鸕鷀這一種南方漁民常用的寵物你知道怎麼馴養的嗎?了解下

2020-12-04 小講一班

你知道嗎?鸕鷀又稱魚鷹,在我國江南也稱老烏、水老烏、魚老烏 等。廣布於亞非大陸的水域。在我國畜養鸕鷀供作漁獵,已 有3000年的歷史,江南很多地區居民馴養鸕鷀甚普遍,主 要用於捕捉水域中的活魚。成鳥體長800毫米,體重18002800克,體羽烏黑並 帶有紫色金屬光澤。嘴強大尖端具有利鉤,並有發達和便 於收縮的大喉囊,適於捕食魚類。

足生四趾,均具蹼膜(全 蹼)善於潛水和追捕魚群。繁殖季節的親鳥、其頭、頸部生 出白絲狀細羽。當年幼鳥的下體黑色,並雜有少量白羽,鸕 鷀多棲息於河川、湖沼或海濱水域,善於潛水,更善捕捉魚 類。以鮮魚為食。野生鸕鷀營巢於葦叢中、矮樹上、峭壁階 崖處等。每巢產卵34枚,或多至78枚。孵化期28天,育 雛期47~60天,雙親共同築巢,孵化和育雛。

人工馴養環境中的鸕鷀,除每天定時人水捕魚外,喜 棲於朝陽通風的環境中休息。適於在不結冰的環境溫度中 生活。詞料以小魚、黃鱔及豬腸為主食,每隻每天飼料量 8001500克。換羽期適當增餵豆類食品,如豆腐等,每隻 每天300400克。每天下午餵食1次,食後多立於棲架上 休息。飽食後的鸕鷀不宜運動和使役捕魚。

馴養鸕鷀用於捕魚,可自雛鳥60日齡開始,跟隨魚船 同已馴熟的成鳥人水練習。約150日齡後,大部分經過馴 養的鸕鷀都能順利掌握捕魚的本領。經過人工長期馴養的 鸕鷀,其飛翔力較差,多數個體不習慣於長時間的高飛,可 以較熟練的識別同群的鸕鷀或所棲息魚船。用於捕魚的鸕 鷀,需用綠繩或稻草在其頸部系以活套,也可用金屬環套 在頸部,防其捕魚後吞食。

每次捕魚後,主人取下銜回的大 魚。還需要餵給小魚以資獎勵,促使其再次下水捕魚。馴養鸕鷀捕魚,多掌握在每天上午空腹時,每次人水 捕捉4060分鐘,捕後立於船上休息4060分鐘後再次人 水捕魚。一般每天可3次人水捕魚120180分鐘,鸕鷀人 水捕魚時多咬頭部或鰓部。通常每次獨自捕捉的活魚體重 500克左右,最大時也能獨自捕到重達5_克的活魚。

超 過5000克的魚,也能捕到。但需幾隻或十幾隻的鸕鷀共同 合作,以及馴養人協作方可完成捕獲任務。據有關資料,曾 有一群十數隻鸕鷀合力捕捉到體重15公斤以上的大型鰉 魚。據漁民經驗,雄性鸕鷀體形略大於雌性,其捕魚能力也 優於雌性鸕鷀。馴養得當的個體,平均每天每隻鸕鷀可捕 獲鮮魚15~25公斤。若水域及魚源均理想,也有每天每隻 鸕鷀捕魚35公斤的最佳紀錄。

相關焦點

  • 漁家馴養的鸕鷀,它們為什麼不把到嘴的魚吃掉呢?
    鸕鷀就是我們經常看到站在漁船上幫漁民捕魚的那種大鳥,看起來聽話的很,它們會捕捉水域附近的魚類然後飛回漁船,但是為什麼漁民絲毫不擔心它們偷吃嘴邊的魚呢?事實上這些鸕鷀都是漁民從破殼起就開始養的,所以它們捕魚回船的行為都是經過長時間的訓練養成的,而且由於工作完後會得到食物獎勵,就跟我們拿工資一樣。當然漁民不會完全去信任一個飛禽了,它們還有一處保險戴在鸕鷀的身上,而且聽起來還有些殘忍,那就是用繩子把鸕鷀的脖子系住,那樣鸕鷀嘴裡的魚就咽不下去了。那麼萬一鸕鷀溜了怎麼怎麼辦呢?
  • 漁鄉最後一支鸕鷀捕魚隊的沒落
    鸕鷀捕魚本領高超,自古就被漁民馴養捕魚,在中國雲南、廣西、湖南等地,在禁捕之前,仍有漁民在馴養鸕鷀捕魚。一葉扁舟出沒於南方水鄉碧水之中,敏健的魚鷹、歡跳的魚兒、漁民手拿竹杆嗬嗬趕著鸕鷀地吆喝聲,構成了漁鄉一道亮麗的風景。
  • 傳承了千年的鸕鷀捕魚
    ︾︾傳承了千年的鸕鷀捕魚文 /凌世君「百年光影—桂林城市記憶展覽」在檔案館展出的日子裡,我很喜歡跟別人介紹這張老照片,因為它包含了豐富的桂林文化元素,是一幅經典獨特的城市風情畫。在這個畫面上,有山、有水、有城牆、有江上的漁人和他們撐著的鳥排(竹筏),還有一種歷史悠久、延綿不絕的奇特生活場景,也可以說是一種古老的生產方式——鸕鷀捕魚。鸕鷀是一種大型水鳥,善遊泳和潛水,主要通過潛水捕食各種魚類為生。把野生鸕鷀加以馴化,用來捕魚,以中國為最早。漢代的《爾雅》及東漢楊孚撰寫的《異物志》,均記載鸕鷀能入深水捕魚,湖沼近旁之居民多養之。
  • 在江南水鄉,為什麼馴養鸕鷀捕魚而不選白鷺?
    鸕鷀捕魚,大家可能在很多地方旅遊,能見到這樣的表演。在青山綠水間,幾名穿戴蓑衣的漁夫撐著竹竿、駕著小船穿梭於水面,船沿上一字排開幾隻鸕鷀。隨著捕魚人的號令,那些鸕鷀便會一頭扎進水裡,抓捕著河裡四散而逃的魚。
  • 小時候電視上經常見到漁夫飼養鸕鷀捕魚,現在為何很少再見到了?
    那些被漁夫馴養用來捕魚的鳥,在民間有個響噹噹的名字叫魚鷹,中文正式名大家應該也知道,叫鸕鷀。中國漁民飼養鸕鷀並用來捕魚的歷史可謂是非常悠久,至少可以追溯到兩千年前,唐宋時期的一些古詩詞中就已經對此有過描述。例如下面這首:乍向紅蓮沒,復出清蒲颺。獨立何褵褷,銜魚古查上。
  • 確山老漢養鸕鷀捕魚 每天可以逮到三五十斤
    天中晚報客戶端訊    全媒體記者   王建成   趙紅梅       鸕鷀是一種水鳥,善潛水捕食魚類,在一些地方,漁民馴化它們用以捕魚,稱之為魚鷹。            11月17日,記者在確山縣城東的洪河中,看見一名劃著漁船,用三隻鸕鷀(俗稱:魚鷹)逮魚的人。一葉扁舟,矯健的魚鷹、黝黑的漁夫、清潔的河水,構成了一幅完美動人的和諧畫卷。 據這位姓經的村民告訴記者,他是現在附近村莊唯一用這種傳統技術捕魚的漁民。     據了解,受捕魚方式變革、自然環境變化、漁業資源減少等因素影響,近些年來養殖鸕鷀捕魚的漁民越來越少。
  • 能潛水的蛇鵜,因為與鸕鷀有個不同點,避免了被人類馴養的命運!
    蛇鵜是一種水鳥。它和鸕鷀一樣,可以潛水捕魚!但是因為與鸕鷀有個不同點,避免了被人類馴養的命運!蛇鵜為何能夠潛水?這就是為什麼它們天生就會遊泳,而你卻需要先練好幾天狗刨式的原因。 靠著這層防水層,鴨和鵝就能很輕鬆的浮在水面上。然後用兩隻小腳板,愉快的在水面上飄來飄去了。
  • 鸕鷀是一種什麼家禽,該怎麼飼養呢?一起來學習下吧
    不過有很多朋友們還是不了解鸕鷀的生長習性,所以導致自己在養殖鸕鷀的時候總是遇到很多麻煩,而且自己的鸕鷀生長情況也不好,這又是什麼原因引起的呢?下面我們就總結了一些各位朋友們,在養殖鸕鷀過程中需要注意的地方以及在養殖鸕鷀之前,我們需要準備好哪些東西,也許可以給各位朋友們帶來一些小小的幫助。
  • 【家鄉的有趣動物——鸕鷀】
    第一次見到鸕鷀,是在去桂林旅遊時。傍晚和友人於河邊散步,看到一條小船上有漁民在用一種與大鵝差不多大的動物捕魚,甚覺有趣,便問友人那動物是什麼,他說是魚鷹。於是我們站在岸邊,呆呆地看了半個小時,不過我覺得極為殘忍的是,魚鷹被人在脖子上套著一個圈環,像奴隸一樣被驅使,令人同情憐惜。
  • 百年鸕鷀村最後的馴養人 央視七套曾到這裡拍攝紀實片
    2017年,瘦西湖景區有了鸕鷀捕魚表演,漁民手拿竹篙,鸕鷀站在兩側船舷,在漁民特殊的號令下,鸕鷀就會相繼入水捕魚,成為了景區的一大亮點活動。在寶應安宜鎮船閘村盧莊組,曾經戶戶都會孵化繁殖馴養鸕鷀,這一老行當流傳至現在,只剩一老人還在養。
  • 一漁翁一扁舟十幾隻鸕鷀 瘦西湖上表演「鸕鷀捕魚」
    過去多的時候,李家一家就有上百隻鸕鷀。現在數量雖然少了,但他們依然堅持每年繁殖鸕鷀、馴養鸕鷀,「現在就是鸕鷀繁殖季節,你看鸕鷀的『臉』都變紅了,這說明它們已進入繁殖期了。」捕魚的鸕鷀,以雄鳥為主,「雄鳥力氣大、靈活,捕魚更厲害。」
  • 名家專欄 | 【虹川舊事】倪宅六房潭的鸕鷀捕魚人家
    把孵出的鸕鷀養大後加以馴化,用來捕魚,由於這種鳥親近人類,聽懂人的聲音,很有靈性,十分容易馴化,所以在中國南方漁戶多馴養鸕鷀,驅使捕魚。唐代詩人杜甫的詩中有:「家家養烏鬼(鸕鷀的別名),頓頓食黃魚。」明代李時珍的《 本草綱目 》描述了飼養鸕鷀的盛況。馴養鸕鷀的方法是把鸕鷀捉到後,飼養幾天,讓它馴服。訓練的時候,先用很長的繩子縛住鸕鷀的腳,繩的另一端縛在河的岸邊。就這樣把它趕到水裡,叫它入水捕魚。
  • 鸕鷀以捕魚為生,一年可以捕魚1400斤,卻時常餓肚子
    乍向紅蓮沒復出清蒲颺獨立和褵褷銜魚古查上唐·王維《皇甫嶽雲溪雜題五首·鸕鷀堰》這是著名詩人王維在描述鸕鷀為漁民下水捕魚時的場景,在古代,鸕鷀高超的捕魚技能就已經被人們發現,那時開始人類就開始馴化鸕鷀為己所用。
  • 《我的起源》寵物怎麼馴養 寵物馴養方法介紹
    導 讀 我的起源玩家在野外收服動物之後,就可以把它們帶回家當寵物馴養。那麼寵物要怎麼馴養呢?下面小編就向大家帶來寵物馴養的方法介,一起來看下吧。
  • 「家家養烏鬼,頓頓食黃魚」——鸕鷀
    唐代詩聖杜甫有詩云:「家家養烏鬼,頓頓食黃魚」,這裡詩中的「烏鬼」便是鸕鷀,鸕鷀又名魚鷹,從詩中描述以及別名上可以看出鸕鷀是一個兇狠的捕魚高手。鸕鷀因捕魚本領高超,自古就被人們馴養用來捕魚。鸕鷀在中國南方是較普遍和常見的,至今在中國很多地區,仍有人馴養鸕鷀捕魚,但由於長期大量捕捉和環境破壞,野生種群數量已變得很稀少和不常見。
  • 我國的鸕鷀怎麼養才會讓它乖乖聽話捕魚
    鸕鷀又叫魚鷹,千百年來它又很多名字,但是不管名字怎麼變,它都改變不了它一生的使命——給漁夫捕魚。漁民一般從小開始在船上養,鍛鍊它的習性,技巧。起先小的時候魚鷹在水裡只能吃些小魚小蝦,那時候漁民不會用繩子系住魚鷹的脖子,因為那樣魚鷹會發育不良,不易生長。很多周圍的漁民看到你在小魚鷹的脖子上繫繩子都會指責你,不會養它們。
  • 寵物小知識:百靈鳥的馴養、調教、鑑別方式以及常用的訓練方法
    寵物小知識:百靈鳥的馴養、調教、鑑別方式以及常用的訓練方法文/寵物大曉記百靈鳥是以鳴唱為飼養目的的觀賞鳥。在5月底至8月份購買,或從捕獲的雛鳥開始馴養。從雛鳥開始馴養的百靈鳥,容易飼養、不怕人,易馴、性情溫順,適應能力強、易上口,學其他鳥叫或壓口比成鳥要容易的多。
  • 贛州即將消失的技藝鸕鷀捕魚,老人家卻堅持了40餘年!
    矯健的鸕鷀、翻騰的大魚、硬朗的漁夫,這是贛州市贛縣區王母渡鎮贛江裡的一幅詩情畫卷。鸕鷀捕魚的情景你見過嗎?老人家叫李國接,今年66歲了,是一名地地道道的漁民,用鸕鷀捕魚已經有40多個日日夜夜了,儼然成為了贛江上一道優美的風景線。
  • 用鸕鷀捕魚的老人
    休息之餘,張金有用魚「鼓勵」鸕鷀打魚為生的張金有,這幾天特別開心,建甌市攝影家協會邀請他表演用鸕鷀捕魚。張金有今年60歲,用鸕鷀捕魚的技藝,是父親在他12歲時傳授給他的。為了培養它們對魚的追逐感,鸕鷀一出生就要餵食剁成肉泥的魚肉,待羽毛長起後,才開始放它們下水。受父輩影響,鸕鷀捕魚不僅是一項技藝,也是張金有一家人的生活保障。那時候,為了能多捕些魚,他每天都是起早貪黑。不過,現在情況大不一樣了。
  • 鶚和鸕鷀:誰才是真正的魚鷹?—新聞—科學網
    鶚捕魚 鸕鷀長得既不像鷹,也沒有鷹的兇猛,由此可見,鶚才是真正的魚鷹。但現實中,人們常常把兩種鳥混為一談,這主要是因為鸕鷀捕魚對人類作出了貢獻。 ■趙序茅 民間稱之為魚鷹的鳥類有兩種,一種是鶚,另一種是鸕鷀。到底誰才是真正的魚鷹?從鳥類分類學的角度來看,這很好解釋。鶚是隼形目、鶚科,隼形目也就是我們常說的鷹、雕類。而鸕鷀則為鵜形目,嚴格說來是一種水鳥,和猛禽根本不沾邊。 即使沒有分類學知識,聰明人也明白誰長得更像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