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丹福大學最火的一門課叫「人生設計課」。這門課的創始人,不是生涯規劃師,而是前蘋果公司員工比爾·博內特和戴夫·伊萬斯。
他們經常受邀為矽谷的創意天才們講解設計理念,然而他們發現自己的理念只能幫助人們做出最有創意的產品,卻無法讓自己的生活變得有趣。
於是二人決定,把設計思維運用到自己的人生中來。於是有了史丹福大學人生設計課——把設計思維運用在職業生涯規劃上。
所謂設計思維,不是設計師思維。設計思維不相信「靈感一現」的創新,而是認為創新是一種推導的過程。
《史丹福大學人生設計課》一書擷取了課堂上的精華內容。書中很多觀點既顛覆認知,又充滿啟迪。列舉幾個觀點,大家感受一下。
我們常說「不忘初心」,而設計思維認為:不要堅持初心,而是重新定義問題。像「小時候,你有什麼理想?」這樣的問題,在人生設計課裡,會被重新定義為「你在什麼時候最快樂、最有能量?」
因為在一個快速變化的世界裡,一個基於過去想像的初心,需要重新定義,才不至於在人生中做出刻舟求劍的行為。讀到這裡的時候,我覺得好有道理。立馬想到自己對未來感到迷茫時,就想到兒時的夢想,這是挺危險的。
一說到職業生涯規劃,我們需要解決的首要問題,就是找到自己最適合的方向。如何找到這個方向?如何確定它是否是「最適合」的?這真是個難題。
人生設計課認為:不是找到最適合自己的方向,而是擁有很多個選擇。每個人都有許許多多可能適合自己的生活方式。「最適合」本身就是一個坑,永遠沒有「最適合」,因為隨著你不斷成長,能力和資源不斷提升,「最適合」的答案也在一天天不斷變化,永遠定不下來。真正好的人生狀態是:我發現了很多適合自己的選擇,我決定從某個選擇開始先試試看。
面對「是去大城市發展,還是留在小地方?」 「是做喜歡的行業,還是更有錢景的?」這樣的問題,我們最常聽到的、最常做的就是——認真做調查,問很多人,列出利弊,仔細權衡,最後做出一個最好的決定,然後堅持下去,否則就是半途而廢、前功盡棄。
對此,人生設計課則提供了一個全然不同的思路:不要「做出決定,堅定推進」,而是「邊走邊看,低成本試錯」。當你沒有真的推進的時候,你根本不知道自己會遇到什麼困難。就像網際網路公司常做AB測試,聰明的人生設計也需要做一個「AB人生原型」,然後開始小範圍試錯。
傳統的職業規劃思路是「專注初心,找到最適合自己的選擇,做出決定並且把事情做成」,這我們都很熟悉了。然而人生設計課的思路是——「重新定義問題,找到儘可能多的選擇,選擇一個進行快速嘗試,直到成功。」
對於諸如此類人生難題的解答,書中不僅給出全新的思路和方法,還提供實操性很強的工具,幫助釐清想法找到真正熱愛的人生活法。可以一邊閱讀一邊按照書裡的方法做練習,看看自己究竟能設計出怎樣怦然心動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