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足跡定位犀牛

2021-01-09 中國數字科技館

圖片來源:Pixabay

國際市場對黑犀牛角的需求導致幾十年來犀牛一直遭到無情的捕殺,納米比亞、辛巴威和南非等國都存在這種現象。據估計,1960年黑犀牛的數量約為100 000隻,到1995年數量銳減到不足2500隻。如今,通過動物保護組織和一些個人的努力,黑犀牛數量已增加到5600隻左右。但是這個物種還是處於極度瀕危狀態,偷獵仍然是它們需要面對的最大威脅之一。

科學家們通過全球定位系統(GPS)裝置追蹤和保護這些珍稀生物,定位裝置就綁在犀牛的脖子或腳踝上,或植入犀牛角內。研究人員通過定位裝置回傳的數據監測犀牛的數量,以及它們何時進入偷獵熱點地區。但這些裝置可能會失效,另外,給動物服用藥物以便安裝定位設備的過程也可能對它們造成傷害。

圖片來源:Pixabay

PeerJ(美國的一份開放獲取期刊)近期發表了一項研究,提出可以通過智慧型手機跟蹤記錄犀牛的足跡。這套系統被稱為足跡識別技術(FIT),含有可遠程分析動物行蹤的軟體,可以保護動物遠離偷獵者的傷害。

研究人員的靈感源自與辛巴威當地動物保護者的合作。這些動物足跡分析專家可以通過黑犀牛的後蹄裂紋印痕來識別不同的黑犀牛。就像人類的指紋一樣,每頭犀牛的後蹄紋都是獨一無二的。「如果沒有這些啟發,我們可能壓根就不會對足跡感興趣。」「野生動物足跡」(WildTrack)保護組織的聯合創始人兼研究共同負責人斯凱·阿利布埃(Sky Alibhai)說。

圖片來源:Pixabay

為了使用該系統,科學家需要通用智慧型手機應用程式收集犀牛足跡的圖像,並將其上傳到全球資料庫。這樣識別足跡的軟體就能分析識別出不同的個體,並確定它的年齡和性別,準確度高達99%。研究人員還可以利用系統估算某個地區黑犀牛的數量,並觀察它們的活動情況。

佐伊·朱厄爾(Zoe Jewell)也是野生動物足跡的聯合創始人和研究共同負責人,他和阿利布埃正在培訓野生動物保護者、土地管理者、當地導遊和反偷獵者,以便在納米比亞推行足跡識別技術,這裡是黑犀牛的家園,容納了它們28%的成員。在這篇論文發表以後,研究人員已將這項技術應用於多種動物研究,其中包括非洲獅、孟加拉虎和歐亞水獺。

「我認為這對動物監測和個體統計來說是個好消息。這非常有價值,也很實用。」南非洛克伍德保護組織(Rockwood Conservation)的動物保護科學家西斯卡·斯切金(Ciska Scheijen,並未參與這項研究)說。斯切金對足跡識別技術在雨季的表現還心存顧慮,因為雨季時動物的腳印往往模糊不清;它能否勝任追蹤更大的動物種群也成問題,畢竟這項研究所監測的動物數量只有35隻左右。

瀕危動物通常是小團體群居或稀疏分布,但朱厄爾認為,「足跡識別技術也是可擴展的,我們樂於將這項技術運用於研究較大種群的瀕危物種。」

撰文:海倫·桑託羅(Helen Santoro)

翻譯:林清

文章來源:環球科學

相關焦點

  • 科學家設計出FIT系統:能通過足跡照追蹤黑犀牛
    這就需要設計一個新的足跡識別系統。這種基於軟體的裝置被稱為足跡識別技術(FIT),是由北卡羅來納州杜克大學的科學家設計。使用者從已知黑犀牛的腳印照片開始。然後,FIT會利用自定義算法分析圖像對足跡進行超100次的測量。所獲得的測量值的特定組合對黑犀牛來說是唯一的。當來自不同地區的足跡照片隨後被輸入FIT時,它會檢查它們的測量特徵是否跟資料庫中的數據相匹配。
  • 看到貓咪戴上GPS定位後的夜間足跡 寵物主人的世界觀有些崩塌
    以前,看過BBC的一個研究項目,尋找一些養貓咪的寵物主人(大部分是志願者),好像大約100位,給他們家裡的貓咪戴上GPS定位
  • 中國野生犀牛消亡史:唐宋以後的人們為何見不到犀牛了?
    目前全世界僅存5種犀牛:黑犀牛、白犀牛(分為南方亞種和北方亞種)、印度犀牛、蘇門答臘犀牛、爪哇犀牛,除南方白犀牛亞種外,其他犀牛種類都處在瀕臨滅絕的邊緣,尤以爪哇犀牛數量最少(50多頭)。這些漫遊在非洲(黑、白犀牛)和亞洲的犀牛不僅面臨原生棲息地的破壞,還得時刻提防偷獵者們的行動——這一切都是源於人們,尤其是亞洲買家(越南、中國)對犀牛角的巨大需求。
  • 阿里的犀牛智造工廠為什麼藏三年,犀牛「牛」在哪?
    這幾天,阿里犀牛智造工廠比較火。這個工廠在9月16日公開發布會之前,已經秘密運營了3年,為什麼三年秘而不宣?阿里不好好賣東西幹嘛要造東西?犀牛智造工廠真的很牛嗎?犀牛智造的由來2016年,馬雲提出阿里「五新」戰略(新零售、新製造、新金融、新技術和新資源),新製造。
  • 揭秘中國犀牛2000年的滅絕之路:是天災還是人禍?
    大家知道,現在中國絕大多數地區是不產犀牛的,一提起犀牛大家就會想到非洲、埃及或者尼羅河等熱帶地區,那裡才應該是犀牛生存的天堂。然而在2000多年前的古代中國,犀牛的足跡卻遍布中原大地,而且數量還相當之多。那麼,2000年前遍布中國的野生犀牛為何在中國一頭都見不到了呢?這是天災還是人禍?
  • 中國犀牛的悲情消亡史,1922年就已不見蹤跡
    西漢時期以犀牛為原型製作的青銅器犀牛曾經廣泛地分布在亞非大陸,尤其是我們中國,2000多年前的它的足跡遍布整個中原大地,而且數量還相當之多,。可到了現在除了非洲外,在亞洲僅剩下印度、尼泊爾、越南、印尼等幾個少數國家。
  • 戀愛的犀牛們——黑犀牛西非亞種滅絕,發舊文紀念。
    印度犀不只居住在印度,歷史上它曾經廣泛分布在喜馬拉雅山腳下的森林裡,巴基斯坦、印度、尼泊爾和中國都曾經有過它們的足跡。如今,這種巨物只在印度和尼泊爾還有分布。印度犀最大的特徵是它們多疣的粗糙皮膚,讓這些傢伙看上去仿佛穿著打了鉚釘的鎧甲,事實上也的確有人把犀牛皮做為鎧甲的材料。在西安碑林博物館裡陳列著一尊巨大的唐代犀牛石雕,正是一頭印度犀。
  • 全球最後一頭雄性白犀牛被24小時持槍保衛(圖)
    白犀牛蘇丹被護林員持槍守衛。居住在肯亞自然保護區的雄性北方白犀牛--蘇丹,今年已經43歲了。2009年,蘇丹和兩頭雌性白犀牛從捷克共和國的動物園搬到了肯亞的自然保護區中,他們此行的任務是為自己的種族繁育後代。在它們來到自然保護區前,大家都信心滿滿,希望蘇丹能將白犀牛的生命繼續延續下去。但是繁育子嗣的計劃到現在都沒有成功,壞消息卻不期而至,另外一頭雄性白犀牛蘇尼在去年十月死去,蘇丹成為了世界上最孤獨的一頭白犀牛。
  • 熠熠生輝的犀牛尊,揭秘中國古人與犀牛的過往
    或許很多人並不知道,在古代的中華大地上不僅有犀牛而且數量很多。去中國國家博物館參觀,就能看到國博展廳珍藏著的西漢錯金銀雲紋青銅犀尊,它用精美造型向世人講述著中國古人與犀牛不為人知的過往。犀牛在中國絕大部分地區現已絕跡,而在古代,中國不僅產犀牛,而且數量很多,新石器時代遺址中已多次發現犀牛骨,殷商甲骨文中也有焚林獵犀的記載,春秋、戰國時期用犀牛皮做成的犀甲是各國武士所豔羨的裝備。但由於對犀牛這種生殖率低的野生動物大範圍的捕殺,其數量在北方迅速減少,關中一帶,最遲到西漢晚期已經絕跡,以至王莽輔政時,曾用貴重的禮物,來換取南海黃支國的活犀牛。
  • "像電影一樣去生活" 足跡APP的魅力在哪
    【IT168 評測】你是否發現身邊的朋友們開始創作出一張張堪稱大片範兒的照片,這不是因為他們的攝影技術突飛猛進,而是使用了一款名為「足跡」的APP。足跡可以把一張平淡無奇的照片處理成電影截圖的樣子,後期寬屏、黑色遮幅加上中英文字幕,照片立刻文藝起來。加上APP操作簡單,分享方便,立刻火了。
  • 用指甲在犀牛背上「刻字」 遊客被斥愚蠢
    用指甲在犀牛背上「刻字」 遊客被斥愚蠢   中新網8月22日電 綜合報導,近日,法國一家動物園發生了一起遊客將名字「刻」在犀牛背上的事件,動物園工作人員怒斥刻字的人「愚蠢」。   報導稱,事情發生在法國西南部城市魯瓦揚的巴米爾動物園。動物園園長卡耶表示,遊客用指甲刮一頭35歲母犀牛背部的死皮,留下「卡米爾」和「朱利安」的字樣。
  • 捂了三年,阿里的犀牛工廠到底是什麼?
    16日下午,一隻酷似藍色河馬(盒馬)的藍色犀牛開始出現在很多人的朋友圈。兩張漫畫還編成了一個故事。有人開玩笑說,這隻犀牛不就是在河馬(盒馬)的鼻子上加了一道槓嗎?這就是阿里正式對外官宣的新製造——「犀牛智造工廠」。過去三年,很多阿里其他部門的人對此都一無所知。犀牛與河馬,他們確實師出同門,且同樣重要,屬於阿里五新戰略的組成部分。
  • 「水足跡」概念流行 「水足跡」計算器幫你節水
    節水科普宣傳是開展得最廣泛的環保活動,但「水足跡」仍鮮有人知。事實上,你每天消耗掉的那些看得見的水其實只佔你一天的「水足跡」的一小部分。因為就連你用的一張A4紙,在生產、運輸等過程中也要消耗10升水!
  • 肯亞為獅子佩戴定位項圈防獵殺
    原標題:肯亞為獅子佩戴定位項圈防獵殺   據英國《每日郵報》1月27日報導,肯亞奈洛比國家公園的管理員給園內的獅子戴上載有GPS定位功能的項圈,來防止它們被當地馬賽族牧民獵殺。近年來,偷獵者為了獲得比黃金還要貴重的犀牛角而大量獵殺犀牛,這導致肯亞的犀牛數量銳減。為了對付狡猾的偷獵者,肯亞野生動物保護局給1000頭犀牛角植入了晶片。
  • 犀牛媽媽被割角 小犀牛試圖叫醒
    犀牛媽媽被割角 小犀牛試圖叫醒 2018-02-24 15: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全球最後一頭雄性白犀牛:40人晝夜實彈守護
    2009年,蘇丹和兩頭雌性白犀牛從捷克共和國的動物園搬到了肯亞的自然保護區中,他們此行的任務是為自己的種族繁育後代。之所以要搬到肯亞佩傑塔自然保護區(Ol Pojeta),是因為黑犀牛曾經在此處成功地完成了繁育任務。
  • 全球最後一頭雄性白犀牛獲24小時持槍保衛
    2009年,蘇丹和兩頭雌性白犀牛從捷克共和國的動物園搬到了肯亞的自然保護區中,他們此行的任務是為自己的種族繁育後代。之所以要搬到肯亞佩傑塔自然保護區(Ol Pojeta),是因為黑犀牛曾經在此處成功地完成了繁育任務。為了防止盜獵者傷害到世界最後一頭白犀牛,一個由40人組成的團隊持槍日夜守護著蘇丹。蘇丹的犀牛角也被提前拔掉了,這也是為了防止盜獵者的覬覦。
  • 大象欺負非洲犀牛,犀牛一忍再忍,最後忍不住只能跑了
    犀牛和大象都是非洲草原上的巨獸,很多人都會問大象和犀牛誰的戰鬥力更強?大象的體型巨大,犀牛的個頭也不小,兩種動物都長有巨大的攻擊武器,犀牛的角看起來鋒利無比,大象除了象牙之外,還能夠用鼻子攻擊。由於大象的外觀看起來憨厚老實,很多人都感覺大象笨笨的樣子,似乎是打不過犀牛。但是誰強誰弱只有打過才能夠知道。
  • 看可愛犀牛、幫刷背全球首輛「犀牛車」在臺灣新竹
    為了喚起全球對犀牛保育的重視,世界自然基金會將訂為「世界犀牛日」,臺灣新竹六福村也舉辦了守護犀望活動,3千位民眾齊聚一堂貼上紅鼻子挺犀牛,此外,更引進了全世界第一輛犀牛遊園車,讓遊客可以體驗一生一次的與犀牛衝撞機會。▲全球首輛的犀牛遊園車未來在臺灣就能搭乘。
  • 四川發現「迅猛龍」足跡 為亞洲最大恐爪龍足跡
    ■足跡呈橢圓形,有兩個尖尖的腳趾  ■最大的長約30釐米,寬約20釐米,厚度在2釐米左右  足跡呈圓形,兩個腳趾和牛、羊等偶蹄類動物足跡有些相似,這些奇怪的足跡於中國地質大學與美國科羅拉多大學的恐龍足跡聯合研究團隊認真研究後發現,這是遠古時代恐爪龍的足跡。因該足跡大於中國山東的發現,小於美國猶他州的足跡,該足跡為亞洲已發現最大的恐爪龍足跡。  奇怪足跡,兩個尖尖的腳趾  近幾年來,古藺縣桂花鄉多次發現恐龍足跡,至今已經發現三個大型足跡點,分別位於石鳳窩、石廟溝和桂花河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