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地學領域專業期刊《地質》5月初發表了一篇題為《嫦娥四號發現月球背面南極-艾特肯盆地多種巖石類型》的學術論文 ,報導了我國嫦娥四號探測器在月球背面南極-艾特肯盆地馮·卡門撞擊坑中的著陸巡視區發現的斜長巖、蘇長巖等多種巖石類型,進一步揭示了古老深部月殼的成分特徵。
嫦娥四號著陸月球背面已經一年多,其攜帶的紅外光譜儀、降落相機、地形地貌相機、全景相機等科學載荷發現了著陸巡視區內多種巖石類型,包括蘇長斜長巖、蘇長巖、輝長巖等。
據介紹,這一成果由中科院比較行星學卓越創新中心及類地行星先導專項骨幹成員黃俊副教授、肖龍教授、肖智勇副教授與美國普渡大學、夏威夷大學、中科院上海技術物理所、中科院西安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中科院光電技術研究所、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第五研究院)北京空間機電研究所、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等國內外合作者共同完成。
在此之前,月兔二號月球車還發現了一堆碎石塊,並對其中的一塊巖石(「奇緣」)進行了光譜探測。這是人類首次獲得月表巖石的可見光-近紅外反射光譜。
科研人員對其進0行了詳細的光譜分析,並與美國阿波羅樣品光譜特徵進行了比較,發現其是由主要礦物斜長石和輝石、次要礦物橄欖石(含量小於4%)組成的蘇長巖。
該結果對月球地質學的研究具有重要意義。
玉兔二號巡視器全景相機對嫦娥四號著陸器成像
嫦娥四號著陸器地形地貌相機環拍全景圖(圓柱投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