蜂群中的蜂王「侍衛圈」,為啥有時有有時無?與2個因素有關

2020-05-27 蜂部落

說起蜜蜂相信我們很多朋友都不陌生,對於一個蜂群來說,可能最讓我們很多朋友好奇的就是蜂群中的蜂王,在很多朋友的眼中,蜂群中的蜂王是至高無上的,就像咱古代人類中的皇帝一樣,只不過蜜蜂的社會並不是父系氏族社會,而是母系氏族社會,蜂王是一個蜂群的母親,整個蜂群中的蜜蜂,都是蜂王的「子民」。

正是由於這個原因,很多朋友認為整個蜂群都是在蜂王的控制之內,蜂王統領著整個蜂群。對於一個蜂群來說,蜂群中的蜜蜂蜂王只有一隻,雄蜂只是季節性的產生,所以整個蜂群中主要以工蜂為主,以數量來計算,蜂王加上雄蜂的數量還不到1%,但是一個蜂群中的蜜蜂總是通常在10000隻以上,可見工蜂數量的龐大。

蜂群中的蜂王「侍衛圈」,為啥有時有有時無?與2個因素有關

在生活中我們很多朋友總是習慣於說蜂王能夠統治千軍萬馬,其實主要統治的就是工蜂,那麼蜂王是不是真的統治了千軍萬馬呢?其實對於現代化的今天來說,我們只要稍微動下腦袋就知道了。

一般工蜂的體重在80毫克到100毫克之間,西方蜜蜂的體重大約是100毫克,現在採用的活框養殖技術,我們可以輕鬆推斷出一個蜂群的大致蜜蜂數量。比如一張巢礎的巢房數量大概是7000個多一點,也就是說,這樣的巢礎給蜂王產卵,可以產卵7000多個,但是在這麼一張巢脾上,實際上只可以住3500左右只蜜蜂,原因是一隻成年工蜂的長度,大致等於2個巢房的長度,也就是說,一隻工蜂伏在巢脾上,剛好可以佔據2個巢房的位置。

西方蜜蜂比較容易維持大群,但是如果以單王來計算,在我國的溫帶或者寒冷的地區,中蜂蜂群的群勢並不比西方蜜蜂小多少,一般10脾蜂是完全可以達到的,這麼算下來,中蜂蜂群達到3到4萬隻蜜蜂是完全可以的,就算是熱帶地區,一般也有4脾蜂左右,工蜂數量也在15000隻左右,所以說蜂王統治千軍萬馬這種說法,對於一個正常的蜂群來說一點都不誇張。

蜂群中的蜂王「侍衛圈」,為啥有時有有時無?與2個因素有關

一說到蜂王能夠管理整個蜂群,咱一些專業的養蜂人又不服了,因為專業的養蜂人觀察更仔細,也更容易觀察到蜂群中蜂王的變化。其實細心的朋友都會發現,雖然說我們拉家常的時候會說蜂王是一個蜂群中的王,但是真正養殖的時候我們會發現,很多時候蜂王在蜂群中並不是很有「地位」,一個最明顯的現象就是「侍衛圈」

所謂的侍衛圈,指的就是一直圍在蜂王身體周圍的一群蜜蜂,這些蜜蜂把蜂王圍起來,形成一個圈子,主要就是照顧蜂王的,所以在蜜蜂養殖中把這個圈子叫做侍衛圈。細心的朋友可以發現,蜂王的侍衛圈,在一年中都是變化的,通常強群的侍衛圈比較明顯,大流蜜期的時候蜂王的侍衛圈比較明顯,蜂王停產的時候侍衛圈就不明顯了,甚至有可能蜂王在蜂群裡面穿梭我們都看不見,可見蜂王在蜂群中的地位,實際上是變化的。

那麼蜂王具體是什麼時候才開始擁有管理一個蜂群的能力的呢?其實這個問題我們得從蜂王的成長說起。為什麼呢?因為我們所謂的蜂王可以管理一個蜂群,並不是蜂王「制訂了」什麼科學的管理制度,也不是蜂群中設立了重重的管理「部門」,倘若蜜蜂的智慧有這麼發達,可能已經和人類幹上了。

蜂群中的蜂王「侍衛圈」,為啥有時有有時無?與2個因素有關

實際上,蜂王管理整個蜂群的,實際上是一些分泌物,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蜂王信息素,實際上這裡我們提到的蜂王信息素,指的主要是蜂王的上顎腺分泌物,也就是說,真正管理整個蜂群的,實際上是蜂王的上顎腺分泌物以及其他的一些分泌物,因為蜂王的分泌物,主要有5種,只是說我們習慣的說的蜂王物質,主要指的是蜂王的上顎腺分泌物

對蜜蜂的生活了解多一點的朋友都知道,其實新羽化的處女王是不具備管理能力的,在蜂群中甚至不受工蜂待見,這些都被廣大的蜜蜂研究者證實,而蜂王真正的擁有管理整個蜂群實力的時間,實際上是在蜂王的上顎腺可以正常分泌的時候,那麼蜂王究竟是什麼時候獲得「統治」整個蜂群的權力的呢?我們接著往下看。

新羽化的處女王不受待見的事實

對於新羽化的處女王來說,我們至少可以通過3點來看出她並不受工蜂待見,至少在工蜂面前是沒有威信的,一是沒有成型的侍衛圈、二是沒有工蜂飼餵、三是受到工蜂限制。

蜂群中的蜂王「侍衛圈」,為啥有時有有時無?與2個因素有關

①沒有成型的侍衛圈:這點我們有興趣的朋友是可以觀察到的,一般只要我們蜂群中的蜂王是處女王,我們開箱檢查的時候都會發現,處女王與工蜂之間,並沒有產卵王的樣子,都是處女王獨立的在裡面亂跑,並沒有工蜂形成的侍衛圈子

②沒有工蜂飼餵:這也是非常明顯的一個問題,其實這個問題還可以和上面的侍衛圈結合起來。所謂的侍衛圈,除了要保護蜂王之外,蜂王的食物也從這個圈子中產生,原因是蜂王的食物與工蜂和雄蜂都不同,在蜂王的一生中,除了新出房的時候和有外飛需求的時候之外,蜂王終身都是以蜂王漿為食,且是工蜂現分泌的蜂王漿,但是新出房的處女王,並沒有享受到這樣的待遇

③受到工蜂限制:如果我們要說蜂王是一個蜂群中的王,很顯然蜂王是最大的,工蜂屬於小兵,根本不敢控制蜂王,但是對於處女王來說,處女王是隨時可能被工蜂控制的,比如說遇到了惡劣氣候,該分走的老王沒有分走,處女王的王臺已經破開的情況下,工蜂會把處女王限制在已經破開的王臺中生活,從幾個小時到幾天都有可能,這充分說明了蜂王在這個時候其實還不如一隻工蜂。

蜂群中的蜂王「侍衛圈」,為啥有時有有時無?與2個因素有關

蜂王物質是啥?

說蜂王物質,可能這是我們在現代化的蜜蜂養殖中聽說最多的,但是要準確的說蜂王物質是什麼,可能知道最多的就是知道是一種或者一些化學物質,具體是什麼,知道的朋友就不多了。

實際上,所謂的蜂王物質,其實指的就是蜂王的上顎腺分泌物,是一個蜂群中比較重要的一種信息素,擁有抑制工蜂卵巢發育的作用。1958年到1960年,蜂王物質被Bulter和Simpson發現,進一步的研究發現,西方蜜蜂的蜂王物質成分多達100多種,但是主要的成分有5種,達到了蜂王物質含量的90%以上,分別是反式-9-氧代-2-葵烯酸(簡寫:9-ODA);反式-9-羥基-2-葵烯酸(簡寫:-9-HDA);順式-9-羥基-2-葵烯酸(簡寫:+9-HDA);對-羥基笨甲酸甲酯(簡寫:HOB);2-(4-羥基-3-甲氧基)苯乙醇(簡寫:HVA)。

影響蜂王物質分泌的因素

其實通過上面的介紹,我們細心的朋友都已經發現了一個問題,那就是蜂王物質的分泌,與蜂王的日齡和蜂王的生殖狀態有關, 的確是這個道理,因為不同生殖狀態和不同日齡情況下,蜂王的蜂王物質分泌量並不相同,我們分別來看一下。

蜂群中的蜂王「侍衛圈」,為啥有時有有時無?與2個因素有關

①不同日齡:對於新羽化的蜂王來說,這個時候蜂王的上顎腺分泌物主要是油酸,每對腺體的分泌量為15到25微克,並且穩定持續14天,蜂王產卵後只是微弱的下降。

在蜂王羽化後的14天內,反式-9-氧代-2-葵烯酸含量顯著增加,但是在蜂王剛羽化出房的時候幾乎沒有或者只有少量,根本無法吸引工蜂;5到8日齡的時候處女王達到性成熟,進入交配期,這時候蜂王的上顎腺才開始分泌上顎腺信息素;交配10天後的蜂王,反式-9-氧代-2-葵烯酸含量達到最高,每對腺體中的反式-9-氧代-2-葵烯酸含量達到了180微克。

②不同生殖狀態:在蜂王產卵之前,反式-9-氧代-2-葵烯酸只有少量,對-羥基笨甲酸甲酯沒有,每對上顎腺對-羥基笨甲酸甲酯的分泌量最高也沒有超過25微克;

根據測定,一隻意蜂產卵王上顎腺中反式-9-氧代-2-葵烯酸;反式-9-羥基-2-葵烯酸;順式-9-羥基-2-葵烯酸;對-羥基笨甲酸甲酯;2-(4-羥基-3-甲氧基)苯乙醇分別為270微克、100微克、20微克、22微克、5微克;但是在蜂王停產以後,上顎腺中反式-9-氧代-2-葵烯酸分泌量減少,每對腺體只有63微克。

蜂群中的蜂王「侍衛圈」,為啥有時有有時無?與2個因素有關

在蜂王物質的構成中,其實還含有一種我們比較熟悉的物質,那就是10-羥基-葵烯酸(簡寫:10-HDA),可能說這名字我們很多朋友不知道,但是一說蜂王漿,很多朋友就想到了,因為與其他幾種物質相比,10-HDA我們很多朋友的確很熟悉,這主要與蜂王漿是我們生活中比較常見的營養品有關。

什麼是10-HDA呢?實際上就是我們常說的王漿酸,也就是蜂王漿中最值錢的部分,最為特別的是這是一種自然界中沒有的物質,只有蜂王漿中含有,而大量的科學實驗證明,蜂王漿的確擁有巨大的保健價值和醫療價值,這就是蜂王漿貴的一個原因吧。

蜂群中的蜂王「侍衛圈」,為啥有時有有時無?與2個因素有關

對於蜂王來說,蜂王所分泌的蜂王漿也受到蜂王生殖狀態的影響,一般來說,蜂王產卵的時候也會分泌10-HDA,但是每對腺體只有10微克,在蜂王停止產卵的情況下,則10-HDA的分泌量就非常少了

以上就是蜂部落小編給大家分享的關於為什麼新羽化的處女王不受工蜂待見的全部內容,對此你怎麼看呢?歡迎下方留言評論,喜歡的朋友點個關注,咱明天見。

參考資料:

  1. 《中國蜜蜂學》,陳盛祿主編,中國農業出版社,2001.5
  2. 《蜜蜂生物學》,曾志將主編,中國農業出版社,2007.8
  3. 《蜜蜂生理學》,黃少康主編,中國農業出版社,2010.12
  4. 《蜂箱與蜜蜂》,【美】達旦父子公司編

相關焦點

  • 出現雄蜂侍衛圈,蜂群可能面臨3大問題,老師傅告訴你如何應對
    在蜂群中除了蜂王之外,還有工蜂和雄蜂,工蜂是一個蜂群的主體,雄蜂在蜂群中的數量一般不多,只有在少數情況下雄蜂數量會增加,但是和工蜂數量比起來也不值一提。從個頭上來看,雄蜂略小於蜂王,沒有蜂王那樣長的腹部,由於個頭較大,通常被很多養蜂新手誤認為是蜂王。
  • 為啥蜜蜂有時溫馴有時暴躁?難道蜜蜂也有小情緒?真相是這樣的
    ,這種情況大多是我們身體上有蜜蜂不喜歡的味道,常見的比如我們吃飯的時候吃了大蒜之類的有異味的食物,還有就是身體上汗味太濃、手上有特殊的氣味等等,所以在我們接觸蜜蜂之前,洗個澡,洗乾淨手,蜜蜂就會變得更加溫馴。
  • 侍衛蜂舔舐蜂王的行為不僅是服侍,還是在散布控制工蜂的「魔咒」
    雖然說蜂王只不過是發育完成的雌性蜂,在蜂群裡只不過是個產卵機器,但年輕強盛的蜂王在蜂群裡確實享有王者的待遇,蜂王所到之處工蜂就會紛紛讓路,蜂王的身旁總會有環繞追隨的工蜂,這些年輕的工蜂不斷觸碰,舔舐蜂王,似乎在表達無限的忠誠和敬意。這裡就有個疑問了,蜜蜂作為昆蟲,難道還會有什麼儀式來表達衷心嗎?到底是什麼原因驅使蜜蜂有這樣的行為呢?
  • 蜜蜂養殖技術|從蜂群分蜂時的3個方面看蜂王基因優劣
    意蜂群的日產卵量是中蜂的兩倍,且每張脾的巢房數量少,蜜蜂個體大,單脾蜜蜂覆蓋數量少,理論群勢遠大於中蜂的2倍,27框左右。2、蜂群群勢的判斷時間不同的中蜂品種、地理環境、蜜粉源狀況等,對蜂群的實際群勢都有影響,但是蜂群在一年中表現出的最強時間是確定的。
  • 蜂群失王后工蜂做的2件傻事,足以證明蜂王在蜂群中的地位
    ,還有一種認為就是蜂王是一個蜂群中必不可少的蜜蜂,只要蜂群中的蜂王死亡,就等同於蜂群毀滅,在過去曾經有一個說法,如果想要滅掉一個蜂群,只要滅掉蜂群中的蜂王即可,但是這種說法最後被慢慢破解,發現就算滅掉蜂群中的蜂王,蜂群也不一定就毀滅了,於是人們對蜜蜂的研究進入到了另外一個方向,找到了真正可以滅掉一個蜂群的方法,也推翻了只要滅掉一個蜂群中的蜂王,其它蜜蜂就算暫時不死也活不成的說法
  • 蜂王的作用及如何科學培育
    蜂王在蜂群中的作用 在三型蜜蜂中,蜂王的個體比較長大,胸部寬闊,腹部粗長,形態和色澤與工蜂和雄蜂不同。蜂王經常由一些侍衛工蜂環護著,不時得到蜜蜂的飼喂,過去人們一直認為它是蜂群的統治者,直到17世紀以後,巴特勒、許旺莫丹等人確定它的性別是雌性後,逐漸才被人們普遍接受。蜂王專司產卵,是蜂群中其他成員的母親,壽命3~5年。工蜂是蜂王產的受精卵發育成的,在活動季節只能生活幾周。假如沒有蜂王每天產卵,沒有新羽化的幼蜂更替衰老死亡的工蜂,蜂群就不可能長期生存。
  • 圍著蜂王的蜜蜂,都是蜂王的「丫鬟」,專家:也有可能是「打手」
    見過蜂群的朋友都知道,在一個蜂群中有一隻最大的蜜蜂,我們把這隻蜜蜂叫做蜂王。實際上,關於蜂群中這隻最大的蜜蜂,其名稱以及性別都曾經遭受太多質疑,甚至長期被認錯。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裡,蜂王一直被認為是雄性的,今天我們一直沿用的蜂王,其實也是最初對蜂王錯誤認知的將錯就錯。
  • 蜂王與工蜂,誰才是一個蜂群中真正的王者?養蜂人講了實話
    導讀:關於蜂群中的王者是怎樣產生的問題,蜂部落認為這個問題要看我們是如何定義一個蜂群中的王者的,由於蜂群中蜂王是唯一一能夠正常產卵的母蜂,所以很多朋友把蜂群中的王者算作蜂王,其實嚴格來說這種算法並不科學。
  • 在蜜蜂王國中,蜂王真的是"王"嗎?為什麼都說它有名無實?
    蜜蜂作為一種具有高度社會性的昆蟲,其群體的存在形式和古代王國很是相似,最直接的體現便是每個蜂群中都有一個王(蜂王)和數以萬計的子民(工蜂)。依一般人的看法,無論是在真實的歷史中還是在一些古裝電視劇中,&34;這個形象給人的感覺都是一呼百應,唯我獨尊。那麼,在蜜蜂王國中&34;的地位也是如此尊貴嗎?&34;在蜂群中真的能夠決定一切嗎?
  • 中蜂分蜂的影響因素及分蜂機制
    蜂王狀態、卵蟲數量、哺育蜂數量是影響分蜂熱相互關聯的因素。新蜂王控制分蜂能力比老蜂王強,因為新蜂王產生並釋放的蜂王物質較多,新蜂王產卵力強,使蜂群中有更多幼蟲。由於幼蟲少、哺育蜂多,哺育力過剩,是導致分蜂的重要因素。
  • 阿壩中蜂王可以介入雲南野生蜂群中嗎?老蜂農告訴你答案
    關於阿壩中蜂王是否能夠介入雲南野生蜂群的問題,從目前蜜蜂養殖的情況來看,這個操作是完全沒有問題的,至於原因,我們可以從下面幾個方面來考慮:1.阿壩中蜂王與雲南野生蜂王的差別2.介王成功的關鍵3.阿壩中蜂介入雲南野生蜂群中好嗎阿壩中蜂王與雲南野生蜂王的差別
  • 收回的蜜蜂沒有蜂王就只有合併嗎?學會這招,增加一個蜂群
    對於收回來的蜂群怎麼合併的問題,這是在蜜蜂養殖中常見的情況。就蜜蜂的合群來說,一般很多因素都會影響到蜜蜂合群的成敗,所以在我們想要把兩個蜂群合併的時候,我們首先要搞清楚下面幾個問題。合群的方法所謂的合群就是將兩個或者兩個以上的蜂群合併為一個蜂群,對於蜂群的合併來說,原則是弱群合併大群中,無王群合併到有王群中,有王群合併先去除劣質老王;合併的方法分為直接合併和間接合併兩種。
  • 分蜂群容易出逃,把蜂王翅膀剪了可以嗎?解決蜜蜂出逃源頭是關鍵
    二,把蜂王翅膀剪了能防止蜂群出逃嗎?三,把蜂王翅膀剪了有影響嗎?分蜂群為什麼容易出逃分蜂群主要分為兩種,一種是自然分蜂產生的分蜂群,另一種是人工分蜂產生的,分蜂群容易出逃是什麼原因所導致呢?山娃認為有兩方面因素所引發的。
  • 意蜂群培育中蜂王臺,「引漿」的操作工作,養蜂人看來多此一舉!
    俗稱藉助意蜂群培育中蜂王臺的方法,其實,就是藉助意蜂群進行「引漿」的過程中,什麼是「引漿」?這裡給大家分享人工育王的一個重要技巧,育王框上的王臺基經過工蜂清理之後,接著就會開始進行人工移蟲的操作,為了提高蜂群對幼蟲的接受率,養蜂人使用引漿筆和蜂王漿,在王臺基底部引入少量的蜂王漿,能夠提高幼蟲的接受率。那麼,意蜂群中培育中蜂王臺能不能行呢?
  • 蜂群在繁蜂的時期,工蜂咬子脾,養蜂人告訴你2個原因!
    蜂友們一起學養蜂,右上角「關注」蜂群在繁蜂期的過程中,這時蜂群內結構不同,蜂群內的繁殖空間,隨著蜂群內的子脾數量增加,蜂群的繁殖區域擴大,蜂王逐漸在邊脾上產卵,蜂群的「哺育率」變化,養蜂人將蜂群內封蓋脾調到中心位置旁邊,蜂群中間位置加入空巢脾給蜂王產卵,隨著封蓋子脾上新蜂羽化出房
  • 蜜蜂養殖,有什麼辦法快速找到蜂王?
    第一:處女王的尋找方法處女王雖然是蜂王,但是由於還沒有交尾產卵,往往在蜂群中還沒有真正被工蜂認可,所以在一個有處女王存在的蜂群中,我們是很難看到處女王附近有完整的侍衛圈存在的,如果不小心,還有可能認為是一個無王群,尤其是在處女王認巢試飛或者婚飛期間,這時候由於處女王要適應飛翔,往往身體沒有我們想像中的那麼大,比工蜂大不了多少,如果不仔細辨認,很難辨別出來。
  • 揭秘蜂群中的工蜂叛變,真假蜂王各自為政,堪稱昆蟲版戰國七雄
    蜜蜂是無脊椎動物中社會化群居程度最高的昆蟲,其生活中有著嚴格的等級制度,有著明確的分工,這種等級制度和分工與蜜蜂的三型蜂相適應,可以說蜂群中的三型蜂的產生,實際上就是蜜蜂社會化分工合作的結果,三型蜂的分工讓蜂群向著最有利於種族發展的方向發展,這種發展可以以犧牲蜂群中任何一個級型和任何日齡的蜜蜂作為代價,比如蜂群中的工蜂淘汰老王,驅逐和屠殺雄蜂
  • 它是蜂群中的"懶蜂",也是蜂王的「新郎」,但幸福卻只有30天
    一直以來蜜蜂都被視作勤勞的象徵,無論是在教科書中還是在老師家長對孩子的諄諄教誨中,蜜蜂可以說都是被作為正面教材來教育孩子的。但其實並不是所有的蜜蜂都是勤勞的,蜜蜂群中也會有&34;(雄蜂)出現。要知道每個蜂群裡都不是只有簡簡單單一種蜂,一個完整的蜂群由一隻蜂王、上千上萬隻工蜂和少量雄蜂組成。蜂王在蜂群中專司產卵一職,此外不負責任何工作。
  • 工蜂產卵是對蜂王的叛變嗎?它其實只是想拯救蜂群
    還記得早年養蜂的時候,當時蜂場還沒有條件,自己也不懂如何人工育王,也就無法及時為蜂群介入新王,時有遇到蜂群出現工產的現象。特別是在有王群中發現了工蜂產卵,又或是失王群中遲遲不肯接受新王,總是能聽見蜂場師傅不由地感嘆,這工蜂謀朝篡位的心思太過沉重,沒救了。不過對於工蜂產卵,筆者卻持有另一種看法:那是工蜂為了拯救蜂群在做最後的掙扎!
  • 蜂王逃跑、蜂群失王的時候在蜂箱外面會有什麼跡象?
    蜂群如果失王,我都最直觀的判斷方法就是開箱檢查,不過等到開箱檢查的時候蜂群要麼就是跑光了,要麼就是已經有了蜂群;更嚴重的是蜂王逃跑失敗,死在了外面,蜂群出現了工蜂產卵現象。另外就是如果養的蜜蜂非常多的話,開箱檢查蜂群有沒失王的工作量實在是太大了,這樣做一點都不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