中國國際化學校品牌價值百強榜》《2020中國國際學校創新競爭力百強榜》並且共邀請了五位主旨演講嘉賓: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哈佛大學校級教授馬斯金教授;北京一零一中(教育集團)校長、國家督學陸雲泉;劍橋大學終身正教授
  • 莫言獲諾獎後,文藝圈褒貶不一!陳丹青:他獲諾獎與作品無關
    莫言獲得諾獎,成功的以中國公民的身份實現了該獎項的零突破,成為中國諾獎第一人。原本是件好事情,然而引發如此多不同不和諧的聲音,甚至招來了無端的攻擊與謾罵,質疑與聲討。這其中不乏有一些文人大師,如陳丹青,他一向說話非常犀利,很多問題在他那裡都能得到批判和解決,因此,他在文學批評上成了名副其實的當代魯迅。
  • 京領嘉賓 | 諾貝爾生理或醫學獎得主解讀基礎科學在創新過程中的...
    2020年12月25日,  發布了  (點擊榜單名稱可進入連結觀看完整榜單),  並且共邀請了五位主旨演講嘉賓: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哈佛大學校級教授馬斯金教授;北京一零一中(教育集團)校長、國家督學陸雲泉;劍橋大學終身正教授、院士卡德維爾教授;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巴裡什教授;諾貝爾諾貝爾生理或醫學獎得主謝克曼教授參與京領榜單發布會暨諾獎創新論壇,並在與會嘉賓共同見證下重磅發布2020中國國際學校系列排行榜。
  • 從淘寶爆款到諾獎同款小鼠,科研圈也沒落下~
    相信大家前段時間都被諾獎刷過屏,2019 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授予小威廉 G 凱林(William G. Kaelin, Jr.)有傳言,用了諾獎同款,就可以順利發高分,這到底是真是假,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氧感知通路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