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嗎?鸕鷀又稱魚鷹,在我國江南也稱老烏、水老烏、魚老烏 等。廣布於亞非大陸的水域。在我國畜養鸕鷀供作漁獵,已 有3000年的歷史,江南很多地區居民馴養鸕鷀甚普遍,主 要用於捕捉水域中的活魚。成鳥體長800毫米,體重18002800克,體羽烏黑並 帶有紫色金屬光澤。嘴強大尖端具有利鉤,並有發達和便 於收縮的大喉囊,適於捕食魚類。
足生四趾,均具蹼膜(全 蹼)善於潛水和追捕魚群。繁殖季節的親鳥、其頭、頸部生 出白絲狀細羽。當年幼鳥的下體黑色,並雜有少量白羽,鸕 鷀多棲息於河川、湖沼或海濱水域,善於潛水,更善捕捉魚 類。以鮮魚為食。野生鸕鷀營巢於葦叢中、矮樹上、峭壁階 崖處等。每巢產卵34枚,或多至78枚。孵化期28天,育 雛期47~60天,雙親共同築巢,孵化和育雛。
人工馴養環境中的鸕鷀,除每天定時人水捕魚外,喜 棲於朝陽通風的環境中休息。適於在不結冰的環境溫度中 生活。詞料以小魚、黃鱔及豬腸為主食,每隻每天飼料量 8001500克。換羽期適當增餵豆類食品,如豆腐等,每隻 每天300400克。每天下午餵食1次,食後多立於棲架上 休息。飽食後的鸕鷀不宜運動和使役捕魚。
馴養鸕鷀用於捕魚,可自雛鳥60日齡開始,跟隨魚船 同已馴熟的成鳥人水練習。約150日齡後,大部分經過馴 養的鸕鷀都能順利掌握捕魚的本領。經過人工長期馴養的 鸕鷀,其飛翔力較差,多數個體不習慣於長時間的高飛,可 以較熟練的識別同群的鸕鷀或所棲息魚船。用於捕魚的鸕 鷀,需用綠繩或稻草在其頸部系以活套,也可用金屬環套 在頸部,防其捕魚後吞食。
每次捕魚後,主人取下銜回的大 魚。還需要餵給小魚以資獎勵,促使其再次下水捕魚。馴養鸕鷀捕魚,多掌握在每天上午空腹時,每次人水 捕捉4060分鐘,捕後立於船上休息4060分鐘後再次人 水捕魚。一般每天可3次人水捕魚120180分鐘,鸕鷀人 水捕魚時多咬頭部或鰓部。通常每次獨自捕捉的活魚體重 500克左右,最大時也能獨自捕到重達5_克的活魚。
超 過5000克的魚,也能捕到。但需幾隻或十幾隻的鸕鷀共同 合作,以及馴養人協作方可完成捕獲任務。據有關資料,曾 有一群十數隻鸕鷀合力捕捉到體重15公斤以上的大型鰉 魚。據漁民經驗,雄性鸕鷀體形略大於雌性,其捕魚能力也 優於雌性鸕鷀。馴養得當的個體,平均每天每隻鸕鷀可捕 獲鮮魚15~25公斤。若水域及魚源均理想,也有每天每隻 鸕鷀捕魚35公斤的最佳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