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段宏剛
我國是詩歌的國度,我國的詩歌起源於遠古時期的「號子」,是人們在狩獵、勞動、戰爭、祭祀等重大活動中,為了調節自身的呼吸,統一團隊的步伐,達到同心合力的目的,自然而然發出的有節奏的吆喝或呼喊。
這種吆喝或呼喊經過勞動人民不斷完善,朝著通俗和高雅兩個方向發展,到後來,通俗的變成了民歌,高雅的變成了詩歌。
實際上,在早期的「詩歌」中,詩和歌沒有本質上的區別,它們是一體的,都由長短句組成,每一句的末字韻母常常押韻,詠唱起來有節奏有韻律,在旋律上循環往復,宛如波浪一樣起伏跌宕。
從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的構成,就完全能看出詩和歌在早期的關係是多麼緊密。《詩經》裡邊收錄了從西周初年(公元前11世紀)到春秋中期(公元前6世紀)大約500多年的詩歌成果,總共300餘首,內容由三大部分組成,分別是《風》、《雅》、《頌》,《風》是周朝各地的民歌,《雅》是宮廷音樂,《頌》是祭祀活動中所唱的讚歌。
像《詩經》中第一首詩歌《關雎》流傳很廣,就是一首先秦時期的漢族民歌,唱到: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參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採用比興的手法,從寫景到抒情再到情景交融,刻畫了一個小夥子愛慕一個妙齡姑娘時,複雜而豐富的心理活動,短短幾十字,讓一個痴情少年的形象躍然紙上。
由此可見,我國早期的詩歌完全取材於民歌,具有鮮明的現實基因,內容跟人們的日常生活緊密相連,用通俗易懂的文字語言,反映了人們的物質生活與精神生活的狀態,不論是歌唱起來,還是誦讀起來,都是朗朗上口,這是詩歌歷經幾千年,仍然長久不衰的根本原因。
從《詩經》之後,我國詩歌走上了快速發展道路,主要有戰國時期的「騷體詩」,漢代的「樂府詩」,南北朝時期的「民歌體詩」,唐代的絕句、律詩、長律,宋代的說理詩和詞,元曲小令,明清詩歌,以及當前的現代詩。
除過這些正統的詩歌外,民間還流行著「迴文詩」,這是一種非常神奇而獨特的詩歌體裁,每一句詩順著讀、倒著讀,都是朗朗上口、感人肺腑的詩句,都可以構成新的詩意,給人盪氣迴腸之感。
迴文詩有「就句回文」,即,一句詩可以順著讀也能倒著讀,如,黃山落葉松葉落山黃。
有「雙句回文」,即,詩中的兩個句子可以順讀倒讀。
還有「通體回文」,即,一首詩從第一個字順著讀是一首詩,從末尾字向前倒著讀,直到讀到句首的第一字,它又會組成另一首詩,意思會發生變化,非常奇特,讓讀者不得不感嘆漢語的博大精深。
由於迴文詩體現了詩歌可以反覆詠嘆的藝術效果,具有突出的藝術魅力,因此,吸引了許多文人雅士去創作它,如,歷史上大名鼎鼎的文人,如,白居易、蘇軾、王安石、黃庭堅、秦觀、湯顯祖等人,都有傳世的迴文詩。
宋代有一位名不見經傳的詩人李禺,曾經創作了一首七言律詩《兩相思》,是典型的通體迴文詩,雖然他的生卒年月和生平事跡不詳,但因為這首詩,讓他千古留名。全詩如下:
枯眼望遙山隔水,
往來曾見幾心知?
壺空怕酌一杯酒,
筆下難成和韻詩。
途路阻人離別久,
訊音無雁寄回遲。
孤燈夜守長寥寂,
夫憶妻兮父憶兒。
順著讀,這首詩是感人肺腑的《思妻詩》,思念主角是丈夫,大意為:千山萬水阻隔在我們中間,我把眼睛望得乾澀,看到身邊的路人,就忍不住問:你們可曾見到我家中的妻兒啊?酒壺中空空如也,再也倒不出一杯酒了,我只有把思念寄托在書信中。提起筆心中有千言萬語,卻不知從何說起。漫漫長路阻隔我們太久了,鴻雁遲遲帶不回你們的音訊。在這漫漫長夜,我只有守著一盞孤燈,表達我對妻兒的無限思念之情。
如果把這首詩從末尾的「兒」向前倒著讀,詩中的思念主角會變成妻兒,視角也會發生變化,變成另一首詩,被稱作《思夫詩》,如下:
兒憶父兮妻憶夫,
寂寥長守夜燈孤。
遲回寄雁無音訊,
久別離人阻路途。
詩韻和成難下筆,
酒杯一酌怕空壺。
知心幾見曾往來,
水隔山遙望眼枯。
大意為:你既是兒女的父親又是我的丈夫,漂泊在外,我和兒女都非常思念你,漫漫長夜裡,唯有一盞孤燈陪伴著我們。鴻雁傳書還沒有收到你的音訊,長久的離別被重重道路所阻礙。思念你的話語已經想好卻忍不住哽咽,遲遲無法下筆,壺中的酒不多了,想倒出一杯借酒消愁,只擔心會剩下一隻空壺。我的心上人啊,你什麼時候歸來,我們天各一方,我和兒女只能把淚眼望穿,盼你早日歸來。
從這首迴文詩完全可以看出,不論是順讀還是倒讀,都是情意綿綿、感人肺腑的優秀詩作,深刻地表達了人們對愛情和親情的一往情深,正驗證了那句俗語:家中有妻兒,是一個男人最大的財富和動力。
同樣的,丈夫是一個家庭的頂梁柱,是妻兒的靠山。家,永遠是每個人的港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