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五屆「中國製造日」全國主會場活動「硬核支援」板塊上,穩健醫療用品股份有限公司生產副總裁尹文嶺表示,企業只有不斷創新,才能持續推動產業鏈的發展。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陳劍/攝
2020年的四季,少不了「winner」的字眼兒。它曾出現在武漢各大醫院醫護人員的防護服、口罩上,也出現在全國各地百姓家裡的口罩上;它還出現在免洗洗手液、酒精棉片等各類防護物資上。它是穩健醫療的子品牌「Winner穩健醫療」, 也是不少人對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信心。
穩健醫療和「棉」是緊緊綁在一起的,創立30多年來,穩健醫療建立了從棉花採購到紡紗、織布的醫用敷料全產業鏈,並涉足醫療和消費板塊,成立winner、全棉時代、津梁生活等子品牌。
穩健醫療用品股份有限公司生產副總裁尹文嶺介紹說,2020年1-3月,穩健醫療累計向社會提供防護服330萬件,提供醫用口罩近3億隻,全集團累計為社會捐贈防疫物資760餘萬元。
「口罩、防護服保證供應」背後的秘密
2020年4月,尹文嶺發了條朋友圈,他寫道:「歷時15個小時,終於從湖北回到深圳,深圳的夜還是那樣璀璨斑斕,湖北到現在還沒有完全『解封』;人生經歷了4個本命年,虧欠生我養我的家鄉太多,有幸在這個特殊時刻可以去努力付出一回……我們還會繼續努力,直到保護好地球上每一個需要保護的人民!」
這是他自2020年1月來到湖北後,第一次離開湖北回到深圳的家裡。在湖北近100天的時間裡,他的腦子就像飛奔在高速公路上運輸物資的汽車,一刻也沒有停歇,不斷盤算著原料、防護服、口罩的數量。作為穩健醫療在湖北的總指揮,他需要在緊急的情況下有條不紊地安排好所有事情。
留在湖北是很突然的決定。穩健醫療的核心生產基地位於湖北,集中在黃岡、崇陽、嘉魚、荊門、宜昌等地,當時尹文嶺正在考察各工廠的情況。2020年1月20日,是穩健醫療開視頻年終總結會的日子,原本計劃三天的會,卻在一天之後緊急中斷。「那個時候已經有很多地方開始要口罩,訂單很多。」尹文嶺說,當時穩健醫療的高層就敏銳地察覺到「情況有點不對」,決定加大口罩生產。
「但情況遠比我們想像的嚴重,我們的囤貨根本不夠。」其實在2019年年底,穩健醫療的高層就已經發現市場對口罩的需求量有所增加,便囤了部分原料和成品口罩,可面對激增的需求,囤貨根本不夠用。
尹文嶺想辦法與當地其他工廠合作,加大口罩的生產量,「當時一個口罩廠的全體員工已經去海南度假了,又全部叫回。」2020年1月23日武漢「封城」後,鄂州、黃岡、赤壁、仙桃、枝江、潛江等地區也相繼關閉交通通道,不少工人被滯留在村裡無法復工。為了讓口罩快速生產,尹文嶺不斷找相關政府部門協調,最終當地政府部門派出專車接員工上崗。後來,為了更高效地指導工廠生產合規口罩,尹文嶺索性帶著團隊住到了中國最大的無紡布生產地——湖北仙桃,督促工廠加快生產速度。
尹文嶺說,當時的生產線和原材料只能每天生產100萬隻口罩、2000件左右的防護服,這遠遠不夠一線醫護人員使用。他們四處找原料,幫助更多工廠建立口罩、防護服生產線。
山東青州一家生產熔噴布的企業是穩健醫療的固定供貨商。由於新冠肺炎疫情,當地要求所有工廠停工。為了不間斷供貨,企業偷偷開工,當地政府發現後,立即拉了電閘。得知這一消息,尹文嶺趕忙求助政府,最後通過國家發改委等多部門的協調,讓這家企業得以復工,確保了原料供應。
「那時很多事毫無頭緒,只能想到什麼解決什麼。」尹文嶺說,「如果當時沒有國家一盤棋的調控,不會做得那麼好。」
混亂的不只是原材料供應鏈。生產一件合格的防護服、口罩需要多道工序,貼條、消毒、包裝等環節一個都不能少,除了原料,相關機械設備都分布在全國各省市。
尹文嶺還記得,當時急需用於防護服滅菌消毒的氣體,山東有這樣的氣體,但沒有車能送到湖北,他只能開著車和同事到山東運回。沒想到,剛進入山東就被警察攔住,「警察看到是『鄂』字開頭的車牌,直接攔下進行排查。」早一點把滅菌氣體運回去,就能讓醫護人員早一點穿上防護服,尹文嶺匆忙聯絡相關政府部門,經過多個部門的協調才得以放行。在相關工作人員跟隨下,他們兩點一線,取走物料後立刻返回湖北。
抗疫不是一個人的戰役
尹文嶺說,在疫情最嚴重的時候,他沒有時間考慮害不害怕,每天需要處理的事情太多,一個人開著一輛車奔波在湖北各個城市,協調物資、統計數據、處理各類事務。
忙碌背後,尹文嶺時常感到孤獨,「遇到事情沒有人可以商量,只能自己決定」。他在朋友圈發了一張照片,那是大雪後的仙桃,一輛車孤零零地停在院子裡,「我當時就像那個車一樣,感到特別孤獨。」尹文嶺以前抽菸很少,而在抗疫的那段時間,他一天能抽兩包。
可尹文嶺也經常被熟悉、不熟悉的人感動到,他知道所有人都在為了抗疫而努力。穩健醫療總公司的同事想盡辦法給他寄去水果、麵包等食物補給;當時熔噴布一布難求,市場價一度漲到60萬元一噸,而經常給穩健醫療供貨的企業仍然以低於市場價的價格賣給穩健;一個陌生的浙江小夥子,得知湖北缺少碰灑消毒水的泵頭,自己開著私家車每天往返湖北和浙江之間運送泵頭,一送就是幾個月。
所有穩健人,也都堅持在一線,盡己所能為抗疫貢獻力量。
穩健醫療(黃岡)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黃岡穩健」)是全國重要的全棉水刺無紡布系列產品生產基地,疫情期間,公司停人不停機,實行三班倒工作制度。作為當時全湖北省唯一一家能生產N95口罩的企業,黃岡穩健公司在1月31啟動了4條新的生產線,到2月初的時候,公司的N95口罩產能達到平時的3倍,全省醫用N95口罩自產佔比達90%。
黃岡穩健北區總經理張秀山說,為了提高產量,工廠增加員工和設備,將口罩車間工人增加到410人,保證機器24小時生產,同時將10臺閒置的手工生產設備改為半自動設備,以擴大產能。
90後方俊是黃岡穩健水刺車間班長。疫情期間,他說服家人、安頓好孩子,徒步走到廠裡。他每天都待在生產線上,處理各種生產異常,協調生產安排,同時做好車間消殺和檢查工作。他帶領口罩原料生產班的員工日夜奮戰,加班加點。在他和同事努力下,公司用短短一個月時間生產和發出1億多隻口罩。
防護服生產出來後,需要在鹹寧市崇陽穩健公司的滅菌車間進行48小時的消殺後才可進入醫院,崇陽穩健公司不斷提高消殺能力,實現仙桃生產多少、當日消殺多少。
與此同時,穩健醫療集團總部也迅速復工,深圳穩健開闢「第二戰場」,組織生產防護服、N95口罩、醫用外科和護理口罩,10天內設備安裝到位,15天內成品陸續產出。
創新也要嚴守質量關
化纖無紡布原料緊缺是當時口罩生產的最大問題,困擾著不少口罩生產商。由於原本生產全棉水刺無紡布棉柔巾的生產線停擺,穩健醫療高層立即決定,研發全棉水刺無紡布口罩。
尹文嶺介紹,相比化纖無紡布,全棉水刺無紡布透氣性更強,能提高防疫物資的透氣性和舒適性。經過15天的研發,穩健醫療作出符合標準的全棉水刺無紡布防疫物資,一大批口罩、手術衣、隔離衣被生產出來。後來,穩健醫療提供的防疫產品成為「雷神山」「火神山」兩家醫院的指定用品。
為什麼穩健醫療的口罩、防護服得到眾多醫護人員的肯定?尹文嶺給出答案:「穩健的產品,質量經得起考驗,流通到市場的每一件商品都是經過嚴格檢驗。」
尹文嶺還記得,疫情初期,口罩需求激增,不少工廠為了趕工,生產出的口罩質量特別差,不僅耳帶一戴就斷了,而且口罩根本達不到過濾效果。
為了避免這樣情況發生,尹文嶺帶著技術人員到每一個與穩健醫療有合作的工廠,手把手地指導他們如何生產合格的產品,成品出來後再進行反覆測試檢驗,以保證防疫物資達到標準。後來,尹文嶺去哪些工廠收口罩,其他企業也跟著去哪個工廠,穩健醫療的產品一度成為模板。
尹文嶺的家人也在抗疫一線,他知道防護物資對一線的重要性。尹文嶺不厭其煩地告訴員工:「這些口罩和防護服是給醫護人員用的,絲毫馬虎不得。」
口罩的巨大需求也讓口罩價格翻番,可穩健醫療沒有漲價。尹文嶺說,這是穩健醫療的承諾。最初穩健醫療要求經銷商不漲價,後期為了穩定價格、彌補經銷商,穩健醫療還拿出一部分資金用於補貼經銷商。
「用一朵棉花改變世界」
穩健醫療與棉花打了30多年的交道,執著地將棉花優勢發揮到極致。「用一朵棉花改變世界」是穩健醫療的初心,也被穩健醫療董事長李建全帶到各種場合。如今,這朵棉花逐漸發力,從醫用輔料、防護物資覆蓋到個人家庭護理等多個場景。
伴隨著中國經濟發展,穩健醫療的發展也仿佛是中國製造的縮影,從代工製造到自主研發,中國製造開始成為創新和高質量的代名詞。
從醫用敷料的生產和銷售,到解決傳統醫用紗布易掉紗線頭等行業問題;從自主研發出全棉水刺無紡布工藝技術,到用醫用全棉紗布和全棉水刺無紡布生產純棉柔巾、全棉表層衛生巾等個人消費品……穩健醫療的每一步似乎都與棉花密切相關,但每一步都在向自主研發、高質量邁進。
尹文嶺說,新冠肺炎疫情讓穩健醫療被更多人看到,同時讓穩健醫療的經營結構有所調整。他把穩健醫療在疫情期間的快速反應歸結於企業對原料、技術、產業鏈的全面把控。「我們的原料、生產線、技術都是自己供應、自己管理的,產業鏈很穩定,當需要調整時,我們能迅速作出反應,不會受制於其他因素。」
快速研發全面全棉水刺無紡布防護物資讓讓尹文嶺再次意識到「自主」的重要性,「我們中國品牌,要關注自主研發,而不是去國外買相關技術,這樣企業的產業鏈會更長、也更具有價值。從而能夠進一步擴大市場,以搶佔國外市場。」
尹文嶺說:「我們國家提出『雙循環』發展新格局。這就意味著我們要把供應鏈做成產業鏈,並且逐步優化、穩定產業鏈。企業只有不斷創新,才能持續推動產業鏈的發展。」
值得一提的是,為了鼓勵員工創新,穩健醫療將新品所得部分利潤用作鼓勵資金,從而持續推動技術創新和產品研發。據了解,截至2020年8月,穩健醫療總專利數已達369個。
多年來對技術創新的重視,讓不少企業成為抗疫戰線的中堅力量。而穩健醫療依然沒有忘記自己的初衷, 「我們常說的一朵棉花改變世界,就是要把棉花發揮到極致。」尹文嶺說,「取棉花之長補其他材料之短,不斷通過技術創新,讓棉花發揮作用,並影響世界。」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張敏 來源:中國青年報
(來源: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