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夢中國人|王和茂:一碗「頭腦」,講述百年舌尖上的早餐

2021-01-09 新華網客戶端

清晨六點半的山西太原,從來不缺少早起趕「頭腦」的食客,天還未亮,「清和元」的店內就已經滿座。

似乎每個地方,都有一種流通於各家各戶的獨特吃食,而「頭腦」就是太原人心裡這種難忘的味道。小小一碗「頭腦」,藏著多少當地人的記憶,又蘊含著怎樣的魅力令外地人也如此著迷。

「頭腦」和羊肉燒賣。董琴丹/攝

王和茂,山西省太原市風味小吃「頭腦」製作技藝的第五代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2019年8月份曾受邀參加太原市舉辦的「二青會」火炬傳遞起跑儀式現場展示「頭腦」成品 ,是太原市紀念「五一」國際勞動節第二屆「時代新人·晉陽工匠」表彰人選之一。

王和茂在清和元。王和茂供圖

從王和茂與「頭腦」結緣的那一刻開始,他的命運就與此緊密相連。在這家坐落於繁華鬧市裡有著三百年多年歷史的中華老字號——清和元的店裡,王和茂依舊堅持續寫著這份太原人早餐桌上的美食情緣。

揭秘「頭腦」的故事

「頭腦」又名「八珍湯」,是一種由獨特的藥膳,共八種主料——黃芪、良姜、羊肉、羊髓、煨面、黃酒、藕塊、長山藥製作而成。它是流傳百年的老吃食,其作用是能夠養心護血、滋補養生。它的創始人是明末清初被梁啓超稱為「清初六大師」之一的傅山,他是明清之際保有民族氣節的典範人物。傅山因為精通藥理、對醫學有造詣,為救治年老病弱的母親,根據「藥食同源」的道理,創製出了「八珍湯」,每天給老母服用,後正式命名為「頭腦」。

「頭腦」八珍湯的八味用料。董琴丹/攝

「我也是從書中讀到過不少傅山的歷史,所以喜歡上了這種食物」,王和茂介紹道,「知道的人可能並不多,它味道很獨特,也並不為所有人所接受,但多吃幾次就能品出其中的風味了。」

會「上癮」的美味

「『頭腦』的味道那真是一絕,嘗過的人都忘不了它,會上癮。」 這是太原本地的一名計程車師傅給出的評價,」要吃就要吃原汁原味,不能加其他佐料,女士愛吃甜,可以多加一點點黃酒,就很美味了。「一位上了年紀的大叔說,自己已經是老顧客了,自己就是地道的山西人,吃了大半輩子了也琢磨出了自己的一套品嘗「頭腦」的方法。

售賣「頭腦」的窗口。董琴丹/攝

初次品嘗「頭腦」,入口綿密,很像芝麻糊的口感,但味道清甜帶著點點藥材的香氣。其中羊肉與長山藥的相伴,使得香味更濃鬱,咀嚼感頗佳。「這是好東西啊,吃過的人都知道這味道回味無窮,令人流連忘返。」店裡的食客說,「清和元的味道是最正宗的,雖然太原很多飯店都有『頭腦』,但這裡的味道值得一嘗!」

因為「頭腦」是藥膳,所以必須有藥引子,當地人都會食用韭菜,配以黃酒來吃,據說這樣才可以發揮出「頭腦」的妙用。後來隨著人們的需求,羊肉燒賣也變得暢銷了起來,人們也會隨著自己的口味搭配不同食物。幾乎每桌桌上都會壘著一兩籠燒賣。據王和茂說,羊肉燒賣和「頭腦」的供應量特別大,光一天上午就要準備兩次食材。

王和茂正在第二次製作羊肉燒賣。董琴丹/攝

好料好手藝,「講究」出精品

回憶起剛入行的時候,王和茂感慨萬千。「1982年的時候,我20歲,來到太原市中華老字號餐館清和元當學徒。」他每天從推媒、掏灰、生火開始做起,那時候,條件還十分艱苦,每天凌晨三點半就得到崗,六點半準時營業。回想起那段經歷,他說,「師父對我們挺嚴格的,確實也很辛苦,這些工序看起來簡單,實則十分複雜。」

王和茂正在製作「頭腦」。董琴丹/攝

「頭腦」的靈魂在於黃酒。手工釀造黃酒的技藝相當繁瑣,十幾道工序不敢一絲馬虎,這也是為什麼八珍湯味道如此特別的精髓所在。王和茂回憶起年輕時拜師學藝的時候,因為一次火候和溫度的把控不當,黃酒味道差別很大,受到了師父的嚴厲批評。「做手藝不能馬虎,必須腳踏實地,必須得講究。製作八珍湯的用料我們都必須嚴格精確到克,只有這樣才能確保八珍湯的品質。」

王和茂正在按配比加入食材。董琴丹/攝

「年輕的時候也會覺得苦。」看著同門拜師的四、五個師兄弟離開了清和元,有的入了其他行業,有的做起了別的廚師,「但我就想留在這裡,雖然別的地方可能掙的錢也不少,也不會這麼累,不過我更想的是能把這門手藝學好。」王和茂追溯當年學徒經歷,年輕的時候也會有過質疑、困惑,但是他還是選擇留下來。最後,師父也將畢生所學所悟傳授與他。而對於王和茂來說,肩上擔著的是一份責任、一份義務、一種使命。

傳承=38年的汗水×365天的堅持

傳承,是這位手藝人最多談到的。想要成功,貴在堅持。「堅持,堅持,再堅持」。一年365天的多少個日日夜夜,王和茂都與食材為伴,不管嚴寒酷暑,不管生病頭疼,「能克服就克服了,38年了幾乎沒請過假」,王和茂說。

傳承人的身上總會有相似的特質,踏實、刻苦、耐勞,王和茂也認為選好下一任的接班人,最重要的就是人品。品質是第一位的,服務他人不求名利,真正踏踏實實傳承好手藝的人非常難得的,但必須這樣才能避免老手藝的失傳。

「每天最幸福的時候,就是早上了」,王和茂說,「什麼都是值得的,食用『頭腦』對大家的身體都很好,既是早餐又是藥膳,滋補身體和吃飽飯,一舉兩得,何樂而不為。「從白露到立春頭腦的供應期間,每天早上五點起床趕第一鍋的頭腦,是老祖宗留下來的習慣。看到每天這麼熱鬧的景象,王和茂心裡美滋滋的,當看到有這麼多人青睞於自己的手藝時,身為餐飲工作者的那種成就感、自豪感是無法言表的,這也是對古法手藝傳承者繼續堅持下去最好的動力。

清和元店內排隊的熱鬧情景。董琴丹/攝

人一輩子,做好一事

「人這一輩子,得做好一件事。」對於王和茂來說,雖然還有三年退休,他也希望多發揮一下自己的餘熱。俗話說,「師父領進門,修行在個人」,他想把這門手藝不斷精進、學到最好。王和茂的師父在世的時候,他也常常去探望,一直堅持和他交流製作「頭腦」的經驗。「師父做了一輩子,我也會做一輩子。」王和茂說。

王和茂和師父交流製作心得。王和茂供圖

多年來,王和茂的家人也給予了他大力支持。儘管平日的生活忙碌,他陪伴孩子的時間較少,但他育有的一雙兒女,都在同齡人中出類拔萃。大女兒和小兒子都是碩士畢業生,一個在北京當律師,一個在部隊成為了少校。那種傳承人身上的光輝和精神,一直引領和感召著下一輩,這,是一種影響力。

「我最大的心願就是把手藝傳承下去,源遠流長,希望能把『頭腦』發揚光大」,這是王和茂的心願,也是很多中華老字號手藝人希望傳承技藝的共同訴求。在王和茂眼中,老祖宗傳下來的東西經過歲月的打磨與沉澱,好的就是好的,不會淡化出人們的視野。而他也堅信,原汁原味的手藝傳承才是傳承人應該做的事情,「可以精進技術,但老祖宗傳下來的東西,不可改變。」

王和茂和徒弟合影。董琴丹/攝

追溯、講究、信賴、體驗,技藝是對文化的傳承,也凝聚著中國人千百年的中國魂,未來這些承載文化的「魂寶」必將走出國門,注入新的活力,展現民族的自信和傳承的偉大價值。

策劃:徐逸曈

採訪:董琴丹(實習)

相關焦點

  • 探訪山西太原老字號「頭腦」:舌尖上的記憶傳承近400年
    中新社太原12月22日電 題:探訪山西太原老字號「頭腦」:舌尖上的記憶傳承近400年中新社記者 李新鎖12月22日,冬至節氣。5時許,山西太原還是一片漆黑,「老太原」王月安已騎著電動車從家出發「趕頭腦」。
  • 孫瑞生:一碗頭腦,吃出太原冬天的味道
    孫瑞生攝 王和茂說,頭腦本質上是一種藥膳,原名「八珍湯」,也叫「益母湯」,明亡後,不願為清朝做官的一代義士傅山隱居故裡,侍養老母,創製了「八珍湯」,專治母親胃寒體虛,「八珍湯」由黃芪、煨面、蓮藕、羊肉、長山藥、黃酒、酒糟、羊尾油配製而成,外加醃韭菜做引子,營養豐富,口感清香。
  • 清和元頭腦:老太原人舌尖上的美妙記憶
    直到1956年清和元的牌匾又掛起來,「頭腦」名吃再度飄香傅山故裡。  自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改革開放的春風不斷吹拂大地。清和元的生意芝麻開花節節高,並成為太原市首家接待外賓的國有飯店。1990年,清和元大規模裝修並改擴建,除早餐「頭腦」仍為售票制外,中晚餐全部上線。
  • 太原頭腦,還真不止一碗麵糊糊這麼簡單!
    在太原,趕個大早,來碗「頭腦」,已然成了秋冬的標配。在老一輩太原人的心目中,「頭腦」可謂是一道頂上珍饈。對於沒有吃過頭腦的外地人,想要去嘗試一下「頭腦」的話,太原本地人一定會跟你說:「哎,要不你就別吃了吧,你肯定吃不慣!」接著又會補充一句:「但是一定要嘗嘗!」
  • 頭腦:太原特有且最貴的一種早餐,越吃越香,越喝越暖
    有時候,一座城市最讓人印象深刻的是早餐,甚至念念不忘,早餐,讓一座城市有了晨光微熹的光芒。太原頭腦(八珍湯),太原特有的一種早餐,也是太原最貴的一種早餐。在一碗湯糊裡,放上三大塊肥羊肉,一片蓮菜,一塊長山藥,便是一份頭腦,其實也算是一碗加了藥材的羊雜割,再搭配上一碟醃韭菜,一盤帽盒,一壺黃酒,足夠支撐太原人一上午的工作。
  • 來山西太原,四百年的「頭腦」你敢吃嗎?
    「頭腦」裡精選的是羊肉、羊髓、酒糟、煨面、藕根、長山藥、黃芪、良姜這八種食材,經過特殊工序熬製而成。這八種食材和藥材是高人經過精心配製的。羊肉味甘性熱,補虛開胃;藕根清熱化痰;山藥補脾除溼;黃芪味甘性溫,補脾健肺;良姜味辛性熱,溫中下氣,暖胃消食。這一碗熱湯,那就是一劑溫補不膩,爽滑可口的藥餌。太原人有福氣,大早晨起來美美地喝上一碗頭腦,既充飢活血,又營養滋補。
  • 鄭州胡辣湯上舌尖上的中國,6元1碗10點還排隊,早餐吃出春節年味
    上過舌尖上的中國的逍遙鎮胡辣湯這家胡辣湯店在科源路與文博東路交叉口,在科技市場和正弘城的中間。牆上一張張的獎狀和獎牌說明了這一碗胡辣湯獲得過很多榮譽,可能這就是現在生意還這麼火爆的原因吧。另外特別要說的是這家胡辣湯館大概是我見過的裝修最豪華的專做早餐的飯店。會過日子的我不由得擔心起了價格,會很貴嗎?
  • 舌尖上的湖南:據說這是湖南最好吃的7碗米粉,你最愛那一碗
    舌尖上的湖南:據說這是湖南最好吃的7碗米粉,你最愛那一碗要說吃粉的城市,我只服湖南人。湖南人愛嗦粉,他們「寧可三天不吃肉,不可一天不嗦粉。」而且在湖南的很多地方,它都有著屬於自己的一碗粉。據說這是湖南最好吃的7碗米粉,你最愛那一碗呢?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 《舌尖2》熱播 股民造句「舌尖上的股市」自嘲
    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第二季自播出以來備受關注。但與此同時,也因內容淡化美食、側重人物故事令一些觀眾感到失望。其中一集《家常》還講述了一段母女背井離鄉學琴的故事,被網友吐槽其狗血。
  • 《舌尖上的中國》總導演十年間吃遍美食,告訴你什麼是人間美味
    中國擁有世界上最多的人口,也擁有最豐富多元的自然景觀。穿越四季,我們即將看到美味背後人和自然的故事。每當《舌尖上的中國》背景音樂響起,主持人濃厚低沉的嗓音開始念稿,我就不由自主的舔了舔舌頭,防止自己的口水流下來。
  • 只有中國人,才能把早餐拍出100集。
    >中國人很重視吃早餐這件事。畢竟,在中國的每個地方都有專屬那裡的早餐樣式,你可以在任何一個地方吃到不同的早餐。>而在湖南洪江,不少人也會早起嗦粉……不過,是為了吃上一碗熱氣騰騰的洪江鴨子粉。>要是你前一天晚上沒吃上吃宵夜,那正好。早起,你就可以到粉店裡嗦上一碗加了鴨翅、鴨掌、鴨大小腿、鴨胗、鴨頭、鴨腸的「全鴨粉」。
  • 尋味貴陽|貴陽的早餐裡,少不了這一碗上百年的面
    腸旺又有「常旺」的諧音,早餐吃一碗腸旺面,是一天好兆頭的開始。 腸旺面除了豬血和豬大腸,最重要的就是面。面是手工做的雞蛋面,經過反覆揉搓、最後將麵皮切成細絲狀。麵條勁道有彈性,和一般口感平淡的南方面不可同日而語。小時候總覺得這Q彈的面跟方便麵似的,非常可愛。點一碗腸旺面,師傅是一兜一煮。抖散下到滾水中,撈起後麵條是捲曲的狀態。
  • 臺灣收藏家:用老照片講述百年中國史
    臺灣收藏家:用老照片講述百年中國史   中新社北京他還打算把這本印刷精美的畫冊帶到今年的德國法蘭克福書展上,讓更多人看到百年前華人走向世界的那段歷史。  2日,「世界華人與華人世界——19世紀西洋畫刊版畫精選展」在北京開幕。
  • 中國人舌尖上的野味,口感不好的穿山甲,為啥被吃到消失?
    雖然說中國不是世界上土地面積最大的國家,但是土地面積也不算太小。由於地理位置十分不錯,因此就出現了非常多的資源,就好像是野樹、野果、野草、野生動物等等。它們都帶有「野」字,主要是因為都是自然生長出來,裡面含有很多豐富的物質,是能夠直接被身體所吸收,但是也存在一定的副作用啦。
  • 中國人吃早餐有多拼?100家店全打卡!
    中國人吃得講究 不僅種類要多還要口味好 一看這陣勢,小編剛開始被嚇到了,以為又是另一部意味深長的《舌尖上的早餐》美食紀錄片,可是從第一集開始,《早餐中國》就給人驚喜!
  • 寫作教學:舌尖上的溫暖記憶
    所以,本題的重點不是談食物的「色香味」,而是講食物背後的故事,講背後湧動的親情、友情、愛情……範文:舌尖上的溫暖記憶人們常說,「民以食為天」,沒錯。「色香味」俱佳的美食總是蠱惑著我們胃裡的饞蟲。最近迷上了中央臺播出的美食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這部紀錄片能拍得這樣的活色生香,溫情脈脈,除了導演的高超水平外,更主要的是這個節目講述了「食物背後的故事」。
  • 網友集體模仿"舌尖體"解說詞 掀起草根文化狂歡
    如此文藝範兒十足的金句,引得觀眾們在網絡上紛紛發出感慨:「這簡直就是高考滿分作文的節奏!」  於是,一大批網絡語言愛好者加入了這次「舌尖體」的造句熱潮中來。日前,南寧網友「白花花銀子」就在她的朋友圈裡來了這麼一段:「又到了收穫的季節,夏季,剛沐浴完畢的女孩兒,水嫩的肌膚,血液36度配上微醺的夏風,正是最美好的滋味。
  • 我國最受歡迎的七碗面,南方北方各佔三碗,網友:另一碗呢?
    一碗好的炸醬麵,用料考究,麵條筋道,菜碼豐富,吃完以後會讓你有種舔碗的衝動,所以老北京炸醬麵入選最受歡迎的麵條之一。你們覺得呢?2、蘭州拉麵蘭州拉麵是一碗來自於我國大西北的麵條。它的名氣非常大,而且在國內的店面也最多,甚至有的已經開到了國外,受到了國外朋友的歡迎。
  • 從街巷中探尋城市記憶 在舌尖上品老太原味道
    而今,灰色的建築依舊瀰漫著古香古色的氣息,四周的牆壁上滿是歲月的痕跡,隨著木門的吱吱開門聲,仿佛又來到了當年考官們閱卷、點評文章的現場……  B尋找老太原味道  出門旅行,每個地方獨有的舌尖美味和美麗風景一樣地誘人。
  • 尋鮮記丨久負盛名,傳承百年的一碗奧灶面,原汁原味香頭濃
    一碗久負盛名的奧灶面  蘇州人愛吃麵,每個縣市區都有至少一碗代表性的麵條,比如常熟的炒澆面、蕈油麵,太倉的雙鳳羊肉麵。對於崑山人來說,那一碗不可替代的老味道,便是久負盛名的奧灶面。2009年,崑山奧灶面製作技藝入選江蘇省級非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