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嫦娥四號探測數據揭示古老月殼的礦物組成
據微信公眾號「中國探月工程」5月9日消息,國際地學領域專業期刊《地質》5月初發表論文,發表了題為《嫦娥四號發現月球背面南極-艾特肯盆地多種巖石類型》的學術論文 ,英文名稱《Diverse rock types detected in the lunar South Pole–Aitken
-
嫦娥四號揭秘深處古老月殼:發現多種巖石-嫦娥四號,月球,月殼,巖石...
國際地學領域專業期刊《地質》5月初發表了一篇題為《嫦娥四號發現月球背面南極-艾特肯盆地多種巖石類型》的學術論文 ,報導了我國嫦娥四號探測器在月球背面南極-艾特肯盆地馮·卡門撞擊坑中的著陸巡視區發現的斜長巖、蘇長巖等多種巖石類型,進一步揭示了古老深部月殼的成分特徵。
-
嫦娥四號揭秘深處古老月殼:發現多種巖石
國際地學領域專業期刊《地質》5月初發表了一篇題為《嫦娥四號發現月球背面南極-艾特肯盆地多種巖石類型》的學術論文 ,報導了我國嫦娥四號探測器在月球背面南極-艾特肯盆地馮·卡門撞擊坑中的著陸巡視區發現的斜長巖、蘇長巖等多種巖石類型,進一步揭示了古老深部月殼的成分特徵。
-
嫦娥四號助人類首次獲得月表巖石可見光——近紅外反射光譜
嫦娥四號探測數據揭示古老月殼的礦物組成解放軍報訊 宋星光、記者安普忠報導:5月初,國際地學領域專業期刊《地質》發表學術論文,報導了我國嫦娥四號探測器在月球背面著陸巡視區發現的斜長巖、蘇長巖等多種巖石類型,進一步揭示了古老月殼深處的成分特徵。
-
嫦娥四號研究成果揭示南極-艾特肯盆地底部物質成因
嫦娥四號探測器於2019年1月3日在月球背面最古老且最大的南極-艾特肯盆地內的馮·卡門撞擊坑底部成功著陸。科學界目前認為,艾特肯盆地是39億年前撞擊形成的。馮·卡門撞擊坑內地形相對平坦,坑底被玄武巖填充,其物質成分和地質年代具有代表性,對研究月球和太陽系的早期歷史具有重要價值。
-
月球背面物質組成是什麼?嫦娥四號:富含橄欖石
(資料圖,來源:國家航天局)5月15日,《自然》雜誌發布了月球探測的一項重大發現。中科院國家天文臺李春來領導的團隊利用嫦娥四號就位光譜探測數據,證明了月球背面南極——艾特肯盆地(SPA)存在以橄欖石和低鈣輝石為主的深部物質,為月幔物質組成提供了直接證據,這將為完善月球形成與演化模型提供支撐。今年1月3日,嫦娥四號在月球背面馮·卡門坑內著陸。
-
嫦娥四號傳回數據,我國揭開了古老月球的成分特徵,為全球首次
就在近日,國際地學領域專業期刊《地質》上刊發了一篇名為《嫦娥四號發現月球背面南極—艾特肯盆地多種巖石類型》的文章。這篇學術論文中,我國科學家揭開了月球南極神秘面紗,發現在月球背面南極—艾特肯盆地馮·卡門撞擊坑中存在斜長巖、蘇長巖等多種巖石類型,解釋了古老月球的成分特徵,這一發現為全球首次,創造了人類探索月球的新歷史。
-
嫦娥四號又立功了,傳回的數據研究結果出爐,揭示最大撞擊坑秘密
嫦娥四號在11月10號的時候結束了月夜休眠,在光照的自主喚醒下迎來了其第24個月晝而在此,之前的嫦娥四號,在月球上的工作時間已經達到了677個地球日。嫦娥四號也順利地將重要的圖像和數據傳了回來,這些研究數據也揭示了月球上最大撞擊坑背後所蘊藏著的密碼。
-
嫦娥四號和玉兔二號迎來第24個月晝:月球最大撞擊坑被解密
嫦娥四號探測器作為世界首個在月球背面軟著陸巡視探測的太空飛行器,其主要任務是著陸月球表面,繼續更深層次更加全面地科學探測月球地質、資源等方面的信息。而其也不負所望,正在不斷刷新著紀錄。
-
嫦娥四號為什麼去月球背面探測?總設計師回應
中新網1月14日電 嫦娥四號任務探測器總設計師孫澤洲14日表示,此次嫦娥四號去月球背面探測,以及未來可能的月球極區的到達,代表著我們在月球上可以獲得更多原來沒有精細獲得的數據,也便於我們更好地了解月球。
-
嫦娥四號、玉兔二號進入第十八月夜 科學成果揭示月背著陸區月壤成分
在第十八月晝期間,「玉兔二號」月球車為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讓路,配合「天問一號」任務地面深空測控站的適應性改造,「玉兔二號」月球車搭載的科學載荷並未開機,原地待命。在通信能力受限的情況下,嫦娥四號著陸器上僅有月表中子與輻射劑量探測儀開機進行了常規探測。
-
嫦娥四號迎來第24月晝,研究成果揭示南極-艾特肯盆地底部物質成因
在遙遠的月球背面,嫦娥四號著陸器和「玉兔二號」月球車分別於11月10日3時12分和11月9日10時17分結束月夜休眠,受光照自主喚醒,迎來第24月晝。截至目前,嫦娥四號已順利工作677個地球日。嫦娥四號巡視路徑圖基於探測點全景相機拼接影像、DOM影像等數據情況,「玉兔二號
-
嫦娥四號完成第24月晝工作,嫦娥五號即將踏上奔月之旅
嫦娥四號著陸器和「玉兔二號」月球車分別於11月22日12時和3時10分完成第24月晝工作,進入月夜休眠。截至今天,嫦娥四號已在月球背面工作690個地球日,累積行駛裡程589.6米。「玉兔二號」月球車上搭載的紅外成像光譜儀獲取了巡視探測路線上的月壤和月巖的光譜學和礦物學特徵,為揭示著陸區物質成分尤其是月球最大的撞擊盆地-南極-艾特肯盆地所蘊含的月球深部物質組成提供了重要支撐。科學成果發表在《Remote Sensing》國際期刊。
-
嫦娥四號完成第 24 月晝工作,嫦娥五號即將踏上奔月之旅
IT之家11月23日消息 據中國探月工程發布,嫦娥四號著陸器和 「玉兔二號」月球車分別於 11 月 22 日 12 時和 3 時 10 分完成第 24 月晝工作,進入月夜休眠。截至今天,嫦娥四號已在月球背面工作 690 個地球日,累積行駛裡程 589.6 米。
-
嫦娥四號迎第24月晝,研究成果揭示南極-艾特肯盆地底部物質成因
微信公眾號「中國探月工程」11月10日消息,在遙遠的月球背面,嫦娥四號著陸器和「玉兔二號」月球車分別於11月10日3時12分和11月9日10時17分結束月夜休眠,受光照自主喚醒,迎來第24月晝。嫦娥四號巡視路徑圖基於探測點全景相機拼接影像、DOM影像等數據情況,「
-
嫦娥四號找出了答案
不久後,隨著溫度逐漸下降,月殼與月幔的分層開始出現:較輕的斜長石等礦物上浮,形成月殼;而更重的橄欖石、輝石等下沉形成月幔。這個故事雖然看似合理,但終究只是理論。要驗證這一假說、掌握更精確的月球礦物構成,就必須對月球進行直接的採樣與測量。
-
嫦娥四號在月600天 這四方面科研成果豐碩
記者今天從國家航天局探月與航天工程中心獲悉,嫦娥四號著陸器和「玉兔二號」月球車在月球背面已經共完成21個月晝工作期的科學探索,在月球表面工作時長突破利用「玉兔二號」月球車搭載的可見和近紅外光譜儀、全景相機及測月雷達等數據,對著陸區光譜、石塊分布、淺層結構等進行分析,獲得著陸區形貌,物質礦物組成、來源及特性等科學結論。
-
紅外成像光譜儀為嫦娥四號探測與研究保駕護航—新聞—科學網
(來源:中科院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 「嫦娥四號探測器擬著陸於月球背面的艾特肯盆地,在多臺科學有效載荷中,紅外成像光譜儀是唯一一臺服務於月球礦物組成探測與研究的科學儀器,將獲取毫米級空間解析度的月壤高光譜圖像及紅外光譜數據。」
-
嫦娥四號在月600天,這四方面科研成果豐碩
利用「玉兔二號」月球車搭載的可見和近紅外光譜儀、全景相機及測月雷達等數據,對著陸區光譜、石塊分布、淺層結構等進行分析,獲得著陸區形貌,物質礦物組成、來源及特性等科學結論。首次通過原位探測直接得到月球深部物質組成,揭示月球背面特別是南極艾特肯盆地複雜的撞擊歷史,對月壤的形成與演化模型提供關鍵證據,為日後南極著陸和巡視探測選址等提供重要參考。二是開展月球背面巡視區月表淺層結構研究。
-
嫦娥四號有重大發現,人類首次!地質學家:或顛覆既有認知
在中國人的思維中,嫦娥和玉兔住在月亮上面,雖然是神話傳說,但是也從側面說明了中國古人對月球的探索和寄託。2007年,發射了嫦娥一號繞月人造衛星,實現了第一次重大突破,2013年,發射了玉兔號月球探測器,並成功登陸月球,再次實現重大突破。事實上,嫦娥系列衛星一共經歷了四代,2018年,嫦娥四號計劃啟動,探月與航天工程中心宣布嫦娥四號任務計劃於2018年執行兩次發射,上半年發射嫦娥四號中繼星,下半年發射嫦娥四號探測器。至此,中國探月工程又邁出了實質性的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