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胡亂華真相,王朝滅亡前的反壓迫鬥爭

2021-01-16 石湖魚

民族問題一直都是個雷區,但這幾天既然談了,索性說個痛快。

什麼是五胡亂華

五胡亂華發生於西晉末年,一般認為,西晉爆發八王之亂,國力嚴重被削弱,北方民族趁機入侵,佔據黃河流域亦即中原,建國稱帝,打破了漢人王朝先例,從劉淵李特開始,出現了眾多少數民族政權,即是一場劫難,也是史上最大也是最重要的民族大融合。

五胡亂華的結果

眾多少數民族消失,匈奴羌氐鮮卑番號再不見於史書,哪裡去了呢?變成了漢人。經過長期徵戰和廝殺,各民族水溶交融,再也分不清。聽起來有點像,外族們為了讓漢人承認自己,不停地打打打,終於達到了目的。

雖然無釐頭,如果僅從結果看,確實是這樣。隋唐建立者楊堅和李淵,其實都跟胡人脫不開關係,楊堅繼承了鮮卑北周,原名普六茹那羅延,標準鮮卑人,所謂姓楊只是稱帝後,為了籠絡人心,臨時找了一個死鬼祖先。

同理,李淵祖父李虎是鮮卑西魏八柱國之一,他有多大可能是漢人?就算李虎是漢人,李淵老媽是楊堅皇后獨孤伽羅的姐姐,獨孤信之女,實打實鮮卑貴族。李淵最少有一半胡人血統是真,而所謂飛將軍李廣後代,則是說不清道不明的東西。

但隋唐之世,再沒人說他們是胡人政權,相反,李唐盛世被視為漢文明標杆。

什麼是五胡

所謂五胡,即匈奴、羌、羯、氐、鮮卑五族。

首先,族別有兩個含義,一則種族,也就是血族,以發色膚色外貌等遺傳基因分類;二則文化,以風俗習慣分類。

世界上根本不存在單一血統民族,迄今為止,所有民族都是文化分類。比如印度斯坦族有雅利安人,達羅毗荼人,還有不少華裔。再比如日本長宗我部這個姓氏,以標榜秦始皇后裔而得名,自稱弓月君後裔。

弓月君,相傳秦始皇十五世孫,也是日本「歸化人」最著名的一支。秦姓演化諸多分支,除了長宗我部,還有羽田氏,上世紀90年代日本有個首相叫羽田孜,就公開聲稱自己是中國秦姓後人。

像羽田孜這樣,你說他是漢族還是大和族?說他是漢族,恐怕連他自己都不同意。

古人對民族的概念非常混亂,最早民族來源是氏族部落,黃帝領導的部落聯盟是華夏族,而聯盟之外部落,就是外族。從一開始,外族就只是政治概念,既非血統,也非文化,純粹是為了打擊敵人衍生出的一個特有名詞。

比如說,周朝眼裡楚國都是蠻夷,楚國一開始根本不被中原承認,楚王是自立的,一直到楚莊王春秋爭霸,打敗了晉國,中原各國才被迫認可楚國地位。

《國語》:昔成王盟諸侯於岐陽,楚為荊蠻,置茅蕝,設望表,與鮮卑守燎,故不與盟。

坦白說,民族這種東西,從產生之初,就是一種歧視,這等於從一出生就把人打上了標籤,做了分類。它反映出來的,只有漢人士大夫自高自大思想,完全就是精神糟粕。

但為了闡清本文目的,仍然要按古人習慣稱其為外族,要不然就沒法寫了。

匈奴和羯族是實打實外族,匈奴不必說了,羯胡以康居人為主,屬雅利安人種,印歐語系,容貌發色各異,文化也大不相同。

《晉書·石勒載記》:石勒字世龍,初名,上黨武鄉羯人也,其先匈奴別部羌渠之胄。

羌渠就是康居,音同字不同。

但羌氐和鮮卑,很難把他們定義為外族。

鮮卑出自東胡,東胡是古代對東北人的稱呼,其原理和楚人差不多,唯一區別是東胡沒參與春秋爭霸,但如果你把東北當外國看,我只能說你喝多了。

羌氐則是從頭到尾就沒搞清楚過。

《晉書·苻洪載記》:其先蓋有扈之苗裔,世為西戎酋長。

到了後漢書,卻是另一種說法。

《後漢書·西羌傳》:西羌之本出自三苗,姜姓之別也。

符洪是苻堅的祖父,前秦奠基人,我們都知道,前秦是標誌性氐族政權。晉書稱氐族是苗族後裔,結果後漢書稱羌族也出自三苗,同樣世居西戎。

史書上此類錯誤比比皆是,就不一一舉例了,比較有名的還有白馬羌和白馬氐,同樣一個白馬國,有的書叫白馬羌,有的叫白馬氐,看得人一頭霧水。

即便建國,羌氐人也在同一個地點,使用同一個國號。前秦天王苻堅淝水戰敗後,羌族興起,姚萇殺了苻堅,也在長安稱帝,國號同樣叫秦,史書只好用前秦後秦區分。

所以魏晉也搞不明白,《魏略·西戎傳》稱:「(氐人)婚嫁有似於羌。」兩邊婚嫁風俗差不多,其中區別恐怕只有他們自己才明白。

但不管羌還是氐,他們都是中國人。有扈氏和三苗,原本都生活在中原,因為不肯順從統治者,被夏朝和舜禹擊敗,驅逐到了西部。這就是前面說的,所謂異族只是政治正確,血脈淵源,本同出一宗,風俗習慣,也與華夏無異。

《魏略·西戎傳》:(氐族)姓如中國之姓矣,其農服尚青絳。俗能織布,善田種,畜養豕牛馬驢騾。其婦人嫁時著衽露,其緣飾之制有似羌,袵露有似中國抱,皆編發,多知中國語,由與中國錯居故也。

五胡內遷原因

匈奴被漢王朝打擊後,分裂成兩部,南匈奴南下歸順,最初被安置在五原郡,後來不斷南遷,到了魏晉時期,曹操把匈奴分為五部,分別居住在茲氏(山西汾陽)、祁(山西祁縣)、蒲子(山西隰縣,音xi)、新興(山西忻州)、太陵(山西文水)。

匈奴被漢朝打擊被迫歸順,而其他外族則是受匈奴所迫。匈奴實施奴隸制,不堪其辱的其他部落,為了擺脫匈奴統治,紛紛南逃。

《漢書·匈奴傳》:匈奴前所得西嗕居左地者(西嗕,部落名),其君長以下數千人皆驅畜產行,與甌脫戰,所戰殺傷甚眾,遂南降漢。

《三國志·魏書》:貲虜,本匈奴也, 匈奴名奴婢為貲。始建武時,匈奴衰,分去其奴婢,亡匿在金城、武威、酒泉北黑水、西河東西……其種非一,有大胡,有 丁令,或頗有羌雜處,由本亡奴婢故也。

但這種逃亡活動,並非史書主流,史書記載的五胡來源,更多是以強迫方式,遷外族於內地。

如東漢末年,曹操打敗烏桓後,將上萬個烏桓部落遷於遼東上谷,放棄漢中時,為了防禦蜀漢,又將至少五萬名武都氐人,遷徙至關中馮翊、扶風等京畿三輔。

五胡漢化過程

不管主動歸順,還是被迫遷徙,外族目的都相當美好,過上更好生活。中原是農耕文明,比外族尤其北方遊牧民族,生活要好得多,外族為什麼羨慕中原文化,說白了還是生活水平高。

所以不管什麼原因來的,都拼命學習漢族文化。以鮮卑為例,慕容部很早就開始了漢化,學習農耕,一個個拎起鋤頭,面朝黃土背朝天。

《晉書·慕容廆載記》:教以農桑,法制同於上國……稼穡者,國之本也,不可以不急。

最後連社會基礎都發生了改變,從「皆有部落,不相雜錯」變成了「離散部落」,從部落制變成了編戶齊民。

理想很美好,現實很殘酷

西晉民族矛盾,大部分責任要算在士大夫頭上,其中以江統《徙戎論》表現尤為明顯。

《徙戎論》:夫夷蠻戎狄,謂之四夷,九服之制,地在要荒。春秋之義,內諸夏而外夷狄……非我族類,其心必異,戎狄志態,不與華同。

他一上來就給外族判了死刑,認為他們是四夷,只配住在窮山惡水。即便是「關中之八百餘萬口,率其少多,戎狄居半」的事實,他也呼籲要把外族全部驅逐。

五胡要麼強迫而來,要麼心慕中華文化投奔,他們住在漢地,穿漢服說漢話,言行舉止,已與中華無異,如果按今天民族分類,他們就是中國人。

古代農耕社會,勞動力是珍貴資源,江統不僅不珍惜,反而要將這些久居中原的漢化胡人趕走,這是一種極其愚昧短視的思想。

但江統的理論在漢族士大夫裡非常有市場,說白了,這是標榜文化優越感的種族歧視。在這種思想下,魏晉以來,對內遷胡人實施的都是剝削制度。

曹魏時期,并州刺史梁習強徵胡人參軍,並要求他們把家屬送至鄴城當人質,不從者斬,一口氣殺了數千人。雁門太守牽招,一邊收取烏桓賦稅,一邊要求他們自備鞍馬,隨時充軍。

到了西晉,變本加厲。西晉氐人的佃租,比曹魏提高了整整一倍,而戶調多了二分之一,甚至連胡人王族也列入編戶,一樣收稅。匈奴劉宣起兵時曾說:「晉為無道,奴隸御我……自諸王侯,降為編戶。」

西晉把胡人當奴隸販賣,是個普遍現象,後趙開國皇帝石勒,就曾被多次倒賣,甚至有次他本打算賣其他胡人為奴,臨了自己也被抓去當了奴隸。

當時民族矛盾之尖銳,連江統也承認胡人「怨恨之氣毒於骨髓」,而原因在於漢人「侮其輕弱」。

五胡亂華初期,有明顯反壓迫性質

即便如此,五胡亂華,仍然不能簡單視為民族矛盾。確切的說,因為西晉王朝倒行逆施,已經瀕臨滅亡,最早五胡建國,跟漢唐隋末豪傑紛起,群雄逐鹿並無不同。

我們就以李特及劉淵為例說明。

公元304年冬天,氐族李雄佔據成都,自號成都王,史稱成漢,同時匈奴劉淵在離石起兵,建立後漢,被視為五胡亂華之始。

李雄是李特之子,成漢政權的真正奠基人是他。公元298年,天水等六郡十萬流民,流入漢中就食,因為人數太多,漢中難以承擔,經西晉政府允許,六郡流民得以入川。

這支流民隊伍有大量漢人,其中不乏中下層官員,如上邽令任臧、始昌令閻式、諫議大夫李攀、陳倉令李武等等。

當然也少不了外族,西晉通緝令裡就聲稱,氐、叟侯王者每顆腦袋懸賞一百匹布。

從這個規模看,天水六郡發生了嚴重饑荒,而西晉政府賑災無力,導致他們只能背井離鄉另尋生路。災難面前,人人平等,不管漢人胡人,也不管縣令還是氐王,統統都要跑路。

李特祖籍四川巴郡,出身將門,曹操攻打漢中時,其祖父李虎率五百族人歸順,被封了個將軍,李特一家本是州郡都將,遇到災荒,也只能做個流民,隨著大部隊一起進川。

益州刺史叫趙廞(xin),當時正鬧八王之亂,趙廞看到晉室衰微,也動了心思,於是聯絡流民,召集豪勇之士舉事,李特一家因為世代為將的關係,受到重用。

趙廞建立的太平王朝(沒錯,就叫這個逗逼名字)一點不太平,壓根沒持續幾天,因為他忌憚李癢(李特之弟)勇猛,來了個兔死狗烹,過河拆橋。

李癢一死,李特他們就反了,擊敗趙廞佔領成都後,李特並未稱王,而是寫了一封書信,詳細向西晉政府報告了趙廞罪狀,但接下來的事出乎所有人意料。

西晉又派來一個刺史羅尚,這位新刺史在大局未穩的情況下,一到四川就要求李特率流民返回原籍,並限定了期限。這幫人本來就是家鄉活不下去,才逃到四川來,剿滅趙廞怎麼說也是立了功,不僅沒有封賞,反而被遣返,所以矛盾一觸即發。

在六郡流民苦求延期的時候,晉軍突然發動了襲擊,卻被早有防備的流民擊敗。這下沒有迴旋餘地了,六郡流民共推李特為主,正式揭起了反旗。李特戰死後,其子李雄秉承遺志,最終擊敗羅尚,自立為成都王,建國號為大成。

六郡流民叛亂,具有明顯農民起義特徵,只是湊巧領袖是個氐族人,並不能簡單視為民族矛盾。李特攻入成都前,曾與蜀人約法三章,軍紀肅然,得到了蜀人支持,所以民族矛盾並非氐族建國主因,李雄也未把自己當外族看。李雄拜範長生為相後,益州人掌握了成漢大權,221年劉備才在益州稱帝,據此還不到百年,你總不能說益州是外族吧。

劉淵也是同理,劉淵雖然是匈奴人,他的國都離石,也是匈奴老窩,但他打的旗號,根本不是匈奴復國。

劉淵起義最早發起人其實是劉宣。劉宣,於夫羅單于的弟弟,而劉淵是於夫羅之孫,所以劉宣輩分比劉淵高得多,是他的親叔祖。

劉宣看自認才能有限,所以推了劉淵為首,但在建國時,兩人產生了爭議。

劉宣認為要「復我族邦,復呼邪韓之業」。呼邪韓是南匈奴大單于,所以劉宣目標是恢復匈奴輝煌,他給劉淵設計好的稱號,也是大單于。

但劉淵卻認為,「大丈夫當為漢祖、魏武,呼邪韓何足效哉。」漢高祖魏武帝可謂漢人英雄中的傑出代表,劉淵志向根本不在匈奴復國,而是像劉邦曹操那樣,建立萬世不朽功業。所以劉淵拋棄了匈奴祖先,認劉邦為太高祖皇帝,劉禪為孝懷皇帝,背後含義是他繼承了劉備事業。

先不說劉邦劉備認不認他這個子孫,這首先是一種態度,劉淵沒把自己當匈奴人。你可以這樣理解,劉淵起義跟李淵並無不同,區別只在他恰巧是個匈奴人。

所以劉淵沒有使用大單于這個稱號,而是自稱漢王,宗廟裡擺的是漢高祖以下三祖五宗神位。

對外族視為胡虜,只存在於士大夫,老百姓並不這樣看,他們對漢化胡人起初並不另眼相待。

西晉末年,爆發的不僅有劉淵李特帶著民族色彩的起義,還有正兒八經農民起義。

306年,山東爆發了大規模農民起義,以東萊人王彌為首,很快擴大到了山東諸州,並向西晉首都洛陽進軍。

《晉書·列傳第七十》:彌進兵寇泰山、魯國、譙、梁、陳、汝南、潁川、襄城諸郡,入許昌,開府庫,取器杖,所在陷沒,多殺守令,有眾數萬,朝廷不能制。會天下大亂,進逼洛陽,京邑大震,宮城門晝閉。

最後王彌戰敗,他並沒有受西晉詔安,而是北上依附了劉淵。

《晉書·列傳第七十》:彌謂其黨劉靈曰:「晉兵尚強,歸無所厝。劉元海昔為質子,我與之周旋京師,深有分契,今稱漢王,將歸之,可乎?」靈然之。乃渡河歸元海。

這說明在反抗西晉腐朽統治前提下,漢人起義軍,並不當劉淵是胡虜,也接受他的漢王身份。

劉淵死後傳給其子劉和,劉和很快被劉聰殺死篡位,劉聰傳給劉桀,劉桀被權臣靳準謀殺,劉氏宗親劉曜趁機自立為帝,從此全盤推翻了劉淵遺志。

劉曜改漢為趙,宗廟神像也換成了冒頓單于,後趙變成了匈奴復國主義代表,雖然劉曜很快滅亡,但從此為兩晉南北朝掀開了新的篇章,民族矛盾正式成為亂世主題。

八王之亂起因(番外篇)

都說西晉毀於「八王之亂」,這話有一定道理。說它有道理是因為,晉武帝總結司馬家篡魏的經驗教訓,認為魏之過失,在於藩王太弱。

曹魏對諸王控制非常嚴格,封國小,土地窮,人口少,約束還多。

《三國志·陳思王傳》:子弟王空虛之地,君有不使之民……待藩國既自峻迫,寮屬皆賈豎下才,兵人給其殘老,大數不過二百人……遊獵不得過三十裡。

都這樣了,曹植因為犯過錯,每項還要減半。所以曹植牢騷多,就很容易理解了,因為這個王爺當的實在不痛快,除了想念甄妃,不順心的事多得是。

有一次曹植和曹彪去洛陽覲見,兄弟倆好久沒見,打算同路而歸,好好敘敘舊。但負責監督他的監國使者不允許,曹植氣得不輕,也只能寫首詩咒罵。

《贈白馬王彪·序言》:黃初四年五月,白馬王、任城王與餘俱朝京師,會節氣。到洛陽,任城王薨。至七月與白馬王還國。後有司以二王歸藩,道路宜異宿止。意毒恨之。蓋以大別在數日,是用自剖,與王辭焉。憤而成篇。

堂堂王爺,竟然要受小小監國使者喝令,你說憋氣不憋氣,所以曹魏王爺,都是只羨鴛鴦不羨仙,不想當王爺,想當老百姓。

《三國志·魏書》裴註:王侯皆思為布衣而不能得。

兄弟們太弱,司馬家一出手,誰也幫不了皇帝。晉武帝司馬炎痛定思痛,從一個極端,走向了另外一個極端。

《資治通鑑》:懲魏氏孤立之敝,故大封宗室,授以職任。

司馬炎前前後後封了幾十個同姓王,當然,西晉問題很多,並不僅這一個,比如司馬炎安排的繼承人很有問題,立了一個白痴,再配上妖后賈南風,亂了沒毛病,不亂才有問題。

但無論怎麼說,鬧得是八王之亂,不是白痴之亂抑或妖后之亂,所以跟司馬炎矯枉過正還是脫不開關係。至於司馬衷如何白痴,賈南風如何妖怪云云,今天就不多說了,打住打住,寫得也夠累了。

相關焦點

  • 五胡亂華是漢人滅種亡國的危機,那麼後來五胡是什麼下場?
    歡迎來到諾記歷史集合我們今天講述的是「五胡亂華是漢人滅種亡國的危機,那麼後來五胡是什麼下場?」大家好,我是本文小編,每天為大家帶來歷史上的資訊,希望大家能夠喜歡,如果大家喜歡的話,請多多支持小編哦。後續小編會繼續為大家帶來更優質,更有趣的新聞,記得關注我哦!
  • 八王之亂和五胡亂華是怎樣形成?
    公元266年曹魏曹奐禪位於司馬炎,是為晉武帝,西晉建立,中間經歷八王之亂,五胡亂華,公元316年,匈奴大軍攻陷長安,西晉滅亡,國祚51年。公元317年,西晉滅亡後,司馬睿在建康(今南京)建立東晉,為晉元帝,直到公元420年劉裕廢晉恭帝自立,建立宋國,是為宋武帝,東晉滅亡,國祚104年。其實無論東晉還是西晉,都是非常黑暗的。從晉武帝司馬炎開始,晉朝的奢靡之風就一日甚過一日。司馬炎甚至還支持自己的親戚和大臣石崇鬥富,而且竟然還輸了,可見當時的超綱已經爛到什麼程度。
  • 五胡亂華時期漢人幾近滅亡,幸有此人讓漢民族得以延續
    這時候北邊眾多遊牧民族趁西晉內亂衰弱之際,陸續南下建立非漢族國家,史稱五胡亂華,開啟了長達130多年的五胡十六國時期。後來《晉書》記錄這個禍亂時,使用中原士族,十個剩不了一個。而對於普通的老百姓而言,顯然死亡的更多。在五胡亂華的135年裡,北方漢族最初的人口數量大約為1200萬人,到了冉閔花了三年時間滅掉羯趙政權時,此時的北方漢人卻不到400萬人。人口銳減了三分之二。
  • 三國時代如果由蜀漢統一會不會避免五胡亂華的發生?
    五胡亂華慘劇的發生和三國時期由哪方勢力一統天下,他們兩者之間並沒有關聯。三國一統和五胡亂華完全是兩個完全獨立的歷史事件。沒有存在因果關係。要正視一個問題,五胡亂華的根本原因是因為晉朝的內亂所導致的晉朝國力衰弱,正因為晉朝的國力衰弱,北方胡族才有機會入侵中原。
  • 五胡亂華,有人說怪劉秀,他是中華民族的歷史罪人,你怎麼看?
    把五胡亂華的鍋扔給劉秀。這個扯得有點遠了哈。且不說五胡亂華是差不多兩百年以後的事了,這個大鍋應該算到司馬家頭上吧,與劉秀何幹?不帶這樣博眼球的吧?有的人心理陰暗,總想把黑的說成白的,把白的說成黑的,從而突出自己獨特。歷史上只有一個開國皇帝不但沒殺過開國功臣,而且個個人盡所能,重用到老,這就是劉秀!
  • 為什麼說五胡亂華時期比元朝黑暗時期更可怕?
    元朝和五胡亂華都是中國歷史上出了名的黑暗時期,在這兩段歷史黑暗時期,中原都遭到了外族入侵,漢人被壓迫、損失慘重。但在很多人眼裡五胡亂華卻是比元朝更可怕的,這是為何呢?其實這兩這個時期雖然都很黑暗,但還是有區別的,元朝雖然也黑暗,但只限於壓迫漢人,和五胡亂華的黑暗還是不能比的,五胡亂華時期是要完全消滅漢人。元朝把漢人當奴隸,五胡時期把漢人當牲畜、糧食。一個是壓迫,一個是消滅。
  • 歷史上最黑暗的五胡亂華時代,漢族人差點滅種
    五胡亂華,指的就是從公元316年西晉滅亡到公元439年北魏統一北方百餘年間,匈奴、鮮卑、羯、羌、氐五個胡人大部落趁西晉八王之亂,陸續建立的北方非漢族政權,這一場動亂,對漢族來說就是一場災難。北方的湖人來到中原,瘋狂的屠殺漢族人民,死亡達1000萬人以上,幾乎滅種。他們見到男人就殺,見到女人就俘虜,還拿這些被俘女子當軍糧,惡性滔天。
  • 五胡亂華時期漢族差點滅絕,那麼後來「五胡」的結局都如何呢?
    就是這樣一個創造了輝煌燦爛文化的漢族卻在西晉時期險遭滅絕,少數民族趁著中原王朝忙於內部權力的爭鬥時發起進攻,並在獲得勝利後,在北方地區興風作浪,史稱「五胡亂華」。 五胡亂華——少數民族在北方的作為 五胡亂華,從這個名字就可以看出來這件事情肯定和少數民族有關,並且是對於中原地區來說,這是一件空前的禍事。
  • 五胡亂華時期漢人的待遇有多慘?
    晉朝是一個連教科書都不願意過多提及的悲劇王朝,因為實力弱小,這個時期內發生了五胡亂華的慘案,差點使得中華文明徹底斷代。東漢末年三國時期是很多人心馳神往的時代,因為在這時期湧現出許多能力非凡的英雄豪傑,如大智若妖的諸葛亮、算無遺策的郭奉孝、火燒連營的陸伯言等,他們為各自的陣營效力,上演了一場有一場精彩絕倫的智計對抗。
  • 五胡亂華時一個民族十分兇殘,企圖滅亡漢族,最終被漢族所滅
    中國作為一個文明古國,擁有著十分古老的歷史,在我國五胡亂華時期,以漢族人為主要屠殺對象,漢族人和牲畜的地位沒有什麼差別。根據記載,在五胡亂華期間,漢族人數由起初的八百多萬人,銳減到一百萬人。如果漢族人沒有找到求生之路,恐怕就會和印度的原住民一樣,淪為下等民族。
  • 為什麼說「五胡亂華」是歷史黑暗時期?看看胡人做了什麼就知道了
    他們趁著西晉爆發了八王之亂,中原的西晉王朝正處於虛弱之際對中原進行了大舉入侵。因為中原大地地大物博,況且物產豐富,十分適合國家的發展,有加上內亂,使得這些遊牧部落快速就對中原進行侵略了。 此時的中原本身就處於內戰之中,百姓已經苦不堪言,又加上這五個遊牧部落的入侵,更是讓中原大地的戰火再度蔓延,平民百姓也是流離失所。
  • 五胡亂華真的不能全怪司馬懿,後代這四件蠢事,至今令司馬懿難以翻身
    有人說由於司馬懿及其司馬家族建立的晉朝,才有了讓漢民族差點滅亡的五胡亂華,司馬懿應該是歷史罪人。那麼小編想問了,事實真的如此嗎?司馬懿作為三國後期的代表人物,司馬懿在魏國一直是頂梁柱般的存在。即便在此時,司馬懿一直是作為一個成功者存在,反對咒罵之聲幾乎沒有,那麼為什麼後世人們罵他這麼慘呢,有的更說他是五胡亂華的罪魁禍首呢?司馬懿一生成功不假,只是他的後代做了太多的蠢事,下面一起來看看吧。司馬懿這第一件蠢事就是對皇帝的不公廢立、擅殺皇帝。司馬懿死後,曹魏的皇帝仍然是曹芳,可掌握魏國大權的是司馬懿的長子司馬師。
  • 推行五等爵制度,司馬家族是五胡亂華的罪魁禍首
    可是小編認為,司馬家族並不值得我們去表揚,相反他們是五胡亂華的元兇。這是司馬家族推行的五等爵制度,造成了國力衰弱,最終中原政府無法對抗外來入侵,國家陷入浩劫之中。設置貴族的行列是很常見的,但司馬昭認為貴族之間必然存在的從屬關係。優越的貴族可以命令下層貴族為他服務。一旦國家遇到困難,一些大的貴族將來組織小貴族採取行動。通過這種方式,該國的統治階級完全相連,可以相互支持。
  • 五胡亂華:漢族勢弱,慘遭塗炭,差一點亡國滅種,幸虧數代人的努力...
    五胡亂華,指在西晉時期塞外眾多遊牧民族趁西晉八王之亂,國力衰弱之際,陸續建立數個非漢族政權,形成與南方漢人政權對峙的時期。「五胡」主要指匈奴、鮮卑、羯、羌、氐五個胡人大部落,但事實上五胡是西晉末各亂華胡人的代表,數目遠非五個。
  • 熟讀歷史之人都知道「五胡十六國」,但你真清楚它的由來嗎?
    通觀從漢至十世紀趙宋的這段歷史,可以說北魏是稱霸中原的王朝中的特例。曹魏、晉都是接受前王朝的禪讓而建立的王朝,與之不同,北魏與後來蒙古族的元朝一樣,不是通過前王朝的禪讓,而是由本民族建立政權的國家。北魏隨著與中原接觸的加深,逐漸完成中國化。北魏建國初期所議定採用的土德,可以說也是中國化趨勢的一種表現。
  • 如果「五胡亂華」沒有武悼天王冉閔,會有什麼樣的影響?
    首先很多人之所以認識冉閔是因為那道「殺胡令」,很多人都認為是因為他漢人才得以辛存,五胡亂華因為他被徹底終結,但是事實上真是這樣的嗎?實則不然,首先我們知道五胡亂華指的是哪五胡?五胡是匈奴、鮮卑、羯、氐、羌,而冉閔說實話滅掉的只是羯這一族,而且最後他和他的國家還是被前燕給滅了,前燕的哪個民族建立的?是鮮卑族 ,所以最後冉閔還是被五胡給滅了,他既然都是被五胡給滅了,又談何去終結五胡呢?
  • 我國教科書,為何極少講「五胡亂華」?都做了什麼
    五胡亂華是中國歷史上很重要的一段悲慘歷史,但是在史書中少有記載,那麼歷史教材為何很少講五胡亂華?五胡亂華又有多可怕?漢族究竟到了何種境地呢?首先,五胡亂華中的五胡指的是匈奴、鮮卑、羯、羌、氐五個少數民族,其實亂華的並非僅僅這五個民族,還有周邊很多小的民族,只是起到關鍵作用的還是這五個民族。這五個少數民族主要來自北方,因此,當他們作惡的時候,首先遭殃的便是北方的漢人,而當時的晉朝皇帝早就帶著文武百官南遷。
  • 如果北宋王朝1127年沒被金國滅亡,接下來北宋可能有哪些反金行動
    1127年,也就是宋欽宗靖康二年,金國(女真人)大軍大舉進攻北宋,由於宋軍戰鬥力低下加之徽、欽二帝昏庸無能,又有朝中主和投降派大臣當道,最終北宋都城東京被金人攻破,北宋滅亡。徽、欽二帝及眾多宗室大臣、宮女等被金人俘虜,史稱「靖康之恥」。今天我們就做個假設,如果北宋王朝1127年沒被金國滅亡,接下來北宋可能有哪些反金行動?
  • 古代史事有趣說:五胡亂華發生的原因
    這個亂世讓當時的社會人口減少了一半,三國時期的動亂,之後就是五胡十六國的亂世。在這麼小的土地上,誕生了這麼多國家,能想到當時有多麼混亂。就連我們的歷史課本,對於這段過完也只是一筆帶過,仿佛促進民族融合,就是它的歷史使命。而我們往往不知道的是,民族的融合必定是有民族保存有民族滅亡,據實例記載,印第安人整個民族的滅亡,就是因為和外來英國的民族融合。晉朝在司馬懿去世以後,越發混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