羌漢戰爭中的隴中

2021-01-10 美麗康樂

今定西市轄區在西周以前為羌族的居地,其居地為九州之一的雍州之域。羌族部族十分複雜,他們「各分散溪谷,自有君長.....然莫能一」(《史記·匈奴列傳》)。在今岷縣、漳縣境內居住著羌,在今臨洮、渭源境內居住著狄戎,在今隴西、安定區南部居住著獠戎,在今通渭一帶居住著襄戎。

洮河流域的齊家文化、辛店文化、寺窪文化,即為羌族文化。辛店文化彩陶器上的雙勾曲羊角紋即是羌族以畜牧為業、以羊為族徽的見證。作為姓氏的「姜」與作為族徽的「羌」,在上古漢語中為同音。後來炎帝的姜姓部落與黃帝的姬姓部落在發展過程中結成聯盟而逐漸融合,構成華夏民族的主體,即為後來的漢族核心。漢代羌人部落眾多,分散而居,從事遊牧,部分羌人遷徙漢人居地,逐漸學會農耕,促進了羌人經濟文化的發展。後來由於羌人不斷東遷,分布範圍日益廣泛,遂有東、西羌之別。東羌主要散居在今平涼、慶陽一帶,而西羌則散居於今臨洮、甘谷東南和蘭州以西,處於「不立君臣、無相長一」的分散狀態。

西漢設都尉和屬國都尉統治羌人。到東漢時,今定西市轄區全為羌漢雜居之地,東漢統治者便在隴西郡、漢陽郡、武都郡遷徙羌人,使其轉牧為農,屯田守塞,謂之「屯羌」。由於當地的貪官汙吏及豪強地主對於羌人的種族歧視和殘酷壓迫,加之「護羌校尉」對於羌人的鎮壓,使羌人「積以愁怨」,「憤怒而思禍」(《後漢書·西羌傳》),對於統治階級的積怨終於釀成了羌人的數次大規模起義。

早在漢武帝元鼎五年(前112年),匈奴和溫水一帶的先零羌聯兵10萬,進攻令居(今永登西北)、安故(今臨洮南)和枹罕(今臨夏),漢武帝派將軍李息、郎中令徐自率領由隴西、天水等郡徵發的步騎10萬予以平定。漢元帝永光二年(前42年)秋,右將軍馮奉世在隴西郡大敗羌軍。此後直至東漢永初四年(110年),隴西、漢陽二郡不時發生羌漢戰爭,波及今定西市通渭、岷縣等地。

東漢永初五年至元初元年(111年一114年),爆發了羌人第一次大規模起義。羌兵控制了隴西郡的交通要道,迫使東漢王朝遷隴西郡於襄武縣。隴西郡居民被東漢政府強行遷到襄武縣(今隴西、通渭、安定區交界一帶),引起漢人的強烈不滿,有的漢人也加入了起義的羌人隊伍。這次羌人起義歷時10年,東漢王朝耗用軍費140餘億錢,戰區人民死傷無數,隴中地區經濟遭到極大破壞,人民苦不堪言。

羌人的第二次起義也波及到隴西郡。東漢永和五年(140年),隴西郡曾被東、西羌聯軍鞏唐羌所攻佔。至永嘉元年(145年),漢王徹招降羌眾5萬餘戶,隴右軍事才告結束。這次羌人起義歷時7年,東漢王朝又耗用軍費80餘億錢,羌漢人民再度蒙受了極大的災難。

東漢桓帝延熹二年(159年),漢王朝以段熲為護羌校尉,羌人起而反抗,朝廷便派皇甫規為中郎將。皇甫規整頓吏治,奏斬了「受取狼藉」的安定太守孫雋、「多殺降羌」的屬國都尉李翕等,使羌民感動,涼州復通。後皇甫規因宦官等誣「貨賂群羌」而被朝廷調職。延熹六年(163年),東漢王朝又以段熲為護羌校尉。段熲兇殘地鎮壓反抗的羌人,迫使隴西郡、金城郡的羌人再度起義,涼州羌民起而應之。靈帝建寧二年(169年),段熲追殺避於漢陽郡(今甘谷、武山、通渭一帶)山谷中的羌人,後於射虎谷斬東羌民眾萬餘人,朝廷派馮禪將招降的四千餘羌人分別安置於安定、漢陽、隴西三郡,至此東羌悉平。在這五年之間,「凡百八十戰,斬(羌)三萬八千六百餘級,獲牛馬羊騾驢駱駝四十二萬七千五百餘頭,所耗軍費達四十四億錢」。羌族人民的反抗鬥爭雖然被平息,但羌漢戰爭引起社會動蕩,使田園荒蕪,人民流離失所,人口銳減,也相應加速了東漢王朝的崩潰。

相關焦點

  • 董卓發家史:成長在涼州,他是「漢羌戰爭」中培植起來的軍閥
    對於董卓的描述,史稱:「膂力過人,雙帶兩鞬,左右馳射,為羌胡所畏。」意思就是說他生來就體型強壯,力氣很大,「少好俠,嘗遊羌中,盡與諸豪帥相結。」也就是說年輕的時候好遊俠,曾經遊歷羌族生活的地區,與羌族豪帥結下了深厚的感情,以健俠揚名涼州。其實出身低微的他,多少有點小混混的意思,只不過後來做大了。
  • 漢朝與西羌原本和平共處,漢宣帝時期為何與之兵戎相見?
    在我們大多數人的印象中,漢朝自建立起便一直與北方遊牧民族匈奴人發生過大大小小的衝突,很多位皇帝在位期間也與匈奴發生過多次戰爭,而西羌,似乎沒有與漢朝有過什麼矛盾,史料中也沒有記載發生過什麼戰爭,可以稱得上是和平共處,但是在漢宣帝在位時,卻突然對西羌發動了戰爭,這是為什麼呢?
  • ...五涼史》連載六——漢晉之際的河西民族問題之漢代「羌胡」問題
    卷一 緒論篇漢晉之際的河西民族問題漢代「羌胡」問題西漢人說:「河西鬥絕,在羌胡中。」(《後漢書》卷23《竇融傳》,第797頁)西漢以後,所謂的「羌胡」問題也構成河西區域突出的社會問題,它之突出首先是因河西民族構成複雜,其次是因中原漢王朝往往將河西作為「制邊」政策推行的重點地區。
  • 漢羌矛盾:漢朝西部邊陲的羌族起兵叛亂,成為矛盾徹底激化的標誌
    漢羌矛盾:漢朝西部邊陲的羌族起兵叛亂,成為矛盾徹底激化的標誌哈嘍,大家好,歡迎來關注小編的文章,小編今天要跟大家說的內容是漢羌矛盾,神爵元年(公元前61年)三月,位於漢朝西部邊陲的羌族起兵叛亂,成為漢朝與這個少數民族的矛盾徹底激化的標誌。
  • 中國也有百年戰爭,東漢為什麼跟這個鄰居打了上百年
    ,大大消耗了東漢王朝的國力,成為東漢滅亡的重要外因漢羌戰爭的過程西漢時期,固守祖地的古羌人迫於匈奴的壓力持續內遷,東漢後,遷徙更加頻繁,人數超過千萬,於是便有了"東羌""西羌"之說,西羌是指居住在河西走廊、河湟谷地和隴西一帶的羌人,東羌指的是內遷到安定、上郡、北地一帶的羌人,建武十年(公元34年),羌豪與諸種羌人連續劫掠金城、臨洮等郡,開啟了漢羌雙方上百年的爭端,其中規模比較大的羌亂有
  • 漢族與羌人是什麼關係?兩者是否同源?和現代羌族又是什麼關係?
    古羌人是什麼人?其實在遠古,羌人或者說先羌人可以說是除了漢族的祖先華夏人之外的其它漢藏語系族群的統稱。根據現代考古學和語言學研究的主流觀點,現代的整個漢藏語系諸民族在6000多年以前可能擁有共同的起源,而漢藏語系的分化則大約發生在5900年以前,也就是說在此之前,並不存在古漢語和藏緬語族的各種語言,而只存在有當時並沒有分化的古漢藏語。
  • 為什麼涼州并州的邊地武將在漢末動亂中過於暴虐?
    遷豪的過程中,很多豪族財資耗盡,家破人亡,失去了自己賴以紮根的鄉土之地,而是到關中的茂陵等地為皇帝守陵,受到了天子的就近監視;到了漢元帝時代,隨著入朝豪族在政治上勸諫天子,遷豪政策最終告終,其結果是地方上豪族的大規模發展和繁榮。王莽的上臺和漢末的混戰其實都是以豪族扶持地方勢力為前提的。
  • 關於家鄉話與屈賦中的羌字解讀
    中法甲申(1884)戰爭時,屢次上書主戰,彈劾主和誤國的權臣李鴻章;受到打壓被降職二級任用。於是棄官回鄉,先後在直隸宣化府懷安書院、江西吉安府白鷺洲書院、陽明書院、臨江府章山書院等處講學。光緒十九年(1893)逝世。十八年後泗原先生出生。
  • 農牧結合的羌人,以及趙充國平羌
    事實上,此後又過去了20年(公元前61年),漢朝才通過一場戰爭在河湟建立直接統治。既然擁有強大武力的漢武帝,在河西之戰後能很快決定在位置更偏遠的河西走廊設郡,又為什麼沒有順勢將同樣有農業潛力,同時與隴西相連的河湟設置郡縣呢?問題的答案是:羌人更容易統治。這裡說的「容易」是與匈奴或者說北亞草原民族相比較。很多時候,羌人被籠統的歸於「遊牧民族」範疇。
  • 羌文化故事
    羌族,一個歷史最為悠久的民族,主要聚居地在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的茂縣、汶川、理縣、北川、丹巴、平武等地區,在這次地震中,羌文化受到災難性的破壞。按孫宏開研究員的說法是,了解羌文化是保護的基礎,實際上,對於羌文化,我們了解多少呢?讓我們帶你走進羌文化,了解羌文化。
  • 花了四十四億錢 搶了八百萬馬牛羊 此漢末名將的名字很多人不會念
    國恆以弱滅,漢獨以強亡。漢朝強悍到什麼程度?強悍到即使皇帝昏庸無道、朝中奸佞橫行,但是漢軍仍然是無敵的。所以在三國那個亂世,董卓、曹操、袁紹、劉備、孫權打成一鍋粥,周邊異族也只有躲在角落裡發抖的份兒,無論是曹操還是董卓,打起他們來都像大人揍小孩。
  • 「隴中黃花補血草」來了
    「她」名叫「隴中黃花補血草」,是中國農業科學院蘭州畜牧與獸藥研究所歷時10年潛心研發的國家級新品種,2018年8月通過國家草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登記為野生栽培品種。據中央級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業務費專項資金項目「黃花磯松國家區域試驗」主持人路遠副研究員介紹,「隴中黃花補血草」成叢性好、花序密度大,一般在3月返青,5至8月為花期,9月種子開始成熟,10至11月株體逐漸枯黃,綠色期240天左右,花期140至160天。在深秋枯黃季節,酷似盛開的鮮花。夏秋時節花色豔麗,繁茂瀟灑。
  • 東漢末年最後的三大名將,在涼州對羌作戰,世人尊稱「涼州三明」
    他們都在治羌中立功揚名,故而在當時被稱為「涼州三明」。 這三人,在對羌戰爭中都有過很傑出的戰績,在羌人中也有很高威名。我們來看看是哪三大名將。 延熹四年(161年),叛羌侵擾擄掠關中, 三公舉薦皇甫規為中郎將,持節監關西兵,討伐零吾、東羌等,將其擊破,斬首八百級。先零諸種羌仰慕他的威信,相勸降者十餘萬。延熹五年(162年)三月,沈氐羌攻張掖、酒泉。皇甫規發騎兵徵討。 之後皇甫規在涼州招撫羌人,安定羌變,緩解東漢朝廷與羌人之間的矛盾。羌人非常感慕,前後相歸降者逾二十萬口。
  • 再論藏漢民族的共同淵源
    兩漢以後的漢文史籍中找不到有關先零羌的記載。多識教授指出:「漢代『先零』羌之『先零』音同silang liang,在吐蕃十二屬國中就有先零國,其王稱『先酋赤彭』。西寧的藏語名稱si lang,有可能與『先零羌』有關」。[45]這裡我們得知漢文文獻中已經消失的部落,所以,藏漢史籍的對勘研究工作是非常重要的。
  • 丁真之外,川西的另一神秘存在—羌人
    《說文·羊部》:「羌,西戎牧羊人也,從人從羊,羊亦聲。」羌,屬他稱,即古羌人是當時中原部落對西部(陝西、甘肅、寧夏、新疆、青海、西藏、四川)遊牧民族的泛稱。羌族源於古羌,是中國西部的一個古老的民族。目前主要分布在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的茂縣、汶川、理縣、松潘、黑水等縣以及綿陽市的北川羌族自治縣,其餘散居於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的丹巴縣、綿陽市的平武縣以及貴州省銅仁地區的江口縣和石阡縣。
  • 羌山細語,願你,成為最好的自己
    羌族建築藝術的「活化石」——羌碉,它依山勢而建,因地制宜,就地取材,主要由黏性很好的黃泥和片石砌成。羌碉見證了川西高原從戰亂走向安定、從蕭條走向繁榮、從貧窮走向富強的歷史進程,是羌族原始宗教、建築藝術等多元藝術的綜合體現。走進羌碉,仿佛暢遊在歷史長河之中。
  • 隴上味道 甘之若飴 帶你走進極簡隴菜史
    這傳說中的秦州第一美食,辣而不燥,酸而不澀,咬一口,就是滿滿的幸福感。西入張掖,罡風凜冽,來一口熱乎的牛肉小飯,入口柔,一線喉,上頭。嘉峪關流光溢彩的夜,最讓人惦記的,還是那撒了孜然、煙燻火烤滋滋作響的烤肉。據說沒有這把烤肉的夜,最難將息。
  • 70多歲出徵,三次違抗皇命平羌叛亂,86歲壽終正寢,這位漢將很剛
    在這次戰鬥中,他全身受傷二十多處,李廣利把情況上奏給漢武帝,漢武帝將他召到自己的行宮,親自察看他的傷情,感嘆不已。隨即任命他為中郎,後又提升為車騎將軍長史。這個人叫趙充國。說到漢朝名將,人們多數會想到衛青、霍去病、李廣等等,知道趙充國的人並不多。趙充國名氣不大,但做卻件件是大事,他70多歲出徵平定羌人叛亂,三次違抗皇帝拒不出兵,86歲壽終正寢。
  • 最野蠻的北宋大將,狠人有狠招,狠到羌人不敢犯境
    是五代十國那種亂世中生存下來,並如魚得水的勇士死士。所有上臺的當家人都喜歡這樣不要命能打仗的人替自己效力。五代梁唐晉漢周,王彥升從唐時入伍,城頭變幻大王旗,彥升一直在部隊一線。唐、晉、漢、周直到大宋建立,他都是聲名顯赫的勇將,臂力超群,劍術精湛。後晉少帝石貴重和靠山遼國翻臉,要派人到被圍的大名府送信,王彥升和另一勇士羅彥環應募,在遼國騎兵遍野的情況下,十幾人完成任務。
  • 這位三國名將有羌胡血統,曾是地方實力派軍閥,屈居人下鬱鬱而終
    三國二十四名將中,馬超排名第五,但實際上,馬超起點非常高,比劉備的條件好多了。曾經身處高位,是一方諸侯,甚至與曹操、劉焉一爭雄長。馬超字孟起,扶鳳茂陵人,東漢名將馬援後裔。馬超之父馬騰是涼州的地方軍閥,後求還京畿,於是朝廷「以超為偏將軍,封都亭侯,領騰部曲」。於是,馬超便子承父業繼續當涼州軍閥。這一時期,馬超實力強盛,是他在政治上最得意的時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