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濟南南部的長清區,層巒疊嶂,連綿起伏的大山褶皺裡,臥著零星的小村莊,在這裡世代耕種的人們熟諳了山水風土的脾氣。春雷、夏雨、秋實、冬雪,年復一年的光陰裡,這裡的人們也有了山的性格,粗獷實誠。雖然不如城市富裕,但生活平靜而踏實。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大地的贈予養活了世代居住在此的人們,也使他們養成了獨特的飲食習慣。在這些飲食習慣中,有一些讓人們津津樂道的小吃,成為長清區別於其他地方的標籤。8月25日,濟南市向社會公示的第四批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中就不乏它們的身影,也使得它們傳承百年的工藝迎來了又一個春天。
秋谷成米粉,精鑿傳百年
藍天白雲飄,悠悠白水繞,在美麗而樸實的鄉村中有一種風靡的小吃——孝裡王氏米粉,讓人食之難忘。
長清孝裡鎮的米粉製作工藝已有200餘年的歷史。王氏米粉的第九代傳承人王慶福說,要考究這米粉的由來,不得不提及孝裡鎮的地勢,過去孝裡鎮因為地勢低洼,所以連年積水而成澇窪,一到雨季,整個村子像是浸在水裡一樣,所以曾一直沿用水裡鋪的名稱。最初王氏先人從山西洪洞縣大槐樹村移民到水裡鋪,在此定居,從事農耕,好不容易趁晴天打好的穀子在家裡存放,卻因家中地勢低,一場秋雨後受淹而發黴。於是只好把受潮不太嚴重的穀子用石臼搗成細粉,做成麵食,結果一吃,卻品嘗到一種意想不到的香甜。
後來王氏先人又仔細琢磨,在加工製作麵食過程中又多費了些心思,經過長期製作、反覆實踐,確保每次做出的麵食香甜可口。再後來就研製了一種勁柔相濟、香甜可口的面線食品——米粉。雖然稱「粉」,但也是類似於麵條的外形,比麵條還要勁道爽滑,再配以鹹淡適中、酸辣相宜的作料小菜,回味時有一種小米特有的醇香,讓人有吃了這頓還想吃下頓的感覺。這種製作米粉的手藝從明朝一直傳到今天。
王氏米粉在孝裡集上擺攤已有30餘年的歷史。王慶福回憶自己的父親在擺攤前都是挑著擔子,前後各有一個甕,兩個甕裝滿水和米粉差不多有三百斤,沿街叫賣。後來有了集市,老人就把攤子擺在集市上,經歷了「文革」的人們,憋了好久的胃驅使著他們紛紛來吃碗米粉解饞。期間還有一件有趣的事情,說孝裡村有一個老頭,因病臥床不起,但還是惦記著老王家的米粉,隔三差五,讓家人抬著到集市上吃。
老街坊羅勝利還向記者講述了他30年前在廈門經歷的故事。那時他出差去廈門,碰到一位老人,老人在他的口音裡聽出了山東味,便詢問他是不是濟南南部地區的,羅勝利回答說自己是長清的。老人有些驚訝,說要跟他打聽個事情:「孝裡鎮有一種吃的,不知道你知道不,老王家做的。」羅勝利立馬答道:「那肯定是老王家的米粉!」老人有些激動,隨之潸然淚下,說自己年輕的時候挑著擔子到孝裡去賣水蘿蔔,被國民黨軍隊抓了壯丁,離家已經幾十年,猶記米粉的味道,一碗米粉剛好一根,勁道十足。鄉音難改,戀家依舊,一碗米粉勾起一位70多歲老人的無限回憶……(盧昱 王建 張照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