狼圖騰,陳陣看到的天葬,原來是這樣

2021-01-08 羅勒談

大家好!歡迎來到羅勒談!今天我們談些什麼呢?還記得《狼圖騰》前三章內容嗎?今天讓我們來談談《狼圖騰》的第四章內容吧!

▲《狼圖騰》攝影圖片

不知道你有沒有聽過「天葬」?都說西藏有這樣的儀式,沒想到原來蒙古族也有這樣的儀式。在這本書的第四章,令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有關「天葬」的描寫了。或許,此前,我們只是聽說過這樣的儀式。但是,通過第四章的描寫,我們仿佛也像陳陣一樣看到天葬。現在,讓我們一同來探尋蒙古族的天葬吧!

蒙古族的天葬,原來如此

在這片蒙古草原上,祖祖輩輩生活在這裡的人會選擇用天葬的方式把親人送到騰格里的身邊。騰格里是蒙語「天」的意思。

▲蒙古大草原

天葬的大致過程是這樣的:當有牧民去世時,有的人家會把逝者的衣服全部脫去,再用氈子把屍體捲起,包裹;有的人家不會把逝者的著裝脫去,而是保持其原來的樣子。然後,再把逝者停放在牛車上。在牛車車轅頭上橫綁一根長木,凌晨虎時,由本家族兩個男性長輩各持長木的一端,然後騎上馬,將車駕到天葬場。

到達天葬場後,加鞭讓馬快跑,死者被顛下馬車的地方就是逝者魂歸騰格里的地方,象徵著一個馬背上的牧民坎坷波折人生的終止。若逝者裹著氈子,長輩會下馬把氈子打開,將逝者仰面朝向天空,就像剛來到人世那樣單純坦蕩。這時,逝者已屬於狼,屬於神。

▲影片《狼圖騰》狼的劇照

一般情況下,三天後,逝者的軀殼不見,只剩下殘骨。這就表明逝者回歸騰格里了。由於蒙古草原狼多,幾乎沒有逝者的靈魂不能升上騰格里的。

這就是蒙古族的天葬儀式。

選擇天葬的原因

陳陣了解到天葬這一神聖儀式時,充滿了好奇和興趣。同樣,我們看到書中有關天葬的描寫時,也不禁產生濃濃的好奇。為什麼蒙古族人會選擇這樣一種方式來送別逝者呢?我想有以下兩點原因:

▲思考的樣子

1.對騰格里的信奉與崇拜

騰格里的蒙語「天」,在蒙古人的眼中充滿了神聖感。蒙古人認為他們所獲得的一切無一不是騰格里的饋贈!因為騰格里,他們才有今天如此富足的生活。這是一種對騰格里的信奉與崇拜,這是心靈深處的崇敬與熱愛!因此,當騰格里的孩子即將「遠行」的時候,一定是回到騰格里母親的身邊呀!

2.對狼圖騰的信仰

▲蒙古民族的圖騰

大家都知道,狼是蒙族草原人的圖騰。世世代代,草原人民都與狼共同生活在這片大草原上。他們對狼的情感尤為深厚。狼是他們的信仰,是他們圖騰的標誌,是他們不斷走向美好生活的助力劑!這就不難看出:當逝者走向生命的終點時,把自己獻給自己的圖騰是再榮耀不過的事情了。

坎坷的生命裡,努力向上生長

▲向上生長的銅錢草 轉自堆糖用戶

天葬中,逝者在牛車上不斷顛簸,象徵著顛沛流離的一生。是啊,誰的一生不曾經歷坎坷與苦痛呢?哪有那麼多滿是快樂幸福的日子呢?但生命總是要向前走,坎坷的生命裡,也要不斷努力向上生長!生命中的坎坷如果無法避免,那麼不要向坎坷妥協,勇敢地向坎坷發起挑戰吧!我們是不會屈服這些坎坷的!生命的光亮那麼耀眼,坎坷總會過去,努力向上,終會遇見屬於自己的光!

今天的分享就到這裡!喜歡今天分享的內容嗎?有關天葬、蒙古,你還知道哪些內容呢?歡迎與我們交流分享!我們一直在等你!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致歉。)

相關焦點

  • 好書推薦|狼圖騰
    《狼圖騰》是作家姜戎創作的一部以狼為敘述主體的小說,講述了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一位知青在內蒙古草原插隊時與草原狼、遊牧民族相依相存的故事。故事的背景發生在20世紀60年代末,中國大陸內蒙古最後一塊靠近邊境的原始草原。這裡的蒙古牧民還保留著遊牧民族的生態特點,他們自由而浪漫地在草原上放養著牛、羊,與成群的強悍的草原狼共同維護著草原的生態平衡。
  • 電影版《狼圖騰》口碑差?它和原著的這六點差異是主要原因
    由小說改編的電影《狼圖騰》,網上的口碑很差。究其原因,與改動小說的這六個地方有很大的原因。一、改編三者的結局1、巴圖的結局:書中是活,電影中是在狼馬大戰中死亡在電影版《狼圖騰》中,巴圖在那次的「狼襲兵馬」中死去了,而在原著小說中,巴圖只是在那次的兵馬大戰中受了凍傷,性命還是在的。
  • 《狼圖騰》 75 ▏演播:徐濤
    狼的兇悍、殘忍、智慧和團隊精神,狼的軍事才能和組織分工,曾經是13世紀蒙古軍隊徵戰歐亞的天然教官和進化的發動機。正是蒙古民族的歷史和神秘,草原的廣闊和浪漫,將本書的主人公、一個叫陳陣的北京青年帶進了草原。很快,陳陣發現草原並不全是浪漫和自由。牧民們為了保護自己的財產必須和狼進行戰鬥。他親眼目睹蒙古的女人和小孩與偷襲羊群的狼――象豹子一樣大的狼――徒手搏鬥。
  • 《狼圖騰》 72 ▏演播:徐濤
    狼的兇悍、殘忍、智慧和團隊精神,狼的軍事才能和組織分工,曾經是13世紀蒙古軍隊徵戰歐亞的天然教官和進化的發動機。正是蒙古民族的歷史和神秘,草原的廣闊和浪漫,將本書的主人公、一個叫陳陣的北京青年帶進了草原。很快,陳陣發現草原並不全是浪漫和自由。牧民們為了保護自己的財產必須和狼進行戰鬥。他親眼目睹蒙古的女人和小孩與偷襲羊群的狼――象豹子一樣大的狼――徒手搏鬥。
  • 好書分享——《狼圖騰》
    今天我分享一本好書,名叫《狼圖騰》。這是姜戎創作的長篇小說,主要講述了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一位知青在內蒙古草原插隊時與草原狼、遊牧民族相依相存的故事。知青陳陣,楊克,張繼原等人在內蒙古插隊時,與草原兒狼,遊牧民族之間的關係。
  • 毀經典系列之改編很失敗的電影《狼圖騰》
    小說改編電視劇電影改編的好就是三生三世系列,改編的不好就是今天小編要說的這部電影《狼圖騰》。小編可以說從小就看《狼圖騰》看到大,這本書就是小編最喜歡的書沒有之一。聽說這部小說要反派電影,小編真的是雀躍了好久,片子一上映第一時間就衝進電影院看了,然後看了沒一半就跑了。怎麼說呢這部電影的特效做的十分的不好,狼群圍獵殺掉了要供給軍區的馬群,這裡凍著的馬真的太假了!
  • 透過狼圖騰看草原的救贖
    透過狼圖騰看草原的救贖 狼圖騰講述的是茫茫的草原上,蒙古人們以騰格里為圖騰。而由於生存的需求,人與狼之間展開的生死之爭以及一系列故事。電影界的大多數導演們對於拍動物的電影總是有所迴避的,主要原因就是動物總不是人,很多時候是不會按照人的意志去行動。
  • 《狼圖騰》:從一匹狼中,看懂人性的複雜和多變
    一、《狼圖騰》的故事姜戎曾經說過這樣一句話:「這本書,我相信凡識字的中國人都會願意看的。我打開了一扇窗戶,讓你看到從來沒有看到過的東西,那麼生機勃勃的草原,那麼一種強悍的精神,我想任何人都不會無動於衷。」的確,一直到現在,《狼圖騰》仍然像一條獨一無二的小狼,向我們昭示著關於自由和生命的真理。
  • 《狼圖騰》第一次看陳陣養狼很歡快,這次再看很心塞
    第一次看《狼圖騰》,剛上高中吧,看到陳陣養了一條小狼,興奮的不得了,看到他對小狼象孩子一樣寵愛著,非常高興,恨不得自己也能養條小狼,那時是抱著非常歡快的心態來看這本書的。再次看《狼圖騰》,再次看陳陣養一條狼,卻沒有那種歡快的感覺,而是非常難受,心裡象被什麼堵著似的,很心塞。
  • 《狼圖騰》:從這三點看狼的「機智」與「狡猾」
    小狼的「狡猾」與機智小狼的狡猾之「裝死」將洞上的土移走後,看到了一窩小狼崽。「陳陣蹲下身子,把蓋在狼崽身上的一些土塊碎石小心撿出來,仔細數了數這窩狼崽,一共七隻,小狼在比巴掌稍大一點,黑黑的小腦袋一個緊挨著一個,七隻小狼崽縮成一團,一動不動。但每隻狼崽都睜著眼睛,眼珠上還蒙著一層薄薄的灰膜,藍汪汪的,充滿水分,瞳孔處已見黑色。」
  • 從《狼圖騰》看人與動物的共振互通
    這樣的兩類生命在一起才會形成共同體,才會在一起時相親相離,分開後又難分難捨。   少兒不宜到合家歡   不願將姜戎的小說與讓·雅克·阿諾的這部同名電影進行比照,不僅在於影像和文字之間的可比性不是太多,而在於這會牽扯太多民俗、歷史的諸多鉤沉。一個純粹的觀影者在聲像中所獲的滿足感,應不會停留於社科常識的供給。   這部名為《狼圖騰》的影片,大概也志不在此。
  • 民族電影《狼圖騰》影評,對自然應該心存敬畏
    創作背景方面,《狼圖騰》這部電影改編自姜戎的同名小說,這部小說本身就是一個傳奇,在2015年之前就被譯作39種語言,發行在110個國家,中影公司很早就買下這部小說的改編版權,遇到這個劇本的導演所持的態度都是喜歡但不敢導。2008年,法文版《狼圖騰》出版,導演阿諾在小說還沒看完的前期下主動請纓,並推掉了《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的指導邀約,轉去指導這樣一部傳奇巨製。
  • 看完《狼圖騰》,原來你們是這樣一群狼,難怪一直是草原上的王者
    「狼圖騰,草原魂,草原民族剛毅之魂。」最近讀了讀了在幾年前暢銷的熱賣書《狼圖騰》。這幾天囫圇吞棗地把它給看了一遍,它我們展示了狼群,草原,人類之前發生的種種故事。情節跌宕起伏,展現了騰格里草原的雄渾壯闊的美,其中也刷新了我們對狼的認識。讀完這本書相信你會和我一樣,也會有一個對它新的認識。
  • 《狼圖騰》:野性與文明的雜糅
    人類社會和自然界產生交集,或許就是從圖騰開始的——人類賦予自然使者自己眼中的意義,並將自己的信仰與敬畏都交給它。可以說,圖騰代表著一種被社會化的自然現象。任何被賦予了圖騰意義的自然事物,似乎都在人類文明中曾佔有一席之地——無論他們是真的被膜拜還是成為某些人號令大多數的藉口。總之,圖騰,連接了社會性和自然性。在本片中,狼圖騰僅僅是一個代表,其展現的恰好是進入現代社會後,人類在社會性和自然性之間的選擇,或者說,圖騰已然成為這兩者分裂的見證。
  • 草原狼「拍了拍」你
    狼圖騰》這本書中主要就是介紹了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一位知青在內蒙古草原插隊時與草原狼、遊牧民族相依相存的故事。這裡的蒙古牧民還保留著遊牧民族的生態特點,他們自由而浪漫地在草原上放養著牛、羊,與成群的強悍的草原狼共同維護著草原的生態平衡。他們憎恨著狼――狼是侵犯他們家園的敵人;他們同時也敬畏著狼――草原狼幫助蒙古牧民獵殺著草原上不能夠過多承載的食草動物:黃羊、兔子和大大小小的草原鼠。草原狼是蒙古民族的原始圖騰。
  • 《狼圖騰》:驚喜的合拍片 傳遞對生命信仰的敬畏
    以羊和狼隱喻漢族和蒙族的民族脾性,捧高遊牧文化貶低農耕文化。這種看法從何得來我們不得而知,但這一觀點本身實在太低估觀眾的辨識力。中國多民族文化共榮共存,早在清朝就「天下一統,華夷一家」,很難理解到如今快兩百年,居然還有人在揣度一部藝術作品是偏愛哪種文化並擴大到挑撥民族矛盾上。
  • 盤點2020年影院復映首批片單之狼圖騰
    《中國合伙人》《狼圖騰》《戰狼2》《流浪地球》與《何以為家》。仔細看了一下,這些都有都是比較經典的電影,並且都是之前票房較高的電影。很多朋友就抱怨,這些我都看過了,不想再看第二遍,並且這些都有都是第一次看了就不會再看第二次的電影。所以第一批讓很多人失望了。而有些朋友認為,這些電影都是比較暖心的電影。對於處在疫情影響的我們來說,也會得到安慰。所以第一批電影呢,褒貶不一。
  • 《狼圖騰》:法國導演手工製造的奢侈品
    在生態平衡的理念下,狼其實是維繫草原健康的重要一環,但在人隨時可能因家庭出身變成狗崽子遭掃地出門的特殊年月,誰敢誰能阻止荒唐的發生?臉龐日益高原紅的男主角阻止不了,這位叫陳陣的北京知青自己並無保持生態平衡的意識,而只有一個樸素念頭:這隻小狼是我一口一口餵大的,我得保護它。陳陣讓小狼跟一群狗崽一起喝狗媽媽的奶,這一幕是殘酷時空裡罕有的溫情。《狼圖騰》終於為狼平了反。
  • 全世界能拍好《狼圖騰》的只有阿諾一人
    七年前,《狼圖騰》原著作者姜戎帶阿諾參觀了內蒙古。「前後三個星期,我們駕車出行,全程都在交談。他向我展示了故事發生的地方、他生活的地方。我見了他的老朋友們。姜戎是一個非常慷慨的人,有許多靈感都是他帶給我的。」《狼圖騰》原著被阿諾認為是他近20年來讀過最棒的小說,因為主人公、上山下鄉的知青陳陣,在很多方面都讓他聯想到自己的經歷。
  • 人與自然的和諧之美在於彼此放過——重溫經典電影《狼圖騰》
    《狼圖騰》(Wolf Totem)是中法合拍的一部冒險劇情片,改編自姜戎同名小說,採用3D實景拍攝。本片請來了法國名導讓·雅克·阿諾,這位被譽為最會拍攝動物題材的導演,歷經7年籌備,光養狼一個環節就耗時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