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胃虛寒怕冷喜熱,一穴一法一食補,健脾暖胃要少吃藥講「藥德」

2020-12-05 杏林赤子梁發俊

#脾胃虛寒#大家好我是安徽中醫藥大學第二附屬醫院醫生

常常有患者跑來,第一句先問,梁醫生,我該吃什麼藥啊?

有脾胃虛寒的人,診斷出來後,第一句就問我,梁醫生,你給我開個藥方,我該吃什麼藥?我說,你別急著吃藥,我給你講一個穴位,一個飲食方法和一個食補用方。你回去慢慢調理,慢慢就會好起來。

什麼是脾胃虛寒,如何判斷自己脾胃虛寒?

一、脾胃不好的人往往容易面黃肌瘦,因為他食欲不振,消化不良,腹脹腹瀉。沒胃口,沒食慾,吃不下多少東西,又消化不了,吸收不了營養,怎麼可能不面容消減?

二、一餓肚子就痛,吃了東西就不疼了;吃冷的不舒服,吃熱的就舒服;不僅如此,還怕冷,穿多少衣服都怕冷,不由自主地由內而外生出一股寒意。

三、便秘或者大便稀薄,四肢浮腫,喝了水吸收不了,也排不出去就會在體內引起水腫。脾胃虛弱,會引起排洩功能下降。

四、精神萎靡,頭暈胸悶。吃不好自然也睡不好,休息不好,沒有精神,還會在體內聚集溼氣,形成痰,引起更多的毛病。

不過首先,我覺得,你不能老是找藥吃,這是不對的。你不講「藥德」。

什麼是「藥德」?是藥三分毒,這就是給你講藥德。

很多病,本來就不是什麼大事,反反覆覆發作,藥吃多了,吃得不對,反而落下大病根。

很多病折磨人,反覆發作,這時候你就要考慮是不是自己生活習慣上有什麼問題,是不是自己體質出了什麼問題。要的不是藥理,要的是調理,不會調理,這病就老是犯,你就老是吃藥,越吃身體越虛。

調理也是人增強對自己身體掌控能力的途徑,失控的人陰陽失調,容易生病,掌控能力強的人,陰陽調和,就不容易生病。

一個穴位:章門穴

章門穴在中醫中是健脾的大穴位,章門穴在胸腰側面,把手抬起,在腋前線,第一浮肋前端,屈肘合腋時肘尖正對的地方就是。脾胃虛弱的人,一按這個地方就會很疼,拍打章門穴可以促進膽汁分泌,膽汁是身體用來消化多餘的脂肪的。經常拍打此處,可以健脾。沒事就多拍拍,刺激一下他,身體胖,體內積累的脂肪過多的人,配合著減肥拍打效果不錯。

這個穴位對膽囊炎也非常管用。早上醒來後膽痛,便握拳在肋骨邊緣找章門穴,按到一個非常痛的點,你就知道找到穴位了。兩邊各按了一會兒,膽痛很快就消失了。

健脾穴位 其實最重要的是章門穴,通過疏肝達到健脾的目的

一個生活方法:飯要吃七八分飽

吃飯不要吃過飽,過食傷身。脾是最重要也最先該調理好的臟腑之一。調脾,要講生活管理,比如七八分飽,要細嚼慢咽(讓身體有氣血去更好地運化),晚餐少而素(晚上是身體的排毒時段,不能耗費大量氣血去消化),早睡,還有多曬太陽,食療補脾等。

可以慢慢減少食量,先杜絕暴飲暴食,稍微有果腹感就要停止進食,吃東西先吃最喜歡吃的,吃不完也不要吃了,過猶不及。不要覺得可惜,那跟你的身體無關。對你身體好的,才是調理。

一個食補方子:大棗蓮子山藥粥

堅持每天煮這個粥喝,也挺好喝的,還香氣撲鼻,甜潤可口。食補不局限於這一個,還有很多都可以吃點,換換口味。

清淡為主的飲食,最利於脾胃恢復健康。

脾胃強盛不受邪氣,百病不侵。

溫馨提示

脾胃虛弱的人,還要注意保暖,出門多穿衣服,晚上睡覺尤其不要涼了肚子。脾胃出毛病不僅是吃壞的,也有很多是,凍壞的。

世上沒有治百病的藥,無論什麼病,人要是自己不知道調理,不改善自己,就會反反覆覆地出問題。

現在的人真是逗,一有不舒服,慌慌張張地就要到處找藥吃。西藥吃完吃中藥。

為什麼先吃西藥呢?西藥見效快,省事方便。

為什麼吃完西藥又跑來吃中藥呢?因為有的病西藥吃多了,老是復發,根治不了,試試中藥能不能一勞永逸。焦慮解決不了問題,負面情緒,只會損害身體,只會讓病情加重。

要保持好情緒,大喜大悲要懂得平復,壓力大、鬱悶就去宣洩一番。

最後,梁醫生希望大家,過個健健康康,平平安安的冬天

相關焦點

  • 元兇:脾胃虛寒所致
    受訪專家:廣東省中醫院副院長、教授 張忠德  21歲的小王腸胃差  小王是廣州某高校的一名學生,去年國慶假期過後,幾個好哥們說好要聚餐,但一直沒約齊,前幾天幾個人好不容易聚在一起,胡吃海喝了一頓,回到宿舍其他人都倒頭大睡
  • 一到冬天就怕冷?分享給你這道小甜品,冬天常吃暖胃又暖身
    一到冬天就怕冷?分享給你這道小甜品,冬天常吃暖胃又暖身。 大家好,今天要給大家分享一道適合女人冬天吃的小甜品,紅棗桂圓鵪鶉蛋紅糖水。【紅棗桂圓鵪鶉蛋紅糖水】 用料:桂圓20克,紅棗20克,枸杞少許,紅糖一塊,鵪鶉蛋10個,也可以換成雞蛋1-2個。
  • 天氣越冷身體越不通,一補就上火,上熱下寒的人,這樣做疏通身體
    如果你是個容易急躁焦慮的人,同時還會腰膝酸冷……  如果你膚色暗沉,容易長黑斑,甚至有水腫,同時又有便秘或是便溏……  如果你容易失眠,臉總是紅紅的(臉比眼睛周圍要紅),但其實還挺怕冷。  活動少,自然是下面的活動少,我們宅著,坐著,躺著,呆著,腿腳很少運動,經絡不通,火無法引領到下半身,造成了下寒。  肝氣鬱結:我們在如如不動的方寸之地裡,想這想那,心境很容易不開闊,愛有情緒,愛生悶氣,漸漸肝氣不舒,一生氣,氣也往上跑,氣得面紅耳赤的人,你見過沒?
  • 用扁豆和它熬粥吃,暖胃健脾,養肝護胃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春回大地,萬物復甦,關不住的萬紫千紅,我們又迎來一個新的開始,這時候自然界的陽氣也開始升發,身體也隨季節的變化而變化,食物的種類和喜好也在隨著季節變化,因此春季飲食應遵循養陽的原則,春夏養陽,秋冬養陰,應告別冬季式溫補,改以健脾胃,少吃發物和易引起「上火」的食物
  • 感冒, 液門一穴可見效
    不管哪種感冒的初期 一般馬上見效, 典型的感覺是開始脊背逐漸全身發熱 開始兩腿發涼最後變不涼或熱 症狀消失。稍重些一日可針2次, 再重者可針3次 一般2--3天明顯。 怕針者 可用手指或筆桿細頭或細木棒 或細筷子頭 按壓 按摩液門、中渚兩穴 效果亦很好。
  • 小雪將至,記得多給家人吃這肉,驅寒暖胃不怕冷,平穩過冬少生病
    導讀:小雪將至,記得多給家人吃這肉,驅寒暖胃不怕冷,平穩過冬少生病。11.22號就是小雪了,小雪是24節氣中的第20個節氣,也是進入到寒冬的一個標誌。所以在小雪節氣,要適當的吃一些肉,這樣可以驅寒暖胃不怕冷,平穩過冬少生病。
  • 別一說養胃就吃熱乎的,養胃要分清寒和熱
    養胃,要分清寒和熱1. 胃寒,吃點溫陽的助胃散寒北京中醫藥大學東直門醫院消化科主治醫師劉大銘表示,中醫看胃病,大多數是胃寒。「寒者熱之」,大家可以在煲湯或做菜時加一些溫中散寒的藥食同源的藥材,如薤白、肉桂、乾薑等,以溫胃散寒。受寒時可以煮一點生薑紅糖水喝,生薑、紅糖都有散寒的作用,可以幫助顧護陽氣。此外,還可通過喝熱水、吃熱食以及合理的室外運動來增強胃動力。最適宜的溫度就是嘴唇剛好能感覺到它是溫的,這就是最適宜的。
  • 脾胃虛弱,氣血不足,多吃3種食物,健脾祛溼,脾胃慢慢好起來
    一、脾胃健康嘴唇紅潤脾胃虛弱對於身體健康影響非常大,尤其是會導致消化不良和食欲不振,長時間下去必定會讓身體變得消瘦,出現脾胃虛弱的情況,會導致睡眠質量下降,並且脾胃虛弱還會造成手腳冒汗,出現氣短乏力以及頭暈頭痛的狀況,脾胃健康的人嘴唇是紅潤的,若脾胃不好,那麼就會出現嘴唇發白,沒有血色,並且會顯得十分乾燥,容易出現爆皮的情況,脾胃虛弱的人會出現氣血不足的狀況,會對肝臟健康造成影響
  • 氣溫驟降,江中猴姑米稀來暖胃
    中醫常講,胃病「三分治,七分養」,胃病的治癒通常伴隨著一個漫長的養生過程。不同時節的養生方法也不一樣,炎熱的夏天要祛溼,而寒冷的冬季則是最佳的「養藏」季節,也是養胃和食補的最好季節,此時氣溫驟降,寒冬剛剛露頭,我們的身體也要開始做好「養藏」和食補養胃的準備了。而說到食補和養胃,人們一般會想到麵條、粥、米稀這一類的流食類食物。
  • 為什麼有人怕熱,有人又怕熱又怕冷?很可能是幾種原因,要當心
    他們要比正常人怕熱、怕冷,還有可能兩方面都會受到影響,屬於極端的「又怕熱又怕冷」的類型,這些情況到底是什麼原因導致的?從傳統的中醫上來看,人體主要是陰陽的結合體,陽有三部分,分別為上、外、後,而陰也有三部分,為下、內、前。根據人的體質,只有陰陽都維持平衡,才不會影響身體健康。
  • 每日一穴解析——百會穴!!!
    百會穴位於人體最高處,又為手、足三陽經與「陽脈之海」———督脈的交會之處, 因此本穴為人體陽氣盛極之處。穴性屬陽,又於陽中寓陰(根據「重陰必陽、重陽必陰」以及相反相成的原理),故能通達陰陽脈絡,連貫周身經穴,對於調節機體的陰陽平衡起著重要的作用。由於本腧穴於頭頂正中,內應於腦,故而與腦密切聯繫,也是調節大腦功能的要穴。
  • 一個補虛健脾食療方,調好了很多人的脾胃病
    #脾胃虛弱#現在年輕人,生活節奏快,工作壓力大,飲食作息不規律,飽一頓餓一頓都是常有的事情,吃自助能吃得想嘔吐,餓肚子能餓到暈厥,並且各種重口味胡吃海喝。這特別容易導致脾胃失調,身體代謝減緩,致使消化不良和便秘,並且溫度降低,人們食慾會有所增加,胃腸負擔更容易加重。久而久之,就容易脾虛。脾虛是什麼?
  • 寒氣重,暖肚臍必用一物,脾胃虛寒的人別錯過了
    天氣寒冷,最傷的就是脾胃,尤其是脾胃不好,脾胃虛寒的人,更應特別注意胃部的保暖,如果防護不當,就容易出現反酸、腹脹、腹瀉、腹痛等胃腸道疾病的症狀,或使原來的胃病加重,故此時要特別注意胃部的保暖,適時增添衣服,夜晚睡覺蓋好被子。此外,還要注意忌口,儘量少吃生冷、辛辣、燒烤等刺激性的食物,戒菸限酒,忌暴飲暴食。
  • 豬肚和它一起煮,健脾暖胃,還能補氣血,孩子吃了長得又高又壯
    豬肚和它一起煮,健脾暖胃,還能補氣血,孩子吃了又高又壯豬肚,是我們都很熟悉的一樣食物。豬肚就是豬的胃。很多人不喜歡吃豬肚,覺得豬肚很腥。不過小編倒是覺得,豬肚煮出來很好吃,軟軟的,但又不是沒有嚼勁,肥而不膩。
  • 脾胃虛寒如何調理?藥補不如食療,常吃養胃食材好得快!
    我們更是要通過正確的方法祛溼氣,讓自己的身體健健康康。脾胃虛,寒溼氣重,這些食材可以祛溼氣1、陳皮大家都知道陳皮是一種藥材,一般被用於中藥較多。具有理氣健脾,燥溼化痰的功效,陳皮泡水喝,可以健脾胃,有效改善溼氣重的問題,但是我們不可以盲目食用,要因人而異,氣虛,失眠者不宜食用,以免對身體造成一些傷害。
  • 國醫大師賀普仁-火針臨床常用對穴30組
    因此,臨證配穴,除要考慮經脈的本經循行、相關脈象、所主病候、標本根結、別絡所屬、經筋皮部,及經脈之間的表裡聯繫、同名聯繫、交接聯繫、生克聯繫、氣街聯繫、奇正聯繫之外,充分注意到陰陽配伍的原則,對於提高臨床療效是很有幫助的。臨證擬取二穴,則最好按照一上一下,或一左一右,或一腹一背,或一表一裡的原則去選取最恰當的穴位。
  • 寶寶發燒,不吃藥一晚退燒的五秘方!
    原標題:寶寶發燒,不吃藥一晚退燒的五秘方! 小兒發燒是小兒最為常見的症狀,也是父母親最為擔心的事情,一般寶寶發燒,肯定有炎症,發燒雖不是好事,但也不一定都是壞事!恰恰這是機體的保護性反應。寶寶發燒不可怕,因為小編找來了麻油們的實戰經驗!絕對靠譜有效!
  • 【每日一穴】之三重穴
    穴名一重穴二重穴三重穴定位在外踝骨尖直上三寸向前橫開一寸處。在外踝骨尖直上五寸向前一寸,即一重穴直上二寸。在外踝骨尖直上七寸向前一寸,即二重穴直上二寸。喉炎、脾腫大、脾臟炎、大顆青春痘,以及各種良性、惡性腫瘤之常用董氏要穴之一。針法與應用針深一寸至二寸。一重、二重、三重穴同時下針形成倒馬針法,為常用來治療上述各症之針法。臨床上可使用三稜針點刺,以放出黑血,效佳。三重穴具破氣行血的功效,故可為各種腫瘤之配穴。【一重穴】穴位:在外踝骨尖直上三寸向前橫開一寸。
  • 健脾暖胃?被國人捧上天的紅糖,實則只是一項智商稅
    但一遇到紅糖,這個就開始「雙標」。紅糖和白糖都是生活中最為常見的兩種糖,不過有些人認為白糖不健康,紅糖要比白糖有營養。尤其是「姨媽」拜訪那幾天,喝一杯熱乎乎的紅糖水,讓姑娘們減輕不少的痛苦。什麼益氣補血、健脾暖胃、活血化瘀......紅糖也被賦予各種稱號,甚至不少養生健康產品都靠它來勻一份市場。同樣是糖,憑什麼紅糖如此優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