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職業生涯規劃,你了解多少,你未來就有多大可能(二):生涯階段的思維
生涯規劃系列之關於職業生涯規劃,你了解多少,你未來就有多大可能(一):生涯的內涵,可以從小編的主頁查看(請你關注小編,小編帶您繼續學習職業生涯規劃,它可以帶你重新選擇適合你的、正確的人生方向,可以鋪助你作出各項決定,比如填報大學志願,比如作出職業選擇等等)。
職業生涯規劃(二):生涯階段的思維
生涯規劃是一個持續性的主動規劃的過程,你不主動規劃,就會被別人規劃,從而為別人實現什麼。
職業生涯規劃的第一步,就是要知道我們規劃的對象是誰——整個生涯階段。
你可能說,不就是人這一輩子嗎,這麼說太虛了,不妨先想想看,你這一輩子會扮演多少個角色?看著手機的當下,你先是個網民,然後是個學習者或者娛樂者、然後是孩子或者父母……人這一輩子,會扮演上百種角色。
關於生涯角色這一點,中國和西方分別有兩種理論,我們先來看看西方理論體系中的生涯角色。
美國著名生涯規劃大舒伯的(Donald E.Super)於1953年創造性地描繪出一個多重角色生涯發展的綜合圖形——"生涯彩虹圖",形象地闡述了生涯發展階段與角色彼此間的相互影響,展現了生涯發展的時空關係。
(在個人發展歷程中,隨年齡的增長而扮演不同的角色,圖的外圈為主要發展階段,內圈陰暗部分的範圍,長短不一,表示在該年齡階段各種角色的分量;在同一年齡階段可能同時扮演數種角色,因此彼此會有所重疊,但其所佔比例則有所不同。)
生涯彩虹圖中的六種角色:子女、學生、休閒者、公民、工作者、持家者,是舒伯認為一個人的生命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六種角色。
六種角色在不同年齡段的分量明顯不同,這對應了舒伯的生涯發展階段理論(下圖所示)。不同的年齡階段對應著不同的責任,每個階段都有每個階段的特殊使命(當然,舒伯的年齡界限劃定不是絕對的,據個人情況而定)。
以一個大學生為例,進入大學前的時間是這個學生比較純粹的成長學習期。進入大學後,就是探索期,雖然學習也是第一要義,但是要通過學習專業知識不斷縮小、界定和實踐自己的職業選擇。當他/她離開大學進入職場的那一刻,客觀意義上的探索期就已經結束了,開始進入建立期。(如果他仍帶著探索期的意識進入職場,可能會怎樣:他可能會認為這份工作不適合自己,會對工作產生牴觸、抱怨、沮喪,面對挑戰和挫折也不會全力以赴,工作潛力慢慢就會被消磨掉。)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因為他將自己在探索期沒有完成的任務(確定適合自己的職業)帶到了建立期,形成了階段錯位!!老話說的好,什麼年齡段幹什麼樣的事,否則一退再退,目標也就離你越來越遠。
儒學大師孔子也有類似的理論: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論語·為政》)
為什麼無論西方還是東方都強調小的時候好好學是很重要的?
一位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曾做過一項跟蹤調查(不做任何幹預),測試不同年齡段的投資回報率。調查發現,3歲前的小孩投資回報率是最高的,投資1塊錢可以回報8塊錢;小學階段的孩子投資回報率大概是1:7;大學階段的平均投資回報率在1:1左右,基本不賺。養成一個良好的習慣,培養一個好的性格,孩子小的時候是最容易做到的。
當然,現在早已過了孩童時代的你也不要妄自菲薄,只要你有生涯規劃的自覺性,你就可以重新定義你的投資回報率。
Ok,總結一下本節的內容:小編帶大家了解生涯規劃階段都有什麼,分別要做什麼事。從生涯的高度具體感觸規劃的重要性。下一小節小編將會具體介紹生涯規劃的方法。
敲黑板!敲黑板!敲黑板!重點來了!
(如果您感覺本篇內容有用的話,請關注小編,小編繼續帶您了解職業生涯規劃,下一節將講述生涯規劃的步驟;如有疑問或意見,歡迎留言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