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續暴露在85分貝的噪音中會對人體造成危害。
雖然去音樂節見著自己pick的偶像是一件令人無比興奮的事情,但若是不採取預防措施,音響發出的震耳欲聾聲很可能會導致嚴重的聽力損傷。
據尼爾森市場調研公司2015年的數據報告顯示,每年大約有3200萬人至少參加了一個音樂節,其中三分之一則參加了多個。2017年的北美科切拉音樂節更是創造了1億1400萬美元的營收。據Billboard報導,這是繼2016年的加州「沙漠之旅」超級演唱會之後第二賣座的音樂節了。
越多人去到音樂節現場,同時也意味著有更多人受到了噪音引起的聽力損失的影響。
多大的分貝會讓你覺得太吵?
一場音樂會產生的分貝值是正常對話時的兩倍大。圖:Olivier Le Moal/Shutterstock
平日裡正常說話的音量大約是40至60分貝,演唱會現場則是110至120分貝。如果你的位置正巧就在音響旁邊,那麼恭喜你將榮獲140分貝的大噪音。
從日常對話到音樂會,分貝值翻倍看起來似乎無關緊要,但若將其與其它的日常聲音相比較,就會發現,音樂會的聲音大到駭人。
據美國國立耳聾與其它交流失調研究所(NIDCD)的數據顯示,持續暴露在85分貝的噪音中會對人體造成危害。作為參考,堵車時按喇叭產生的噪音為85分貝,摩託車的轟鳴聲是95分貝,警笛聲為120分貝,而槍枝、煙花的爆炸聲則高達150分貝。
所以,如果你在音樂節現場待上幾個小時,就相當於有持續幾個小時的警笛聲在你耳邊鳴叫。既然都連續聽了幾個小時轟鳴聲帶來的聲波攻擊,那你距離聽一整天煙花在你耳邊炸響也不遠了。
若你是個節日狂歡愛好者,可能一年中連著幾個月都會處於這樣的噪音環境下。雖然音樂的確比槍聲更令人愉悅,但未免也太過於瘋狂。
造成的危害
深受噪音其害的是耳蝸中的毛細胞。圖:Tatiana Shepelev/Shutterstock
音樂家聽力解決方案(Musicians Hearing Solutions)的創始人Julie Glick博士表示:「顯然參加音樂會這樣的場合一定會或多或少地影響到你的聽力,可能是暫時的也可能是永久性的。更重要的是我們應當知道耳朵接收到噪音之後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Glick說道:「過度暴露在噪音中會對耳蝸中的毛細胞造成損傷。我們可能都有過這樣的經歷,就是在參加完一場吵鬧的活動之後,會出現耳鳴或聽力明顯減弱的現象。這種現象叫作暫時性聽覺閾值移位,一般數日內就會消失。但若耳蝸內的毛細胞受到過度刺激導致變扁或受損,很可能會造成不可逆的傷害。無論是突然響亮的一聲,亦或者是反覆刺激毛細胞造成暫時性的重複損傷,都有可能最終導致永久性的傷害。」
Darius Kohan表示:「雖然嘈雜環境中的聽力損傷幾乎無可避免,但有趣的是這損傷的程度還要看個人體質。如果你在去到音樂節之前就已經有過輕微的聽力損傷,又或者你只是比較年長,那麼你就不太可能忍受得了音樂節現場的大噪音。而年輕人的聽力系統的可塑性則更強,損傷恢復的速度也會更快。」
但無論你是哪一類體質,都應該採取預防措施,比如戴著耳塞聽音樂節。
Kohan表示,無論什麼場合都會有「音樂多響,你離歌手多近的問題」。對此,Glick說道:「聽力損傷是相對於噪音的強度及其持續的時間而言的。你在嘈雜的環境中待的時間越長,又或者只是戴著耳機長時間聽歌,對於聽力的危險性就越高。」
而且不要忘了,我們的耳朵並未是為了接收大噪音而進化至今的。雖然音樂聽著挺好聽,但我們的耳蝸和它八字不合。
近期研究成果
2016年一項發表在《噪音與健康》雜誌上的研究表明,並非所有的音樂節組織者都切實地執行了噪音安全準則。該研究著眼於兩場不同的挪威音樂節,雖然其中一場有按照指導方針來執行,但這兩場都沒有符合挪威當局與世界衛生組織共同制定的噪音準則的標準。
而2018年6月一項發表在美國醫學協會雜誌上有關噪音引起聽力損失的研究也表示,該損傷與音樂節有顯著相關性。這項研究的作者發現,音樂節上沒有使用耳塞的男性出現噪音導致的暫時性聽力損失的情況更多。
醫生視角
噪音誘發聽力損傷的年輕病人越來越多了 圖:Bangkoker/Shutterstock
Kohan說:「有很多患者是在聽演唱會,平時經常戴耳機聽歌,經常置身於嘈雜的餐館等連續的暴露中導致的聽力損傷和耳鳴。因為耳蝸內毛細胞受到的損傷是不斷累積的。」
雖然很多年輕人是被家長領著去找Kohan問診,自身不太關注這種看似輕微的聽力損傷,但Kohan表示因噪音導致暫時性聽力損傷的病人數量仍呈上升趨勢。
Glick也表示,人們起初都不太在意,認為這是小毛病。但當嚴重到引起重視的時候,治療又有些晚了。
採取適當的預防措施
難道音樂節就聽不得了嗎?也不是,戴好耳塞就行。
聽演唱會時戴上耳塞、或是厚重的頭戴式耳機都能有效地幫助減輕大噪音帶來的傷害。
蝌蚪五線譜編譯自mnn,譯者 狗格格,轉載須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