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潛水的蛇鵜,因為與鸕鷀有個不同點,避免了被人類馴養的命運!

2020-12-04 小帆求知

蛇鵜是一種水鳥。

它和鸕鷀一樣,可以潛水捕魚!

但是因為與鸕鷀有個不同點,避免了被人類馴養的命運!

蛇鵜為何能夠潛水?

它與鸕鷀又有什麼不同的地方呢?

1.特殊的羽毛

大部分鳥的羽毛都會有一層防水層。

鴨子、鵝等家禽類也有。

這就是為什麼它們天生就會遊泳,

而你卻需要先練好幾天狗刨式的原因。

靠著這層防水層,鴨和鵝就能很輕鬆的浮在水面上。

然後用兩隻小腳板,愉快的在水面上飄來飄去了。

蛇鵜比較特立獨行,它們的羽毛沒有這層防水層!

2.非蛇,是鳥!

蛇鵜,因為其特殊的羽毛,不能浮在水面上。

一下水,它們的羽毛就會溼透,然後整個身體沉入水中。

我們知道,鴨子和鵝,是會被淹死的。

蛇鵜也不例外。

於是在水中的時候,它們看起來就非常怪異了!

看不到它們整個的身體,只能看到露出水面的頭部和頸部。

打遠看,就像一條水蛇,在水面上飄!

這也是它們名稱的由來。

不能浮水,到底是好,還是壞呢?

3.潛水捕魚

蛇鵜雖然不能浮在水面,但是它們也因此具有了另外的福利。

它們能潛入水下,捕捉水中的魚!

潛入水下這個過程,不能太長。

因為那身不能防水的羽毛,也不能保溫。

渾身溼透的蛇鵜,很容易喪失身體的溫度。

所以水下捕魚這個過程一定要快。

短時間的潛水後,它們立刻就要回到樹上,

張開翅膀曬太陽,不然……會被冷死的。

蛇鵜的潛水技能和鸕鷀似乎很相似,

但是蛇鵜和鸕鷀還是有很大差別的。

4. 福兮?禍兮?

首先,它們潛水技能的高下有很大不同。

鸕鷀是更強大的潛水遊泳者,能夠捕捉水下快速遊動的魚類。

蛇鵜就不行啦!

它們只能捕捉一些行動遲緩的魚類,撿一些便宜來佔。

但這還不是最主要的。

關鍵的問題是:

蛇鵜愛吃的東西,不是人類老大哥愛吃的!

蛇鵜一般都吃一些鯰魚、小魚之類的,對人類沒什麼「經濟價值」的魚。

而且這傢伙,吃的還比較雜。

除了魚,還吃一些小蝦米、水下昆蟲等等。

甚至於連一些小烏龜、小鱷魚和小水蛇……它們也來者不拒!

讓你去下水去弄條大魚,你卻叼一隻小烏龜上來!

你說漁夫是個什麼心情!

總之,蛇鵜讓自己看起來顯得很沒用的樣子。

避免了像鸕鷀一樣,被人類馴養的命運!

現在它們還是自由地在水面上,踩著水,晃來晃去。

不用脖子上被套根繩子,給人類充當苦力!

鸕鷀,雖然技能了得,但是和蛇鵜比起來。

到底誰的命運更好一些呢?

信息紛擾,不如學點知識!關注帳號,了解更多!

相關焦點

  • 在江南水鄉,為什麼馴養鸕鷀捕魚而不選白鷺?
    鸕鷀捕魚,大家可能在很多地方旅遊,能見到這樣的表演。在青山綠水間,幾名穿戴蓑衣的漁夫撐著竹竿、駕著小船穿梭於水面,船沿上一字排開幾隻鸕鷀。隨著捕魚人的號令,那些鸕鷀便會一頭扎進水裡,抓捕著河裡四散而逃的魚。
  • 鸕鷀這一種南方漁民常用的寵物你知道怎麼馴養的嗎?了解下
    鸕鷀又稱魚鷹,在我國江南也稱老烏、水老烏、魚老烏 等。廣布於亞非大陸的水域。在我國畜養鸕鷀供作漁獵,已 有3000年的歷史,江南很多地區居民馴養鸕鷀甚普遍,主 要用於捕捉水域中的活魚。成鳥體長800毫米,體重18002800克,體羽烏黑並 帶有紫色金屬光澤。嘴強大尖端具有利鉤,並有發達和便 於收縮的大喉囊,適於捕食魚類。足生四趾,均具蹼膜(全 蹼)善於潛水和追捕魚群。
  • 日本夏季最美風物詩,流傳千年的鸕鷀捕魚再現
    如果你在夏日前往宇治,可能會注意到類似這樣的海報——鵜飼=鸕鷀捕魚鵜飼,日語寫作鵜飼,這裡的「鵜」非鵜鶘,而是指有著細長脖子的鸕鷀,「鵜飼」實際上就是鸕鷀捕魚。千百年來,漁民們馴養它們、利用它們來捕香魚(鯰魚)。漸漸地傳統沒落,如今在日本僅剩下13個地方可以觀賞到「鵜飼」。
  • 誤把鸕鷀當鵜鶘
    在第48條「他馬莫挽,他弓莫牽」的解讀中,作者引用了日本諺語「效鵜之烏」:是說烏鴉不善水,倘效仿善捕魚的鵜鶘,可能被淹死。但在解讀這句諺語時,作者寫到:「用鵜鶘捕魚在東亞一度十分常見,現在中國和日本的一些地區仍保留著這一傳統。」這應該是作者把鸕鷀當成鵜鶘了。
  • 鶚和鸕鷀:誰才是真正的魚鷹?—新聞—科學網
    鶚捕魚 鸕鷀長得既不像鷹,也沒有鷹的兇猛,由此可見,鶚才是真正的魚鷹。但現實中,人們常常把兩種鳥混為一談,這主要是因為鸕鷀捕魚對人類作出了貢獻。 但現實中,人們常常把兩種鳥混為一談,這主要是因為鸕鷀捕魚對人類作出了貢獻。早在幾千年前,中國就開始利用馴化的鸕鷀捕魚了。據文獻資料,秦代的《爾雅》及東漢的《異物志》等書中,就有鸕鷀捕魚的記載。鸕鷀膽大不怕人,人工馴化並不困難。老百姓沒有文學家那種閒情,也沒有博物學家那種專業,他們只喜歡將所有美妙的詞語都用在對自己有用的事物上,因此把「魚鷹」之名送給鸕鷀。
  • 鸕鷀敢吃電鰻嗎?為什麼?
    在自然界中,除了人類能夠吃到電鰻毫髮無傷之外,任何一種動物吃電鰻都有生命危險,當然也包括鸕鷀。下面,我們簡單的來了解一下電鰻和鸕鷀。鸕鷀鸕鷀是一種大型的遊禽,它為人熟知的原因就是有著高超的捕魚技能,鸕鷀捕魚是一種古老的捕魚方式,在我國已經傳承了上千年。
  • 「家家養烏鬼,頓頓食黃魚」——鸕鷀
    唐代詩聖杜甫有詩云:「家家養烏鬼,頓頓食黃魚」,這裡詩中的「烏鬼」便是鸕鷀,鸕鷀又名魚鷹,從詩中描述以及別名上可以看出鸕鷀是一個兇狠的捕魚高手。鸕鷀因捕魚本領高超,自古就被人們馴養用來捕魚。鸕鷀在中國南方是較普遍和常見的,至今在中國很多地區,仍有人馴養鸕鷀捕魚,但由於長期大量捕捉和環境破壞,野生種群數量已變得很稀少和不常見。
  • 傳承了千年的鸕鷀捕魚
    ︾︾傳承了千年的鸕鷀捕魚文 /凌世君「百年光影—桂林城市記憶展覽」在檔案館展出的日子裡,我很喜歡跟別人介紹這張老照片,因為它包含了豐富的桂林文化元素,是一幅經典獨特的城市風情畫。在這個畫面上,有山、有水、有城牆、有江上的漁人和他們撐著的鳥排(竹筏),還有一種歷史悠久、延綿不絕的奇特生活場景,也可以說是一種古老的生產方式——鸕鷀捕魚。鸕鷀是一種大型水鳥,善遊泳和潛水,主要通過潛水捕食各種魚類為生。把野生鸕鷀加以馴化,用來捕魚,以中國為最早。漢代的《爾雅》及東漢楊孚撰寫的《異物志》,均記載鸕鷀能入深水捕魚,湖沼近旁之居民多養之。
  • 一漁翁一扁舟十幾隻鸕鷀 瘦西湖上表演「鸕鷀捕魚」
    鸕鷀可吞下幾斤重的魚,為了防止它們吞食,李躍平在鸕鷀脖子上繫上草繩;同時,為了能鉤上鸕鷀,它們的腳上還系有一段繩子。一聲號令之下,十幾隻鸕鷀跳如湖中,潛入水底,不一會兒又浮上頭,有的鸕鷀嘴中已「釣」上了魚。李躍平用帶鉤竹竿一鉤,熟練地鉤上了系在鸕鷀腳上的繩子,將鸕鷀用竹竿挑上船,再將魚從鸕鷀口中取出。
  • 漁家馴養的鸕鷀,它們為什麼不把到嘴的魚吃掉呢?
    鸕鷀就是我們經常看到站在漁船上幫漁民捕魚的那種大鳥,看起來聽話的很,它們會捕捉水域附近的魚類然後飛回漁船,但是為什麼漁民絲毫不擔心它們偷吃嘴邊的魚呢?事實上這些鸕鷀都是漁民從破殼起就開始養的,所以它們捕魚回船的行為都是經過長時間的訓練養成的,而且由於工作完後會得到食物獎勵,就跟我們拿工資一樣。當然漁民不會完全去信任一個飛禽了,它們還有一處保險戴在鸕鷀的身上,而且聽起來還有些殘忍,那就是用繩子把鸕鷀的脖子系住,那樣鸕鷀嘴裡的魚就咽不下去了。那麼萬一鸕鷀溜了怎麼怎麼辦呢?
  • 確山老漢養鸕鷀捕魚 每天可以逮到三五十斤
    天中晚報客戶端訊    全媒體記者   王建成   趙紅梅       鸕鷀是一種水鳥,善潛水捕食魚類,在一些地方,漁民馴化它們用以捕魚,稱之為魚鷹。      經老漢告訴記者,他目前只馴養三隻鸕鷀,而他本人自小就對鸕鷀捕魚特別喜愛,要將這個傳統技藝堅持下去。      老漢告訴記者,一般他們都先用母雞孵小鸕鷀,出生後約2至3小時才能餵食。首次餵食必須餵小泥鰍的頭,因為小泥鰍頭有骨頭,可以把小鸕鷀的喉管擠大。三個月後鸕鷀羽毛長齊,可以開始學習捕魚。    「我先用荷包草做的繩子將鸕鷀的頸部綁住,防止鸕鷀消化掉捕到的魚。
  • 【家鄉的有趣動物——鸕鷀】
    第一次見到鸕鷀,是在去桂林旅遊時。傍晚和友人於河邊散步,看到一條小船上有漁民在用一種與大鵝差不多大的動物捕魚,甚覺有趣,便問友人那動物是什麼,他說是魚鷹。於是我們站在岸邊,呆呆地看了半個小時,不過我覺得極為殘忍的是,魚鷹被人在脖子上套著一個圈環,像奴隸一樣被驅使,令人同情憐惜。
  • 著名的日本神話傳說:日本鵜戶神宮的故事
    日本鵜戶神宮日本宮崎鵜戶神宮建於公元782年, 它的設計修建與日本其他地方的神社有很大不同,正殿建在絕壁處裂開的洞內它面向大海,以朱紅色為主色調,外臨峭壁斷崖,俯瞰碧海波濤,看上去十分巍峨壯麗。傳說這裡最早是日本第一代天皇「神武天皇」的祖父山章彥為妻子豐玉姬產子修建的。
  • 難得一見:廣西桂林灕江鸕鷀捕魚驚險一幕
    一方水土孕育了一批人,廣西桂林灕江不僅在世界上享有山水的聲譽,而且生活在這裡的人們也有自己獨特的生活方式,灕江的漁民有自己獨特的技能,我們將看到鸕鷀釣魚的精彩時刻。漁民捕魚的方法有很多種,最常見的方法是撒網捕魚,最惡毒的是電魚和毒魚,幾千年來,生活在桂林灕江河上的漁民有自己獨特的捕魚方法,即通過養殖鸕鷀捕魚。爐子是一種鳥,在自然界中,許多鳥類都有自然的捕魚技能,比如老鷹,丹頂鶴。鸕鷀也是一種特殊的鳥類大家族,非常擅長釣魚。
  • 漁鄉最後一支鸕鷀捕魚隊的沒落
    鸕鷀捕魚本領高超,自古就被漁民馴養捕魚,在中國雲南、廣西、湖南等地,在禁捕之前,仍有漁民在馴養鸕鷀捕魚。一葉扁舟出沒於南方水鄉碧水之中,敏健的魚鷹、歡跳的魚兒、漁民手拿竹杆嗬嗬趕著鸕鷀地吆喝聲,構成了漁鄉一道亮麗的風景。
  • 小時候電視上經常見到漁夫飼養鸕鷀捕魚,現在為何很少再見到了?
    那些被漁夫馴養用來捕魚的鳥,在民間有個響噹噹的名字叫魚鷹,中文正式名大家應該也知道,叫鸕鷀。中國漁民飼養鸕鷀並用來捕魚的歷史可謂是非常悠久,至少可以追溯到兩千年前,唐宋時期的一些古詩詞中就已經對此有過描述。例如下面這首:乍向紅蓮沒,復出清蒲颺。獨立何褵褷,銜魚古查上。
  • 用鸕鷀捕魚的老人
    休息之餘,張金有用魚「鼓勵」鸕鷀打魚為生的張金有,這幾天特別開心,建甌市攝影家協會邀請他表演用鸕鷀捕魚張金有今年60歲,用鸕鷀捕魚的技藝,是父親在他12歲時傳授給他的。為了培養它們對魚的追逐感,鸕鷀一出生就要餵食剁成肉泥的魚肉,待羽毛長起後,才開始放它們下水。受父輩影響,鸕鷀捕魚不僅是一項技藝,也是張金有一家人的生活保障。那時候,為了能多捕些魚,他每天都是起早貪黑。不過,現在情況大不一樣了。
  • 鸕鷀啄瞎2歲男童右眼 鸕鷀主人至今聯繫不上
    7月2日,湖南省兒童醫院,2歲的豪豪(化名)躺在病床上,他被鸕鷀啄傷了右眼圖/瀟湘晨報記者張迪 2歲的兒子被鄰居家的鸕鷀啄傷了,如今致右眼幾近失明,可鸕鷀的主人卻遲遲不見人影,希望他能出來承擔起自己的責任。 7月2日下午兩點半,記者來到湖南省兒童醫院。2歲的豪豪(化名)躺在眼科的病床上,右眼微張著,鼻梁處有兩道傷痕。經過6月30日晚的手術,豪豪的右眼眼球能夠保住,但視力卻無法恢復。
  • 玉米蛇的命運:曾經被誤認有劇毒而慘遭殺害
    ,因為這種誤會,它們經常被人類殺死。顏值決定命運這句話,套用在它們身上最合適不過了。一方面因為它們性格溫順,護理簡單,另一方面是它們豐富斑斕的色彩讓喜歡它們的人慾罷不能。我們現在能看到的玉米蛇經過了多代培育,發展出了非常多不同的顏色和圖案,身體裡的隱性基因使得它們顏色多變,幾乎每年都會有新的變種,哪怕是同一窩出生的小蛇,都會出現不同品種。
  • 百年鸕鷀村最後的馴養人 央視七套曾到這裡拍攝紀實片
    去年,有一個人去世,盧廷有、盧廷勇因為年齡太高,夏天將鸕鷀賣了。「女兒女婿也勸我不要划船外出,我捨不得。」範敬禮說,船上的鸕鷀都是自家繁殖的,平時只要一有空,他就會劃著小船,和鸕鷀一起暢遊在寶應的一些內河水域上,經常引來岸上不少行人的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