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新生命2項研究入選省級科技項目 力圖為治療神經系統疾病提供...

2021-01-08 成都頻道

四川新聞網成都3月5日訊(謝俊 記者 漆奇) 近日,四川省科學技術廳公示了2020年第一批省級科技計劃項目,經四川省科學技術廳推薦,由四川大學華西第二醫院牽頭,四川新生命幹細胞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參與,雙方聯合申報的「人母乳幹細胞(hBSCs)移植治療新生鼠腦白質損傷有效性和安全性研究」(申報編號:20YYJC3691)和「人臍帶源間充質幹細胞 (hUC-MSCs)及人臍血單個核細胞(hCB-MNCs)移植對缺氧缺血性腦損傷(HIBD)新生大鼠免疫調節的影響」(申報編號:20ZDYF3014)分別入選四川省省級科技計劃項目「應用基礎研究計劃」和「重點研發計劃」,將獲得省級財政科技計劃項目專項資金資助。

隨著輔助生殖和新生兒生命支持技術的發展,早產兒出生率和存活率顯著提高,但早產兒腦白質損傷(PWMI)成為導致腦癱、視聽功能異常、認知障礙等小兒神經系統後遺症的主要病因之一,至今尚無有效藥物或療法,而幹細胞移植以其獨特的優勢為PWMI的治療帶來了希望。

據四川新生命國家地方聯合工程實驗室項目負責人、高級研究員楊超博士介紹,人母乳幹細胞是近年來報導的一種新的幹細胞來源,在再生醫學領域具有良好的研究潛力。有研究表明,母乳中10%-15%的細胞呈幹細胞樣,並且具有多能幹細胞特性,在培養後可表達間充質樣和胚胎源性幹細胞標記物,經分化後可形成各胚層的細胞類型,如神經元、肺、肌肉、骨等,可以作為一種新型的細胞替代療法用於治療神經系統疾病。

「此次申報的『人母乳幹細胞移植治療新生鼠腦白質損傷有效性和安全性研究』項目擬從母乳中培養出母乳幹細胞,並將母乳細胞移植到HIBD新生大鼠,探討hBSCs移植治療大鼠PWMI模型後少突膠質細胞、神經元細胞、神經膠質細胞的變化及神經行為學改善的研究,為臨床治療PWMI提供客觀實驗依據。」楊超博士表示。

「hUC-MSCs及hCB-MNCs項目是通過觀察臍帶間充質幹細胞(hUC-MSCs)和臍帶血來源的單個核細胞(hCB-MNCs)移植入HIBD新生大鼠後,對免疫細胞及免疫因子的影響,探討它們對HIBD新生大鼠免疫的影響,以進一步了解並比較兩種細胞移植對免疫系統的調節作用及免疫機制,為臨床HIE的治療提供實驗依據和指導意義。」楊超說。

間充質幹細胞(MSCs)是一種來源豐富,免疫源性低的幹細胞,與成人組織來源的MSCs相比,來源於胎兒附屬物如臍帶、胎盤的MSCs具有無倫理顧慮、無侵襲性、感染風險低、年齡相關性突變率低等不可忽視的優勢,具有更高的增殖潛能和顯著的免疫調節特性;臍帶血來源的單個核細胞(hCB-MNCs)是從臍帶血裡面提取的單個核細胞。公司在與四川大學華西第二醫院前期合作動物模型研究發現,hUC-MSCs及hCB-MNCs均可抑制缺氧缺血導致的紋狀體區的神經細胞凋亡和腦組織病理損害,降低了活化星形膠質細胞的數量,減少膠質瘢痕,促進缺氧缺血性腦損傷(HIBD)新生大鼠遠期學習和記憶能力的恢復。

作為國內西部地區起步較早,具有一定規模的幹細胞技術服務高新技術企業,四川新生命幹細胞股份有限公司擁有成體幹細胞開發應用國家(地方)聯合工程實驗室、四川省幹細胞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四川省企業技術中心、四川省成體幹細胞開發應用工程實驗室、四川省專家創新工作站等多個精良的科研創新平臺。公司目前已與中國醫學科學院輸血研究所、軍事醫學科學院以及陸軍總醫院附屬八一腦科醫院、四川大學華西醫院、四川大學華西第二醫院、四川大學華西口腔醫院、四川省人民醫院、西部戰區總醫院等幹細胞科研和醫療機構建立了緊密的產學研合作關係,在幹細胞關鍵技術研究和幹細胞治療重大疑難疾病研究方面取得了重要突破。

相關焦點

  • 為治療神經系統疾病提供依據 新生命2項研究入選省級科技項目
    近日,四川省科學技術廳公示了2020年第一批省級科技計劃項目,經四川省科學技術廳推薦,由四川大學華西第二醫院牽頭,四川新生命幹細胞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參與,雙方聯合申報的「人母乳幹細胞(hBSCs)移植治療新生鼠腦白質損傷有效性和安全性研究」(申報編號:20YYJC3691)和「人臍帶源間充質幹細胞 (hUC-MSCs)及人臍血單個核細胞
  • 四川新生命兩項研究獲立項 將為治療神經系統疾病提供依據
    四川在線記者 石小宏近日,四川省科學技術廳公示了2020年第一批省級科技計劃項目,經四川省科學技術廳推薦,由四川大學華西第二醫院牽頭,四川新生命幹細胞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參與,雙方聯合申報的「人母乳幹細胞(hBSCs
  • 四川新生命幹細胞公司兩項研究入選省級科技項目
    ,經四川省科學技術廳推薦,由四川大學華西第二醫院牽頭,四川新生命幹細胞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參與,雙方聯合申報的「人母乳幹細胞(hBSCs)移植治療新生鼠腦白質損傷有效性和安全性研究」(申報編號:20YYJC3691)和「人臍帶源間充質幹細胞 (hUC-MSCs)及人臍血單個核細胞(hCB-MNCs)移植對缺氧缺血性腦損傷(HIBD)新生大鼠免疫調節的影響」(申報編號:20ZDYF3014)分別入選四川省省級科技計劃項目
  • 新研究助力神經系統疾病治療—新聞—科學網
  • 幹細胞治療神經系統疾病?未來可期!
    幹細胞由於具有自我更新和分化形成各種組織細胞的特性,在細胞替代治療和組織器官修復等方面具有巨大的應用潛能,為人類所面臨的重大健康挑戰提供了新的解決策略,近年來已成為新醫學革命的核心之一。近日,由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仁濟醫院神經內科牽頭申報的2020年度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幹細胞及轉化研究」重點專項正式獲批,獲批項目名稱為「人臍帶間充質幹細胞治療視神經脊髓炎譜系疾病的臨床研究」。
  • 幹細胞潛力無限,是治療神經系統疾病最有希望的療法
    目前,許多神經系統疾病難以治癒。難治性神經系統疾病患者常常遭受癱瘓、喪失社交功能、生活困難等折磨,給社會和家庭帶來沉重的負擔。促進神經功能恢復和延緩疾病進展是難治性神經疾病的主要治療目標。近年來,幹細胞已經成為難治性神經系統疾病的治療策略之一。
  • 河北省人民醫院入選臨床醫學研究中心
    近日,河北省科技廳、省衛健委發布通知,決定對河北省首批5家省級臨床醫學研究中心予以備案,河北省人民醫院入選首批5家省級臨床醫學研究中心。,圍繞河北省疾病防治需求和臨床醫學研究存在的問題,整合集成臨床醫學研究資源和創新力量,開展規範化臨床研究,推進臨床工作科研化,促進醫學科技成果普及普惠,為河北省醫學科技發展和健康河北建設提供科技支撐。
  • 江門市婦幼保健院被列入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為遺傳病基因檢測...
    ,也是江門市博士後創新實踐基地唯一入選的單位。據悉,為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落實《廣東省科學技術廳關於強化科技攻關實施科技惠企行動支撐疫情防控的若干措施》(粵科高字〔2020〕39號),根據《廣東省科學技術廳關於組織申報2019年廣東省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的通知》要求和有關企業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發揮的作用,經專家評審和網上公示,我市共有53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被評為2019年度廣東省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 抑鬱,自閉等神經系統疾病治療新出路
    腸道菌群不僅影響消化吸收,還影響神經系統。近年來,科學家們研究發現,腸道細菌可能在神經發育,焦慮和抑鬱症的誘發過程中,甚至很多中樞神經系統疾病中,都起著重要的作用。 腸道菌群究竟是什麼 首先,我們了解下腸道菌群。
  • 張令強:泛素化研究將為藥物研發和疾病治療提供更多靶標
    本次生物谷有幸邀請了國內泛素化研究領域的專家張令強教授接受我們的專訪,張教授的主要方向為泛素化、類泛素化與腫瘤、骨質疏鬆症的發生機理與治療研究,並將出席6月4日的"2015蛋白質修飾與降解論壇"。以下為本次採訪的文稿。
  • 神經系統疾病生物療法研究進展
    受限於對中樞神經系統功能的認知,發展新的治療策略對抗神經系統疾病仍是巨大挑戰。然而,廣泛的研究提高了我們對神經疾病發病機制的認識,為一些成功的治療幹預鋪平了道路。儘管取得了這些進展,但仍迫切需要開發能夠治療疾病或提高目前使用的CNS藥物療效的治療藥物。為此,生物藥被視為極具前景的藥物。
  • 揭示新奧秘 提供新思路 2020年度中國生命科學十大進展公布
    新冠病毒究竟長什麼模樣?人的器官怎麼衰老?13日,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生命科學學會聯合體公布了2020年度「中國生命科學十大進展」評選結果,8個知識創新類和2個技術創新類項目成果入選,這些成果解答了這些生命科學的難題。 據了解,本年度的獲獎項目中,非院士主導項目所佔比例較往年大,聯合體認為這體現了我國生命科學研究領域後備力量強大。
  • 幹細胞治療精神疾病的研究進展
    隨著神經系統精神疾病的發病率逐年增長,中國已有1.73億成年人患有精神疾病,其中4300萬被登記為嚴重心理健康問題。基於現有的我國人口總數,大約平均每8個人就有1人有精神疾病的問題。 現行列為嚴重精神障礙的疾病有:精神分裂症、偏執性精神病、分裂情感性障礙、雙相情感障礙、癲癇所致精神障礙和精神發育遲滯伴發精神障礙等。
  • 第十四屆「藥明康德生命化學研究獎」在「雲端」揭曉
    截至目前,共有245位優秀科研工作者獲獎,其中有21位獲獎者先後入選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院士。獲獎者們在生命科學領域實現了基礎研究的前沿突破,推動了科技創新的成果轉化。在今年的獲獎者中: 楊海濤研究員在新冠肺炎爆發的2月,率先在國際上解析了新冠病毒蛋白質 -- 主蛋白酶的高解析度三維空間結構以及主蛋白酶抑制劑複合物結構,為抗新冠病毒抑制劑設計和開發奠定了基礎; 樊春海教授發展了圖案化精確組裝DNA分子的新方法,在國際上率先提出「框架核酸」概念並實現了活細胞和活體生物學過程的調控,為核酸分子向活細胞內遞送的難題提供了解決方案
  • 北大3項成果入選2017中國科學十大進展
    編者按:2018年2月27日,2017年中國科學十大進展遴選結果發布,北京大學共有3個項目入選,分別是:藥學院周德敏教授和張禮和院士研究組的「將病毒直接轉化為活疫苗及治療性藥物」,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馬丁研究員團隊與中科院山西煤化所和大連理工大學合作完成的「實現氫氣的低溫製備和存儲」,分子醫學研究所和信息科學技術學院等單位聯合組成的程和平院士研究組的
  • 生物計算平臺破殼而出,百度為生命科技發展提供新動能
    將利用前沿算法、智能傳感器、智能晶片、微納機器人等AI能力解決生命科學問題,這將是中國首家生物計算平臺公司,為生命科技發展提供新動能,用生物計算技術驅動生命科學發展,對人類健康意義重大。「百圖生科」探索AI新賽道,成國內首家生物計算平臺公司據官網介紹:百圖生科由百度創始人李彥宏牽頭髮起,並出任新公司董事長,BV百度風投劉維作為聯合創始人,擔任CEO一職。
  • 化學生物學打開神經系統疾病新認知的大門
    神經系統中突出的化學物質是單胺多巴胺和5-羥色胺。它們通常和幸福感相關,但是由於兩種分子在神經系統和其他組織中都執行非常複雜和多樣的生理功能,因此這種看法具有誤導性。來自丹麥哥本哈根大學的Dennis Özcelik團隊認為,合成和化學生物學的出現為研究迄今為止尚無法解決的生物學問題和現象開闢了令人興奮的新途徑。
  • 「武昌魚」入選省級非遺名錄
    昨日獲悉,我省公布第四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我市「武昌魚製作技藝」等16個項目入選,至此我市省級項目已達50項。  武昌魚學名團頭魴,最早得名與三國東吳故都的古武昌有關,當時就有「寧飲建業水,不食武昌魚」的民謠,此後王安石、蘇軾、岑參、毛澤東等歷代名人都寫過吟詠武昌魚的詩詞。
  • 中國科大附一院陳炯教授入選美國外科醫師學院會員
    陳炯教授在門診為患者診治陳炯教授在門診為患者診治陳炯教授在普通外科專業有很深的造詣和研究,能熟練地解決普外科專業疑難複雜疾病的診斷與處理以及重大技術問題,尤其擅長複雜的膽道、胰腺疾病的診斷與治療以及老年外科疾病的診斷與治療
  • 中國科大6項研究成果入選中科院「率先行動」計劃
    近日,中科院圍繞「三個面向」凝練總結出59項「率先行動」計劃第一階段重大科技成果及標誌性進展。我校負責的光量子計算、大尺度光量子信息處理和亞納米分辨的單分子光譜成像等研究成果以及參與的空間科學前沿探索與月球探測、暗物質粒子探測衛星和科學研究進展等5項成果入選「面向世界科技前沿」成果進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