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讀到一篇文章,是一個中年人自述的真實故事。故事大概發生在30年前,故事中的小男孩準備和媽媽一起過年。怎奈鍋上蒸著的粉蒸肉太香了,媽媽還沒有回家,小男孩就沒忍住,偷吃了半鍋粉蒸肉。媽媽回家發現之後,對他一頓暴揍。然後兩個人對著剩下的半盤粉蒸肉吃了頓年夜飯。
小男孩漸漸長大,因為童年的陰影,他見到粉蒸肉再也不動一筷子。只到有一天,他和已經年邁的媽媽再次談到這段偷吃粉蒸肉的往事,他諒解了媽媽當時因為生活艱辛,好不容易才買到一塊兒肉過年,情急之下才打了他,心裡的疙瘩也從此解開。兩個人在閃閃的淚光中,又吃了一頓媽媽做的粉蒸肉。
今天很多的年輕人可能都不能理解這故事的動人之處,但是對於很多四五十歲的人來說,那段生活並不富裕,甚至時常捉襟見肘的日子好像並不遙遠。在那個年代,一籠粉蒸肉是只有在過年的時候才能吃上的好菜。
我家過年的時候,爸爸也會下廚做粉蒸肉。爸爸是上海人,他做的粉蒸肉是甜口的,米粉用的不是大米,而是糯米。那時候只要過年,爸爸總會買上破天荒地買上兩斤上好的五花肉,紅白相間,甚是好看。爸爸會順著豬肉的紋路一片片切好,然後用料酒,五香粉,醬油,香葉,白糖和薑片把五花肉醃起來。醃製豬肉的時候,爸爸還會下手把豬肉抓散,他總是開玩笑說是在給豬肉按摩呢。這樣的按摩會讓五花肉更進味兒,蒸出來的粉蒸肉自然就會更好吃。
蒸肉的粉,爸爸從不買現成的,都是自己做。雖然我覺得這個做米粉的過程相當麻煩,但是爸爸卻覺得是一種享受。他會把圓粒糯米提前用水泡好,差不多糯米都泡得半透明了,再把水瀝乾。糯米上一點見不到水,摸起來乾乾的才可以。然後,爸爸會把糯米裝在一個結實又乾淨的袋子裡用錘子輕輕敲打,直到糯米都碎成小粒粒。這個敲打的過程也要講究一個巧勁兒,如果用力過猛,糯米壓成細粉兒就不好看了。米粉敲好之後,還要下鍋炒,小火在鍋裡翻炒,直到米粉炒成黃色,米粉才算準備好了。
接下來,爸爸會把米粉和進醃好的五花肉中,用手或者筷子抓勻,這時醃製五花肉的湯汁也會蘸在米粉上。爸爸說這一點非常重要,是粉蒸肉入味兒的秘訣。上鍋蒸之前,爸爸會在蒸盤上鋪一層豆皮和一層上海青菜,然後把一片片粉蒸肉整齊的擺在盤上。
粉蒸肉講究蒸得酥軟,爸爸一般都會蒸上一個多小時等到屋裡飄滿了粉蒸肉的香味,粉蒸肉就可以上桌了。我家的年夜飯上,紅燒魚和粉蒸肉總是最受歡迎的,媽媽總是說「別吃太多了,一會兒還有餃子呢」,可是這軟糯醬香,肥而不膩,鹹中微甜,鮮味十足的粉蒸肉絕對是吃上就停不下來的節奏。吃了粉蒸肉,才有過年的感覺。
後來我才知道,全國很多地方都有自己的特產粉蒸肉,數得上名字的就有二十多種,每種還有不同的典故。這也說明了粉蒸肉的可塑性非常強,我爸爸用的這種就是甜口,用香辣豆瓣醬調味的就是川味的辣口;用加多多五香粉的,又回呈現出江西粉蒸肉的五香口味,據說現在還有新派的粉蒸肉咖喱味和香菇味的。現在生活好了,吃粉蒸肉不用過年,想吃隨時。如果你來選,你想吃哪種口味的粉蒸肉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