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l Plant|浙江大學樊龍江團隊發表孤兒作物研究綜述封面文章

2021-01-14 BioArt生物藝術

#BioArt植物#

Molecular Plant 2021年第1期發表了浙江大學樊龍江教授團隊撰寫的題為「Orphan crops and their wild relatives in the genomic era」的觀點綜述文章,併入選當期封面。論文對孤兒作物及其野生種基因組學研究進行了回顧和展望。

封面故事:許多孤兒作物同屬物種為重要的農業雜草。禾本科稗屬內有兩個栽培稗種(稗子,barnyard millet) (Echinochloa esculenta 和E. frumentacea),它們分別馴化自兩個重要稻田雜草——稗草(barnyard grass;E. crus-galli和E. colona)。封面展示的是稗草多變的穗型。

作者 | 葉楚玉副教授、樊龍江教授

來源 | Mol Plant

人類所消耗的熱量50%以上來自三大主要作物水稻、玉米和小麥,作物多樣性極低,嚴重威脅了全球糧食安全、營養安全。此外,人口增長需要可持續的糧食供應來滿足能量和營養需求,氣候變化(如乾旱和高溫)使得當前的作物生產尤其具有挑戰性,嚴重依賴化肥和殺蟲劑導致的環境退化導致農業生產可持續受到嚴重影響。孤兒作物的重視利用或新作物的從頭馴化被認為是解決這些問題的有效手段。

孤兒作物(orphan crop)相對主要作物(major crop)來說,通常種植區域有限,適合較低投入農業條件,有較好性狀(如抗逆性、營養元素豐富、C4高光效等),沒有受到政府和科研工作者廣泛關注,因此也被稱為小宗作物(minor crop)、未充分利用的作物(underutilized crop)、被忽視的作物(neglected crop)、未來作物(crop for the future)等。我國有豐富的孤兒作物資源及種植栽培歷史,如穀類作物中的粟(穀子;Setaria italica)和黍/稷(Panicum miliaceum)(「五穀」之二)、菰米(古老穀類作物,已消失,同時被馴化為蔬菜茭白;Zizania latifolia)、稗子(E. esculenta和E. frumentacea)、薏米(Coix lacryma-jobi)等。

有意思的是,很多孤兒作物(特別是穀類作物)的同屬近緣種多是主要作物的雜草,如穀子近緣種狗尾巴草(S. viridis)、稗子近緣種稗草(E. crus-galli、E. oryzicola、E. colona)、非洲孤兒作物福尼奧小米(fonio millet;Digitaria exilis)近緣種馬塘(D. sanguinalis)、龍爪稷(穇子;finger millet;Eleusine coracana)近緣種牛筋草(E. indica)等。

由於高通量DNA測序技術的發展,近10多年來越來越多的孤兒作物的基因組序列得以解析。本文重點概述了孤兒穀類作物及其野生近緣種(雜草)的基因組學研究情況。目前獲得了至少12種孤兒穀類作物和/或其野生近緣種的基因組序列(圖2),部分孤兒穀類作物進行了基因組重測序研究。基因組序列的獲得極大地推動了孤兒作物的研究,在主要作物中應用的基於基因組的一些育種技術在孤兒作物中逐漸開始利用,如基因組選擇和基因組編輯技術;重要農藝性狀相關基因或QTL逐漸得以鑑定;孤兒作物起源與演化得以不斷解析。

圖2 禾穀類孤兒作物及其野生近緣種(其中「*」表示重要的農業雜草)基因組測序進展。禾本科系統發生樹中同時列出了禾穀類三個主要作物(水稻、小麥和玉米)

論文還討論了主要作物、孤兒作物及其野生近緣種(包括雜草)之間基因組數據潛在的相互利用(圖3)。主要作物中已有的育種知識和技術可以用來進一步改良孤兒作物。孤兒作物中的優良性狀基因可以作為主要作物遺傳改良的重要基因資源,如培育抗逆性品種、創製C4水稻等。而其野生種(雜草類型)除了提供基因資源,與主要作物還存在相互競爭關係,解析其分子機制,有利於培育具有強抑草能力的作物品種。論文還探討了孤兒作物的從頭馴化,提出以半野生菰為材料恢復丟失作物菰、以擬態稗草為材料馴化新的稗米,從而豐富作物多樣性,應對21世紀農業挑戰。

圖3 主要作物、孤兒作物及其野生種的生境和遺傳育種關係。它們的基因組學研究成果可以促進相互之間的育種利用

樊龍江團隊多年來一直從事作物及其近緣野生種(包括雜草)基因組學工作,特別是孤兒作物稗子及其近緣種稗草的基因組解析、起源進化等方面,在Nature Ecology & Ecology、Nature Communications、Molecular Plant 等期刊發表多篇論文。

論文連結:

https://doi.org/10.1016/j.molp.2020.12.013

相關焦點

  • 重慶郵電大學副教授房然然在《Nature》子刊上發表封面文章
    《Nature》子刊封面 重慶郵電大學供圖 華龍網發華龍網4月13日17時55分訊(李婷婷 通訊員 敖永春)日前,國際頂級光學期刊《Light: Science & Applications》以封面文章的形式刊登了重慶郵電大學理學院房然然副教授作為第一作者與美國羅切斯特大學光學中心合作研究的最新成果
  • 鄭春福教授發表MARCH蛋白在抗病毒天然免疫中最新研究進展的綜述
    近日,鄭春福教授應邀在國際權威期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iological Macromolecules (IJBM) (2020年最新影響因子5.162、JCR最新分區2區)在線發表綜述:The Emerging Roles of the MARCH ligases
  • 浙江工商大學食品與生物工程學院傅玲琳教授團隊在國際知名期刊...
    近日, 浙江工商大學食品與生物工程學院傅玲琳教授團隊在食品過敏方面的研究取得重要進展,相關成果以「Lactobacillus Casei Zhang Alleviates Shrimp Tropomyosin-Induced Food Allergy by Switching Antibody
  • 西南交通大學崔樹勳教授在國際權威綜述學術期刊發表專題評述論文
    雖然目前仍難以建立這一關聯,但我們相信,對高分子單鏈的深入研究必然會促進高分子科學的發展。基於原子力顯微鏡的單分子力譜(AFM-SMFS)由於其可在液體、空氣及真空環境下工作等優點,已發展成為研究高分子單鏈彈性的一種重要實驗方法。近日,西南交通大學崔樹勳教授系統評述了近年來各研究組在高分子單鏈彈性環境響應方面的研究進展。
  • 《Nature》發表溫州醫科大學李校堃團隊在生長因子研究領域的重大...
    《Nature》發表溫州醫科大學李校堃團隊在生長因子研究領域的重大突破_中新網_安徽新聞近日,溫州醫科大學李校堃教授團隊與美國紐約大學醫學中心MoosaMohammadi教授團隊通過數年聯合攻關,在國際上率先解析「抗衰老蛋白αklotho–成纖維細胞生長因子受體1c(FGFR1c)–成纖維細胞生長因子23(FGF23)」三元複合物晶體結構
  • 段樹民團隊2020年連續在Neuron、elife和Glia等雜誌發表研究成果
    012020年11月25日,Nature Communications期刊(DOI:10.1038/s41467-020-19767-w)在線發表浙江大學的題目為「Parabrachial nucleus circuit governs neuropathic pain-like behavior」的文章。
  • 【搶先看】《浙江電力》2020年第9期目錄及重點關注文章
    ★封面文章(一)★基於HELM網損靈敏度的配電網無功優化研究趙亦嵐1,朱小燕1,盛文洋1,高慧敏2,陳健琳2(1.關鍵詞:HELM;潮流計算;靈敏度分析;配電網;無功優化;無功補償選點基金項目:國家電網有限公司科技項目(198006);浙江省自然科學基金項目(LQY19E070001)浙江電力★封面文章(二)★分布式潮流控制器的工程應用綜述周路遙
  • 附屬仁濟醫院團隊發表金黃色葡萄球菌研究成果
    2018年1月29日,上海交大醫學院附屬仁濟醫院檢驗科研究團隊在《Genome Medicine》(SCI IF=7.071)在線發表最新研究成果《Detection and analysis of methicillin-resistant human-adapted sequence type 398 allows insight
  • Plant Cell | 中科院版納植物園研究團隊揭示茉莉酸信號調控根毛...
    前人研究發現茉莉酸可以影響植物根毛的發育過程,然而相應的分子調控機理及信號傳導通路仍不清晰。  近日,The Plant Cell在線發表了版納植物園植物環境適應性研究組題為Arabidopsis JAZ Proteins Interact with and Suppress RHD6 Transcription Factor to Regulate Jasmonate-Stimulated Root
  • 快訊:山東大學在《Nature》發表論文!
    1月7日,山東大學基礎醫學院孫金鵬教授研究團隊與浙江大學張巖教授團隊、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徐華強研究員團隊精誠合作,全力攻關,在山東大學易凡教授團隊和於曉教授團隊的協助下,在Nature在線發表了題為「Structures of glucocorticoid-bound adhesion
  • ...中醫藥大學在重要英文期刊發表論文闡述我國中醫藥防治新冠肺炎...
    陳紅專教授團隊撰寫的綜述《我國中西醫協同防治新冠肺炎》(Combating COVID-19 with integrated traditional Chinese上海中醫藥大學主辦期刊《上海中醫藥雜誌》及時開設新冠肺炎專欄,與《上海中醫藥大學學報》共發表中醫藥抗疫論文52篇,截至目前,在中國知網累計下載84883次,被引334次,其中42篇經上海中醫藥大學雜誌社推薦成功入選世界衛生組織(WHO)的COVID-19資料庫,與全球共享中醫藥防治新冠經驗,助力中醫藥傳承精華,守正創新。
  • 我校龍雲澤教授、西拉姆院士團隊在《材料科學進展》發表電紡納米...
    新聞網訊 近日,我校物理科學學院龍雲澤教授、西拉姆院士團隊在國際著名期刊《Progress in Materials Science》(《材料科學進展》,SCI影響因子23.7)發表了題為「Conductive Polymer Ultrafine Fibers via Electrospinning
  • 萬種鳥類基因組計劃第二階段研究結果發表
    ,聯合深圳華大生命科學研究院、丹麥哥本哈根大學等多家單位,在Nature上以封面形式同期發表了兩篇文章,報導了萬種鳥類基因組計劃第二階段(科級別)的研究結果。該研究團隊發表了363種鳥類基因組數據,同時通過這一數據建立了無參考序列下多基因組比對和分析的新方法,並基於這一新方法闡明高密度物種取樣對生物多樣性研究的重要性。  萬種鳥基因組學計劃旨在構建所有現生約10500種鳥類的基因組圖譜,該項目由深圳國家基因庫、中科院、丹麥哥本哈根大學、美國史密森博物館、深圳華大生命科學研究院以及洛克菲勒大學共同主導。
  • 上海海洋大學水產種質資源戰略創新團隊建設成效明顯
    上海海洋大學水產種質資源戰略創新團隊2018年10月入選上海高水平地方高校戰略創新團隊。團隊以上海海洋大學具有良好育種基礎和研究背景的魚貝等養殖品種為對象,通過基因組學等多組學的精細解析,闡明控制生長、抗逆、抗病等重要經濟性狀的基因和分子機制,創建安全高效的良種培育新技術,培育優良養殖品種,使團隊成為我國水產種質創新的引領力量為目標。經過建設,團隊取得了重要進展。
  • 生態中心發表納米材料環境行為與生物積累研究綜述論文
    日前,《化學評論》(Chemical Reviews)發表了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環境化學與生態毒理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劉景富研究組撰寫的綜述論文Isotope Tracers To Study the Environmental Fate and Bioaccumulation of Metal-Containing Engineered Nanoparticles:
  • 研究:7600萬年前尖角龍曾患癌 其骨肉瘤已晚期
    加拿大麥克馬斯特大學和皇家安大略博物館的研究人員首次在恐龍化石中發現和診斷了一種惡性骨癌——骨肉瘤,相關研究結果於8月3日發表在醫學期刊《柳葉刀·腫瘤學》上。研究團隊與同種恐龍以及確診為骨肉瘤的人類進行了比較,認定該恐龍患有晚期癌症。
  • Nature封面「史上最小恐龍化石「撤稿,做進一步研究後重新投稿
    7 月 22 日,對於曾反覆引起爭議的《自然》封面文章「最小恐龍化石」,作者決定撤稿,並在自然官網上發布了撤稿申明。」 爭議焦點:是鳥還是蜥蜴 原論文在 3 月 12 日作為《自然》封面文章發表。研究的主要發現是,一塊約有 9900 萬年歷史的琥珀樣本(HPG-15-3)中發現了新屬新種。研究者將其命名為寬婭眼齒鳥(Oculudentavis khaungraae)。
  • 張灼華團隊發表包蟲病無創分子診斷的最新研究成果
    中南大學湘雅醫院精準分子醫學研究所、中南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醫學遺傳學研究中心張灼華。紅網時刻6月4日訊(記者 鄭濤)近日,寄生蟲病領域權威國際期刊《PLOS Neglected Tropical Diseases》在線發表了中南大學湘雅醫院精準分子醫學研究所、中南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醫學遺傳學研究中心張灼華教授團隊在包蟲病無創分子診斷研究中的最新成果。
  • 上海交大化學化工學院王久林教授團隊在本徵安全鋰硫電池研究取得...
    上海交通大學王久林研究員團隊從2007年就著手研究高安全鋰硫電池,創製的S@pPAN硫複合正極材料具有本徵不燃優點(熱裂解的PAN為固體阻燃劑),並採用多種阻燃添加劑消除了有機溶劑燃燒隱患(Angew. Chem. Int. Ed. 2014, 53, 10099;Ch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