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問過一個問題:「人活著的意義到底是什麼?」這是個很難回答並且沒有標準答案的哲學問題,因為每個人的理解是不一樣的,但我相信,凡是問過這類問題的人們通常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他們困在一個可以一眼望到底的既定的生活狀態中,走不出去,看不到希望,又無可奈何。
如何走出這個困局?我想看完改編自法國暢銷小說家妙莉葉·芭貝裡的《刺蝟的優雅》的那部同名電影可以得到一些啟示。該部電影由法國女莫娜·阿查切導演在2009年拍攝。儘管導演名氣不大,但這部電影卻感動了很多人,在豆瓣贏得了8.8的高分口碑。
妙莉葉·芭貝裡除了是一位小說家之外,還是一名哲學教授,所以她的作品特點大都是以虛構小說為載體,從文學層面和哲學層面同時切入來揭示人類心靈內在問題,比如關於愛,美,孤獨和希望。她的這部《刺蝟的優雅》一經推出,先後獲得了喬治·布哈桑獎、國際扶輪社獎等多項大獎,同名電影也同樣繼承了原著深刻的思想和內涵。
《刺蝟的優雅》這部電影講述的是這樣一個故事:在一所高級公寓裡,只有九戶人家,他們過著優越的生活,並擁有顯赫的社會地位,生活卻充滿了虛偽、荒誕。在這些人當中,精神世界真正豐富的,是外表冷漠愛讀書的門房米謝太太和11歲準備自殺的愛畫畫的小女孩芭洛瑪,她們躲在各自的世界裡享受著豐富而優雅的內心世界,對外界有一種本能的抗拒。新搬來的日本小津先生。用他良好的文化修養,發現了這兩人獨特的生活方式和心靈的美好。
很多人看完這部電影都會做一次與「優雅」有關的思考,不能否認這確實是一部關於人性之美和靈魂優雅的探討,但影片也同時也探討了關於生和死兩種本能給人類帶來的意義。不得不說,這是一部發人深省充滿哲學意味的電影。
死亡是一件很平常的事,重要的不是死亡,而是死亡的時候你在做什麼?
從影片一開始帕洛瑪準備在12歲生日的時候吃安眠藥自殺,到鄰居突發心臟病猝死在樓梯上,再到影片結尾門房荷尼意外出車禍去世,「死亡」貫穿著整個劇情。讓我們感覺「死亡」是一件很平常的事情,它無處不在,不分年輕大小和時間場合,隨時都可能到來。
按照佛洛依德的說法:死亡,是一種本能,稱為「達那多斯」,它代表恨和破壞的力量,表現為求死的欲望。死的本能有內向和外向之分,當衝動指向內向的時候,人們就會限制自己的力量,懲罰折磨自己,並在極端的時候毀滅自己;當衝動指向外部的時候,人們就會表現出徵服和侵犯他人的行為。
很顯然,帕洛瑪的準備自殺行為是佛洛依德說的內向死亡本能,聰明的帕洛瑪在11歲就從大人們的生活情景中預測到了自己未來既定的生活狀態,很富有,但很無趣,很荒誕。她豐富而早熟的內心世界無法接受像金魚一樣永遠活在浴缸裡,所以她準備選擇用死亡來解脫。她為了體驗死亡到底是什麼感覺,一會兒模仿鄰居在樓梯心臟病突發,痛苦倒地而亡的情景,一會在床上模仿剖腹自殺的動作,當然她也不想像一片爛菜葉子一樣死掉,她準備拍一部紀實電影使自己有計劃的死亡變得更有意義。
事實上,真正讓帕洛瑪體驗到死亡是何物的,是門房荷尼之死。影片裡的荷尼和帕洛瑪實際上是一體兩面,她們具有相同內心世界,只是處在不同的年齡時期。
荷尼為了提醒流浪漢不要站在危險的馬路中央,親自走上前去勸阻的時候被洗衣店的車撞了。她死的時候正處在一段美好的感情當中,那就是和謙謙君子小津的相處。荷尼隱藏了幾十年的高貴靈魂被博學的小津一眼就發現了。黑格爾曾經說過:「審美的感官需要文化修養,藉助修養才能了解美,發現美。」,這是荷尼等待一生嚮往一生的心靈相戚的情感,可以說,她是在愛和幸福當中遭遇了死亡。
荷尼的死對帕洛瑪震動很大,除了她內心感到痛苦之外,她也明白了:一切戛然而止,這就是死,再也看不見我愛的人,也看不見愛我的人,真的跟大家說的一樣,死亡是一個悲劇。也從那一刻起,帕洛瑪理解了死亡是很殘酷的也是無常的,她原本向死之心因為荷尼之死的觸動變得清醒了,她放棄了自殺計劃。同時她也意識到了:人生重要的不是死亡,而是死亡的那一刻,你正在做什麼?荷尼死亡的時候正在準備去愛一個人。生命或許如此吧,送給你很多絕望,有時也送給你很多美。
人性的高貴與外表,職業和財富無關,它來自靈魂的優雅
從表面上看:荷尼是一個醜陋的,肥胖又孤獨的中年婦女,貧窮自卑的一個看門人,每天以看電視打發時間。對外界表現出一種冷漠和抗拒感,就像帕羅瑪說的「她滿身都是刺,是真正意義上的無堅不摧的堡壘。」
從內在的角度來看:荷尼有著豐富的精神世界,她有一個隱蔽起來的小屋,小屋裡裝滿了書籍,荷尼工作之餘最享受的事情就是坐到不被人發現的書房裡,吃著黑巧克力,徜徉在各種書籍中,她最愛的就是俄國作家託爾斯泰的那本《安娜卡列尼娜》。這種常年的閱讀習慣,讓荷尼獲得了良好的文化修養,同樣像帕羅瑪說的「她不折不扣地和刺蝟一樣細膩,一樣封閉,卻有著非凡的優雅」
針對這一點,影片有一幕給人留下深刻印象,荷尼在和小津先生一起看電影時,當聽到有一句臺詞:「京都山脈是紫色的,那是紅豆布丁的顏色」,荷尼眼眶溼潤,透過滿含淚水的雙眼我們能感知到一顆與美引起共鳴的敏感心靈。當然,還有她一直對徘徊在大街上流浪漢報以關心,正是這種人性的溫暖,讓她幫助別人的時候,才給自己帶來了風險。
試想,在現實社會中,有多少外表靚麗光鮮,身居要位的人,他們具有荷尼一樣柔軟溫暖的心靈嗎?每天我們只要打開電視和網絡媒體,看到關於他們的新聞就知道了,除了不堪和不齒,就是讓人憤怒和鄙視。
看到這部《刺蝟的優雅》裡靈魂高貴的荷尼,很容易讓我想到了另一個身份平凡,外表醜陋確有顆善良心靈的電影角色,那就是《巴黎聖母院》裡的卡西莫多,一個懂得感恩,為愛赴湯蹈火的人。現實裡,在這些最不起眼,甚至被人看不起的社會底層的人當中,確實有一些像荷尼和卡西莫多一樣的人,他們心靈優雅而高尚,閃著寶石般的光芒,就像人類精神世界裡的伊甸園。
生命的意義在於,能夠衝破既定的生活模式,在未來裡活成你期待的樣子
「我們從來都是局限在根深蒂固的感知中,不能看周圍的世界,放棄認識他人,僅僅認識我們自己,甚至無法在這些永恆的鏡子裡認識自己,我們成了大漠中的孤影」這是《刺蝟的優雅》書裡的一段話,也是我們現實世界裡很多人的寫照,所以就有了一些人對人生意義的追問。影片中最初的帕洛瑪不也是這樣嗎?甚至為擺脫這種困惑,計劃用自殺來解脫,最終因為見證荷尼命運變化才讓她有了重新思考。
蘇軾在《和董傳留別》中開頭有一句:「粗繒大布裹生涯,有詩書氣自華」,這句是說董傳雖然粗布纏身,但是他的學問卻讓他氣質光彩奪目。這句話同樣也適用於作為看門人的荷尼,她甚至沒有一件屬於自己的像樣禮服,心靈卻持之以恆的徜徉在文學藝術的海洋裡。無需偽裝,只需一眼,她靈魂的光彩就被同樣優雅博文的小津先生發現了。
可以說,荷尼修煉了幾十年的優雅靈魂與小津格朗先生是匹配的,荷尼在那個看起來她應該生活的環境裡等待了幾十年,終於等到了生命給她帶來的驚喜。
命運在帶給荷尼驚喜的同時,也帶給了她無常和死亡,影片以被撞倒在地,即將死亡的荷尼視角,說了幾句話,其中荷尼和帕洛瑪說:但願你的未來和你期許的相當。實際上上這句話也是對熒幕前前千千萬萬的觀眾說的,對於如何擺脫固有的生活模式,活出有意義的人生,這句話指明了方向,啟發我們去創造未來。過上我們想要的優雅的生活,絕不是用毀滅來擺脫,也絕不是停在原地苦嘆。
從《刺蝟的優雅》,看拍攝技巧對深化電影主題的影響
《刺蝟的優雅》這部影片劇情相對來說比較簡單,除了結尾具有戲劇化之外,沒有太大的起伏。在這種情況下導演就需要運用一些電影的拍攝技巧來烘託氣氛和突出人物性格特點。很顯然,導演在這方面做得很成功,尤其在細節,隱喻,和鏡頭視角三方面拍攝技巧的運用上很有特點,讓人們看過影片一段時間之後,依然會對對某些場景回味無窮。
細節是構成影片中人物性格和事件發展以及社會場景的最小單元,一部電影善於捕捉細節會使人物性格更加的立體和飽滿。在《刺蝟的優雅》裡,導演就對荷尼準備和小津約會時的表現刻畫的很細膩,比如一些細節:荷尼把借來的那件禮服胸前的帶子一會放在裡面,一會放在外面,不知所措;端著點心走到小津家門口時明顯的長長的舒了幾口氣;進到小津格朗家,換拖鞋時,荷尼把自己的鞋在不經意間擺了又擺,謹小慎微,這些細節充分把荷尼那種約會時緊張,興奮,還有點自卑的感覺都表現出來了。
影片中有一個動物多次出現,那就是貓,心靈世界彼此接近的三個人帕洛瑪,荷尼和小津這三個人家裡都養著貓,並且這些貓的名字都代表著他們生活狀態,帕洛瑪家的貓叫「議會」和「憲法」,因為這是一個議員家庭;荷尼的貓叫「列夫」,因為荷尼喜歡託爾斯泰,與託爾斯泰同名,小津格朗的貓叫「列文」和「凱蒂」,這是《安娜卡列尼娜》當中的一對戀人,這說明小津和荷尼的愛好是相同的。
貓,性情溫順,有一顆柔軟的心,影片用貓來隱喻他們內心的相似的優雅。荷尼甚至在死去時這樣描述自己的感覺:「死亡讓我方寸大亂......格朗,我的心縮成一團的小貓咪,我想再跟您喝最後一杯清酒。」所以本片裡的貓是很有象徵意義的,它完成了人物心靈之間關聯的暗示,增加了作品玄妙的魅力。
《刺蝟的優雅》這部影片中運用了三種鏡頭角度,一個是客觀角度,站在旁觀者的角度來敘說故事;另一個是借用帕洛瑪的主觀鏡頭,站在帕洛瑪這個11歲小女孩的角度來觀察解讀世界;還有第三種就是以荷尼倒地即將死去時的視角來展示周圍人的反應和來表達對生命的感悟。這種多視角的綜合運用,更加細膩的表現出影片主人公內心世界的豐富和深刻。
前蘇聯著名導演米哈依爾·羅姆說過:「導演應當明確觀眾應該往哪看和怎麼看。他設計的鏡頭,應當使觀眾沒有自由選擇的餘地。從這方面來說,導演就是對觀眾實行獨裁的一個人。」當然,也正因為《刺蝟的優雅》的導演莫娜·阿查切把這種「獨裁」的權利運用恰當,才能使本部作品呈現出了與眾不同的美感。
(全文完)
參考資料
1 百度百科(詞條 )妙莉葉·芭貝裡
我是春城花草香,聽風賞雨,採菊南山,希望送你一段輕鬆有趣的時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