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沙發現國內最大海蝕遺蹟(組圖)

2020-12-06 搜狐網

  黃閣鎮大灣村與坑仔村之間的小虎山海蝕地貌讓人稱奇,當地老人正在講解這裡的地形。王燕 攝

  黃閣海蝕地貌始於五千年前,是多個自然村從滄海變桑田的歷史見證。王燕 攝

  「滄海變桑田」這一自然界奇觀在廣州可以親眼驗證啦!記者近日獲悉,在南沙區黃閣鎮發現了一種奇特地質地貌——海蝕遺蹟,五千年前這裡還是一片汪洋,一些礁島不斷被衝蝕逐漸形成了大大小小的巖洞,怪石嶙峋,從而形成了目前國內最大的海蝕遺蹟群和最大的海蝕穴。地質專家表示,這對研究廣州以及珠三角的地殼形成、珠江口古海灣的變遷提供了重要的科學依據。

  文/記者楊進 通訊員劉希

  日前,記者在黃閣鎮的小虎山看到這樣一個奇特景象,該山形如匍匐的小虎,山巖為紅褐色,山上無樹,少有荒草,最為稱奇的是,山腳有無數大小不均的巖洞,有的如盆碟大小,有的深達數米,洞口光滑呈弧形,奇形怪狀,一路走過,可看盡萬物,有的像嬰兒臉蛋,有的像一艘小船,有的像把利劍,看後讓人嘖嘖稱奇。記者看到,洞壁內非常粗糙,不同形狀石頭黏合在一起,掛在洞內,穩如磐石。據介紹,有些海蝕穴的石粒最大的直徑可達1米。

  海蝕地貌呈西北—東南走向

  據村民介紹,這些洞穴不但鬼斧神工,天然雕飾,而且還在當地留下了不少傳說,更具有神秘色彩。村民說,由於山腳這些洞穴又正好在風口上,一到秋冬,寒風颳來的時候,洞口風聲如鬼哭狼嚎的聲音,非常嚇人,小孩啼哭調皮,只要以此來警告,必不敢出聲。

  記者在現場看到,黃閣鎮目前大部分為平原陸地,離附近最近的海水還有數公裡,為何在陸地也會出現這些海蝕洞穴呢?當地研究人員介紹,數萬年前,南沙黃閣一帶除了幾個露出的小島外,四周皆為汪洋大海。後來,海陸不斷變遷,約五千年前,境內丘陵地四周都是大海,海浪不斷衝擊,逐漸形成溶洞,而保留至今,是當地滄海變成桑田的歷史見證。據介紹,黃閣鎮海蝕地貌的分布呈西北—東南走向,幾乎在同一條直線上,騮崗、二崗、三崗、烏洲山、小虎山、大虎山都有分布。

  據有關資料顯示,其中,在該鎮大灣村坑仔村之間,還有一個現存最大、最完整的海蝕穴,該洞穴長35米,深8米,最大高度7.5米,比新塘海蝕洞的洞長、洞寬、洞高都要大。著名地質學家黃少敏考察後,指出該洞穴不僅我國少見,而且在世界上也很罕見。

  一些洞穴正面臨人為破壞

  據介紹,這些獨有的地貌特徵為廣州以及珠江三角洲的地殼形成、古代海岸線的進退、珠江口古海灣的變遷、古代海平面的高低以及氣候變化、平原堆積等方面的研究,都提供了重要的科學依據。

  但記者在現場看到,一些洞穴內已經被用來存放木料等物品,面臨一些人為破壞,目前該現象已經引起了當地政府的重視,正採取措施將其保護起來。

  三處海蝕穴 風景各不同

  小虎山海蝕遺蹟:

  小虎山海蝕地貌的巖石包括了兩種巖種:紅色沙礫巖和紅色砂巖。海蝕穴最為明顯,大大小小的海蝕穴密布於山腳。

  小虎山的西端,也就是小虎村的「坑仔」附近,這裡的巖石主要是紅色砂巖,砂巖的巖石比較堅硬,所以這裡形成的海蝕穴比較小。但是這裡有一較大的海蝕平臺,沿著平臺往南走50米左右,還有兩個海蝕穴,其中一個是標準的海蝕穴,穴寬10米,深5.8米,穴口高4.10米。小虎山西南的巖石主要是紅色沙礫巖,巖石比較疏鬆。這裡是黃閣鎮海蝕穴最多的一段。

  大虎山海蝕遺蹟:

  大虎山一年中吹西北風的時候很少,所以大虎山海蝕地貌主要分布在西南、東南和南部。在這裡,山的巖石由比較疏鬆的紅色沙礫巖組成,有深進山裡的海蝕穴。由於大虎山周圍都是珠江水環繞,這裡的海蝕地貌幾乎沒有被破壞的跡象,高大的海蝕崖,深進山體的海蝕洞,都充滿大自然的氣息。

  烏洲山海蝕遺蹟:

  烏洲山的海蝕地貌巖石由紅色砂巖組成,比較堅硬,所以較前面的小虎山西南的海蝕地貌從形態上有所不同。這裡形成的海蝕穴鷹嘴很圓滑,不像小虎山的鷹嘴那麼尖突。

  烏洲山的東南偏東的方向有黃閣最大的海蝕崖,但這個海蝕崖已被嚴重破壞。整個海蝕崖寬60米,高40米。海蝕崖的左側僅存海蝕穴一個,寬3.7米,高3米,深5.5米。西南偏南方向有個保存較好的海蝕穴,高10米,寬6米。東南偏南的方向是一個較大的海蝕平臺,這個海蝕平臺是黃閣鎮最早的海蝕平臺,是屬於前期海蝕地貌,海蝕平臺長100米,寬10~30米。

  海蝕地貌

  作為一種驚心動魄的地貌景觀,必須要經歷千萬年潮至汐退、滄海桑田才能夠形成。在歲歲不止的波浪潮汐衝擊下,軟硬不一的巖石組成的海岸會形成許多奇觀:有的海岸向海一側成了陡峭的斷崖,稱海蝕崖;有的海蝕崖前面有一個相對比較平坦的沙灘,稱為海蝕灘;還有海蝕崖前面有一個相對比較平坦的石灘,稱為海蝕平臺。此外,還可以在海蝕地貌中見到不少洞穴,稱為海蝕洞、海蝕穴等等,形態種種。

相關焦點

  • 廣州「世界級」海蝕遺蹟將向公眾開放
    原標題:廣州「世界級」海蝕遺蹟將向公眾開放      日前,正值中山大學教授吳尚時發現廣州七星崗古海岸遺址八十周年紀念,廣州七星崗古海岸遺址科學公園一期工程正式建成、準備對外開放,來自全國各地的近百名專家、學者齊聚七星崗下,舉行「廣州七星崗古海岸遺址發現八十周年紀念大會」並進行現場考察及吳尚時教授塑像揭幕儀式
  • 山東青島海岸發現火山海蝕地貌[組圖]
    2015年9月13日,山東青島西海岸新區連三島海岸拍攝的火山和海蝕海岸地貌。 中國網圖片庫 俞方平/攝    9月13日,攝影師在山東青島西海岸新區連三島海岸採訪時發現一段由火山爆發巖漿噴發流入大海時的遺蹟,經過百萬年的海水侵蝕,形成了獨特的火山海蝕海岸。
  • 洞頭海島地質公園通過評審 將現省內最大海蝕海積地貌
    觀音訓獅海蝕柱大竹峙島海蝕溝洞頭地質遺蹟資源豐富,保存著省內規模最大、最為完整的海蝕海積地貌景觀。洞頭海島地質公園項目由洞頭園區和鹿西園區組成,公園總面積為67.47平方公裡,園內地質遺蹟涵蓋典型基性巖體(剖面)、典型酸性巖體(剖面)、花崗巖地貌景觀、火山巖地貌景觀、海蝕地貌景觀和海積地貌景觀等兩大類6亞類,共計30餘處。
  • 關於海蝕與海蝕崖 全球最美的十個海蝕崖
    關於海蝕與海蝕崖海蝕,為海水對於海岸線陸地的侵蝕,所形成的一種作用。一般常見的如:海崖、海蝕凹璧、波蝕棚、海蝕洞、海蝕門、海蝕柱,如遇地形抬升還會形成海階等海岸地形。海蝕崖(sea cliff)又稱浪蝕崖(wave cut cliff)。海蝕崖基巖海岸受海蝕及重力崩落作用,常沿斷層節理或層理面形成陡壁懸崖。在海蝕崖與高潮海面接觸處,常有海蝕穴形成,海蝕穴逐漸擴大後,上部的巖石失去支撐而垮塌形成陡崖,稱為海蝕崖。今天,與大家一起領略全球最美的十個海蝕崖。
  • 廣東首個海蝕遺址地質公園落戶黃圃
    黃圃宣供圖   8日記者從中山市國土資源局官方網站獲悉,黃圃海蝕遺址被省國土廳授予省級地質公園資格,這標誌著廣東首個海蝕遺址地質公園將落戶中山黃圃。據了解,黃圃鎮現存的海蝕遺址,是廣東目前發現的保存最完整最大的海蝕遺址之一。
  • 獨特濱海地貌 深圳'驢友'聖地擬申報國家地質公園(組圖)
    也許聽到這個消息,部分市民會有這樣的疑問,據深圳地質專家介紹,七娘山是一個典型的火山巖噴發地,距今約9700萬年至1.54億年之間,由一次重大的地質歷史事件「燕山運動」形成,這個條件符合國家地質公園的標準:具有國際或國內典型的地質景觀或現象。
  • 泉州調查海蝕地貌景觀 發掘「跨越萬年的美」
    近日,記者從福建省閩東南地質大隊了解到,地質大隊專家在泉州海岸帶調查中,發現了數處風景獨特的海蝕地貌景觀。這是我市首次對海蝕景觀進行全面、專業調查,該發現對於泉州本土地質研究及未來的濱海生態旅遊開發,具有十分重要的價值和意義。
  • 平潭石牌洋:全國最大的花崗巖海蝕柱,球狀海蝕螺旋成謎
    在福建平潭島西北看澳村西側500多米的海面,遠遠望去有一個圓盤狀的大礁石,託著一高一低的兩塊碑形海蝕柱。整個礁石象一艘大船,兩塊巨石象兩面鼓起的雙帆,似乎正在乘風破浪前行。據說,這是一對全國最大的海蝕柱,由勻質粗粒白色花崗巖構成,柱體主要受兩組垂向節理和一組弧形水平節理控制,在漫長的地質歷史中沿節理發生了強烈的球柱狀海蝕、風化,風化殼層層剝落,現在的兩石柱是風化剝離出來的新鮮核心部分。我們從看澳村岸邊坐渡船,十幾分鐘就到達礁石上,礁石底部是一組平坦完整的巖石,人們通過簡易碼頭登上了這個好似漂流在海上的方舟。
  • 泉州全面調查海蝕地貌景觀 發掘跨越萬年的美
    近日,記者從福建省閩東南地質大隊了解到,地質大隊專家在泉州海岸帶調查中,發現了數處風景獨特的海蝕地貌景觀。這是泉州市首次對海蝕景觀進行全面、專業調查,該發現對於泉州本土地質研究及未來的濱海生態旅遊開發,具有十分重要的價值和意義。
  • 攀登「破碎堡壘」海蝕柱
    Mayo)的唐派屈克角(Downpatrick Head)佇立著一座名為Dún Briste的海蝕柱,愛爾蘭語的意思是「破碎堡壘」,它與周圍的巖層形成於3億5000萬年前,當時的海水溫度高且海岸線距離更遠。至於這座巖柱是什麼時候形成的,普遍的說法是,1393年從大陸通往巖柱的拱橋在惡略的海況下坍塌了,從而形成了現在的巖柱。
  • 全球最美的10個海蝕崖
    盤點 全球最美的10個海蝕崖 關於海蝕崖 海蝕崖(sea cliff)又稱浪蝕崖(wave cut cliff)。海蝕崖基巖海岸受海蝕及重力崩落作用,常沿斷層節理或層理面形成陡壁懸崖。
  • 海蝕奇觀!
    新會業餘地質愛好者發現臺山天然巖畫  本報江門訊 記者饒新一、通訊員潘炳炎攝影報導:沒有任何能工巧匠的雕琢,更沒有名人名師的點綴,在海邊一片亂石花崗巖上,凸起一幅幅渾然天成仿似原始人生殖、太陽圖騰又似自然界動物的天然巖畫。
  • 海蝕奇觀 團山尋龍 ——遼寧團山國家級海洋公園海蝕地貌成因
    它屹立於「海」與「陸」的交界處,宏偉大氣,變化萬千,仿若神之造物在人間留下的驚鴻一筆,它便是位於遼寧省營口市北海經濟開發區境內的遼寧團山國家級海洋公園海蝕地貌地質奇觀。團山海洋公園海蝕地貌區,全長2.2公裡,呈南北走向,是由早元古界變質巖系歷經18億年內、外海洋地質應力共同作用而成。
  • 世界最大藍星寶石被發現盤點全球十大最美寶石(組圖)
    原標題:世界最大藍星寶石被發現 盤點全球十大最美寶石(組圖)紫晶洞原標題:世界最大藍星寶石被發現 盤點全球十大最美寶石(組圖)玫瑰石英原標題:世界最大藍星寶石被發現 盤點全球十大最美寶石(組圖)螢石原標題:世界最大藍星寶石被發現 盤點全球十大最美寶石(組圖)緬甸電氣石原標題:
  • 揭開世界級遺蹟面紗,七星崗古海岸遺址公園免費開放
    在廣州海珠區石榴崗路,有一處低調的「國寶級」遺蹟珍寶——七星崗古海岸遺址,這是目前世界上已知的深入大陸最遠(達100公裡)的古海岸遺址,是廣州歷經滄海桑田的見證,在1963年被定為廣州市第一批文物保護單位。近年又被認定為海蝕崖地貌地質遺蹟,受最高級別的國家一級保護。
  • 圖集|觀海蝕遺址,品非遺美食,中山黃圃文明旅遊親子公益行開啟
    8月29日,中山市黃圃鎮文明旅遊親子公益行在黃圃省級地質公園(海蝕遺址景區)開啟。據悉,這是「文明旅遊,為中國加分——全域旅遊在行動」2020年中山市促進文明旅遊系列活動之一。文明旅遊親子公益行在黃圃海蝕遺址公園舉行。
  • 遼寧團山國家級海洋公園海蝕地貌成因
    當陸地與海面發生相對升降變化時,這裡的古海岸地貌遺蹟就處於海面的不同高度,便可見到七種地貌類型,分別為:海濱階地、海積平原、海蝕臺、海蝕崖、海蝕柱、海蝕穴、海蝕拱橋。這些地貌歷經漫長的歲月,受地質應力精雕細琢,造型奇特、宏偉大氣,不禁讓人驚嘆大自然神奇之力,可謂神工鬼斧,遠超人力所及,如同神來之筆。
  • 中山黃圃海蝕遺址
    它不僅是廣東沿海迄今為止所發現規模最大的海蝕遺址,而且是廣東為數不多的保存完整的海蝕遺址之一,屬5000年前地殼變化而形成的古海地貌,屬白堊紀紅砂巖礫石地質,其海蝕洞、海蝕崖、海蝕平臺等在珠江三角洲現存海蝕遺址中,是最完整的地質標本,有著非常獨特的科學價值和美學價值。黃圃海蝕遺址揭開了黃圃作為廣東四大古海鎮之一,幾千年滄海桑田的神秘面紗。
  • 中山黃圃鎮海蝕遺址成省級地質公園
    原標題:黃圃鎮海蝕遺址 成省級地質公園   中山高帽黃圃鎮一塊隆起的砂巖地成為「香餑餑」,被專家譽為廣東最完整的地質標本。9日,記者從中山市國土資源局官方網站獲悉,該地塊所處的黃圃海蝕遺址被省國土廳授予省級地質公園資格,這標誌著廣東首個海蝕遺址地質公園將落戶中山黃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