蜜蜂,無脊椎動物中社會化群居程度最高的昆蟲,其生活方式和我們高等動物高度相似,有著明確的分工,還有著嚴苛的管理制度,在這個制度下,不同級型的蜜蜂相互監督,相互依靠,共同維護蜜蜂共有的家園,在那個小小的洞穴裡,發生著無數讓人類好奇,科學家們探索不盡的秘密和故事。
坐在蜂箱前,不了解蜜蜂的朋友看到的,是進進出出的昆蟲,但是了解蜜蜂的朋友,卻能看到這些飛行的蜜蜂的故事,帶了花粉的是採粉蜂;不帶花粉的或許是採蜜蜂;守在蜂箱門口檢查進出蜜蜂的是守衛蜂;在蜂箱門口停留扇風的是散熱蜂;或許偶爾我們還能看到一些蜜蜂從蜂箱內部拖出垃圾或者死蜂屍體,這些蜜蜂就是蜂群裡面的「清潔工」。
走進蜂群裡面,這個相當於就是蜂群的「王宮」了,住在中間,個頭最大的,大腹便便不斷產卵,就是這個蜂群中的蜂后,它是整個蜂群中的「母親」,我們所能看到的蜜蜂,都是她的「子女」,好的蜂王,一天可以產卵達到兩三千粒,這是為什麼我們能夠看到一個蜂群中有大量蜜蜂存在的根本原因吧。
曾經由於對蜜蜂的不了解,我們很多朋友把蜜蜂當成父系氏族社會,認為蜂群中的蜜蜂只有一隻雄性蜜蜂,其餘的都是工蜂,後來才發現,原來蜂群是一個母系氏族的社會,蜂群中的確大部分是都雌性蜜蜂,但是真正能夠正常產卵,繁殖後代的,其實只有蜂王,工蜂雖然是雌性,但是生殖器發育不完善,雖然在蜂群中數量最大,但是卻不是一個蜂群中的繁殖者,而是一個蜂群中的工作蜂,除了工作之外,他們並不參與繁殖問題,反而蜂王與雄蜂,主要的職責就是繁殖,這種明確的分工,構成了我們看到的社會化的蜜蜂群居社會。
除了認為蜂王是雄性之外,還有一種認為就是蜂王是一個蜂群中必不可少的蜜蜂,只要蜂群中的蜂王死亡,就等同於蜂群毀滅,在過去曾經有一個說法,如果想要滅掉一個蜂群,只要滅掉蜂群中的蜂王即可,但是這種說法最後被慢慢破解,發現就算滅掉蜂群中的蜂王,蜂群也不一定就毀滅了,於是人們對蜜蜂的研究進入到了另外一個方向,找到了真正可以滅掉一個蜂群的方法,也推翻了只要滅掉一個蜂群中的蜂王,其它蜜蜂就算暫時不死也活不成的說法。
當蜂群中的蜂王死掉以後,蜂群滅亡的可能並不大,其實蜜蜂對於蜂群中蜂王死亡這種突如其來的變故,一直都是有準備的,因為蜂群中明確分工,食物和巢房起到了巨大的作用,比如工蜂巢房比雄蜂巢房小一點,蜂王巢房最大,位置也大有不同,工蜂的巢房在一張巢脾的正常中心,邊上是雄蜂巢房,蜂王的巢房卻是在稜上,只有需要蜂王的時候臨時產生,不需要的時候就沒有,我們在蜜蜂養殖中,特意給蜂王的巢房起了一個名字,那就是王臺。
蜂群中的蜜蜂,總是對蜂群的危機有著時刻的應對方法,由於工蜂和蜂王都是受精卵發育而成的,其實差別就在於蜂王住在王臺裡,出房前都是以蜂王漿為食,而工蜂住在工蜂巢房裡,只有在幼蟲期前3天以蜂王漿為食。
實際上,王臺無非就是能夠容納更大的體積,而在蜜蜂幼蟲期前3天到卵期這個時間,不管是在王臺中還是工蜂的巢房中,幼蟲的大小都不會受到空間大影響,因為幼蟲實在是太小了。
這樣的構造方式,給蜂群一個隨時可以培育出新的蜂王的可能,因為在雌性蜜蜂幼蟲前3天的時候,實際上不受空間影響,但是卻受到食物和未來空間的影響,如果蜂群發現蜂王突然死亡,只要臨時改變這兩個條件,即可解決蜂群失王問題。所以說,當工蜂發現蜂群中的蜂王死亡以後,其實做出的選擇有兩個,一個是蜂群中有幼蟲,一個是蜂群中沒有幼蟲。
很顯然,一個蜂群中的蜂王失去以後,蜂群是不是能夠再次培育出蜂王,蜂群中是否有3日齡以下的小幼蟲成了關鍵,只要有這樣的幼蟲存在,蜂群只需要繼續的給這些小幼蟲飼餵蜂王漿,把這些小幼蟲的巢房擴大,即可把這些小幼蟲培育成蜂王。
的確,在一個有著小幼蟲的蜂群中,工蜂的確是這樣來解決蜂群中失去蜂王的問題的,只要有這樣的小幼蟲存在,工蜂只要改造一部分小幼蟲的巢房,蜂群中即可產生「小蜂王」,所以說對於一個有著小幼蟲的蜂群來說,相當於每一隻小幼蟲,都是一隻潛在蜂王,如果蜂群需要,經過工蜂改變以後,她們即可搖身一變,變成蜂王。或許這就是蜜蜂的高明之處吧,可以說這個秘密騙了我們很多年。
如果蜂群失去蜂王以後,蜂群中沒有小幼蟲存在,理論上來說這樣的蜂群已經無救了。就目前來說,如果一個蜂群中的蜂王失去以後,工蜂無法改造王臺,則蜂群中無法產生新的蜂王,最後出現工蜂產卵,也由於工蜂是沒有經過交配的雌性蜜蜂,所以工蜂進行的是孤雌生殖,產下的是未受精卵,最後蜂群中就只剩雄蜂,蜂群滅亡。
似乎蜂群中的蜂王失去以後,工蜂無法培育出新的蜂王,出現嚴重工蜂產卵以後蜂群滅亡已經是一個定論,但是隨著養蜂業的不斷發展,似乎這種說法也說不過去,養蜂人也慢慢發現了失去蜂王以後,沒有小幼蟲的蜂群,其還是有一點能夠延續下去的可能,只是說這些情況,目前並沒有得到更多的實驗證實,但是在實際的養殖中,已經被很多養蜂人發現。
那就是蜂群中在不滿足產生王臺的情況下卻出現了王臺,關於這種奇蹟,目前比較多的解釋是工蜂從其它蜂群偷卵造了王臺,另外一種說法是工蜂利用自己的基因複製,相當於克隆了自己的一個克隆體,以蜂卵的形式出現,然後被當成蜂王一樣進行培育。
關於這兩種說法,可以說都是有道理的,而且也有一定的依據,或許兩種情況都存在,或許只存在一種情況,差的,就是研究人員的一個確定實驗。
當蜂群中的蜂王突然死亡以後,工蜂利用蜂群中的幼蟲培育蜂王,我們把這樣的蜂王叫做急造王。其實培育的要求上面我們已經看到了,如果這種培育方式要成功,要求是蜜蜂幼蟲是雌性的,而且其日齡不能超過3天,且越小越好。
很顯然,我們對蜜蜂幼蟲日齡的要求越小越好的原因,其實就是滿足了蜜蜂幼蟲越小,蜂王幼蟲和工蜂幼蟲接受的食物差別越小,雖然說3日齡的蜜蜂幼蟲同樣還有被培育成蜂王的可能,但是其實這些幼蟲的食物已經有了差別,比如工蜂飼餵的次數,所含營養物質的多少等等。
如果蜜蜂對於失王后培育蜂王的過程很有信心,原則上來說按照上面的過程進行就好,但是在實際養殖中我們很多朋友都會發現,一旦蜂群真的失王,蜂群在改造王臺的時候卻經常會做兩件傻事。
第一:利用大幼蟲培育蜂王
這種現象在蜂群失王后培育王臺的時候是可以看到的,這個時候蜂群中培育的蜂王中,有的根本無法出房,有的出房了也不能用,看起來有工蜂的特徵,而有的則具有蜂王的外表,但是又有工蜂的結構,相當於有的王臺中的蜂王,培育出來的蜂王並不正常,或許處於蜂王與工蜂之間,或許直接就成了工蜂,或者沒有出房就被工蜂清理掉。
很顯然,這樣的蜂王,就算出房了也是沒有用的,由於日齡太大,已經難以發育成蜂王,但是工蜂卻沒有注意到這點,還是在不斷重複這個錯誤。
第二:直接培育了雄蜂王臺
這點是蜂部落在無意中發現的,因為當時剛開始大規模的養蜂,的確有很多不懂的東西,導致蜂場裡面出現了很多的失王群,而且失王后無法培育急造王的失王群,在已經想要放棄蜂群的時候,竟然發現了蜂群中有幾隻非常大的雄蜂存在。
從個頭上看,這些雄蜂的個頭已經接近蜂王的個頭,絕對不可能是從雄蜂巢房中孵化出來,於是曾經寫過關於雄蜂王臺的猜想的文章,不想很多蜂友也發現過這種現象,在蜂群失王的時候,的確工蜂有可能把雄蜂的小幼蟲也當成蜂王進行培育,改造雄蜂小幼蟲的巢房,培育雄蜂王臺。
很顯然,工蜂利用雄蜂小幼蟲培育的雄蜂王臺,是根本不可能讓蜂群得到延續的,有可能培育出幾隻比較優質的雄蜂,但是如果培育的不是蜂王,最後蜂群還是難免滅亡,上面已經說了,蜂群是一個母系氏族社會,能夠正常產卵的,只有蜂王。
關於失王群中工蜂做的這兩件傻事,從蜜蜂的習性來說,這看起來是兩個最低級的錯誤,但是如果我們更深的想一下,其實也不難找到答案,畢竟蜂王在一個蜂群中,雖然僅僅是產卵的機器,但是對於一個蜂群的延續還是至關重要的,如果蜂王滅了,的確蜂群會面臨很大威脅,所以工蜂在緊急情況下出現錯誤,也是情有可原的,那麼具體有哪些原因可能導致蜜蜂出現這些低級的錯誤呢?
第一:工蜂緊急情況下大意造成
我們都說蜜蜂的世界很殘酷,這是在我們人類看來是這樣的,但是實際上,蜜蜂的世界也充滿溫情,我們所謂的殘酷,僅僅是蜜蜂為了物種發展而表現出來的正常行為,是個體勇於為種族發展作出的犧牲,只要對種族發展有利的,任何一個級型的蜜蜂都寧願犧牲。
在蜂群失王這樣的大事情下面,蜂群中一旦發現蜂群失王,這是非常緊急的事情,蜜蜂長期的生活會形成本能,只要蜂群失王,要儘快的培育新的蜂王,所以在蜂群中失去蜂王以後,工蜂在緊急情況下把小幼蟲的巢房改造為王臺,在這個過程中錯誤的把一些雄蜂和大日齡的幼蟲巢房也改造成了王臺,但是蜂王有自己的特性,只要出房後不是蜂王,很顯然是沒有意義的,而只要有一隻成功,則物種得以延續。
第二:不同家族之間爭奪王位
我們都知道,蜜蜂的「婚姻」,並不是一夫一妻制,而是一妻多夫制,而且蜂王短期內和多隻雄蜂進行交配,存儲精子以後終身使用。這樣的結果就導致了蜂王的後代中,除了雄蜂是無父之子之外,工蜂有的同父同母,有的同母異父,而這些後代中,為了讓自己的基因得到延續,在蜂群失王以後,都選擇與自己血緣關係最近的幼蟲來培育王臺,導致在爭奪的過程中一些「家族」在緊急情況下把雄蜂幼蟲和大日齡幼蟲也當成了蜂王來培育,提升自己的基因得到遺傳的可能,這與急造王臺出現的時候數量非常龐大相吻合。
總之,整個現象是帶著很多未知的原因的,或許還需要我們一代又一代的養蜂人去發現,那么正在養殖蜜蜂的您,認為究竟是什麼原因導致的呢?歡迎下方分享您的答案,喜歡的朋友點個關注,我們明天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