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說豬狗不如,《聊齋志異》卻說人不如蛇,蛇的感恩之心讓人慚愧

2020-12-04 隨手談詩

在古老的民間傳說中,動物往往被賦予某種靈性,比如狗有靈性,好狗識主,馬有靈性,老馬識途,狼也有靈性,但是東郭先生和狼那種白眼狼的靈性了,這其實是一種萬物皆有靈的思想,更甚者,這些靈物在人間生活久了,吸收了足夠多的陽氣,便可以修煉成仙(精),人們也因此形成了一種妖仙崇拜,最出名且最重要的妖仙,非五大家仙莫屬了:狐狸、黃鼠狼、刺蝟、蛇、鼠,分別被神話為:狐仙、黃仙、白仙、柳仙、灰仙,傳說,五大家仙睚眥必報,人類對五仙稍有侵犯,就會遭到報復,但如果誠心供奉,則會得到庇佑。

《聊齋志異》中,更把「萬物皆有靈」發揚到了極致,不但動物植物可以成精,甚至一個板凳一根掃帚也可以成精,有一個蛇人的故事,就講了一條小蛇修煉成精,與人成為朋友,知恩圖報的故事。

蛇人

蛇人,講述的是一個以耍蛇為生的人,與蛇長期相處,建立了深厚的友誼,同時間雜著蛇與蛇的友誼,所以這個篇目應該是「耍蛇人」或「養蛇人」,蛇人可能是流傳過程中發生了訛誤。

說東郡某甲,以弄蛇為生,就是把蛇馴服後,到市上耍蛇戲,以維持生計,他養了兩條青蛇,大的叫做大青,小的叫做二青:

「二青額有赤點,尤靈馴,盤旋無不如意。蛇人愛之,異於他蛇。」

蛇人某甲對二青尤其疼愛,因為二青額頭上有一個紅點,十分具有靈性,任何高難度的蛇戲動作,一教就會,堪稱蛇中學霸。

人蛇情

一年後大青死了,蛇人想另找一條蛇代替它,他進山找了很久也沒有找到合適的替代者,眼見天色已晚,只好在山中寺廟借宿,誰知一夜過去,連二青也不見了,某家心急如焚到處尋找,卻找不到。想著平常進山也會讓二青放放風,到時候自然會回來,他便在原地等候。等到日上三竿也不見二青的影子,某家正感到絕望時,聽到窸窣的聲音,二青回來了,還帶了一條更小的青蛇:

「出門數武,聞叢薪錯楚中,窸窣作響。停趾愕顧,則二青來也。大喜,如獲拱璧。息肩路隅,蛇亦煩止。視其後,小蛇從焉。」

這可怕某家高興壞了,連忙拿出美食招待兩條蛇,那條小蛇一開始還有點怕生害羞,二青就陪它玩耍,給它餵食,漸漸地,二蛇一人都混熟了,某家又開始訓練小蛇,和二青一樣,小蛇也很快學會了各種戲路,從此,蛇人帶著兩條蛇一起表演,賺了許多錢。

某家給小蛇起名叫小青。

小蛇變大蛇

凡世上耍蛇的人,對蛇的體型都有嚴格要求,最好是二尺以下的長度,若太長,一則靈活度和觀賞性會降低,二則太重,不方便表演,但二青由於表現太過良好,雖然早已超過二尺,蛇人依然沒捨得換掉它。

又過了兩三年,二青長到三尺多長,即使再不舍,也不得不把它放生了,蛇人帶著二青來到山裡,拿出最好的食物餵了二青最後一頓,又進行一番禱告,對二青說:

「去之!世無百年不散之筵。從此隱身大谷,必且為神龍,何可以久居也?」

你走吧,天下沒有不散的筵席,在這大山谷中藏身修煉,將來你必定成龍,不必眷念這個小小的蛇籠。

但二青卻怎麼也不願意離開,只是不停地用頭撞擊蛇籠,籠中的小青也在裡面不停地撞擊,蛇人才明白,原來這兩位好朋友還沒有道別呢,於是就把小青放出來,兩條蛇頻頻吐舌,頭頸相交,就像在互道珍重一樣,不久兩條蛇就一起離開了。蛇人本以為小青會隨二青而去,沒想到過了一會兒,小青竟獨自回來了。

就這樣,小青和蛇人相依為命,蛇人很多次想再找一條蛇,但總找不到合適的,時間一久,小青也長得有小孩兒手臂那麼粗,也不適合繼續表演了,蛇人還是沒找到合適的替代品,沒辦法,只好把小青放生山林。

二青成精

在那片山中,最近有些不太平,不少行人和砍柴人都在山裡看到過一條碗口粗、數尺長的巨蛇,看到人就掀起狂風,追趕行人。人們再也不敢進入山中,一時成為山中大患。

但蛇人必須要去深林中放生小青,而且他本就是以蛇為生,怎麼會懼怕大蛇呢?於是他帶著小青一起進山了,誰知剛走到深處,突然一條巨蟒像狂風一樣向蛇人襲來,蛇人嚇壞了拔腿就跑,邊跑邊回頭看,猛然發現那蛇的額頭上有一紅點,原來,這條「蛇精」就是二青!

蛇人連忙大喊:「二青!二青!」

蛇停下來看了蛇人很久,突然用身體纏繞了蛇人,就像當年耍蛇戲那樣,雖然沒有惡意,但那麼大一條蛇這樣纏著,誰受得了啊,蛇人一個勁兒求饒,二青才把他放下來:

「蛇頓止。昂首久之,縱身繞蛇人,如昔弄狀。覺其意殊不惡;但軀巨重,不勝其;僕地呼禱,乃釋之。」

二青又用頭撞擊蛇龍,蛇人打開籠子放出小青,兩條蛇一相見就交纏在一起,甜蜜極了,久久不願意分開,蛇人便對小青說:「我們早就應該分別,如今你有伴兒了」。

又對二青說:「它是你引來的,如今你把它帶走吧」,並囑咐道:「深山不乏食飲,勿擾行人,以犯天譴。」山中食物很多,你們不要打擾行人,以免遭到天譴,再看二蛇:

「二蛇垂頭,似相領受。遽起,大者前,小者後, 過處林木為之中分。蛇人立望之,不見乃去。自此行人如常,不知其何往也。」

二青和小青乖乖地垂著頭,聽完蛇人的教導,便一前一後地離開了,蛇人在原地目送它們離開,從此以後,山中再也沒有蛇患,也沒有人知道蛇去了哪裡。

異史氏曰

這是一篇人與蛇、蛇與蛇之間的友情故事,先是二青感恩於蛇人「異於他蛇」的厚愛,為他帶來了小青,兩條蛇和蛇人一起「技四方,獲利無算」,兩條蛇長大後不能再「弄蛇為業」,被蛇人先後放歸山林,兩次放生的過程中,都展現了二青和小青之間的深厚友情,在二青為患山林的時候,還聽從了蛇人「勿擾行人」的忠告,不再作惡,給一方帶來了平安。

最後,蒲松齡在「異史氏曰」中寫道:

「蛇,蠢然一物耳,乃戀戀有故人之意。且其從諫也如轉圜。獨怪儼然而人也者,以十年把臂之交,數世蒙恩之主,輒思下井復投石焉;又不然,則藥石相投,悍然不顧,且怒而仇焉者, 亦羞此蛇也已。」

蛇不過是一種動物,然而卻有人情味,懂得感恩,會感念古人,還會聽從人的勸告。然而有些人模人樣的傢伙,彼此之間有著數十年的情誼,甚至世代受人恩惠,卻動不動就落井下石。還有些人,面對別人的諄諄教誨,不但不感恩,反而將人的一片好心視作驢肝肺,把恩人當做仇人。

這樣的人,真是連「蠢然一物」的蛇都不如啊!

相關焦點

  • 《聊齋志異》螳螂捕蛇和藏蝨
    早年間,淄博人張某,偶然到了一座山谷,忽然聽到山崖上發出雜亂的巨響聲。他想看看發生了何事,就順著一條小路攀到崖上,偷偷地查看。只見一條十幾公分粗的大蛇,在樹叢中不住地顛倒扑打,尾巴橫掃周圍的樹木,樹葉從枝條上簌簌地落下來,看樣子好像被什麼東西鉗制住。
  • 聊齋志異:鬼怪、動物和人的互動,反映的卻是真實的人間萬象
    蒲松齡的《聊齋志異》幾乎是家喻戶曉、人人皆知的中國古典文學精品,魯迅先生稱之為 「用傳奇法,而以志怪」。魯迅所說的 「傳奇法」,是指作品借幽冥鬼怪狐妖之說諷喻世情,名為寫冥界事和人,實則筆筆寫現實中習見者,此之為 「影射」。在《聊齋志異》描寫人狐婚戀的故事中,狐女多被作者賦予了世間佳麗的美好品質,她們多以自薦枕席的方式與男子結合。
  • 《聊齋志異》:賞美景意外之喜,遇蛇妖險象環生
    這一探不要緊,不但美景盡收眼底,還探出點意外之喜。古島上景色宜人,五色奇花盛放,香飄十裡。張生取出自帶的酒菜,以地為席,以野花為鋪墊,就想盡情一醉。這酒一入喉,心就痒痒,心想這時候若身邊有位佳人陪伴,真也不枉此行。那句話怎麼說來著?就做「心想事成」。
  • 戲「蛇」:中外文化怎麼對待這讓人又愛又怕的蛇?| 有料的文史
    文 | 有料的文史對很多人來說,蛇這種又軟又冰的爬行動物著實讓人害怕。不過害怕之餘,人們好像還離不了它——在整個西方的《聖經》文化中,要提人類的誕生和原罪,就必須要提到那隻誘惑的蛇;在中國,白蛇傳的故事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就連古老中國的怪味養生中,也得有個滋補蛇酒。
  • 鬼狐有性格,笑罵成文章:說《聊齋志異》
    據說,蒲松齡曾為了搜集故事素材,在家門口開了一家茶館,來喝茶的人不收茶錢,但喝茶必須講一個耐聽的故事。藉助這個方法,蒲松齡從群眾當中搜集了大量素材,經過整理、加工後都成為《聊齋志異》中的短篇小說。據清人筆記《三借廬筆談》記載:蒲松齡每晨起就在大道邊鋪席於地,並擺設煙茶,坐待過往行人,以搜集奇聞異事。每聽到一事,回家後就加以粉飾潤色。
  • 《聊齋志異》草稿本今安在
    思之多日,無以應命,慚愧甚焉!今有小文,題曰《雜談〈聊齋志異〉》,為準備寫的《新生札記》之一。如蒙錄用想讀寫下去,當然是有所感時才寫下去,絕非新店開張,爛拉僱主也。」(1979年4月13日信)。從信的落款時間看,寄出的應是初稿。稿子寄出後快一個月了,師陀於5月9日寫信索還原稿:「小文《雜談〈聊齋志異〉》寫的欠佳,而且涉及某方面,大概難以安排,又不易處理。那麼我不願使兄為難,請將原稿寄還我吧。」
  • 《聊齋志異》中的「夜半女子」為何都是美人?
    因而,作者筆下的女性多是美的,便不足為怪了   ■《聊齋志異》善於通過寫男性之「狂氣」,影寫女性「嬌韻」之美。按照古代禮法,男子狂放地看女性是「犯規」的,但《聊齋志異》中的男子並不管那一套。這種「狂顧」的失態表現,源自美的吸引力   聊齋世界,除了借寫林氏、呂無病、喬女等為數不多的醜女以表達「心之所好,原不在妍媸」哲理之外,蒲松齡筆下的女性大多美豔絕倫。
  • 老人常說豬是蛇的「剋星」,難道豬真不怕死?很多人都誤會了!
    老人常說豬是蛇的「剋星」,難道豬真不怕死?很多人都誤會了!現在豬肉成了人們餐桌上的美味,無論是逢年過節還是朋友聚會,豬肉都是一道必不可少的硬菜,老人常說豬是蛇的剋星,豬真的不怕死嗎?還是豬,有什麼秘密武器?
  • 讀《聊齋志異之二商》,品析人性的四個層次,理解善良無價
    讀《聊齋志異之二商》,品析人性的四個層次,理解善良無價「善惡到頭終有報,只盼來早與來遲。」這句話從古一直流傳至今,想來其中蘊涵之理並非空穴來風。二商卻說大哥雖不仁不義,但小孩畢竟無過錯。於是買了幾個蒸餅,送孩子回到嫂子身邊,此後二商還常常接濟他們母子。為人切莫用欺心 舉頭三尺有神明又是一個饑荒年,餓死之人,隨處可見,二商家吃飯人數眾多,無法照顧別人。但念在侄子年小體弱,只得讓他挎個籃子,和哥哥們去賣燒餅。
  • 《聊齋》故事:一隻蛐蛐,可讓人家破人亡,也可讓人榮華富貴
    物貴人賤,裝神弄鬼,一夜暴富,《聊齋》中最現實的故事《聊齋》中一隻蛐蛐的故事,折射出古代社會的現實情況《聊齋志異》是清代小說家蒲松齡根據收集而來的民間流傳的鬼怪故事而編寫的一本小說,在中國古代小說中佔有重要的地位
  • 聊齋故事——人與蛇的未了情緣
    一個人靠耍蛇賣藝為生。這位耍蛇人養著兩條蛇,它們的皮膚都是青色的。耍蛇人管那條大蛇叫大青,小蛇叫二青。二青的額頭上長有小紅點,它很機靈,盤旋起來,非常靈活,很配合耍蛇人的表演。因此,耍蛇人特別喜愛它。一年之後,大青因為生病死掉了,耍蛇人想再找一條蛇來替補,但一直沒遇到合適的對象。
  • 《聊齋志異》中絕世渣男故事之《竇女》,一篇讓人震撼的警世寓言
    少年讀聊齋,印象最深刻的有兩個故事,一個是「田七郎」,另一個就是「竇女」。前一篇是男人報恩,後者則是女子復仇。這兩個故事並無相同之處,卻都同樣慘烈震撼,讀得驚心動魄,讓人過目難忘。竇女的故事原本是紅塵中最尋常的故事,不過是一段地位懸殊的男女愛情,不過是一場隨處可見的始亂終棄而已。
  • 農村老人常說:豬是蛇的剋星,是真的嗎?有什麼道理呢?
    以前小時候在農村生活,就經常看到蛇跑到農戶家裡偷吃東西,但基本上也沒見到過豬捕蛇吃啊。講道理,豬也是分很多種的,大致分為家豬和野豬,那老人口中說的豬是哪一種呢?我來分析一下。 豬能吃蛇但稱不上是剋星 農村老人說:豬是蛇的剋星,我並不認為這樣說是有道理的。
  • 為何說豬是蛇的「剋星」?看看「豬打蛇」的現場,實在不簡單!
    為何說豬是蛇的「剋星」?看看「豬打蛇」的現場,實在不簡單! 蛇是一種非常兇猛的動物,而且具有攻擊性,有些蛇還具有毒性,如果一旦被毒蛇咬,後果也是不堪設想的。但是有人卻說豬是蛇的「剋星」,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
  • 印度把蛇叫大龍,中國傳統文化裡蛇是什麼地位?什麼人佩戴蛇玉雕
    蛇的形象,在古今中外都有類似的神話。在日本有八岐大蛇,在中國有八個頭的相柳,西方有九頭蛇。它們都暗示著危險、黑暗和死亡,是古人恐懼黑暗或未知事物的具象。蛇形象在中國南方的某些區域或某個時期,也是人們的守護神。例如在翡翠的主要消費地區雲南,古滇文化裡,蛇就是與戰爭和豐收相關的神。
  • 《聊齋志異》中的女鬼和女狐狸精,為什麼她們都喜歡窮書生呢?
    《聊齋志異》是蒲松齡的代表作。凝結了作者一生心血,也代表了作者創作的最高水平。這部書中的內容有部分是作者親身見聞,但絕大部分則是記述當時民間和下層文士中間的故事傳說。《聊齋志異》大部分描寫的男女愛情的故事,作者通過花妖狐魅和人的戀愛,表現了作者理想的愛情。這其中的如《嬰寧》、《蓮香》、《香玉》,還有《鴉頭》、《細侯〉、《連城》和《宦娘》等等。
  • 中國三大「鬼書」,《聊齋志異》排第一,紀曉嵐也寫過一本!
    有了這麼大的市場,所以不管是在古代,還是今天,都有很多創作者,在孜孜不倦地寫著鬼怪妖狐之間的故事。要說鬼怪小說的巔峰作品,很多人會冒出「聊齋」二字,這一點毋庸置疑。《聊齋志異》對國人的影響實在太大了,它始終是國人心中的第一「鬼書」。不過,除了聊齋,中國還有其他的「鬼書」,同樣很精彩。接下來筆者簡單介紹兩本。
  • 豬變得更有價值了「蛇咬豬」的八卦意象跟著在演變
    如今兩廣豬肉市場價為每斤二十五塊錢,不少養殖戶因為高昂的豬價而暴富,得意得樂哈哈眉開目笑。大難不死必有後福,幸好豬瘟被控制住了,要不恐怕就找不到豬的蹤跡。「蛇咬豬」是八卦裡面提到的一個意象,近來地方微信公眾號有蛇出沒的相關報導,至於蛇咬豬的現象很難看到還真沒消息。
  • 為什麼很多老一輩的人都說蛇進家不能打?是什麼原因呢?
    蛇進家裡,寓意著好事要到來,千萬不能弄死,要是我當時給剁斷了,說是斷了財氣。雖然這些都是迷信,現在想起來,老人都這麼說,所以就習以為常了。一般能在有人的地方出現的蛇,正常都沒有毒,它們不會傷人,他們的食物大多為老鼠,在北方農村裡,老百姓自古以來都人為蛇事鎮宅之寶,動不得。教大家點驅蛇的方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