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老北京之鬥蟋蟀,本是娛樂活動

2020-12-05 英雄談

同樣是鬥蟋蟀,在北京城裡也能分出三六九等。

最下等的不過是幾個小孩蹲在自家的庭院裡或者胡同裡鬥蟋蟀。裝蛐蛐的器皿無非是掘瓷茶缸、玻璃瓶,好一點的也不過是粗製的小瓦罐。所鬥的蟋蟀也沒有什麼上等貨色,或者是自己逮來的,或者是花幾個銅子從小販那裡買來的,缺須短尾、少一隻腿的也有,棺材板、老米嘴也有。

總而言之是瞎玩一氣,輸了也無非是被彈一下腦門兒,最多也只是賭上幾張畫片,幾個玻璃球。最好的結局是興盡而散,最壞的結果出無非是輸家哭一鼻子。

中等的是一些文人在家中鬥蟋蟀,以點心、水果賭輸贏。最多也只是以大洋一元賭輸贏。仍然是以娛樂為主。

上等的鬥蟋蟀則完全是一種賭博。設局的人要在每年白露前後開盆。事先發生大紅請帖,遍請京城內各位名家。設局的人中往往有專門吃這碗飯的。蟋蟀局設在美主家院內的空房裡,有司秤、紀帳、監局等分工,由三人分別擔任。屋內放幾張方桌放蛐蛐罐。司秤的桌上放有秤匣,是用來稱量每隻蛐蛐的重量。

鬥蛐蛐時只有體重其本相等的蛐蛐才能放在一起鬥。入局的人要先將自家的蟋蟀交司秤人過秤,司秤人大聲報出分量後,由紀帳人將分量寫在紙條上,下邊蓋上本人的圖章,壓在蛐蛐罐的下邊,各家的蟋蟀秤完後,鬥家們相互觀看參賽蟋蟀的分量,迭擇與自家的蟋蟀分量基本相等的蟋蟀,經雙方同意後,打開罐蓋觀看蛐蛐的大小、形態。雙方同意參賽後,還要商量賭注多少,由監局人寫在雙方的紙條上。

北京城裡鬥蟋蟀的賭注一般是幾十元錢,最多不超過一百元,少的只有五至十元。旁觀的人也可以隨彩,把錢押在估計能取勝的一方。

相關焦點

  • 老北京人真會玩,冬養秋蟲鬥蛐蛐兒
    冬養秋蟲曾是老北京人的最愛, 秋蟲主要是養蟈蟈兒、 蟋蟀、 油葫蘆、 金鐘兒、 秋蟬以及蝴蝶等, 這裡說說冬養蟈蟈兒、 蟋蟀之俗。 養蟈蟈兒和養蟋蟀曾是我少年時的愛好,那時玩蟲及聽蟈蟈兒、蟋蟀鳴唱是人們的閒趣享受。養蟈蟈兒有悠久的歷史, 在我國最早的詩集《爾雅》、《詩經》裡就有蟈蟈的記載。
  • 初冬時節老北京曾流行「蛐蛐局」 是鬥蟲界的「錦標賽」
    每到秋冬時節,也就到了老北京人鬥秋蟲的熱鬧時候,人們還會舉辦類似於錦標賽的「蛐蛐局」,給生活增添了不少樂子。老北京人所說的秋蟲就是蟋蟀,也叫蛐蛐兒。蟋蟀還叫促織,為什麼呢?蟋蟀叫,秋天到,漸涼的天氣,提醒人們該準備過冬的衣服了,「促織鳴,懶婦驚」。
  • 蛐蛐、蟋蟀、蟈蟈有什麼不同?在古代為何喜歡鬥蟋蟀?
    蛐蛐(即蟋蟀)黑色,頂部有長鬚,尾部有針。蟋蟀俗名蛐蛐、夜鳴蟲(因為它在夜晚鳴叫)、將軍蟲、秋蟲、鬥雞、促織、趨織、地喇叭、灶雞子、孫旺,土蜇,"和尚"則是對蟋蟀生出雙翅前的叫法。據研究,蟋蟀是一種古老的昆蟲,至少已有1.4億年的歷史,還是在古代和現代玩鬥的對象。蟈蟈全體綠色。觸角鞭狀,長於體軀。複眼卵圓形。
  • 一隻極品蟋蟀賣數萬元,「鬥蟋蟀」「套路」還挺深的!
    記者了解到,在國內,動物競技市場持續火熱,不管是古代就有的鬥雞、鬥蟋蟀,還是如今的賽馬、賽鴿,都受到了相關領域愛好者的追崇。事實上,動物競技市場經濟消費"套路"不少。近日,本報記者就針對蟋蟀競技這一領域開展調查,從線上線下多渠道了解蟋蟀競技市場"那些事"。
  • 古代生活趣聞:宋代民間為何盛行「鬥蟋蟀」?有何文化歷史淵源?
    有這樣想法的人就大錯特錯了,因為古代人非常懂得享受生活,而且發明了許多娛樂活動。宋代多種娛樂方式娛樂可以讓生活變趣味橫生,娛樂也是打發時間的一種方式。在宋朝時期,「博弈」除了下棋還有鬥蟋蟀、鬥雞等各種娛樂項目。筆者認為,在眾多古代娛樂項目之中,多數活動都有輸有贏,因此挑逗起人的好勝心。才讓更多有錢有閒的人加入其中,並不斷發展和流行,宋朝時期,鬥蟋蟀從簡單的孩童玩樂,到成為一種全國性的娛樂項目,其中發展還是有一定的歷史淵源。
  • 中國民間鬥蛐蛐的歷史和蟋蟀文化
    鬥蟋蟀始於唐代,盛行於宋代。清代時,活動益發講究,先蟋蟀要求無「四病」(仰頭、卷鬚、練牙、踢腿)外觀顏色也有尊卑之分,「白不如黑,黑不如赤、赤不如黃」。 在兩千五百年前經孔子刪定的《詩經》中,就有《蟋蟀》之篇。
  • 山東寧津鬥蟋蟀堪比拳擊賽 賽前需沐浴稱重定重量級
    齊魯網10月8日寧津訊 (通訊員 張愛平)據山東廣播電視臺《直播山東》欄目報導,為弘揚傳統民俗文化,倡導國內乃至國際文明健康的休閒娛樂方式,寧津縣在中華蟋蟀的發源地寧津縣柴胡店鎮舉辦全國首屆蟋蟀邀請賽,人們可以近距離體驗捕蟋蟀、鬥蟋蟀的樂趣,感受極具特色的蟋蟀文化。  人類拳擊有拳法,而蟋蟀的格鬥,也有自己的套路。
  • 農曆中國|七月十九 · 鬥蟋蟀
    尤其是到了白露時節,蟋蟀已經長得老結了,雄蟲只要相遇,便會有一場搏殺,所以市井之間便開始鬥蟋蟀的遊戲。清代《清嘉錄》裡就曾記載:白露前後,馴養蟋蟀,以為賭鬥之樂,謂之秋興。通常自白露到寒露,是鬥蟋蟀的最佳時節,此習俗據史料始於唐代。
  • 明宣宗愛鬥蟋蟀——專為皇帝製作的精美蟋蟀罐容器
    鬥蟋蟀是民間農閒時盛行的娛樂,明清文獻都說宣宗也極好促織之戲。祖籍江蘇明末詩人吳偉業看到收藏家孫承澤收藏蟋蟀盆曾詠道:「宣宗在御昇平初,便殿進覽豳風圖。暖閣才人籠蟋蟀,晝長無事為歡娛。定州花甆賜湯沐,玉粒瓊漿供飲啄。戧金髹漆隱雙龍,果廠雕盆錦香褥。……君王暇豫留深意,棘門霸上皆兒戲。鬥雞走狗謾成功,今日親觀戰場利。」
  • 「鬥蟋蟀」入選非遺,濟南槐蔭區公布9項非遺名錄
    民俗類是濟南鬥蟋,民間音樂類為笙演奏技藝。其中作為老濟南民俗的「濟南鬥蟋」十分吸睛,鬥蟋蟀始於唐代,盛行於宋代,是一項古老的娛樂活動。據了解,老濟南素來有鬥蟋蟀的傳統,從清朝、民國時期鬥蟋蟀就成為一種社會活動,1925年出版的《秋蟲誌異》是第一部以濟南蟋蟀為主體的蟋蟀譜,歷史上善養善鬥蟋蟀者不在少數。
  • 秋來取樂鬥蟋蟀
    秋來取樂鬥蟋蟀  ◆[江蘇三大鳴蟲中,玩得最好、最精彩、最有文化韻味的當數蟋蟀。古人云:秋有一樂鬥蟋蟀。這時節,正是花鳥魚蟲中的第四位粉墨登場、大出風頭之時。  其時,妻向我提議何不令家中所養之蟲爭鬥一番、觀其勝負,以博一樂?我表示贊同。於是,將家中8隻蟋蟀分成四組,讓其捉對廝殺。蟋蟀相遇,開始會用觸角辨別對方,兩雄相遇必然露出兩顆大牙,一決高下。而一雄一雌相遇則是另一番情景。
  • 哀鳴的蟋蟀
    其實,人類開發蟋蟀娛樂功能的歷史非常悠久,《詩經·唐風》中「蟋蟀在堂,歲聿其莫……蟋蟀在堂,歲聿其逝……蟋蟀在堂,役車其休」的詩句,彰顯早在2500多年前,先民已變害為利地將蟋蟀開發成「生物報時鐘」,直到晚清,其功能雖逐漸式微,卻仍未消失。
  • 鬥蟋蟀(圖)
    每次捉蟋蟀,「白地主」最為投入,為了捉蟋蟀,他會背著父母,偷偷摸摸把上學用的課本撕了,做成十幾個圓柱形的小紙筒,捏封住一端,另外一端則恭候蟋蟀「入甕」,一旦「入甕」,再用手輕輕一捏,蟋蟀就插翅難逃了。或許他們的行蹤驚動了蟋蟀,鳴叫戛然而止。孩子們則原地蹲守,儘管酷熱難捱,蚊蟲叮咬,也不為所動,那情景,仿佛是一場智力和耐力的博弈。  他們的眼睛緊盯洞口,隨時準備出擊。蟋蟀一旦出現,很少能輕易逃脫。一個晚上,一般能捉三五隻。第二天,孩子們一個個睡眼朦朧,打不起精神。  最精彩的是鬥蟋蟀。
  • 北京西城有群鬥蛐蛐的老哥們,想要鬥進「蟋奧會」
    周燕京(右一)和貝長山(左二)兩人在進行參加「蟋奧會」前的訓練 王海欣 攝鬥蛐蛐那些事兒「鬥蟋蟀」(蛐蛐)是一項傳統民俗活動,始於秦漢,興於唐宋,盛於明清。北京人習慣上多稱蛐蛐兒。可見400年前,北京人玩鬥蟋蟀的風氣之盛。北京也是盛產蟋蟀的地方。如廣安門外的大井、小井、右安門外、左安門外、德勝門外、安定門外等都有蟋蟀的蹤跡。清河、南苑一帶、香山、舊宮、南苑機場都出好蟋蟀,像白牙青、白牙紫、鐵彈子等都是北京知名的蟋蟀品種。
  • 老北京的「蛐蛐局」_政務_澎湃新聞-The Paper
    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每到秋冬時節,也就到了老北京人鬥秋蟲的熱鬧時候
  • 「蟋蟀相公」指誰,鬥蟋蟀被寫進了聊齋
    在人類社會的時候,每次戰鬥之時,在戰前都會擂起戰鼓,顯示軍威,而在收兵之時,則會鳴金。誰能想到,這小小的蟋蟀也和人類有同樣的習慣,當它們開始戰鬥之前,就會振動翅膀,發出鳴響,而大獲全勝的時候,也同樣會摩擦自己的翅膀,奏響勝利的鑼鼓。蟋蟀的叫聲,是戰鬥的吶喊。
  • 農村馬唐草,古人拿來鬥蟋蟀,馬食如糖
    馬唐草,曾在古代名聲大噪,因為可以拿來鬥蟋蟀。而到了近代,隨著鬥蟋蟀這一娛樂活動的沒落,人們便也不再記得它的名字,只當是野草。古代鬥蟋蟀,用的是草穗,牛筋草的草穗適中,是鬥蟋蟀常用的草穗。但馬塘草的草穗也很不錯,從中間一抽就很容易將草穗抽出來。所以,在古代也是比較常用的鬥蟋蟀工具之一。
  • 蟋蟀能人籌辦蟋蟀大賽(圖)
    蟋蟀,在古書中叫做促織,北方人俗稱蛐蛐。因其能鳴善鬥,且具有勇決勝負的武士風採,被譽為「天下第一蟲」。據記載,「鬥蟋蟀」這項傳統民俗活動,始於秦漢,興於唐宋,盛於明清,玩家上至達官貴人,下至平民百姓。年近花甲的趙伯光,是地道的老北京人。打小他就在胡同的犄角旮旯兒逮蟋蟀玩。小學時,他逮了只名為「正青」的蟋蟀,天天拿著去跟街坊小孩的蟋蟀鬥。
  • 探索自然,秋蟲蟋蟀的故事
    蟋蟀是以善鳴好鬥著稱的。蟋蟀生性孤僻,喜歡獨立生活。尤其如果兩隻同性碰到一起,很可能就會咬鬥起來。它的鳴聲也是頗有名堂的,不同的音調、頻率能表達不同的意思。夜晚蟋蟀響亮的長節奏的鳴聲,既是警告別的同性:這是我的領地,你別侵入!同時又招呼異性:「我在這兒,快來吧!」當有別的同性不識抬舉貿然闖入時,那麼它便威嚴而急促地鳴叫以示嚴正警告。
  • 浙江德清非遺傳承人:捐贈鬥蟋蟀器具 傳承民間文化
    原標題:浙江德清非遺傳承人:捐贈鬥蟋蟀器具 傳承民間文化   最近幾天,浙江省德清縣乾元鎮老人朱洪春都在家中饒有興致地拾掇著自己收藏多年的「鬥蟋蟀器具」,他準備將它們捐贈給當地新建成的非遺館,讓更多的人了解民間鬥蛐蛐的悠久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