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到新冠疫情的影響,二十國集團(G20)領導人第十五次峰會於2020年11月21日至22日以線上視頻方式召開。會議討論重點設定在如何應對新冠疫情造成的衛生安全與人道主義危機,並穩步實現全球經濟復甦。
二十國國領導人以各自國旗為背景,以小方格畫面呈現在大屏幕上。中途曝出美國總統川普「開小差」去發推特和打高爾夫球,但並沒有影響峰會成果的成果達成。
◆受到新冠疫情的影響,二十國集團(G20)領導人第十五次峰會於2020年11月21日至22日以線上視頻方式召開。
此次峰會發表了《二十國集團領導人利雅得峰會宣言》,其中一項重要成果是,G20各成員的財長就未來減免債務的共同框架細節達成一致。截至11月13日,已有46個國家申請參與「二十國集團暫緩最貧困國家債務償付倡議」(下稱「G20緩債倡議」),今年預計緩債總金額可達57億美元。這其中,中國成為G20成員中落實緩債金額最多的國家。
非洲債務危機或引發連鎖反應
新冠疫情之下,全球經濟面臨災難性萎縮。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今年10月發布的《世界經濟展望報告》,預計2020年全球經濟將萎縮4.4%。有經濟學家表示,由於疫情對勞動力市場的破壞和經濟活動的放緩,全球產出要到2021年第二季度才能回到疫情前的高位。
◆11月20日至22日,由國家創新與發展戰略研究會、中國人民外交學會、廣東省人民政府、21世紀理事會主辦的「讀懂中國」國際會議在廣州如期舉行。墨西哥前總統、21世紀理事會主席塞迪略通過視頻發表主旨演講。
11月21日,在廣州舉行的2020年「讀懂中國」國際會議上,世貿組織前總幹事帕斯卡爾·拉米公開表達了自己的擔憂。「從整體情況看,很明顯疫情這場巨大的全球衛生、經濟和社會危機將在諸多方面影響全球貿易。」他說,「有些影響明顯是負面的,還有些可能非常負面。」
「未來幾年對人類來說或許是一段非常艱難的旅程。」英國劍橋大學政治和國際研究系前高級研究員馬丁·雅克亦在這一國際會議上直言,「我們確實在經歷一場大變局,它將主導未來十年、甚至幾十年的發展進程。成功應對這些挑戰,將是一場治國理政的大考驗。」
眼下的考驗是正在不斷蔓延的債務危機。「債務海嘯已經襲來。」國際金融協會(IIF)在11月最新發布《全球債務監測報告》中指出,新冠疫情在今年第三季度將全球債務水平推至新高逾272萬億美元。該協會預計,2020年全球總債務可能超過277萬億美元。 到今年年底,全球債務總額佔全球GDP的比例將從2019年底的320%飆升至365%。
這場危機中,貧窮國家受到的打擊尤其嚴重,因為它們已經背負了沉重的債務,更負擔不起額外的衛生費用。聯合國貿發會議因此發布報告呼籲,國際社會應採取緊急果斷措施及行動,建立發展中國家債務全球管理機制、向發展中國家提供實質性債務減免,以幫助發展中國家集中急需資源應對疫情,並防止迫在眉睫的疫情債務危機在發展中國家蔓延,造成經濟災難。
10月1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總裁克裡斯塔利娜·格奧爾基耶娃在一場論壇上發表了名為《改革國際債務架構迫在眉睫》的演講,警告說:「鑑於發展中國家從新冠疫情所造成的經濟損失中恢復有相當難度,這些國家依然籠罩在債務危機陰雲之中,如果對其採取的債務減免措施不能延至2021年,有關國家或將陷入更加災難性的局面。」
在非洲,這樣的擔憂更為明顯。今年以來,全球市場大宗商品價格大幅走低,國際貿易量銳減,旅遊業也陷入停滯,這使部分非洲國家失去了外匯乃至財政收入的重要來源。世界銀行在今年4月發布《非洲脈動》報告中預測,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區今年國內生產總值將下滑3.3%。隨著貸款寬限期陸續結束,一些國家開始進入還款高峰期,其償債能力堪憂。
更令國際社會擔心的是,非洲債務危機可能引發的連鎖反應。花旗環球金融公司旗下的研究部11月2日發表了有關撒哈拉以南非洲債務問題報告:由於尚比亞負債率已達120%,今年年底前可能發生「歐洲債券」(Eurobond)違約。一時間,有關該地區發生債務危機的流言甚囂塵上,甚至可能呈現多米諾骨牌效應。
早在新冠疫情爆發初期,英國千禧年債務運動組織及140多個組織聯合發起了一項呼籲,敦促包括中國在內的G20國家為非洲最貧窮國家減免債務。
面對外界的呼籲,今年4月15日,G20財長和央行行長會議上通過G20緩債倡議,暫緩最貧困國家將於5月1日至今年年底到期的主權債務本息償付,以幫助其釋放更多財政資源,用於應對疫情衝擊和恢復經濟社會發展。10月14日,G20財長和央行行長們再次同意,將緩債期限延至明年6月30日,並在明年4月確定是否將該措施再延長至當年年底。
對於此次G20峰會在處理債務方面達成的框架性成果,格奧爾基耶娃表達了高度讚賞。她表示,該框架應能提升私營部門的參與度,在債務不可持續時加快找到解決辦法的速度。她對G20官員說:「坦率地講,我們還沒有走出困境。這場危機還沒有結束。我們需要通過債務減免和新的融資來提供進一步的支持。」
多國提出讓中國減免債務
「中巴經濟走廊、科倫坡港口、蒙內鐵路、亞吉鐵路……」英國廣播公司(BBC)發文感嘆說,如今中國的海外援助能力已經能和美國抗衡,通過提供發展救濟資金以及海外金融貸款,中國已成為世界上最大的援助國之一。有專家稱,在非洲的減債運動中,中國扮演著特殊角色,坐到了「駕駛席」。
◆一位中國工程師與尚比亞工人在肯亞首都奈洛比修建道路。
中國是非洲國家最主要的債權人之一。世界銀行的一項研究顯示,最貧窮國家對20國集團的官方雙邊債務在2019年達到了1780億美元,其中對中國的債務佔到總額的63%。
而來自國際金融協會的數據顯示,符合G20緩債倡議資格的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國家在2021年到期的305億美元公共債務償中,有三分之一歸為中國官方債權人,還有10%歸為中國國家開發銀行。
新冠疫情之下,非洲一些債務國已向中國提出減免債務的請求。加納財政部長肯·奧福雷-阿塔早在今年4月就提出:「由於受到疫情影響,非洲國家經濟發展和抗擊疫情面臨著巨大的困難和危機,為此中國應該採取措施,大力度削減非洲國家的債務。」奈及利亞前教育部部長埃澤奎西利更在媒體前責怪中國沒能及時控制住疫情,讓非洲國家損失慘重,並認為「中國應當負起責任,並且免除非洲國家的全部債務」。
此次G20峰會召開前,尚比亞政府表示,它將不會在11月13日的最後期限前支付拖欠的歐洲債券息票,成為非洲首個在新冠疫情期間主權債務違約的國家。
作為非洲第二大銅生產國,尚比亞近年來的外債增至近120億美元,中國是其主要債務國之一。7月20日,尚比亞總統倫古與中國領導人通了電話。當晚尚比亞方面發聲明稱:「鑑於流行病帶來的負面影響以及對國家的競爭需求,我們呼籲中國減免債務,以確保有足夠資源來抗擊流行病並刺激經濟。」
◆一位尚比亞當地員工正在中方項目上工作。
有外媒披露,就尚比亞債務重組問題,中國與西方國家的基金管理者一度陷入爭執,債務豁免計劃的投票會議也被迫推遲。西方媒體也因此再度提及「中國的債務陷阱」,並宣稱「中國不願配合全球債務減免計劃」。
除了非洲,「一帶一路」沿線那些資金緊張的合作夥伴也在懇求北京方面減免債務。「中國已接收到巴基斯坦的『求助信號』。」據《日經亞洲評論》5月12日披露,巴基斯坦希望能延長與中國基建合作項目——中巴經濟走廊300億美元貸款的債務償還期限。若中國能同意巴基斯坦的請求,每年將能為巴基斯坦省下5億美元的資金。
早在今年4月,巴基斯坦總理伊姆蘭·汗就呼籲實施「全球債務減免計劃」。巴基斯坦國家銀行公布的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9月,巴基斯坦債務總額飆升至44.8萬億盧比(約合40萬億元人民幣),一年之間增長7.9%。
中國採用聯合行動施行緩債
對於外界的質疑,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趙立堅在10月20日舉行的例行記者會上回應說,「中國並不是造成部分國家債務問題的責任方。對出現債務困難的國家,中方從不逼債,一直通過雙邊渠道保持溝通,也根據有關國家的需要作出了一些債務減免安排。」
「在G20的框架下,中國向發展中國家緩債的總額已經達21億美元,是G20成員中落實緩債金額最多的國家。」11月20日,中國財政部長劉昆接受大陸媒體採訪時表示,中國以實際行動為支持最貧困國家應對疫情挑戰和債務脆弱性作出了積極貢獻。
◆二十國集團(G20)領導人第十五次峰會於2020年11月21日至22日以線上視頻方式召開。
目前,中國正與發展中國家陸續籤訂緩債協議。據劉昆披露,國家國際開發合作署、中國進出口銀行作為雙邊債權人,已經暫停來自23個國家的債務償還,總金額達13.53億美元。中國國家開發銀行作為商業債權人,到9月底與發展中國家籤署了涉及7.48億美元的緩債協議。
「在這份緩債倡議中,中國發揮了積極作用,提出了『中國方案』。」復旦大學聯合國與國際組織研究中心副主任朱傑進在接受採訪時表示,中方提倡聯合行動,堅持多邊和雙邊債權人,官方和商業債權人應共同參與,對最貧困國家進行聯合緩債。
英國《金融時報》獲取的G20內部文件亦顯示,中國是「G20緩債倡議」參與國中最大的單一捐助國,迄今已暫停至少19億美元將於今年到期的債務,而G20成員國總共暫停44個債務國的約53億美元債務。緊隨其後的是法國(約8.1億美元)和日本(約5.4億美元)。
尚比亞方面於11月19日宣布,尚比亞已與中國國家開發銀行達成債務延期償還協議,推遲償還本月到期的貸款債務。尚比亞財政部長弗雷德森·揚巴在聲明中稱,根據該協議,利息支付被推遲了六個月,直到2021年4月25日。
非營利性機構「中國非洲項目」聯合創始人埃裡克·奧蘭德 (Eric Olander)認為,隨著中國政府繼續與其他債務纏身的國家進行談判,可能會在肯亞、衣索比亞和吉布地等非洲國家進一步施行緩債舉措。
劉昆亦提到,中國願意增加對發展中國家的財政援助,將為那些遭受大流行的重災區提供更多的支持,並將優先向貧窮經濟體提供新冠疫苗。
中國對放貸「按下剎車鍵」?
與1000多億的債務相比,21億似乎不是個大數字。但在疫情之下,中國也面臨嚴峻挑戰。今年一季度,中國國內生產總值(GDP)同比萎縮6.8%,是1992年披露季度經濟增長數據以來第一次負增長。
「中國經濟正受到新冠疫情的打擊,這削弱了中國分散融資,繼續支持包括非洲在內的發展中國家建設基礎設施項目的原始能力。」華盛頓智庫史汀生中心中國項目主任孫雲認為,「這並不是說中國不願意參與非洲國家的債務重新談判、債務重組,甚至延長非洲國家償還債務的寬限期,但全面減免債務基本上是不可能的。」
「如果繼續借貸,結果很可能是有借無還;如果不借,此前的巨額借款、投資以及地緣政治關係又面臨中斷,而且還可能影響『一帶一路』倡議的推進。」英國《經濟學人》在2019年的一篇文章中稱,在多項昂貴的非洲項目遭遇阻礙後,中國國家開發銀行似乎正對放貸按下剎車鍵。
由於重視政治因素,有分析認為,中國過去在進行海外投資時可以容忍一定程度的壞帳,但今年的新冠疫情對中國經濟造成了衝擊,也許會讓其重新審視走出去的節奏,儘管這並不容易。
根據中國商務部的數據,2020年前九個月,中國企業在「一帶一路」沿線61個國家籤署的新合同數量與2019年同期相比,下降了29%。
「受新冠疫情影響,今年上半年中國對外直接投資同比下降4.4%,但『一帶一路』投資達到81億美元,同比逆增長19.4%。」國家創新與發展戰略研究會副理事長惲銘慶在「讀懂中國」國際會議上說,「中國面臨的國際環境比以往更加複雜,我們需要通過積極主動對外投資,不斷完善產業全球的布局,構建內外協同的價值鏈。」
「新冠疫情確實讓我們有機會重新審視原有的一些對外商業的發展思路。」南京大學國際關係研究院院長朱鋒向《鳳凰周刊》評價說,「債務問題不是孤立的,緩債之外,也應當考慮未來將以什麼速度、什麼規模建設海外項目?這些問題要與走出去的整體戰略規劃一同思考。」
文 / 關珺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