蜂群失王后工蜂做的2件傻事,足以證明蜂王在蜂群中的地位

2020-10-18 蜂部落

蜜蜂,無脊椎動物中社會化群居程度最高的昆蟲,其生活方式和我們高等動物高度相似,有著明確的分工,還有著嚴苛的管理制度,在這個制度下,不同級型的蜜蜂相互監督,相互依靠,共同維護蜜蜂共有的家園,在那個小小的洞穴裡,發生著無數讓人類好奇,科學家們探索不盡的秘密和故事。

坐在蜂箱前,不了解蜜蜂的朋友看到的,是進進出出的昆蟲,但是了解蜜蜂的朋友,卻能看到這些飛行的蜜蜂的故事,帶了花粉的是採粉蜂;不帶花粉的或許是採蜜蜂;守在蜂箱門口檢查進出蜜蜂的是守衛蜂;在蜂箱門口停留扇風的是散熱蜂;或許偶爾我們還能看到一些蜜蜂從蜂箱內部拖出垃圾或者死蜂屍體,這些蜜蜂就是蜂群裡面的「清潔工」。

走進蜂群裡面,這個相當於就是蜂群的「王宮」了,住在中間,個頭最大的,大腹便便不斷產卵,就是這個蜂群中的蜂后,它是整個蜂群中的「母親」,我們所能看到的蜜蜂,都是她的「子女」,好的蜂王,一天可以產卵達到兩三千粒,這是為什麼我們能夠看到一個蜂群中有大量蜜蜂存在的根本原因吧。

曾經由於對蜜蜂的不了解,我們很多朋友把蜜蜂當成父系氏族社會,認為蜂群中的蜜蜂只有一隻雄性蜜蜂,其餘的都是工蜂,後來才發現,原來蜂群是一個母系氏族的社會,蜂群中的確大部分是都雌性蜜蜂,但是真正能夠正常產卵,繁殖後代的,其實只有蜂王,工蜂雖然是雌性,但是生殖器發育不完善,雖然在蜂群中數量最大,但是卻不是一個蜂群中的繁殖者,而是一個蜂群中的工作蜂,除了工作之外,他們並不參與繁殖問題,反而蜂王與雄蜂,主要的職責就是繁殖,這種明確的分工,構成了我們看到的社會化的蜜蜂群居社會。

除了認為蜂王是雄性之外,還有一種認為就是蜂王是一個蜂群中必不可少的蜜蜂,只要蜂群中的蜂王死亡,就等同於蜂群毀滅,在過去曾經有一個說法,如果想要滅掉一個蜂群,只要滅掉蜂群中的蜂王即可,但是這種說法最後被慢慢破解,發現就算滅掉蜂群中的蜂王,蜂群也不一定就毀滅了,於是人們對蜜蜂的研究進入到了另外一個方向,找到了真正可以滅掉一個蜂群的方法,也推翻了只要滅掉一個蜂群中的蜂王,其它蜜蜂就算暫時不死也活不成的說法。

蜂群中的蜂王死亡後蜂群的變化

當蜂群中的蜂王死掉以後,蜂群滅亡的可能並不大,其實蜜蜂對於蜂群中蜂王死亡這種突如其來的變故,一直都是有準備的,因為蜂群中明確分工,食物和巢房起到了巨大的作用,比如工蜂巢房比雄蜂巢房小一點,蜂王巢房最大,位置也大有不同,工蜂的巢房在一張巢脾的正常中心,邊上是雄蜂巢房,蜂王的巢房卻是在稜上,只有需要蜂王的時候臨時產生,不需要的時候就沒有,我們在蜜蜂養殖中,特意給蜂王的巢房起了一個名字,那就是王臺。

蜂群中的蜜蜂,總是對蜂群的危機有著時刻的應對方法,由於工蜂和蜂王都是受精卵發育而成的,其實差別就在於蜂王住在王臺裡,出房前都是以蜂王漿為食,而工蜂住在工蜂巢房裡,只有在幼蟲期前3天以蜂王漿為食。

實際上,王臺無非就是能夠容納更大的體積,而在蜜蜂幼蟲期前3天到卵期這個時間,不管是在王臺中還是工蜂的巢房中,幼蟲的大小都不會受到空間大影響,因為幼蟲實在是太小了。

這樣的構造方式,給蜂群一個隨時可以培育出新的蜂王的可能,因為在雌性蜜蜂幼蟲前3天的時候,實際上不受空間影響,但是卻受到食物和未來空間的影響,如果蜂群發現蜂王突然死亡,只要臨時改變這兩個條件,即可解決蜂群失王問題。所以說,當工蜂發現蜂群中的蜂王死亡以後,其實做出的選擇有兩個,一個是蜂群中有幼蟲,一個是蜂群中沒有幼蟲。

失王后蜂群中有小幼蟲

很顯然,一個蜂群中的蜂王失去以後,蜂群是不是能夠再次培育出蜂王,蜂群中是否有3日齡以下的小幼蟲成了關鍵,只要有這樣的幼蟲存在,蜂群只需要繼續的給這些小幼蟲飼餵蜂王漿,把這些小幼蟲的巢房擴大,即可把這些小幼蟲培育成蜂王。

的確,在一個有著小幼蟲的蜂群中,工蜂的確是這樣來解決蜂群中失去蜂王的問題的,只要有這樣的小幼蟲存在,工蜂只要改造一部分小幼蟲的巢房,蜂群中即可產生「小蜂王」,所以說對於一個有著小幼蟲的蜂群來說,相當於每一隻小幼蟲,都是一隻潛在蜂王,如果蜂群需要,經過工蜂改變以後,她們即可搖身一變,變成蜂王。或許這就是蜜蜂的高明之處吧,可以說這個秘密騙了我們很多年。

失王后蜂群中沒有小幼蟲

如果蜂群失去蜂王以後,蜂群中沒有小幼蟲存在,理論上來說這樣的蜂群已經無救了。就目前來說,如果一個蜂群中的蜂王失去以後,工蜂無法改造王臺,則蜂群中無法產生新的蜂王,最後出現工蜂產卵,也由於工蜂是沒有經過交配的雌性蜜蜂,所以工蜂進行的是孤雌生殖,產下的是未受精卵,最後蜂群中就只剩雄蜂,蜂群滅亡。

似乎蜂群中的蜂王失去以後,工蜂無法培育出新的蜂王,出現嚴重工蜂產卵以後蜂群滅亡已經是一個定論,但是隨著養蜂業的不斷發展,似乎這種說法也說不過去,養蜂人也慢慢發現了失去蜂王以後,沒有小幼蟲的蜂群,其還是有一點能夠延續下去的可能,只是說這些情況,目前並沒有得到更多的實驗證實,但是在實際的養殖中,已經被很多養蜂人發現。

那就是蜂群中在不滿足產生王臺的情況下卻出現了王臺,關於這種奇蹟,目前比較多的解釋是工蜂從其它蜂群偷卵造了王臺,另外一種說法是工蜂利用自己的基因複製,相當於克隆了自己的一個克隆體,以蜂卵的形式出現,然後被當成蜂王一樣進行培育。

關於這兩種說法,可以說都是有道理的,而且也有一定的依據,或許兩種情況都存在,或許只存在一種情況,差的,就是研究人員的一個確定實驗。

失去蜂王的蜂群中工蜂幹的兩件傻事

當蜂群中的蜂王突然死亡以後,工蜂利用蜂群中的幼蟲培育蜂王,我們把這樣的蜂王叫做急造王。其實培育的要求上面我們已經看到了,如果這種培育方式要成功,要求是蜜蜂幼蟲是雌性的,而且其日齡不能超過3天,且越小越好。

很顯然,我們對蜜蜂幼蟲日齡的要求越小越好的原因,其實就是滿足了蜜蜂幼蟲越小,蜂王幼蟲和工蜂幼蟲接受的食物差別越小,雖然說3日齡的蜜蜂幼蟲同樣還有被培育成蜂王的可能,但是其實這些幼蟲的食物已經有了差別,比如工蜂飼餵的次數,所含營養物質的多少等等。

如果蜜蜂對於失王后培育蜂王的過程很有信心,原則上來說按照上面的過程進行就好,但是在實際養殖中我們很多朋友都會發現,一旦蜂群真的失王,蜂群在改造王臺的時候卻經常會做兩件傻事。

第一:利用大幼蟲培育蜂王

這種現象在蜂群失王后培育王臺的時候是可以看到的,這個時候蜂群中培育的蜂王中,有的根本無法出房,有的出房了也不能用,看起來有工蜂的特徵,而有的則具有蜂王的外表,但是又有工蜂的結構,相當於有的王臺中的蜂王,培育出來的蜂王並不正常,或許處於蜂王與工蜂之間,或許直接就成了工蜂,或者沒有出房就被工蜂清理掉。

很顯然,這樣的蜂王,就算出房了也是沒有用的,由於日齡太大,已經難以發育成蜂王,但是工蜂卻沒有注意到這點,還是在不斷重複這個錯誤。

第二:直接培育了雄蜂王臺

這點是蜂部落在無意中發現的,因為當時剛開始大規模的養蜂,的確有很多不懂的東西,導致蜂場裡面出現了很多的失王群,而且失王后無法培育急造王的失王群,在已經想要放棄蜂群的時候,竟然發現了蜂群中有幾隻非常大的雄蜂存在。

從個頭上看,這些雄蜂的個頭已經接近蜂王的個頭,絕對不可能是從雄蜂巢房中孵化出來,於是曾經寫過關於雄蜂王臺的猜想的文章,不想很多蜂友也發現過這種現象,在蜂群失王的時候,的確工蜂有可能把雄蜂的小幼蟲也當成蜂王進行培育,改造雄蜂小幼蟲的巢房,培育雄蜂王臺

很顯然,工蜂利用雄蜂小幼蟲培育的雄蜂王臺,是根本不可能讓蜂群得到延續的,有可能培育出幾隻比較優質的雄蜂,但是如果培育的不是蜂王,最後蜂群還是難免滅亡,上面已經說了,蜂群是一個母系氏族社會,能夠正常產卵的,只有蜂王。

蜂王對蜂群的重要性

關於失王群中工蜂做的這兩件傻事,從蜜蜂的習性來說,這看起來是兩個最低級的錯誤,但是如果我們更深的想一下,其實也不難找到答案,畢竟蜂王在一個蜂群中,雖然僅僅是產卵的機器,但是對於一個蜂群的延續還是至關重要的,如果蜂王滅了,的確蜂群會面臨很大威脅,所以工蜂在緊急情況下出現錯誤,也是情有可原的,那麼具體有哪些原因可能導致蜜蜂出現這些低級的錯誤呢?

第一:工蜂緊急情況下大意造成

我們都說蜜蜂的世界很殘酷,這是在我們人類看來是這樣的,但是實際上,蜜蜂的世界也充滿溫情,我們所謂的殘酷,僅僅是蜜蜂為了物種發展而表現出來的正常行為,是個體勇於為種族發展作出的犧牲,只要對種族發展有利的,任何一個級型的蜜蜂都寧願犧牲。

在蜂群失王這樣的大事情下面,蜂群中一旦發現蜂群失王,這是非常緊急的事情,蜜蜂長期的生活會形成本能,只要蜂群失王,要儘快的培育新的蜂王,所以在蜂群中失去蜂王以後,工蜂在緊急情況下把小幼蟲的巢房改造為王臺,在這個過程中錯誤的把一些雄蜂和大日齡的幼蟲巢房也改造成了王臺,但是蜂王有自己的特性,只要出房後不是蜂王,很顯然是沒有意義的,而只要有一隻成功,則物種得以延續。

第二:不同家族之間爭奪王位

我們都知道,蜜蜂的「婚姻」,並不是一夫一妻制,而是一妻多夫制,而且蜂王短期內和多隻雄蜂進行交配,存儲精子以後終身使用。這樣的結果就導致了蜂王的後代中,除了雄蜂是無父之子之外,工蜂有的同父同母,有的同母異父,而這些後代中,為了讓自己的基因得到延續,在蜂群失王以後,都選擇與自己血緣關係最近的幼蟲來培育王臺,導致在爭奪的過程中一些「家族」在緊急情況下把雄蜂幼蟲和大日齡幼蟲也當成了蜂王來培育,提升自己的基因得到遺傳的可能,這與急造王臺出現的時候數量非常龐大相吻合。

總之,整個現象是帶著很多未知的原因的,或許還需要我們一代又一代的養蜂人去發現,那么正在養殖蜜蜂的您,認為究竟是什麼原因導致的呢?歡迎下方分享您的答案,喜歡的朋友點個關注,我們明天再見。

相關焦點

  • 當蜂群失去蜂王以後,全體工蜂做的一個決定,堪稱識大體顧大局
    這些蜜蜂並不是完整的一個家族,他們的之間的血緣關係就比較複雜了,很顯然,在多隻雄蜂與蜂王交配的情況下,蜂王和它的後代的親屬關係都是0.5,而蜂群中全同胞工蜂之間的親屬關係則為0.75。這樣下來,當一個蜂群中面臨培育蜂王的時候,實際上工蜂面臨選擇親屬關係為0.5、0.75、0.25三種親屬關係的幼蟲和卵來培育新王,由於蜂王產下的卵和自己的親屬關係都是0.5,相當於不管選擇哪個幼蟲和卵來培育蜂王,從遺傳的概率的角度來說,蜂王都是無所謂的,反而是有著上面幾種親屬關係的工蜂,可能面臨著「王族」的選擇,因為這些這些親屬關係的工蜂,可能為了讓自己的基因得到遺傳,都會拼命的將自己的全同胞姐妹培育成蜂王
  • 蜂王與工蜂,誰才是一個蜂群中真正的王者?養蜂人講了實話
    如果以我們人的觀點來說,蜂群中的王者蜂部落認為蜂王和工蜂都可以算作王者,只要是從他們的分工來看這個問題的。蜂王為什麼可以算作王者?這是沒有毛病的,蜂王依靠蜂王物質來影響整個蜂群,讓工蜂有序的進行生產活動,而蜂王則為整個蜂群的後代產下大量的蜜蜂,從這點來說,蜂王的確是一個蜂群中的王者,但是如果從蜜蜂的習性上來說,其實蜂王的權利並沒有我們想像的那麼大,反而工蜂的權利更大,我們再看看工蜂。工蜂為什麼可以作為蜂群中的王者呢?
  • 工蜂產卵是對蜂王的叛變嗎?它其實只是想拯救蜂群
    還記得早年養蜂的時候,當時蜂場還沒有條件,自己也不懂如何人工育王,也就無法及時為蜂群介入新王,時有遇到蜂群出現工產的現象。特別是在有王群中發現了工蜂產卵,又或是失王群中遲遲不肯接受新王,總是能聽見蜂場師傅不由地感嘆,這工蜂謀朝篡位的心思太過沉重,沒救了。不過對於工蜂產卵,筆者卻持有另一種看法:那是工蜂為了拯救蜂群在做最後的掙扎!
  • 揭秘蜂群中的工蜂叛變,真假蜂王各自為政,堪稱昆蟲版戰國七雄
    天下三分對於一個正常的蜂群來說,只要有蜂王存在,則蜂群中就有一個完整的管理體系和分工,蜜蜂按照各自的任務進行著自己的工作,它們或者相互協調,或者獨立完成,最後都會有序的把蜂群中需要做的工作做完有效」勤王「的方法關於工蜂產卵現象一直是蜜蜂養殖中養蜂人害怕,關注度比較高的問題,在實際養殖中其實我們是有辦法輔助我們誘入的蜂王的,因為想要篡位的工蜂畢竟不是蜂王,一般時間長了有了正常蜂王工蜂都會被壓下去,但是如果時間過長,也容易給我們的蜂群造成很大的危害,所以對於蜂群中已經有工蜂嚴重產卵的這種情況,不但需要及時誘入蜂王
  • 蜂群中的蜂王「侍衛圈」,為啥有時有有時無?與2個因素有關
    說起蜜蜂相信我們很多朋友都不陌生,對於一個蜂群來說,可能最讓我們很多朋友好奇的就是蜂群中的蜂王,在很多朋友的眼中,蜂群中的蜂王是至高無上的,就像咱古代人類中的皇帝一樣,只不過蜜蜂的社會並不是父系氏族社會,而是母系氏族社會,蜂王是一個蜂群的母親,整個蜂群中的蜜蜂,都是蜂王的「子民」。正是由於這個原因,很多朋友認為整個蜂群都是在蜂王的控制之內,蜂王統領著整個蜂群。
  • 工蜂!蜂群中的"勞模",精通「十八般武藝」,對蜂群的貢獻巨大
    繼上篇介紹雄蜂的文章之後,本篇要講到的自然是&34;的工蜂。在一個蜂群中,工蜂的數量成千上萬,它們負責蜂群內除產卵以外的所有工作。其數量雖多,但蜂群的秩序可以說是絲毫不亂,井井有條。之所以能夠做到這些,工蜂之間明確的分工起到了重要作用。不同於人類社會依才分工,工蜂之間的分工是嚴格按照日齡來具體安排的。每隻工蜂一生的工作都不是簡單的一種,而是會隨著日齡的變化而變化。
  • 即將死亡的工蜂,在蜂群滅亡前創造的一個奇蹟,過程驚心動魄
    養過蜜蜂的朋友都知道,一個蜂群中是有一隻蜂王的,如果蜂王死亡了,除非蜂群中有小幼蟲,否則要不了幾天蜂群就會進入工蜂產卵階段,大量的工蜂開始產卵,整個蜂群直接混亂,巢房裡面全是未受精卵,工蜂的數量減少,雄蜂數量增加,最後如果沒有奇蹟發生,蜂群就只有滅亡。
  • 數萬隻工蜂的蜂群,為何沒有一隻工蜂與雄蜂「偷情」?做雄蜂真難
    上面蜂部落小編給大家提到了三型蜂的問題,其實雄蜂是沒有爭議的,因為雄蜂是無性繁殖的結果,比較有爭議的是蜂王和工蜂,因為蜂王和工蜂,都是受精卵發育而成, 從一定程度上來說,蜂王和工蜂出生相同,為何最後蜂王成了一個蜂群中的王,享受著動物繁殖所以具備的一切,而工蜂則成了蜂群中的苦力,連一隻雌性動物最基本的」愛情「都被剝奪?今天蜂部落小編就來和大家分享這一問題。
  • 中蜂群應激性工蜂產卵的預防和處理
    工產,是養蜂術語,是工蜂產卵的簡稱,說明白點就是工作(職蜂)蜂產卵,非蜂王產卵,這些卵是不能發育成工作蜂的,只能成為雄蜂,長此下去蜂群必垮!工產的原因有很多,最常見的就是「應激性」工蜂產卵,何為應激?當危險或意外事件發生的過於突然,使人或動物失去正常判斷能力而作出的非正常且錯誤的應對方式。
  • 蜂群在繁蜂的時期,工蜂咬子脾,養蜂人告訴你2個原因!
    蜂友們一起學養蜂,右上角「關注」蜂群在繁蜂期的過程中,這時蜂群內結構不同,蜂群內的繁殖空間,隨著蜂群內的子脾數量增加,蜂群的繁殖區域擴大,蜂王逐漸在邊脾上產卵,蜂群的「哺育率」變化,養蜂人將蜂群內封蓋脾調到中心位置旁邊,蜂群中間位置加入空巢脾給蜂王產卵,隨著封蓋子脾上新蜂羽化出房
  • 意蜂群培育中蜂王臺,「引漿」的操作工作,養蜂人看來多此一舉!
    俗稱藉助意蜂群培育中蜂王臺的方法,其實,就是藉助意蜂群進行「引漿」的過程中,什麼是「引漿」?這裡給大家分享人工育王的一個重要技巧,育王框上的王臺基經過工蜂清理之後,接著就會開始進行人工移蟲的操作,為了提高蜂群對幼蟲的接受率,養蜂人使用引漿筆和蜂王漿,在王臺基底部引入少量的蜂王漿,能夠提高幼蟲的接受率。那麼,意蜂群中培育中蜂王臺能不能行呢?
  • 蜂王不會與本群雄蜂交配,工蜂培育雄蜂幹啥?不同蜂群間也有默契
    在提到蜂王交配的問題的時候,這裡面也是充滿奧秘,比如蜂王交配的時候需要在空中進行,避開工蜂活動範圍;蜂王與雄蜂交配的時候並不是只與一隻雄蜂交配,而是與多隻雄蜂交配,存儲精子以後只要產卵就終身不再交配,如果不是逃群或者分家,蜜蜂也不會離開蜂窩,終身在蜂群中度過。
  • 蜂群中,很多蜜蜂的顏色開始發黑,這難道是工蜂老化了?
    如果有太多死去的老峰,並且同時又沒有足夠的幼蜂來補充它們,整個蜂群都會崩潰。若是養蜂人遇到了這種情況,那麼這個蜂群是肯定發展不起來了。許多人發現,有時候蜂群中的蜜蜂會轉變成黑蜂,認為蜂群中黑蜂的出現代表了大量工蜂的老化。這種觀點正確嗎?這些黑蜂又是從哪裡來的?首先就是要確定這個蜂群是否已經走向衰退,就可以確定這個蜂群裡是否有許多老齡化的工蜂了。
  • 它是蜂群中的"懶蜂",也是蜂王的「新郎」,但幸福卻只有30天
    一直以來蜜蜂都被視作勤勞的象徵,無論是在教科書中還是在老師家長對孩子的諄諄教誨中,蜜蜂可以說都是被作為正面教材來教育孩子的。但其實並不是所有的蜜蜂都是勤勞的,蜜蜂群中也會有&34;(雄蜂)出現。要知道每個蜂群裡都不是只有簡簡單單一種蜂,一個完整的蜂群由一隻蜂王、上千上萬隻工蜂和少量雄蜂組成。蜂王在蜂群中專司產卵一職,此外不負責任何工作。
  • 工蜂什麼情況下會產卵?工蜂產卵有什麼危害?老蜂農道出真相
    導讀:關於蜂群裡的工蜂在什麼情況下會產卵以及工蜂產卵有什麼危害的問題,蜂部落認為在蜜蜂養殖中常見的工蜂產卵情況有三種,一是蜂群失王后蜂群不滿足改造王臺的情況、二是蜂群中的蜂王老劣,三是蜂群群勢過大。我們分別來看一下這三種情況下工蜂產卵的危害。
  • 工蜂能決定蜂王生死,工蜂與蜂王,哪個更重要?真相是這樣的
    這就是一個蜂群中自然狀態下蜂王的產生方式。②工蜂:工蜂是受精卵發育而成,實際上與蜂王並沒有差別,主要差別有兩個,一是工蜂生長在工蜂房中,比蜂王的王臺小了很多,二是工蜂自幼接受的營養與蜂王不同,導致雖然工蜂和蜂王都是一樣的受精卵發育而成,但是後期卻出現了不同的區別。
  • 越冬蜂群裡出現雄蜂,你的蜂群正面臨4大問題,3個不是好事
    雄蜂在一個蜂群中並不是必須的,這主要是因為蜜蜂的特殊交配方式,因為蜂王一生交配的時間只有幾天的時間,交配完成後的蜂王就不會再次交配,存儲的精子足以供給終身使用。由於蜜蜂是一種嚴格分工的昆蟲,不同級型的蜜蜂根據自己的工作需要來演化出不同的器官,而雄蜂作為蜂群中雄性物質的提供者,其除了有利於遺傳後代之外,其他的生產器官已經消失,導致雄蜂在蜂群中的作用,除了交配之外毫無用途,所以說理論上只要蜂王交配完成,雄蜂存在的意義就是預防突然失王,但是這種情況對於雄蜂的數量要求非常低,而冬季的時候蜜蜂需要大量的食物,雄蜂沒有任何價值,食量大,所以被工蜂驅逐。
  • 分蜂不一定要兩隻蜂王,用這個辦法,只有一隻蜂王也能人工分蜂
    蜂王是蜂群中不可或缺的成員,沒有蜂王的蜂群最終將會滅亡,在前面的文章中為大家介紹了如何仿自然分蜂來人工分蜂,今天再為大家介紹一種無蜂王分蜂辦法,特別適合想快速發展蜂群數量但蜂群又不遲遲不自然分蜂的人使用。
  • 阿壩中蜂王可以介入雲南野生蜂群中嗎?老蜂農告訴你答案
    關於阿壩中蜂王是否能夠介入雲南野生蜂群的問題,從目前蜜蜂養殖的情況來看,這個操作是完全沒有問題的,至於原因,我們可以從下面幾個方面來考慮:1.阿壩中蜂王與雲南野生蜂王的差別2.介王成功的關鍵3.阿壩中蜂介入雲南野生蜂群中好嗎阿壩中蜂王與雲南野生蜂王的差別
  • 蜂王逃跑、蜂群失王的時候在蜂箱外面會有什麼跡象?
    蜂群如果失王,我都最直觀的判斷方法就是開箱檢查,不過等到開箱檢查的時候蜂群要麼就是跑光了,要麼就是已經有了蜂群;更嚴重的是蜂王逃跑失敗,死在了外面,蜂群出現了工蜂產卵現象。另外就是如果養的蜜蜂非常多的話,開箱檢查蜂群有沒失王的工作量實在是太大了,這樣做一點都不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