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工具幫科學家看到活細胞蛋白質—新聞—科學網

2021-01-16 科學網

 

這些技術為研究人員插上前進的翅膀。

螢光標籤和光片成像相結合,產生超解析度圖像。圖片來源:Wesley R. Legant

生物物理學家Joerg Bewersdorf說,2006年是螢光顯微鏡學的奇蹟之年。而與之相媲美的另一個年份是1905年,當時愛因斯坦以相對論、量子論和原子物理學變革了物理領域。而這場顯微鏡學革命,則是由3篇論文組成的,科學家首次能窺見細胞內部並追蹤單個分子的行為。

「每個分子是一臺機器,一臺納米機器。」Bewersdorf說。其中,蛋白質是尤為複雜的分子,它們以多種方式彎曲纏繞,執行細胞新陳代謝和生長需要的反應。「我們感興趣的是,這些微型機器是如何整合在一起完成細胞機能的?」

長期以來,光學顯微成像技術的發展一直受制於一個物理極限值的約束,也就是德國物理學家、顯微技術專家恩斯特·阿貝在1873年提出的預言:光學顯微鏡的成像效果被認為受到光的波長限制,無法突破0.2微米,即光波長1/2的解析度極限,此後被稱為「阿貝解析度」。

在能夠窺見細胞內部之前,科學家對該問題並沒有清晰的答案。光學顯微鏡無法提供任何幫助,超越一定放大率後,衍射使得光線四散而非集中於一點。任何距離小於200納米或寬度是細胞膜40倍的物體都會變成一個模糊點。使用電子顯微鏡製作的圖片能分辨精細結構,但必須是靜態的,無法用於活細胞。

2006年,3個實驗室各自採用相似策略克服了「衍射障礙」:利用專業的螢光探針分析樣本。這些探針能被有選擇地開啟,直到所有探針能在一系列圖像中被捕捉到。科學家能像印象派畫家利用顏色點構建一個場景那樣將這些圖像製作成一張圖片。這3個技術——光敏定位顯微鏡(PALM)、螢光PALM(FPALM)和隨機光學重建顯微鏡(STORM),能區分出相距20納米的目標,產生單分子尺度的螢光照片。這些技術為研究人員插上前進的翅膀。例如,Bewersdorf在美國耶魯大學的實驗室正為活動在活細胞表面的蛋白質「照相」。

自2006年到現在的10年間,這3個技術掀起了技術和方法的革新浪潮。2014年,德國馬克斯普朗克學會生物物理化學研究所的Stefan Hell、美國霍華德·修斯醫學院珍妮莉婭法姆研究院的Eric Betzig和美國史丹福大學的William Moerner提出的打破衍射極限的成像策略使他們成為諾貝爾化學獎得主。研究人員目前正在製造更明亮的螢光探針,以便照亮未曾展現在人們面前的細胞進程。

「令人興奮的是,這些技術讓觀察活細胞成為可能。」珍妮莉婭法姆研究學院Jennifer Lippincott-Schwartz說,「目前,使用螢光探針拍攝單個蛋白質時機已經成熟。」

更持久、更明亮

這3個超解析度顯微鏡技術都是依靠綠色螢光蛋白質(GFP)等化合物發出光線的。這些物質的基因能被插入編碼細胞蛋白質的基因中。然後,生成的蛋白質中則附著著螢光物質,並通過發出螢光顯示其存在位置。

但這些技術均存在限制。一個大問題是,在被刺激其發光的雷射徹底損壞前,這些探針只能發出極為有限的光。甚至在光褪色效應發生前,探針的光已經非常微弱了。

而這些探針的綜合版本有機染料,能發出更明亮的光,但卻無法編碼目標基因,並插入細胞內部。相反,它們通常與能找到蛋白質的抗體結合在一起。但這種組合使得探針過大,無法穿過細胞膜或幹擾蛋白質功能。「這些探針確實存在限制。」Bewersdorf說。

幸運的是,革新正在出現。Bewersdorf團隊正在與兩個團隊合作研究可點擊化學探針:新英格蘭生物實驗室的SNAP-tag和普洛麥格生物技術公司的HaloTag。這些技術包含一種能被編碼到興趣蛋白質中的較短的靶序列和一個能通過簡單化學反應嵌入靶蛋白中的染色分子。Bewersdorf和同事已經證明這兩種技術能使用有機染料作用於活細胞。

另外,研究人員還求助於量子點——納米級半導體。這種物質不僅明亮且持續一個月甚至更久,還能與生物分子相連接。新墨西哥大學生物物理學家Diane Lidke在細胞傳導實驗中就使用了量子點。但量子點存在一個缺點:體積過大。市場上能買到的量子點都有一個殼,這讓其直徑大了15~25納米。與只有4納米寬的螢光蛋白質相比,「它們太大太笨重了」。

這一缺點意味著研究人員很難將量子點放入細胞或其他緊密空間中,但能有效應用於在細胞外基質和膜結合蛋白中。在與其丈夫、該校物理學家Keith Lidke的合作中,Lidke開發出了多色、快速、單分子追蹤技術,能用量子點在定製顯微鏡中生產圖片。

打開細胞

穿越細胞膜是螢光顯微鏡面臨的最大障礙之一。「即便只有5納米厚,細胞膜已經進化了數十億年,以便隔離細胞內外,而且,效果出奇地好。」伊利諾伊大學香檳分校生物物理學家Paul Selvin說。

Selvin的實驗室開發出的量子點更小,直徑接近9納米。這一尺寸能讓他將量子點滑過神經細胞之間20~40納米的空隙,信息傳導分子經由這裡向相鄰神經細胞傳遞信息。一旦進入這裡,量子點能束縛並突出幫助記憶形成的受體的存在。雖然Selvin並沒有將這些量子點植入活細胞內,但他認為這是可行的。

該實驗室還計劃在細胞膜上穿孔,然後迅速密封起來,以避免破壞細胞。「我們能夠使用一種名為鏈球菌溶血素的細菌酶在細胞膜上鑽一個約5納米的微小孔洞。」Selvin說。這一寬度足以讓螢光蛋白質通過,甚至是聯合了抗體的蛋白質,以便尋找細胞內部的目標物體。之後,研究人員能利用尚未發表的方法在20分鐘內修補這些孔洞。

另外,還有人擔憂,這些探針會干擾靶蛋白的功能。而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生物物理學家Jie Xiao則提出了一個不會損傷這些蛋白質的替代方案。

她的探針分子經過基因修飾,並非附著在目標分子上,它們被製作出來後,就立刻被一種酶劈開,並進入細胞膜的一個特定位置。這就意味著它們不再攜帶靶分子的位置信息,但卻位於能對其進行精確計算的位置,並由此獲得蛋白質產生的精確計數,同時,蛋白質本身能自由發揮功能。Xiao將該技術稱為裂解共轉化活化(CoTrAC)。

「量化活細胞的蛋白質水平非常重要。」Xiao解釋道,「人們通常使用螢光指示出相對變化。」但其研究的基因調控蛋白質極少,很難用超分辨計數成像。此外,這些蛋白質的精確數字的細微變化也能判斷細胞狀態改變與否。

讓背景暗下去

除了更明亮,另一個讓探針脫穎而出的方法是降低背景亮度。德國波恩大學生物物理化學家Ulrich Kubitscheck表示,「細胞中也有擴散的背景。」非靶蛋白甚至本身就有天然、暗淡的螢光,這就造成了背景噪音。如果減少背景噪音,圖像的清晰度就會提高。

因此,研究人員不斷改進亮度策略。Kubitscheck實驗室使用雷射層照顯微技術生產一個非常細的精確聚焦光束,該光束能從側面穿過樣本。「我們建造了一些下部和四周透明的玻璃室。」他說。通過從側面而非頂部向樣本照射光線,該團隊照亮了一個200~300納米厚的切片,並從下部對樣本進行觀察。科學家利用這種方法,看到RNA分子經過一種名為核膜孔的蛋白質絡合物輸出,進入細胞質。在這裡,它們開始指揮蛋白質合成。

能進行雷射層成像的顯微鏡已經商業化。具備專業知識的研究團隊已經組成,並開始定製自己的顯微鏡。

而下一代選擇性平面照明顯微術被稱為晶格光片顯微鏡,誕生自Betzig的實驗室。項目合作者、珍妮莉婭法姆研究院細胞生物學家Zhe Liu說,該技術能產生300~500納米厚的照明平面,其優點在於光點的結構。晶格能形成一個三維網格,照亮樣本的連續剖面。

總之,顯微鏡技術在生物學發展歷程中至關重要,尤其是早期顯微術領域的某些重要發現,直接促成了細胞生物學及其相關學科的突破性發展。隨著生命科學的研究由整個物種發展到分子水平,顯微鏡的空間解析度及鑑別精微細節的能力已經成為關鍵技術問題。光學顯微鏡的發展史就是人類不斷挑戰解析度極限的歷史。(張章)

《中國科學報》 (2016-07-05 第3版 國際)
 

更多閱讀
 

相關焦點

  • 科學家探討蛋白質翻譯後修飾對肉品質影響—新聞—科學網
    中國農科院肉品加工與品質調控創新團隊近十年來聚焦宰後早期能量代謝與蛋白質翻譯後修飾關聯調控肉品質的分子機制,取得系列重大突破,為解決上述問題提供了新思路和新途徑。 基於該團隊已有研究基礎,近日其對蛋白質翻譯後修飾影響肉品質的最新研究進展進行了系統梳理,綜述了蛋白質磷酸化、乙醯化、亞硝基化和泛素化等蛋白質翻譯後修飾對肉品質的影響,重點討論了蛋白質磷酸化對肉品嫩度、色澤、持水性的影響以及影響蛋白質磷酸化功能的機制和因素。相關成果發表於《食品科學與食品安全綜合評論》。
  • 人類細胞能像烏賊一樣變透明—新聞—科學網
    圖片來源:Alamy 通過基因工程改造人類細胞,使其表達烏賊的透明蛋白,可能會使人類細胞的透明度改變,從而有一天可能會形成透明組織。 短期內,這種方法可能會幫助生物學家在顯微鏡下獲得更好的活體組織圖像。從長遠來看,或許可以隨心所欲地製造出透明的組織塊,甚至可以通過基因工程製造出能夠控制透明程度的有機體。
  • 科學家開創了測量細胞中電信號的新方法
    細胞內複雜的電信號舞動是許多有關疾病和失調問題的關鍵,但一直難以認知。現在,芝加哥大學的一個科學家團隊創造的一項開創性技術使研究人員能夠窺視細胞,以觀察有多少不同的細胞器使用電壓來執行功能。該最新研究結果論文,題為:「基於DNA的細胞器電壓計」,發表在《自然-納米技術》上。研究人員解釋說:「科學家很長時間以來一直注意到,用於染色細胞的帶電染料會卡在線粒體中。」
  • 新方法讓「沉默」基因「說話」—新聞—科學網
    該研究建立了一種通用的內源基因轉錄門控系統,為活細胞中實時標記lncRNAs和低表達基因,研究其生物學功能提供了有效工具。1月5日,相關研究成果在線發表於《自然—細胞生物學》上。 楊輝表示,編碼基因通過轉錄為信使RNA(mRNA),翻譯為蛋白質。因此,研究人員可以利用共表達螢光蛋白的強弱判斷基因的表達的情況。
  • 科學家發現蛇類屬級新紀錄—新聞—科學網
    科研人員綜合其形態特徵和DNA分子數據,將該號標本確認為國內蛇類閃皮蛇科新紀錄屬新紀錄種,為:擬須唇蛇屬(Parafimbrios) 寮國擬須唇蛇(Parafimbrios lao)。至此,中國蛇類閃皮蛇科增加到了2屬10種。
  • DNA「碎紙機」:科學家開發出全新CRISPR基因編輯工具
    【CNMO新聞】一個國際科學家團隊開發出了一種新的基於CRISPR的基因編輯工具。由密西根大學和康奈爾大學領導的研究人員將這種新工具比作為一臺能夠清除長段DNA的「碎紙機」。相比之下,以前的CRISPR工具更像是一把剪刀,可以進行單獨的剪切。
  •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科學家將蛋白質翻譯成音樂並創造新變異
    麻省理工學院與IBM開發出可創建虛假照片的AI工具 據Engadget網站7月2日消息,麻省理工學院和IBM研究人員開發出能夠生成虛假圖像的AI工具「GANpaint Studio」。該工具經過神經網絡訓練後,能夠掌握物體之間歸屬關係的簡單規則,可用於在圖像內方便地生成虛假對象或除去對象。
  • 科學家給出對抗耐藥菌新思路—新聞—科學網
    科學家給出對抗耐藥菌新思路
  • 大有用處,科學家設計出獨特的「發光」蛋白質!
    太棒啦,科學家設計出獨特的「發光」蛋白質!莫斯科物理與技術研究所的生物物理學家與來自法國和德國科學家合作,創造了一種新的螢光蛋白。除了在紫外線和藍光照射下發光外,它在高溫下非常小且穩定。其研究成果發表在《光化學與光生物科學》上,這種蛋白質具有螢光顯微鏡的前景,這項技術被用於癌症、傳染病和器官發育等方面的研究。螢光顯微鏡是研究活體組織的一種方法,它依賴於誘導發光。在特定波長雷射照射下,一些蛋白質會發出不同波長的光。這種誘導的「輝光」可以用一種特殊的顯微鏡來分析。研究人員通過基因工程將這種螢光蛋白附加到其他蛋白上,使後者在顯微鏡下可見,並觀察它們在細胞中的行為。
  • 科學家提出刪除基因組大片段新策略—新聞—科學網
    華南農業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劉耀光院士團隊提出了一種利用微同源介導的末端連接修復(MMEJ)的方式促進CRISPR/Cas9的植物基因組大片段刪除新策略
  • 美洲駝微型抗體可對抗新冠病毒—新聞—科學網
    Brody表示:「多年來,Esparza和我一直在測試如何使用納米抗體來改善大腦成像,我們希望這些抗新冠病毒的納米抗體,在抗擊新冠病毒大流行方面具有高效性和通用性。」 納米抗體是由駱駝科動物的免疫系統自然產生的一種特殊類型的抗體,平均而言,這些蛋白質抗體的重量約為大多數人類抗體的1/10。
  • 科學家在渦蟲體發現神奇幹細胞,可幫人類肢體再生
    一些科學家認為,這種常見生物或將成為人類實現永生的關鍵。這種幹細胞被命名為Nb2,是成體多功能幹細胞的一種。人體內的這種「未分化」細胞可發育為多種器官與組織。並且我們成功實現了該細胞的活體提純,並對其開展了詳細研究。」能發現這種細胞,還要歸功於一種名叫piwi-1的蛋白質標記。更重要的是,這種蛋白質也存在於人體中。桑切斯·阿爾瓦拉多教授補充道:「我們在渦蟲和人類體內都發現了這種蛋白質表達,說明其中隱藏著某些我們可以利用的機制。」「我認為這些原則可廣泛適用於任何依賴幹細胞進行發育的生命體。這自然也包括全體人類。」
  • 科學家揭示腸炎沙門菌免疫逃逸新機制—新聞—科學網
    近日,《細胞-通訊》(Cell Reports)雜誌在線發表揚州大學教授焦新安團隊的最新成果。該團隊研究了沙門菌TcpS通過幹擾TLR-NFκB信號通路來發揮抑炎功能的分子機制,揭示沙門菌免疫逃逸的新策略,通過評價TcpS的功能性肽段在過度炎性反應中的抑炎效應,為新型抑炎小分子藥物的設計提供了新思路。
  • 華東師大科學家發現通用型蛋白質胞內遞送載體—新聞—科學網
    華東師大生命科學學院程義雲教授(右)和博士生劉崇懿 華東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程義雲團隊研發設計了一種富含苯硼酸的陽離子高分子,在不需要修飾的條件下,對多種蛋白質實現了高效、普適的蛋白質胞內遞送,並能維持這些蛋白質的生物活性。
  • 大黃蜂愛吃低脂食物—新聞—科學網
    雖然花蜜主要是碳水化合物的來源,但花粉含有大多數其他必要的營養物質:蛋白質、脂肪、礦物質和維生素。直到今天,大多數蜜蜂研究人員都認為,蜜蜂和其他草食動物一樣,在選擇食物時主要考慮蛋白質含量。」Leonhardt說。 利用包括學習和餵養實驗在內的兩步法,Leonhardt研究組建立了一種新的方法以密切關注昆蟲的飲食習慣。
  • 科學家揭示線粒體自我功能修復新機制—新聞—科學網
    相關研究4月9日在線發表於《細胞與發育生物學前沿》。 細胞內的線粒體如同群居互助的小精靈,當個別線粒體出現損傷發生能量異常時,可以與其他功能正常的線粒體進行融合得到恢復。而融合的模式——短暫的「kiss-and-run」,抑或完全融合為一體,是由在內膜上的蛋白OPA1決定的,OPA1如同線粒體社交的「情商」。然而,損傷的線粒體能否及怎樣自我功能恢復呢?
  • 科學家發現史上最小恐龍—新聞—科學網
    眼齒鳥生境復原圖 圖片來源:韓志信 3月12日,中美加科學家團隊在北京宣布,他們在緬甸白堊紀琥珀中發現了一隻有史以來最小的恐龍(廣義恐龍包括鳥類)。研究論文《緬甸白堊紀蜂鳥大的恐龍》發表於《自然》雜誌。
  • 狗能聞到新冠病毒嗎?—新聞—科學網
    世界各地的研究小組都在測試狗是否能通過嗅覺檢測新冠病毒圖片來源: Fatemeh Bahrami/Anadolu Agency/Getty 目前,世界各地都在訓練犬類來檢測新冠病毒感染的跡象。狗訓練師聲稱,他們取得了非凡的結果:在某些情況下,狗能夠準確地檢測出病毒。參與這項工作的科學家表示,犬類可以幫助控制疫情,因為它們可以在繁忙的地方(如機場或體育場),每小時對數百人進行篩查,而且比核酸檢測等常規檢測方法成本更低。
  • 科學家揭示昆蟲變態發育潛在分子機制—新聞—科學網
    前期研究顯示,在果蠅脂肪體細胞中阻礙20E信號可以誘導脂肪體細胞中IIS信號上升,同時抑制細胞自噬的發生,表明20E還可通過拮抗IIS而限制生長速率,但潛在分子機制尚不清楚。 李勝團隊經歷多年的潛心研究,在果蠅和家蠶中發現:20E通過激活脂肪體中AMP依賴的蛋白激酶(AMPK)和蛋白磷酸酶2A(PP2A)來拮抗IIS信號和抑制個體生長。AMPK是傳遞能量信號而調控細胞生長的關鍵因子。
  • 生物制新餐具60天就能分解—新聞—科學網
    生物材料杯子   圖片來源:Liu et al 科學家設計了一套由甘蔗和竹子製成的「綠色」餐具,它不會犧牲便利性和功能性,並有可能成為塑料杯子和其他一次性塑料容器的替代品。後來,祝紅麗在研討會和聚會上看到更多的塑料碗、盤子和餐具被扔進垃圾桶,於是她就想:「我們可以使用更可持續的材料嗎?」 為了找到塑料食品容器的替代品,祝紅麗和她的同事將目光轉向了竹子和最大的食品工業廢棄物之一:甘蔗渣,也被稱為甘蔗漿。又長又細的竹纖維和又短又粗的甘蔗渣纖維纏繞在一起,形成一個緊密的網狀結構,該團隊用這兩種機械穩定性強、可生物降解的材料製成容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