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今年聖誕節我要把頭髮染成白色。」
如果你十多歲的孩子突然向你宣告她的這個決定時,你會是什麼反應呢?
「你腦子天天都在想什麼呢,小小年紀不學好染什麼頭髮,還染白頭髮,你是想當白魔女嗎?」
「什麼?染頭髮還要染成白色?」
「不許染,你想想一個小女孩染一頭白髮走在大街上,像什麼樣子,難看不難看。」
……
相信很多家長聽到孩子的這種想法,都無法理解,甚至會想孩子最近是不是跟什麼壞孩子學壞了,難道是不良的問題少年。
如果孩子處在叛逆期,這種溝通方式只會讓叛逆期的孩子越來越叛逆,溝通也會越來越難以進行。家長會覺得孩子難以管教,孩子認為父母不理解自己。原本和諧的家庭可能會變成冰冷或火熱的戰場。
文章開頭那句「媽媽,今年聖誕節我要把頭髮染成白色」的話,就是在《好的溝通就是好的教育》這本書裡作者畫雲博士的女兒12歲時,向她的媽媽宣布的決定。
作者畫雲博士乍一聽到女兒的這一宣告也是同大多數父母一樣,心頭一咯噔,然後就是坐立不安的狀態。因為她是教育界的專家,當時又在積極研究溝通技巧,所以用很淡定的語氣態度代替了心中的惶恐不安。回女兒道:「真的嗎?謝謝你提前通知我。」試問有多少媽媽遇到女兒這種問題時能回答的這麼的從容淡定。
好的溝通方式就是要從接納孩子的不完美開始。
孩子看到媽媽不但沒有對自己進行唇槍舌戰式的說教,反而還感謝自己,不免有點心虛。這樣一來,在接下來的溝通中,先不說結果,氛圍至少會變得和諧了。
原來12歲的女兒想染白髮是因為自己想要與眾不同,因為別人都染棕色或紅色,沒有人染白色。
任哪位媽媽也很難接受自己十多歲的孩子頂著滿頭白髮走在大街上。一時無法做決定是留給彼此一點時間考慮考慮,冷靜冷靜,好好想想該怎麼解決問題才好。
記得前兩天四歲的女兒感冒咳嗽總是對著六個月的妹妹親來親去,怎麼說都不聽,一會湊過來,說一下好一會兒,扭頭又來了,小寶寶好像聽懂似的咳咳兩下。我實在沒轍就跟孩子商量說:「媽媽也不想對你發脾氣,你也說過媽媽那樣做是不對的,可你的做法對不對呢,你總是不聽話的對著妹妹咳嗽,這讓媽媽很擔心,有時候真是忍不住想對你發脾氣,你想個辦法怎麼辦才好呢?」她回答的很痛快:「那你就冷靜冷靜唄。」後來我不再為這事發脾氣,她忍不住咳嗽時趕緊扭過頭去。第二天又去買點藥總算不咳了。
就像博士說的:總有辦法讓孩子更配合。
在一個多星期的彼此等待的過程中,博士媽媽用心做大量的調查研究孩子出現這一古怪行為想法的背後原因。而孩子在此過程等待的耐心也是極大的驚人,竟然一次也沒催問結果。有時候孩子的聰明程度你也很難想像,在等待的過程當中她也沒有放棄要染白髮的決心,也在想辦法說服媽媽,給媽媽發去威爾·史密斯(Will Smith)的格萊美獲獎金曲《父母就是不懂》(Parents Just Don't Understand)的連結。讓媽媽知道:父母就是不懂孩子的心聲。
博士媽媽突然明白了,原來是孩子的叛逆期來臨了。
叛逆不是孩子的錯,叛逆是控制情緒的那部分大腦沒有發育完全。在《好的溝通就是好的教育》中作者這樣寫到,賓夕法尼亞大學醫學院心理學教授魯賓·吉爾向最高法院解釋道,青少年不像成年人那樣能理性地控制自己的衝動情緒,因為大腦前額葉皮層(用來權衡輕重、分辨對錯、做出判斷、控制情感,幫助人們相互理解的大腦組成部分)的神經細胞要到20多歲才能完全發育成熟。
所以孩子叛逆不能夠說是孩子的過錯,因為叛逆是與腦發育緊緊相關的,當然也不能歸結於父母的教育方式不對。因為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生長發育也不是父母能控制得了的。但父母應該正確引導孩子做出正確的選擇。
像書中的媽媽那樣帶孩子去假髮櫃檯,媽媽要兩頂白色假髮跟孩子每人都試戴一下,看看結果在讓孩子自己決定要不要繼續染髮。媽媽的這種做法對女兒的影響不言而喻。結果女兒沒再提染髮的事,說實話我也很好奇是什麼原因,這位女兒的回答也是出奇的理性富有哲理:她說她不會是唯一一個染白髮的人,想要與眾不同不能通過染髮來實現。
通過這個故事,讓我明白了不同時期的孩子有不同的發育特點,當孩子遇到問題或是有一些我們無法接受的行為時,我們首先要自己冷靜下來,先接受孩子的不完美,處理好自己與自己的關係,不能帶有情緒與孩子溝通,然後思考孩子行為背後真正的原因,積極正向的引導孩子做出正確的選擇的能力。
最後送給大家一句理察·斯沃茨《部分心理學》中的話:我們自以為我們自己身上拙劣的部分,實際上都是未被開發的鑽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