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被雍正重視的胤祥,死後晉封鐵帽子王,這個爵位傳承了幾代呢?

2021-01-16 舊匣子

說到九子奪嫡,人們印象最深的除了雍正胤禛、八阿哥胤禩,剩下的莫過於十三阿哥胤祥,主要原因除了他也是九子奪嫡中的一員以外,還因為他是九子奪嫡中為數不多能夠善終的一人,甚至還榮寵至極,是雍正繼位最信任的第一人。

雍正是一個心機和手段都很深沉的人,在這方面幾乎不輸於他的父親康熙,但在對待自己的弟弟胤祥方面,卻是毫無保留地信任。一方面是因為他的自己的親密戰友,在九子奪嫡時期始終沒有背叛對方,甚至還為對方出人出力,所以雍正自然不會虧待他。

另一方面是他們兩人的感情從小就十分親密,雖然兩人不是一母所生,但卻比雍正的同母兄弟胤禵還深厚。無人知道他們小時候的感情大概是從什麼時候開始建立的,但從十三阿哥死的時候,雍正在寫給胤祥的祭文中曾提到,自己的算學還是對方教授這點來看,對方的感情維持估計有十年以上。

正因為胤祥的能力和感情都切合雍正所需,所以在胤祥死的時候,雍正非但打破皇室中要規避名諱的傳統,特地將胤祥的名字從後來的允祥改回胤祥,加封和碩怡親王。同時獲得這兩個殊榮,放眼整個清朝也只有胤祥一人。

而這兩大殊榮中,含金量最大的莫過於怡親王這個爵位,因為這個爵位和一般的貝勒、貝子以及輔國將軍等不同,他是最高等級的鐵帽子王級別,屬於世襲罔替的類型。換句話說,自胤祥這一代開始,他的子女至少有一人可以繼承怡親王這個爵位。

而歷史上胤祥的怡親王爵位一共傳到了清朝末年,而能夠得到怡親王爵位的子女一共有九個,不過大多存在感不高,但其中有幾位卻也經歷過一些特殊的事情而被載入了歷史,例如以下這兩位。

第一位是愛新覺羅·載垣,他是道光年間的怡親王繼承者,不過他另一個身份更加出名,那就是道光末年的顧命八大臣之一,地位與八大臣之首的肅順相差無幾。然而他的結局卻不是很好,雖然擔任了八大臣的職位,卻還沒來得及享受權利,就被慈禧和恭親王聯手扳倒,其中肅順被斬首,而載垣也被賜自盡,可謂悲慘至極。而胤祥一脈的怡親王爵位也在這個時候被廢除。

第二位則是愛新覺羅·溥靜,對方是在同治三年年間,載垣被重新恢復爵位之後,在光緒年間繼承了他父親載敦的怡親王爵位,然而好景不長的是,當時的清朝處於多事之秋,溥靜在擔任怡親王期間,因為支持當時的「義和團運動」而被慈禧慈禧革爵,其爵位轉入了毓麒頭上,對方也是載敦一脈的分支子孫,所以也有資格繼承爵位。

不過毓麒已經是胤祥一代最後的怡親王繼承者,因為當時他身處溥儀朝時期,隨著溥儀退位,王爵繼承系統也被廢除,到此和碩怡親王的歷史到此結束。

相關焦點

  • 十三爺胤祥被雍正封為鐵帽子王,清末他的後代情況如何?
    及長,胤祥與雍正延續了自兒時起建立的兄弟情誼,但在九子奪嫡中胤祥似乎並沒有能真正提供給胤禛幫助,因為根據記載,在康熙四十七年之後 ,胤祥突然失去了康熙的信任,原因不詳,或是因為他體弱多病康熙不想讓他承擔太多事務,或是受到廢太子的波及。康熙最後的十幾年對胤祥而言,是最難熬的日子。不過中國有句古話,叫作苦盡甘來。康熙去世,雍正登基,胤祥的苦日子終於熬到頭了。
  • 雍正封胤祥為鐵帽子王,子孫世襲罔替的權力,為何被慈禧給廢了
    鐵帽子王絕對是清朝所有王爺們最想得到的爵位封號,因為清朝的爵位,隔代是要降級的。比如說你是親王,那麼一般情況下,世襲你爵位的下一代只能是郡王,除非他自己也立下大功。但是鐵帽子王就不同了,這玩意兒就是個萬金油,你是鐵帽子王,那麼你的世代子孫都能繼承鐵帽子王的爵位,這就是世襲罔替,永不降級的特殊待遇。
  • 胤祥被封和碩怡親王,是世襲罔替的鐵帽子王,清末他的後代如何?
    清朝有12位世襲罔替的鐵帽子王,其中又分為清初以戰功分封的八大鐵帽子王以及清中後期以恩封的四個鐵帽子王,其中十三爺胤祥的鐵帽子王就是後者。能成為鐵帽子王,必然是對大清有大功的。當然,成為鐵帽子王之後也有特權:爵位世襲罔替,不降等;俸祿豐厚;有專門的鐵帽子王府。這是看得見的特權,看不見的、隱形的特權也很多。那麼,胤祥為什麼能成為如此貴重的鐵帽子王呢?
  • 雍正登基,封康熙的2個兒子為鐵帽子王,除了胤祥,還有這個人
    在那場曠日持久的「九子奪嫡」中,雍正憑藉自己苦心經營和表現,最終贏得了康熙的青睞。在雍正的身後,十三爺胤祥一直是他的鐵桿跟隨者。雍正登基後,封康熙的2個兒子為鐵帽子王,除了胤祥,還有這個人,此人就是胤祿。胤祿是康熙的第16個兒子,沒啥功勞,雍正為何封他為鐵帽子王?
  • 他是最特殊的鐵帽子王,他的兒子卻被削爵痛恨
    鐵帽子王是清朝獨特的封爵制度,指世襲罔替的王爵,鐵帽子王比一般的親王和郡王享有更優厚的待遇和特權。 這十二位鐵帽子王中,最特殊的一位就是和碩怡親王允祥了,為什麼這麼說呢?
  • 雍正為何要在胤祥逝世後,追封「鐵帽子王」?
    愛屋及烏,雍正對於胤祥的家人也是照顧有加:胤祥生母章佳氏去世後,康熙賜予的諡號僅為敏妃,只是個普通的妃子;此番連升兩級,進為敬敏皇貴妃並遷葬於景陵,開了妃子從葬帝陵的先例;雍正除了讓胤祥七子弘曉,承襲親王爵位之外,另外還封胤祥四子弘晈位郡王。關於「一家雙爵」之事,在執政之初,雍正便提上日程,當時是「怡親王著賞一郡王。聽王於諸子中指名奏請受封。」
  • 他是雍正最愛的弟弟,是大清第九個鐵帽子王,還是千年老寒腿
    可是孱弱的身體仿佛成為胤祥政治事業的攔路虎。根據清宮史記載,自從康熙五十年,也即胤祥二十五歲起,他的身體就出現了一些問題,變現腿部,起白泡,後化膿,最終成為毒瘡。這個病尤其到了天寒時節更甚,雍正曾和年羹堯吐露過」弟弟春夏只是感覺很瘦弱。「,仿佛是老寒腿的加強版,雍正即位後,病胤祥去視察水利,但因腿疾,已不能行,直至生命尾聲,十三還是忍受著每每天寒帶來的身體負荷。
  • 十三爺胤祥在雍正時期權力有多大,不僅是鐵帽子王,還不用避諱
    雍正的繼位,標誌在康熙晚年的九子奪嫡中,胤禛徹底勝利。當然,一人得道雞犬升天,胤禛勝利後,他最大的支持者十三阿哥胤祥可以說受益非常大。在雍正一朝,胤祥是真正的一人之下萬人之上,除了雍正沒有人能和他對抗。我們看一下胤祥噹噹時到底有多大的權力。雍正繼位後的第二天,便任命胤祥為四位總理事務大臣之一,同日晉升為和碩怡親王。這對胤祥來說非常重要。
  • 什麼是「鐵帽子王」 都有誰是「鐵帽子王」?
    封建社會時稱為「世襲罔替」,民間則俗稱為「鐵帽子王」,意思是他們的爵位永遠不會被降級。一般情況下,因功封王爵者多屬世襲罔替,也就是俗話說的「鐵帽子王」。因為恩封爵位者則多屬世襲遞降,但在遞降到輔國將軍這一爵位時便不再遞降。獲得親王、郡王、貝勒、貝子等爵位的宗室並不能世襲,每世遞降一等。無爵位的宗室叫「間散宗室」,用四品頂戴。惟有12大「鐵帽子王」因為其祖先功勳卓著,被賜世襲不降封典。如果某「鐵帽子王」獲罪奪爵,以其旁支襲爵,但其後世也不乏被奪爵的歷史記載。
  • 《雍正王朝》裡胤祥如何保全他的「鐵帽子王」
    在《雍正王朝》裡面,堅決擁護四阿哥胤禛的十三阿哥胤祥,曾經被賜予了「鐵帽子王」的待遇。但是看似寶貴的「鐵帽子王」卻暗藏殺機。鄔先生的忠告在鄔先生選擇「半隱」並準備離京的時候,十三阿哥胤祥冒著寒風前來送行時。鄔先生表示敬佩十三阿哥胤祥的「俠王」為人,於是奉勸十三阿哥胤祥辭掉雍正賞賜的「鐵帽子王」這樣才能保全自己。
  • 《雍正王朝》中胤祥沒有聽從鄔思道辭去鐵帽子王建議,為何卻沒事
    《康熙王朝》可謂是電視劇中經典,劇中的雍正在繼位後,對當年那些參與奪嫡的皇子們都大力打壓或針對,很少有能夠善終的。然而十三阿哥胤祥卻是其中較少能夠善終的一位。當初在雍正繼位後,鄔思道就曾勸到十三阿哥如果想要安全,就一定要辭去雍正賜予的鐵帽子王。
  • 《雍正王朝》鄔思道勸胤祥辭掉鐵帽子王,為啥他沒辭掉也能善終?
    在電視劇《雍正王朝》中,雍正成功繼位後鄔思道選擇了離開雍正,走的時候胤祥親自跑過去送他,當時鄔思道勸胤祥一定要辭掉鐵帽子王才能善終,但是胤祥最終沒有這麼做卻仍然善終了,這是為什麼呢?其實這是鄔思道再一次失算了。
  • 清朝12位鐵帽子王,道光的兒子佔了幾位?
    清朝統治者吸取大明朝的王爺只要不犯錯誤,全是世襲罔替,導致龐大的皇族開支迫使財政癱瘓,加速了明朝的滅亡的教訓,規定親王承襲爵位,逐代遞減,無功績者幾代以後就成普通旗人了,解決了「王」的爵位只增不減的問題。但唯一鐵帽子王,可以世襲罔替,俸祿不減。
  • 【圍觀】為什麼近期官方多次提「鐵帽子王」? 「鐵帽子王」的前世今生
    他在回答相關記者關於反腐問題時提到,「在反腐鬥爭中……沒有不受查處的『鐵帽子王』」。這已是這個詞今年第三次被官方用在反腐問題上。那麼,問題來了:「鐵帽子王」是誰?為什麼官方近期頻頻提及「鐵帽子王」?一起來「漲姿勢」吧!
  • 大清帝國的 12 位鐵帽子王爺
    那麼在清朝歷史上,這個聽起來很霸氣的「鐵帽子王」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呢?                                              除此之外,在清中後期又陸續分封了四位「鐵帽子王」,所以清朝的「鐵帽子王」共12位。                                              相比於其他親王,這12位親王享有非同尋常的特權,所以才被稱為「鐵帽子王」。他們享有的特權有三:第一,世襲罔替,隔代不降爵;第二,俸祿優厚;第三,王府世襲罔替。
  • 清朝的親王、郡王、貝勒、貝子、鐵帽子王有何區別
    文/寂寞的紅酒在清宮劇中,人們經常接觸到親王、郡王、貝勒、貝子、鐵帽子王等爵位。很多人對此一直傻傻分不清,始終搞不清他們的關係,不知道誰的官大。那麼清朝的親王、郡王、貝勒、貝子、鐵帽子王到底有何區別?我們先來說說清朝的爵位設置。
  • 清朝牛X的鐵帽子王都有誰?他們的結局怎樣?
    清朝的「鐵帽子王」很有名氣,似乎戴上這頂鐵帽子的人都很牛,那麼縱觀滿清歷史,戴上鐵帽子的牛X人都有誰呢?他們的結局有都怎麼樣呢?下面,就盤點一下那些戴過「鐵帽子」的滿清牛人。清初因功戴上鐵帽子的王爺一、和碩禮親王代善代善是清太祖努爾哈赤次子,清初「四大貝勒」之一,他隨清太祖徵戰四方作戰英勇,被稱為古英巴魯圖。清太祖死後,代善與其子嶽託擁皇太極即位,清太宗崇德元年(1636年)晉封和碩禮親王。皇太極死後,代善又與睿親王多爾袞主持立福臨為帝。代善於順治五年病逝,乾隆四十三年配享太廟。禮親王世爵共傳10世,12人襲爵,2人被奪爵。
  • 雍正封十三爺鐵帽子王,後代皇帝為何卻殺了十三爺的繼承人?
    雍正封十三爺鐵帽子王,後代皇帝為何卻殺了十三爺的繼承人?看過《雍正王朝》的朋友都知道,康熙晚年九王奪嫡,十三爺允祥是雍正的鐵桿盟友,雍正登基後,又出任議政大臣,輔佐雍正處理重要政務,他忠心耿耿鞠躬盡瘁,為雍正立下了汗馬功勞。
  • 雍正親自賜封的世襲罔替的怡親王,後來為何又被廢掉了?
    清朝皇族加封爵位,有兩個途徑,一是靠軍功,二是靠皇帝加恩封賞。乾隆皇帝時,爵位制度又做了新的規定:凡是憑軍功封王的,世襲罔替;凡是加恩封賞的,每世遞降一等承襲。也就是說,憑軍功封的親王世襲罔替,親王的兒子還能當親王,就是傳給孫子、重孫子都不打折,親王的帽子照戴不誤,穩穩噹噹,所以人們又稱其為「鐵帽子王」。加恩封的親王,爵位傳給兒子就打了八折,成了鎮國公;鎮國公傳給兒子成了鎮國將軍,鎮國將軍傳給兒子沒有了,變成了宗室成員。但是,雍正皇帝卻打破了只有軍功封王才能世襲罔替的規矩,將十三弟胤祥加封為世襲罔替的怡親王。
  • 一個普通的王爺,如果想成為鐵帽子王,需要滿足哪些要求?
    在清朝統治期間,經常會出現一個詞語,那就是鐵帽子王。那麼什麼是鐵帽子王,鐵帽子王是一種比較通俗的說法,其實就是清朝最高級別的爵位。一般來說,皇帝的兒子都是王爺,但是清朝並不是這樣。那麼,在清朝統治期間,如果想成為一名鐵帽子王,需要滿足哪些條件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