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自市鳴鷲鎮大石板村委會者夫村村民張永興——帶領鄉親外出務工...

2021-01-08 騰訊網

改革開放以來,黨和國家出臺了一系列創業增收、便民利民的好政策,全國上下湧現出一批脫貧致富先進典型。從事傳統農業生產的蒙自市鳴鷲鎮大石板村委會者夫村村民張永興,正是在黨和國家政策的激勵下,走出四面環山、靠天吃飯的農村外出打工,闖出了一片新天地,成為全村公認的致富帶頭人。

在張永興的記憶裡,家裡的10畝土地非常貧瘠,單靠種地餵不飽一家人,更別提過上好日子。為了改變生活面貌,張永興踏上了務工增收的艱難路程。

走出大山的張永興看到了一個不一樣的世界,他決心通過自己的雙手實現脫貧。多年來,他努力提升勞動技能,對廠裡的各項工作越來越得心應手,也結識了不少來自五湖四海的朋友,逐步了解掌握了務工地山東部分企業的就業信息。

在山東打拼幾年後,掙了錢的張永興帶著外出闖蕩的經歷回鄉,鼓勵親朋好友跟隨自己外出務工,希望大家都能靠勤勞的雙手讓家裡富裕起來。在他的動員帶領下,鳴鷲鎮周邊村寨一大批農民跟隨他外出打工,走上了就業致富路。

對每一位帶出去的鄉親,張永興都會在筆記本詳細登記姓名、住址、聯繫方式、務工時間,務工地點等信息,以便在外及時聯繫,幫助他們解決一些務工期間的困難和問題。張永興的身份也從一個普通的「打工仔」轉變為當地小有名氣的「務工帶頭人」。

一傳十、十傳百,張永興的手機號碼成了大家的「求職熱線」,找他報名務工的村民越來越多,並逐漸輻射到蒙自市其他鄉鎮以及屏邊、金平、開遠等周邊縣市,甚至還有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的朋友輾轉找到他。在他的組織帶領下,近幾年已經有上千人走出家鄉到山東等地務工闖蕩。

「只要鄉親們有意願,我就一定把大家帶出去。」張永興敢想能做。2018年以來,在他的帶領下,村民們由最初的盲目外出務工向「精準輸出、有序輸出」轉變,外出務工也成了大石板村脫貧致富的好途徑。2019年,全村710戶3015人實現轉移就業1160人,今年這個數字已經增加到1256人。

靠著勤奮與努力,如今的張永興已從廠裡的一名普通工人成長為一名管理人員,夫妻倆月均收入上萬元。2018年,張永興在家鄉建起了新房,還清了所有欠款。

在外出闖市場的過程中,廣大貧困群眾開闊了視野,鍛鍊了市場思維和競爭意識,掌握了一技之長。外出務工人員回鄉帶領村民走出去的人也越來越多,形成了「輸出一人,脫貧一戶;輸出一批,帶動一方」的好局面。2019年,鳴鷲鎮勞務輸出8659人,全鎮人均年純收入9601元,其中僅勞務輸出一項就增收1500元。

如今的大石板村,道路乾淨整潔了,群眾生活富裕了,村莊更美麗了。勞務輸出激發了貧困群眾創業致富的內生動力,形成了「我要富、我能富」的良好精神風貌,為決勝脫貧攻堅築牢了思想基礎。

雲南網記者 胡曉蓉

相關焦點

  • 張永興:帶領鄉親外出務工增收
    從事傳統農業生產的蒙自市鳴鷲鎮大石板村委會者夫村村民張永興,正是在黨和國家政策的激勵下,走出四面環山、靠天吃飯的農村外出打工,闖出了一片新天地,成為全村公認的致富帶頭人。在張永興的記憶裡,家裡的10畝土地非常貧瘠,單靠種地餵不飽一家人,更別提過上好日子。為了改變生活面貌,張永興踏上了務工增收的艱難路程。
  • 「務工帶頭人」張永興:一人帶一片,趟出脫貧致富路
    蒙自市鳴鷲鎮大石板村委會主任毛應文指著車窗外連片的果樹向記者介紹,通過實施土地整治,大石板村委會推動土地流轉、集中連片發展產業,全村大部分青壯年勞動力逐漸從傳統的農業生產方式中游離出來,選擇外出務工。勞務輸出已逐漸成為大石板村委會乃至鳴鷲鎮的一大增收亮點。「勞務輸出搞得紅紅火火,全靠張永興這樣的務工帶頭人。」
  • 「我的扶貧故事」爭做脫貧領頭雁 帶領村民奔小康
    和街道職工一起帶領農戶打掃衛生  用心用情服務村民、幫助村民,長期與村民朝夕相處,他們都把我當成了一家人。每天總會有老百姓來村委會諮詢各類政策,我都笑臉相迎,竭盡全力提供服務,儘量讓村民們足不出村就辦好事情。  作脫貧攻堅"領頭雁"  農民要想脫貧致富,必須有個好支部。作為班長,我深知肩上的責任。
  • 艾爾肯•麥麥提尼亞孜:帶領鄉親們富起來才是真的富
    提起艾爾肯·麥麥提尼亞孜的名字,和田地區策勒縣博斯坦鄉的村民們就會豎起大拇指為他點讚。作為受惠於黨的扶貧政策,從靠零散打工謀生的貧困戶轉變成固定資產達百萬的合作社創始人的他,不僅是鄉親們的貼心人,也是勤勞致富的榜樣。
  • 「花椒姐」盧雲:帶領村民種好「搖錢樹」
    一、「我們能為鄉親們做點什麼?」1981年,盧雲出生於恩施州宣恩縣李家河鎮郭家坡村,為改善家中生活,盧雲輟學外出打工掙錢。在親戚的幫助下,她在重慶一家公司從事銷售工作,短短幾年內,憑藉過人的膽識和不屈不撓的精神,她成為了華南地區的銷售經理,收入也達到年薪20萬元。
  • 武漢有個博士村支書,放棄舒適生活帶領村民致富
    此時,朱俊剛心裡清楚,如果接下村支書的重擔將面臨一個爛攤子,「我對村子的情況多少有些了解,村裡的村委會基本上處於癱瘓的狀態,村內的基礎設施差,不少年輕人都選擇外出打工,整個村子的氛圍十分蕭條。」幾經思考,朱俊剛還是迎難而上,他將公司交給妻子打理,自己走馬上任。但是當他來到村委會的第一天他就驚呆了:村委會的辦公樓長期不開門,辦公設備只有一臺老式的舊電腦,而且還是擺設。
  • 鄉親們的滿意是我最大的幸福
    「一直就想為鄉親們做點事,做了點事能得到鄉親們的滿意,就是我今生最大的幸福。」我始終很自豪。 共產黨員就得帶頭幹 泉源村位於天門山景區,山高路遠。以前這裡偏遠不說,村民還窮困落後。看到黨員、群眾開會、搞活動,連個象樣的場所都沒有。
  • 巾幗脫貧故事匯丨「花椒姐」盧雲:帶領村民種好「搖錢樹」
    一、「我們能為鄉親們做點什麼?」1981年,盧雲出生於恩施州宣恩縣李家河鎮郭家坡村,為改善家中生活,盧雲輟學外出打工掙錢。在親戚的幫助下,她在重慶一家公司從事銷售工作,短短幾年內,憑藉過人的膽識和不屈不撓的精神,她成為了華南地區的銷售經理,收入也達到年薪20萬元。
  • 【代表展風採】張永興:幹群一心 扮靚家園
    19日上午,湖溪鎮南塘村黨支部書記張永興來到村綜合樓西南側的施工現場,了解村內道路硬化進展。他說,年底了,村內所有正在收尾的工程都要加快進度,以全新面貌迎接春節到來。張永興自稱是位「走讀生」。身為城區某企業的高管,只要鎮裡、村裡有事,他總是第一時間趕回湖溪。三天兩頭往回趕,是常態。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布爾津縣:養殖合作社帶領村民搭上致富...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布爾津縣:養殖合作社帶領村民搭上致富「快車」 2020-11-27 18:2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致單縣廣大外出務工求學人員的一封信
    各位在外務工求學的朋友們:在外一年,你們辛苦了!「君是故鄉人,應知故鄉事」。為了您和公眾的身體健康,我們還需要凝聚共識、共同努力,主動做好疫情防控各項工作:返鄉前1.倡導外出務工的鄉親們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儘量留在當地過節。
  • 【中國的脫貧智慧】萍鄉「輪椅哥」歐陽暉:用智慧和真誠帶領鄉親...
    脫貧攻堅的路上,贛鄱大地湧現出一批批先進個人,他們滿懷激情,用智慧和勇氣,帶領大家走上致富之路。從5月14日起,中國江西網推出系列融媒體報導,聚焦脫貧攻堅中湧現的感恩奮進典型人物,講訴他們在脫貧攻堅過程中的感人故事。今日,推出第二篇,走近萍鄉市蘆溪縣新泉鄉河坑村村民歐陽暉。
  • ...鄉親們日子越過越紅火丨播州區平正鄉葛藤村黨總支書記 雷小偉
    父親曾經在葛藤村擔任過村委會主任,受他的影響,2012年,我放下生意,回到村裡,開始與鄉親們一起戰貧鬥困。要致富,先修路。回到村裡後,我發現葛藤村所轄的25個村民組,很多還不通水泥路,想修路但缺乏資金。
  • 馬俊楠:帶領鄉親們共同致富奔小康
    馬俊楠在家鄉發展蔬菜種植業的目標是帶領鄉親們共同致富奔小康。  今年,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馬俊楠種植的溫室蔬菜大棚前期也受到了一定的影響。最初承包工程時,馬俊楠帶領本鄉村民15人外出掙錢,至2019年,公司員工已經達到了72人,他們多為本鄉村民。走出去歷經風吹雨打的馬俊楠,不僅嘗到了成功的喜悅,也開闊了自己的視野。  「鄉上對我本人、合作社及公司都非常支持。沒有鄉上的支持,就沒有我的今天。我們每一個人都要感恩黨、感恩政府,感恩讓我們擺脫貧困走向富裕的這塊土地。
  • 高新區千戶村村民家闖進一隻麂子 確認無傷情後村委會將其放生
    村民回家後發現後院裡竟藏著一隻「小麋鹿」,經過村委會、公安、應急辦等部門核實,闖進村民家的「小麋鹿」其實是麂子,是陝西省重點保護野生動物。  5月29日下午3時許,西安高新區九峰鎮南千戶村村民鞏先生聽其他人說,村民郭師傅的家裡竟然出現了一隻「小麋鹿」。「我們在村裡外出一般都不關門,郭師傅從外面回家後,看到後院牆角有隻『小麋鹿』,以為它受傷了不能動。」鞏先生說,隨著現在保護野生動物知識的宣傳,郭師傅第一時間就聯繫了村委會。
  • 武大博士不當老闆回鄉當村支書 用企業管理經驗打造「最強」村委會
    朱俊剛說,「我對村子的情況多少有些了解,村委會基本上處於癱瘓的狀態,村裡基礎設施差,不少年輕人都選擇外出打工,整個村子的氛圍十分蕭條。」幾經思考,朱俊剛還是選擇迎難而上。他把公司交給妻子打理,自己走馬上任。來到村委會的第一天,朱俊剛就驚呆了:村委會的辦公室長期不開門,辦公設備只有一臺老式的舊電腦,基本上是個擺設。「村幹部還用著老式手機,根本就不會線上交流問題。」
  • 「花椒姐」盧雲:小小花椒樹 致富大產業
    7月20日,在宣恩縣李家河鎮郭家坡村,盧雲帶著村民在花椒基地裡進行病蟲害防護,精心呵護著一株株有滋有味的「搖錢樹」,一塊寫著「幸福不會從天而降,好日子是幹出來的」字樣的牌子格外醒目。「我們能為鄉親們做點什麼?」
  • 「檢察官」演繹小山村的大變化
    據了解,大窩村有豐富的礦產資源,附近有雲門囤景區、水上大天門旅遊景區、洪關太陽坪景區、烏江渡景區等旅遊景點,有白果貢米、鴨溪窖酒、遵義朝天椒、遵義杜仲等特產,但由於交通不便,水資源緊缺,村民多數外出打工。      說起扶貧工作,陳正坤想方設法,也感觸頗深。
  • 豐都放牛娃變身「牛」老闆 帶著村民踏上致富路
    昨(16)日,重慶市豐都縣三元鎮何家壩村村民曾憲忠帶領著筆者參觀他家牛場時說。曾憲忠家世代以務農為生,到了他這一代,家裡更是清貧如洗,他只讀到小學五年級就被迫輟學回家幫助父母種地。村裡人戲稱曾憲忠為「窮小子」。窮則思變,成年後,曾憲忠義無反顧地選擇了外出務工。但在外打拼多年,並沒有讓他摘掉「窮帽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