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思維模型:倖存者偏差

2020-11-30 模型思維
作者:老範

為什麼大家都相信成功人士的經驗?按照成功人士的做法去做自己會不會成功?成功到底能不能被複製?我相信每個人都要自己的答案。我們先看看一個故事。

甲骨文的創始人拉裡·埃裡森在大學二年級時離開了伊利諾大學香檳分校,之後又在芝加哥大學和西北大學學習,雖然歷經三個大學,但他還是沒有得到任何大學文憑。最後,埃裡森決定退學去加州北部創業,創辦了赫赫有名的甲骨文公司。

成功後的埃裡森到處鼓動大學生退學創業,埃裡森得出這樣的結論,是因為他看到成功的企業家中有很多人和他一樣沒有讀完大學,如蘋果公司的創始人史蒂夫·賈伯斯就是從就讀的俄勒岡州波特蘭的裡德學院退學的,於1976年創建了著名的蘋果公司;微軟創始人比爾·蓋茨並沒有讀完他在哈佛大學的學業,而是中途離開了學校,於1975年創建了微軟公司;Facebook創始人馬克·扎克伯格從世界頂級學府哈佛大學退學,於2004年創建了Facebook。

我們要不要相信埃裡森的話輟學創業呢?輟學創業到底對成功有沒有關係呢?

我們只看到了輟學創業的成功人士,卻沒有看到大部分輟學創業後的失敗者,成功的光環效應讓我們認為他們說什麼都是對的。社會大眾和媒體對失敗者的冷落讓他們成為沉默的大多數。這種通過篩選的簡單的枚舉歸納得出的結論,顯然是不符合客觀事實的。這種邏輯謬誤在統計心理學上有一個專業術語叫做「倖存者偏差」。

一、什麼是倖存者偏差

倖存者偏差是一種常見的邏輯謬誤。通過只統計來自倖存者的數據,只能看到經過特定的篩選而產生的結果,而沒有意識到篩選的過程,因此忽略了被篩選掉的關鍵信息(沉默的數據)。

倖存者偏差一詞的出現,要從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一則故事說起。二戰後期,美國B17轟炸機經常成百上千的空襲德國,由於德國防空力量非常強大,所以飛機的返航率很低,而返航的飛機往往都會帶著不少彈孔回來。為了避免飛機被擊落,就需要在飛機上加裝裝甲,但裝甲安裝多了,又會降低飛機的機動性,減少飛行路程,消耗更多的燃料。裝多裝少都不行,軍方希望把裝甲安裝在飛機最容易受到攻擊、最需要防護的地方,這樣就可以安裝最少的裝甲,達到最大的保護。

飛機的哪個個地方是最脆弱的呢?美國軍方為統計研究小組提供了一些數據。就是飛機上會留有的彈孔。但是,這些彈孔分布得並不均勻,飛機上彈孔分布的數據,如下圖:

研究人員通過數據分析,發現大部分的彈孔出現在機翼和機腹,而引擎幾乎沒有彈孔,所以軍方就認為應該對機翼和機腹披上裝甲。美國軍方希望瓦爾德給出在這些部位應該加的裝甲的重量。但是,瓦爾德提出了與軍方相反的方案。

瓦爾德說,需要加裝裝甲的地方不應該是留有彈孔的部位,而應該是沒有彈孔的地方,也就是飛機的引擎。因為子彈是隨機的,機槍不會瞄準飛機的某個具體位置射擊,因為子彈在飛行過程中受到各種因素的影響。

例如風速、距離和飛機的速度等。所以飛機各部位受到損壞的概率應該均等的,但是引擎罩上的彈孔卻比其餘部位少,那些失蹤的彈孔在哪兒呢?瓦爾德深信,這些彈孔應該都在那些未能返航的飛機上。勝利返航的飛機引擎上的彈孔比較少,其原因是引擎被擊中的飛機未能返航。大量飛機在機身被打得千瘡百孔的情況下仍能返回基地,這個事實充分說明機身可以經受住打擊(因此無須加裝裝甲)。所以瓦爾德給出的答案是:「最應該加重裝甲的位置是飛機引擎」。最終軍方採用了瓦爾德的建議,大大提升了轟炸機的返航率。

倖存者偏差就像在戰爭醫院,你看到的腿部受創的病人比胸部中彈的病人多,不是胸部中彈的人少,而是他們都被打死了,沒有機會進入醫院

二、倖存者偏差的影響

1、投資領域

倖存者偏差對投資影響巨大,例如很多大神在股票交易中賺了很多錢,年紀輕輕就獲得了別人幾輩子難以獲取的財富。於是成為媒體曝光的焦點,於是「股神」開始到處宣傳自己的炒股經驗,韭菜們趨之若鶩。其實「股神」的成功可能是因為運氣。

我曾經買過一隻基金,我選擇的當年增長率最高的基金,帶領這支基金的基金經理是一位明星經理,結果在光環效應的影響下,非理性的買入,最終淪為了標準的韭菜。

我們來做一個思想實驗,假設我們有一個公平交易的證券交易市場,其投資風險和收益相當,只需進行普通的買賣交易。找來256隻猴子,給它們兩個按鈕,一個買,一個賣,讓它們每天隨機亂按。每年檢查一次每隻猴子的收益,賠本的出局。於是,第二年只剩128隻猴子,第三年只剩64隻,第四年只剩32隻,第五年只剩16隻,這16隻猴子其實只是「倖存者」。但是,人們常常會給它們貼上「成功人士」的標籤。接下來,就是對這16隻猴子進行總結,包括它們的宗教信仰、生活習慣、作息規律、還有按下買賣交易按鈕的規律。如果你現在要進入上述證券交易市場,你是隨便選一個猴子來管理呢?還是選擇「已經連續5年取得優異成績的16隻猴子」之一呢?如無特殊情況,大多數人選擇的應該都是後者。

心理學家丹尼爾·卡尼曼說過:「如果你把成功歸為一組並尋找使它們相似的東西,那麼唯一真正的答案就是運氣。」

請記住:簡單盲目的模仿股神只能讓你成為一顆標準的韭菜。

2、商業領域

馬雲、賈伯斯、貝索斯能夠取得巨大的成功,一定是多重因素相互影響造成的。古人講天時地利人和。決策科學認為影響結果有三個元素,決策、努力和運氣。

我們再來做一個思想實驗,如果把1000位和馬雲一模一樣的人,一樣的出生、一樣的學識、一樣的機會,一樣的容貌,放在中國,會不會出現1000個像阿里巴巴這樣的企業呢?我相信不太可能。其實現實中有更多一樣的像馬雲這樣的人在努力,可能因為多重因素的原因沒有成功,他們是沉默的大多數,他們也和馬雲一樣優秀,因為運氣沒有成功。難道他們就不值得尊敬嗎?所以成功人士的光環會放大他所說所做的一切。當然成功人士有我們值得學習的地方,但是要理性看待,不能盲目的模仿,因為時間變了,環境變了,同樣的方法就不一定管用了。

請記住:倖存者的成功不可複製。

3、營銷領域

保健品行業是把倖存者偏差運用最好的行業之一,尤其是直銷公司和傳銷公司。例如天津權健保健品公司、河北華林酸鹼平生物技術有限公司,採用倖存者講故事方法,去欺騙大眾。在上千人的大會上,倖存者會告訴大眾,他成功是多麼的容易,賺錢唾手可得,只要你加入傳銷,你就可以像他一樣,住豪宅,開豪車。有些不法的傳銷公司甚至會採用欺騙的方式,包裝和製造倖存者,曾經有從傳銷公司出來的分享者講到,當時自己在講自己成功的經歷,說的都是假的,為了感動大眾,在臺上啼哭成聲,轉身到了後臺,憋不住哈哈大笑,嘴裡說到「這幫傻瓜,講什麼都信」。其實直銷或者傳銷,金字塔頂端的人一定是賺錢的,可是大部分都沒有賺到錢,上臺分享的都是篩選過的倖存者,而沉默的大多數是沒有機會發聲的。

請記住:想一夜暴富本身就是一種精神的貧窮。

4、醫學領域

當一個人生病的時候,身邊人都會好心的推薦各種各樣的神奇偏方,或者推薦聞名神州的某某大師,其實他們都沒有錯,他們也沒有欺騙你,只是他們掉入了「倖存者偏差陷阱」。例如某某大師運用祖傳秘法治了100個病人,其中有10個病人康復了,5個病人送了大師一面錦旗「醫術高超,華佗轉世」,當你去找這位大師治病的時候,他會給你講倖存者的故事,你使用歸納推理出結論:「大師真的厲害」,再加上倖存者在現場講自己的親身經歷,你會更加的深信不疑。誰都沒有說謊,為什麼你被騙了?

因為倖存者偏差、框架效應和安慰劑效應的影響。框架效應就是大師只講他希望你聽到的,不講他不希望你聽到的。安慰劑效應就是患者可能不是藥物把自己治好的,而是安慰劑的作用身體自動康復的。如果安慰劑效應達到10%,那基本可以證明大師的藥是沒有任何效果的。

請記住:你越認真,真相可能離你越遠。

三、倖存者偏差的形成原因

1、啟發式思維

人類為了適應環境的需要,我們的大腦進化出了認知(判斷和推理)的兩種基本方法——算法與啟發法。

第一種方法

理性算法:解決問題的公式、規則、步驟。對大腦能量消耗大,思考問題比較周全,符合邏輯推理。

第二種方法

啟發法:是憑藉經驗的解題方法,是一種思考上的捷徑,也稱之為經驗法則。人類是認知吝嗇鬼。啟發式推理會簡化信息處理過程。因此,當人們面對大量信息和不確定性進行判斷時,不是理性思考而是憑藉直覺或者經驗進行判斷。

我們相信眼見為實,當眼前的故事越真實,你越容易被他所影響。實際上,你看到不一定是對的。

同時我們會受到生動鮮活效應所影響。人們在進行決策和選擇的時候,不是基於事實和概率,而是傾向於易於獲得的,個人親眼所見所聞,最近發生在身邊的事情,或者真實的事情,作為參考依據,進行決策,這種現象在心理學領域被稱為「生動鮮活效應」。

這個效應說明了一個具有鮮活性的個案會掩蓋其他更讓人信服的證據。例如,相比汽車來講,飛機絕對是最安全的。但是人們往往會通過一次電視的大量報導某次飛機失事的畫面,而堅持認為飛機十分危險。那些具體的統計數據則會被忽視。這就是個案的生動鮮活性效應。

這種啟發式思維是導致倖存者偏差的主要原因。

2、信息不對稱

信息不對稱是經濟學中的一個概念,是指交易中的每個人擁有的信息不同,在社會、政治、經濟活動中,一些成員擁有其他成員無法獲得的信息,由此造成信息的不對稱,利用信息不對稱,商家能獲得更多的利益。隱瞞信息是信息不對稱的主要原因。例如:保健品公司,某某大師,某某理財公司等,利用信息不對稱,故意隱瞞對自己不利的消息,讓消費者產生倖存者偏差,進而做出非理性決策。

四、如何規避倖存者偏差?

規避倖存者偏差有兩個方法,一個是概率思維,一個是對照組實驗。

1、概率思維-貝葉斯定理

概率思維是一種統計學思維方法,是一種理性思維,其中貝葉斯定理是概率思維中非常重要的工具,是預測一個事物走向的絕佳方法。貝葉斯理論可以解決在有限信息條件下對概率的一個預估。它的思路是,在主觀判斷的基礎上,先估計一個值(先驗概率),然後根據觀察的新信息不斷修正(可能性函數)。

貝葉斯可以分為三個部分,先驗概率、可能性函數和後驗概率。

(1)先驗概率

我們把P(A)稱為「先驗概率」,先驗概率是根據以往經驗和分析得到的概率。

例如:在直銷領域,所有人加入直銷領域賺到錢的概率是多少?這個可以根據行業或者相關統計數據進行一個主觀的預估,假如一個人加入直銷成功的概率是20%,失敗的概率是80%,因為大部分人是不賺錢的。

(2)可能性函數

P(B|A)/P(B)稱為"似然函數",這是一個調整因子,即新信息B帶來的調整,作用是使得先驗概率更接近真實概率。至於新信息帶來的調整作用大不大,還得看因子的值大不大。

如果"可能性函數"P(B|A)/P(B)>1,意味著"先驗概率"被增強,事件A的發生的可能性變大,例如:我做過銷售很多年,從事的就是保健品行業,我有大量的客戶,這樣我成功的可能性就大於1。假定可能性函數是1.5,那麼你做這件事成功的後驗概率就是20%×1.5=30%,所以你的成功率是30%。

如果"可能性函數"=1,意味著B事件無助於判斷事件A的可能性.例如,你沒什麼優勢也沒什麼劣勢,那你的成功率就是最基礎的先驗概率20%。

如果"可能性函數"<1,意味著"先驗概率"被削弱,事件A的可能性變小,例如你知道自己做銷售沒有任何優勢,也比較靦腆和內向,也沒有任何經驗和目標客戶,那麼你的成功概率就低於20%。

(3)後驗概率

P(A|B)稱為"後驗概率",即在B事件發生之後,我們對A事件概率的重新評估。例如上面的例子中,算出你估算的成功概率就是後驗概率。

通過這個例子,我們理解了貝葉斯公式,也知道了貝葉斯公式能夠通過似然函數不斷調整主觀概率得到後驗概率,使得預測更加準確。也正因為這樣,貝葉斯可以出現在所有需要作出概率預測的地方。

倖存者偏差就是忽視了先驗概率,忽略了沉默的數據,也忽視了可能性函數,只根據眼前的事實來預測自己成功的概率。

2、隨機對照組雙盲實驗

隨機對照組雙盲實驗是一個嚴格的實驗方法,它以嚴格的規則將我們所見的各種樣本進行歸納和演繹,從而得出合理的結論。旨在消除實驗者和參與者意識當中的主觀偏差、個人偏好和安慰劑效應。在雙盲實驗中,實驗者和參與者都不知道哪些參與者屬於對照組、哪些屬於實驗組。只有在所有數據被記錄完畢之後,實驗者才能知道那些參與者是哪些組的。採用雙盲實驗是為了要減少偏見和無意識地暗示對實驗結果的影響。

例如:某某大師的祖傳秘方可以治療糖尿病,擁有很多的成功案例,家裡掛滿了各種感謝錦旗,非法行醫10多年,病人仍然絡繹不絕。到底大師的祖傳秘方管不管用呢?我們來做一個隨機對照組雙盲實驗。找兩百名糖尿病患者,儘量做到病情相當、年齡相當。分成兩組,每組100人,一組吃大師的藥,一組吃安慰劑(和大師的藥在外形上是一樣,其實內部是麵粉),實驗人員和患者都不知道自己吃的有安慰劑。跟蹤病人1個月,詳細記錄病情狀態,最後接受糖尿病康復指標檢查。如果吃大師藥的哪一組有10個患者康復,吃安慰劑的一組有10個康復,那說明大師藥沒有任何作用。如果吃大師藥的康復了20人,那麼這個藥的有效率為10%,因為還有10人是由於安慰劑康復的。如果吃大師藥的康復了5人,那麼這個藥不僅不能幫助病人康復,反而對病人有害。

通過以上實驗,那就可以測試出大師的祖傳秘方到底能不能治療糖尿病了。很快就可以戳穿大師的謊言。這樣我們就可以有效的規避「倖存者偏差」陷阱。

國際上很多重要藥物上市都有經過臨床隨機對照組雙盲實驗,才能獲得上市。大樣本隨機對照組雙盲試驗是目前人類摸索出的最合理、最有效的評價方法,這種方法不僅適用於評估藥品,也適用於其它領域。例如很多設計人類感受的變量,都可以進行雙盲實驗,例如:1000元的酒比100元的酒好喝?可口可樂比百事可樂好喝?等等,在雙盲實驗下,沒有了安慰劑和個人偏好,激活了沉默數據,變量之間的真正關係才更為客觀,可信度更高。

當然這種實驗的成本很高,比較適合於理論研究,一般老百姓很難完成,所以要相信權威的國家科學機構,運用實驗統計出的數據和概率去做出判斷,不要相信一些偏方和未經檢驗的民間療法,這樣我們才能避免上當受騙。

總結

不是每個人上戰場都能成為將軍。不是每個人去創業都能夠成功。不是每個人做直銷都能夠賺到錢。每一個成功者的背後都有千萬的失敗者,你看到的是露出水面的冰山一角,你沒有看到是水面以下的更大冰山。大自然的底層法則是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競爭才是永恆的,生物從精子就開始競爭了,每一個精子只有超越數以億計的同類才能與卵子結合成為生命,小生命能不能存活也需要接受大自然的考驗,只有那些生命力最強,根據外在環境快速改變自己的生物才能夠存活下來。

人類因為隨機和偶然,成為了統領地球的最強者,靠的不是體能最強,靠的不是牙齒鋒利,靠的是大腦,靠的是智慧,靠的是新皮層。要想成為倖存者,最應該做的事情是「補腦」,補腦最好的原料就是「知識」,而不是「XX核桃」,如果你相信「XX核桃」可以補腦,那麼只能說明你仍然停留在直立人時代。

世界的變化越來越快,越來越複雜,越來越不確定,只有好的知識和思維才能讓我們成為「倖存者」,才能讓我們規避「倖存者偏差」的陷阱,如果你認為通過買彩票、喝雞湯、吃保健品、搞傳銷、玩投機就能夠成為「倖存者」,那將是人生最大的不幸。即使靠運氣獲得了短暫成功,後期也會靠實力把自己賠進去。就像查理芒格所說:「得到一件東西的最好方式就是讓自己配得上它」。

相關焦點

  • 光明時評:認清網絡佔卜實質,不要被「倖存者偏差」迷惑雙眼
    從心理學上來說,不管怎麼樣的算命都存在一種「倖存者偏差」,歪打正著算準的案例會被無限放大,不光被佔卜師大做文章,也讓顧客信以為真,而算不準的情況則被人們忽視,或者被各種子虛烏有的藉口搪塞。  可以說,只要花錢請人算命,那唯一的結果就是受騙上當。
  • 思維模型15 - Churn | 流失
    但是學了流失這個思維模型之後觀察了一下生活發現,生活中到處都是這種「同進同出」的現象,反而那種只進不出或只出不進的現象卻很少,除了遊泳池是這樣,還有我們經常會插著電源玩手機也是如此,而且任何一個App從誕生到死亡用戶流失這種現象一直都在發生。
  • 學習思維模型,思考底層邏輯,你的人生會像開掛一般
    01什麼是思維模型?什麼是底層邏輯?1、什麼是思維模型在了解思維模型前,先了解一下什麼是模型。查理·芒格給「模型」的定義:任何能幫助你更好理解現實世界的人造框架,都是模型。頂級的思維模型能提高你成功的可能性,並幫你避免失敗。生活中,我們經常聽到的SWOT分析、SMART原則、冰山模型等,就是思維模型。了解了什麼是思維模型後,是不是發現其實很多學科中的概念、理論或方法論都可被稱為「思維模型」。
  • 常誤導你的15種思維方式
    成見和直覺往往會導致人們進行錯誤的決策,如果能在思考時認清了這些思維模式,就能避免踏入思維定式的陷阱。今天摘編了15種容易誤導你的思維方式,快來看看你有沒有中招?錨定偏見人很容易過於依賴其所接觸的最初一部分信息。
  • 作為領導者,如何克服認知偏差?
    「事實」是指在認識的事實和真正的事實有差距,從而導致認知偏差。 還有「經驗」,是指過分相信過去成功的經驗,由於環境的不斷變化而導致認知偏差。 人類為什麼會有認知偏差 這三點其實只是認知偏差原因的一部分。
  • 看《知否》,拆解職場高手的思維模型
    這種核心技能就是隱性知識,只有學會隱性知識,並建立起思維模型的人,才是處理各種問題的高手。什麼是隱性知識?哲學家麥可·蘭尼認為:人類的知識有兩種:一種是顯性知識,即能以書面文字、圖表和數學公式等符號形式加以表述的;另一種是未被表述的隱性知識,如我們在做事情中積累的那些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經驗。舉個例子: 盛家老太太請宮裡的孔嬤嬤來家裡教孫女們學習禮儀。
  • 品牌定位36計|競爭思維模型
    消費者認為你是誰更重要外部思維是大多數人邁不出的第一步,消費者認為你是誰,比你認為自己是誰更重要。在品牌定位中,重要的是 「你是什麼」 而不是 「我是什麼」 。如果連自己屬於哪個賽道都不清晰,就更不可能明確自己的競爭對手誰了。
  • 學習|思維模型學習—10損失規避思維模型
    這就是我們人性的一項弱點——損失規避思維,第10個思維模型學習。 依照慣例,本文依然從三個方面進行介紹,何謂損失規避思維、生活中的損失規避思維效應、我們怎麼更好的應用,供參考。
  • 你是認知思維裡的盲人嗎?
    有這樣一種思維方式,能夠教我們突破固有思維,不被事情的表面蒙蔽雙眼,不斷的從新的角度來審視自己,突破思維的界限,這就是《閾限思維》。為什麼我們只能看到事實的表面,與真正的事實有很大的差距呢?我們每個人的腦海裡都有一個認知思維模型,我們認為的事實都是從這個認知思維模型得到的,這個思維模型就像是由經驗、注意力、理論、判斷4部分組成的金字塔。
  • 投資中的認知偏差:確認偏差
    這種現象來自於我們大多數人的認知偏差:確認偏差(Confirmationbias)。確認偏差,也被稱為證實性偏差。是個人選擇性回憶、搜集有利信息,忽略不利或矛盾資訊,來支持自己已有的想法的片面詮釋。確認偏差也指人一旦產生某個信念,就會努力尋找與它相符的例子,並無視那些不符的。
  • 救援貓:緩解了倖存者的創傷
    救援貓:緩解了倖存者的創傷去年十月,在拉斯維加斯91路收穫音樂節之後, Nichole Stone的世界顛倒了,目睹58名槍手被槍殺,500多名疑似槍手史蒂芬·帕多克(Stephen Paddock)受傷。
  • 洞察認知偏差 回歸理性投資
    這個系統會誘使人們出現各種各樣的系統性心理偏差,這就是心理學意義上的認知偏差。這些偏差讓投資者陷入誤區,它們都具有個體性,並且以隨機方式發生在投資者當中。1、過度反應偏差投資者對壞消息的反應通常甚於好消息,比如當公司發出盈利預警時,很多人就會恐慌性地拋出股票。這種過度反應偏差結果其實就是對與其偏離預期的負面現實做出過度反應。
  • 經典的高效思考和表達的思維模型——金字塔原理
    麥肯錫公司的首位女諮詢顧問芭芭拉 · 明託,在《金字塔原理》一書中介紹了金字塔結構的思維方式,這是一種層次分明、結構化的思考和溝通技術,可以幫助我們高效地思考和表達。什麼是金字塔原理金字塔原理就是「以結果或結論為導向的思考、表達的過程」。
  • 81思維模型:世界咖啡
    現代社會的競爭,已經不是任何其它物種的競爭,而是人類同物種之間的競爭,從體力競爭到資本競爭,再到現在的智力競爭,個人英雄主義已經不能夠幫助你獲得競爭優勢,只有團隊協作,和跨學科的人進行深度交流,思維碰撞,才能激發更多的創造力和想像力,進而幫助企業或者組織、以及個人獲得競爭優勢。
  • 科研SPSS統計思維實戰研討會
    教科書上「精心」挑選的案例大多是理想化的,而實際情景卻常常錯綜複雜,充滿了幹擾信息,研究人員往往難以從中「抽絲剝繭」,提取出恰當的統計模型。簡而言之,只有少數人真正掌握了「統計思維」,相當多的研究人員沒有掌握統計的核心,對各種統計模型的適應條件了解不足,不斷錯誤的使用著統計!
  • 牛胃解剖模型技術條件(JY 0312-91)
    1 主題內容與適用範圍 本標準規定了牛胃解剖模型的技術要求、試驗方法和檢驗規則。本標準適用於中學和大中專動物學教學使用的牛胃解剖模型。d.規格以模型的高度表示。3.2 型號示例:SM—NW—F—310,表示採用複合材料高度為310mm的牛胃解剖模型。4 技術要求4.1 產品為黃牛胃的解剖模型,外形不小於450mm×220mm×310mm,置於底座上,模型應採用硬塑料或複合材料製作,不應採用軟塑料。
  • 認知偏差導致了行為偏差——解讀《寄生蟲》悲劇原因
    兩家人對「氣味」的態度和行為,截然不同,導致沒法真正和諧共處,如果據以心理學的「認知偏差」進行解讀,就不難理解其悲劇性了。所謂「認知偏差」,指的是人們在知覺自身、他人或外部環境時,常因自身或情境的原因使得知覺結果出現失真的現象。典型表現有顯著性偏差、生動性偏差等。社會知覺中常見的刻板印象、暈輪效應等均為某種形式的知覺偏差。是個人知覺具有選擇性的特徵所致。
  • 不是思維的鍋,原因太現實
    翻開各類公開課平臺的投資理財區,你總能看到一些號稱教你富人思維的課程,據說學習了這類課程,你就能明白富人是怎麼思考的,成為百萬富翁、迎娶白富美,從此走上人生巔峰好像分分鐘的事。窮人跨越階層走向富人,在這裡理財專家的口中,全部歸咎為思維的原因,難道窮人與富人的差距真的只因為思維嗎?
  • 入圈第N天(第6期):自閉症的認知偏差是如何形成的?
    我將通過這一期,論證我的觀點,並講一講各界對自閉症的認知偏差是如何形成的。 我在和向家長解釋自閉症狀時,經常發現同一個自閉症術語,在我和家長間存在嚴重的認知偏差。以至於我必須先聲明自己的標準,才能順利地解釋自閉症。
  • 遠離3種認知偏差,你也可以認知升級,事半功倍
    認知盲點導致認知偏差我們在面對一個事物時,通常都會遇到以下兩類認知誤區:一類是認知盲點,一類是認知偏差。所謂認知盲點,就是對於我們來說,這件事是完全陌生的,當它出現的時候,我們完全覺察不到怎樣思考,怎樣行動。但是客觀環境又使我們又不得不有所反應,要麼表達些什麼,要麼去做些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