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閣鎮大灣村與坑仔村之間的小虎山海蝕地貌讓人稱奇,當地老人正在講解這裡的地形。王燕 攝
黃閣海蝕地貌始於五千年前,是多個自然村從滄海變桑田的歷史見證。王燕 攝
「滄海變桑田」這一自然界奇觀在廣州可以親眼驗證啦!記者近日獲悉,在南沙區黃閣鎮發現了一種奇特地質地貌——海蝕遺蹟,五千年前這裡還是一片汪洋,一些礁島不斷被衝蝕逐漸形成了大大小小的巖洞,怪石嶙峋,從而形成了目前國內最大的海蝕遺蹟群和最大的海蝕穴。地質專家表示,這對研究廣州以及珠三角的地殼形成、珠江口古海灣的變遷提供了重要的科學依據。
文/記者楊進 通訊員劉希
日前,記者在黃閣鎮的小虎山看到這樣一個奇特景象,該山形如匍匐的小虎,山巖為紅褐色,山上無樹,少有荒草,最為稱奇的是,山腳有無數大小不均的巖洞,有的如盆碟大小,有的深達數米,洞口光滑呈弧形,奇形怪狀,一路走過,可看盡萬物,有的像嬰兒臉蛋,有的像一艘小船,有的像把利劍,看後讓人嘖嘖稱奇。記者看到,洞壁內非常粗糙,不同形狀石頭黏合在一起,掛在洞內,穩如磐石。據介紹,有些海蝕穴的石粒最大的直徑可達1米。
海蝕地貌呈西北—東南走向
據村民介紹,這些洞穴不但鬼斧神工,天然雕飾,而且還在當地留下了不少傳說,更具有神秘色彩。村民說,由於山腳這些洞穴又正好在風口上,一到秋冬,寒風颳來的時候,洞口風聲如鬼哭狼嚎的聲音,非常嚇人,小孩啼哭調皮,只要以此來警告,必不敢出聲。
記者在現場看到,黃閣鎮目前大部分為平原陸地,離附近最近的海水還有數公裡,為何在陸地也會出現這些海蝕洞穴呢?當地研究人員介紹,數萬年前,南沙黃閣一帶除了幾個露出的小島外,四周皆為汪洋大海。後來,海陸不斷變遷,約五千年前,境內丘陵地四周都是大海,海浪不斷衝擊,逐漸形成溶洞,而保留至今,是當地滄海變成桑田的歷史見證。據介紹,黃閣鎮海蝕地貌的分布呈西北—東南走向,幾乎在同一條直線上,騮崗、二崗、三崗、烏洲山、小虎山、大虎山都有分布。
據有關資料顯示,其中,在該鎮大灣村坑仔村之間,還有一個現存最大、最完整的海蝕穴,該洞穴長35米,深8米,最大高度7.5米,比新塘海蝕洞的洞長、洞寬、洞高都要大。著名地質學家黃少敏考察後,指出該洞穴不僅我國少見,而且在世界上也很罕見。
一些洞穴正面臨人為破壞
據介紹,這些獨有的地貌特徵為廣州以及珠江三角洲的地殼形成、古代海岸線的進退、珠江口古海灣的變遷、古代海平面的高低以及氣候變化、平原堆積等方面的研究,都提供了重要的科學依據。
但記者在現場看到,一些洞穴內已經被用來存放木料等物品,面臨一些人為破壞,目前該現象已經引起了當地政府的重視,正採取措施將其保護起來。
三處海蝕穴 風景各不同
小虎山海蝕遺蹟:
小虎山海蝕地貌的巖石包括了兩種巖種:紅色沙礫巖和紅色砂巖。海蝕穴最為明顯,大大小小的海蝕穴密布於山腳。
小虎山的西端,也就是小虎村的「坑仔」附近,這裡的巖石主要是紅色砂巖,砂巖的巖石比較堅硬,所以這裡形成的海蝕穴比較小。但是這裡有一較大的海蝕平臺,沿著平臺往南走50米左右,還有兩個海蝕穴,其中一個是標準的海蝕穴,穴寬10米,深5.8米,穴口高4.10米。小虎山西南的巖石主要是紅色沙礫巖,巖石比較疏鬆。這裡是黃閣鎮海蝕穴最多的一段。
大虎山海蝕遺蹟:
大虎山一年中吹西北風的時候很少,所以大虎山海蝕地貌主要分布在西南、東南和南部。在這裡,山的巖石由比較疏鬆的紅色沙礫巖組成,有深進山裡的海蝕穴。由於大虎山周圍都是珠江水環繞,這裡的海蝕地貌幾乎沒有被破壞的跡象,高大的海蝕崖,深進山體的海蝕洞,都充滿大自然的氣息。
烏洲山海蝕遺蹟:
烏洲山的海蝕地貌巖石由紅色砂巖組成,比較堅硬,所以較前面的小虎山西南的海蝕地貌從形態上有所不同。這裡形成的海蝕穴鷹嘴很圓滑,不像小虎山的鷹嘴那麼尖突。
烏洲山的東南偏東的方向有黃閣最大的海蝕崖,但這個海蝕崖已被嚴重破壞。整個海蝕崖寬60米,高40米。海蝕崖的左側僅存海蝕穴一個,寬3.7米,高3米,深5.5米。西南偏南方向有個保存較好的海蝕穴,高10米,寬6米。東南偏南的方向是一個較大的海蝕平臺,這個海蝕平臺是黃閣鎮最早的海蝕平臺,是屬於前期海蝕地貌,海蝕平臺長100米,寬10~30米。
海蝕地貌
作為一種驚心動魄的地貌景觀,必須要經歷千萬年潮至汐退、滄海桑田才能夠形成。在歲歲不止的波浪潮汐衝擊下,軟硬不一的巖石組成的海岸會形成許多奇觀:有的海岸向海一側成了陡峭的斷崖,稱海蝕崖;有的海蝕崖前面有一個相對比較平坦的沙灘,稱為海蝕灘;還有海蝕崖前面有一個相對比較平坦的石灘,稱為海蝕平臺。此外,還可以在海蝕地貌中見到不少洞穴,稱為海蝕洞、海蝕穴等等,形態種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