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價值投資,必說安全邊際,而安全邊際最先提出的,還是格雷厄姆。
在格雷厄姆的經典著作《聰明的投資者》中,他明確定義了安全邊際:如果證券的價格與估值之間存在著有利的差值,那麼這個差值就是安全邊際,安全邊際是投資的核心概念。同時,在這本偉大著作的最後,他明確表示:「面對將穩健投資的秘密提煉出來的挑戰,我們大膽地說出這句座右銘:安全邊際」
按照格雷厄姆的解釋,當確定了公司價值後,價格只要低於價值,就有安全邊際,而低於價值越多,這個安全邊際就越大。
而我們經常說的四毛買一塊邏輯,這是來自於巴菲特,但這個簡單的話語,讓更多人僅從字面意義去理解安全邊際,由此帶來了很多教條的誤讀。
其實,巴菲特所說的四毛買一塊,並不是完全按照這個邏輯,必須要打四折才能買,而是一個投資思路的問題,四毛錢買一塊的東西,這一塊的價值就算估算錯誤,實際是八毛錢,那麼依然有5折的折扣,依然有錢可賺。
但是,問題來了,在現實中,價值的估算往往是兩個方面,一種是菸蒂股,一種是成長股。
菸蒂股好理解,更多都是行業處於下降周期或者萎縮周期,pe高企,更多都是從淨資產價格角度進行估算,比如低迷時期的鋼鐵、煤炭,包括現在的銀行股。
成長股,往往都是處於估值高位,pe被未來預期業績大幅度放大,且很難回到大眾能夠接受的合理估值區間。這個時候估算安全邊際,其實,很多時候都是按照自由現金流量折現來估算的。
針對這兩個方面,其實都有問題。
針對菸蒂股,陽光下無新鮮事,不好的方面、好的方面往往市場都是知道的。如果導致行業或者企業變壞的邏輯沒有變化,那麼今天打四折買,買了後,還可能看到三折的價格,如果行業或者企業邏輯轉變,打八折買,很快也會回到不打折的價格。
針對成長股,其實就是對於未來的估算,這個估算,其實水分十分大,一百個人估算,可能有一百個結果。在這樣一個不確定的角度下,所謂的打幾折買,其實很大程度上,都是射箭後,圍繞箭心畫一個圈,意義不大。
其實,我一直強調的是,格雷厄姆給我們講的是理論,價值投資的理論,而不是方法論,巴菲特、芒格、費雪、彼得林奇等等投資大師都是在格雷厄姆理論基礎上,通過自己的實踐,摸索到屬於自己的方法論,取得較大成功的。從這個角度看,他們才是方法論創造者。
其實,我認為,在格雷厄姆看來,安全邊際思想首要作用就是區分投資和投機的區別,「
我們建議用安全邊際這一概念為標準,來區分投資和投機。」
什麼意思了,就是如果是價值投資者,在選擇股票,衡量價值,決定買賣點的時候,要有安全邊際的思想,要儘量錨定準公司價值,然後才是根據實際情況的買賣點位確定,至於是打幾折,其實不是重點問題,重點問題是企業價值,在老榕樹看來,更重要的問題,還不是確定企業的價值,而是選定的企業能否有發展潛力,潛力越大,未來的價值也越大,這樣買入後的迴旋空間才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