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起碼,回鍋肉是四川十大名菜之一,幾乎家家戶戶都會做,而且人人都會炒(誇張中帶誠意),被稱為「國味」。此菜餚鮮香微辣,肥而不膩,入口濃烈,不夠配兩碗飯!
關於四川回鍋肉的起源眾說紛紜,這段歷史,至今還沒有一個定論,有一種說法,說它起源於清代後期,是一個姓凌的翰林偶然發明的。但事實並非如此,許多人都不同意,也有不少人質疑,回鍋肉的起源可追溯到北宋,究竟是何時誕生,由誰炮製,又自何時流行,這是無法考證的。
古代被稱為「油爆肉」,口味偏鹹,明清兩代辣椒傳入,回鍋肉基本定型。晚清豆瓣的創製,極大地提高了回鍋肉的口味和質量,使其成為川菜中最有名的菜餚。但因為有人推出了回鍋肉,所以沒有豆瓣。
若不能斷定宋朝爆炒肉和回鍋肉是否相同,那麼,回鍋肉在明代就明顯表現出了回鍋肉的基本特徵。明代宋翊《竹亭房雜記》如此記載:「油爆豬頭,取熟肉切成細丁,用熱油爆香,以少許醬油、酒水澆在豬頭上,加花椒、蔥,與生竹筍絲、茭白絲同爆。」
但也有另一種說法,回鍋肉來自古代湖廣填川地區,被用來祭祀祖先,成為打牙祭。由於白水煮肉供奉後祭祖,又拿來吃,豬肉已經冷卻,變硬了,不知為什麼沒想到要做白肉。不管怎麼說,有人提出來回油鍋爆炒和各種佐料,這道菜就誕生了。
當然上述說法只能徵服部分人,對於較真派也各有不同意見。這對於另外一部分只管吃雞蛋而不關心雞是誰的川人來說,就沒那麼講究了。
但他們對回鍋肉同樣有著不同的看法。例如,如何才是一盤正宗的回鍋肉,比回鍋肉怎麼來更容易引起爭議。
一般而言,一般四川人都認為,回鍋肉除了二刀切成薄片,炒出燈盞窩外,蒜苗、郫縣豆豉、永川豆豉搭配起來,才是正宗的完美菜餚。
可偏偏有人還用別的菜來配回鍋肉,有青椒和燈籠椒,有白菜,洋蔥,韭菜,頭盔,饅頭片,或者瀘州的人還用黃粑來配。老實說,有些人對此非常不滿,當然這是個人喜好。也不是說回鍋肉不能改變配料。
也有人省去了回鍋肉的步驟,直接生煎,當然這份生煎除了沒有煮成半熟之外,其他步驟都差不多。有些人說這叫回鍋肉有點過不去,也是哈,至少你回鍋的時候沒有吃到,怎麼能這樣叫呢?可是麻婆豆腐有沒有麻婆?一對夫婦有肺片嗎?有人勸大家不要跟四川人槓,自己也容易槓。很明顯四川槓鈴這個器械熟練程度,基本上是世界槓鈴賽無冕之王。
另有關於回鍋肉是冷水下鍋還是熱水下鍋的爭論,有人說煮骨頭的水,喜歡冷水下鍋,這樣有利於去除血液。但是做回鍋肉卻不一樣,必須滾入水下鍋裡,才能封住裡面的水份,成菜吃起來才比較潤滑。烹調前,最好先將薑片、蒜苗、花椒粒放入水中煮香,然後將肉放入水中煮熟。在炒菜時,若用菜籽油,可與肉片搭配更佳。
但有人說網上那種就是誤人子弟,只有下鍋的冷水才能把肉裡的殘血洗淨,最後燒成的紅燒肉味道也會更純。許多二槓子屁不懂,就胡說一通,對此行動有人義憤。
也許大家會覺得怎麼回事,川人都這麼有爭議呢?實際上也是對美食的執著精神的一種表達,不然今天川菜就有了這樣的成就。
作為一個沽酒者,我並不反對怎樣去做,但我自己堅持做的回鍋肉是,涼水,二刀肉,燈盞窩,蒜蓉,豆瓣,豆豉,適量的白糖。我不能忍受的只有白菜燉肉。你肯定不同意吧?再加上一點土豬肉其實今天好難買到,這也是回鍋肉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