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在線記者 石小宏
近日,四川省科學技術廳公示了2020年第一批省級科技計劃項目,經四川省科學技術廳推薦,由四川大學華西第二醫院牽頭,四川新生命幹細胞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參與,雙方聯合申報的「人母乳幹細胞(hBSCs)移植治療新生鼠腦白質損傷有效性和安全性研究」和「人臍帶源間充質幹細胞 及人臍血單個核細胞移植對缺氧缺血性腦損傷(HIBD)新生大鼠免疫調節的影響」,分別入選四川省省級科技計劃項目「應用基礎研究計劃」和「重點研發計劃」,將獲得省級財政科技計劃項目專項資金資助。
隨著輔助生殖和新生兒生命支持技術的發展,早產兒出生率和存活率顯著提高,但早產兒腦白質損傷(PWMI)成為導致腦癱、視聽功能異常、認知障礙等小兒神經系統後遺症的主要病因之一,至今尚無有效藥物或療法,而幹細胞移植以其獨特的優勢為PWMI的治療帶來了希望。
據四川新生命國家地方聯合工程實驗室項目負責人,高級研究員楊超博士介紹,人母乳幹細胞是近年來報導的一種新的幹細胞來源,在再生醫學領域具有良好的研究潛力。有研究表明,母乳中10%—15%的細胞呈幹細胞樣,並且具有多能幹細胞特性,在培養後可表達間充質樣和胚胎源性幹細胞標記物,經分化後可形成各胚層的細胞類型,如神經元、肺、肌肉、骨等,可以作為一種新型的細胞替代療法用於治療神經系統疾病。
「此次申報的「人母乳幹細胞移植治療新生鼠腦白質損傷有效性和安全性研究」項目擬從母乳中培養出母乳幹細胞,並將母乳細胞移植到HIBD新生大鼠,探討移植治療大鼠少突膠質細胞、神經元細胞、神經膠質細胞的變化及神經行為學改善的研究,為臨床治療PWMI提供客觀實驗依據。」楊超博士表示。
"兩個項目是通過觀察臍帶間充質幹細胞和臍帶血來源的單個核細胞移植入HIBD新生大鼠後,對免疫細胞及免疫因子的影響,探討它們對HIBD新生大鼠免疫的影響,以進一步了解並比較兩種細胞移植對免疫系統的調節作用及免疫機制,為臨床HIE的治療提供實驗依據和指導意義。」楊超說。
間充質幹細胞(MSCs)是一種來源豐富,免疫源性低的幹細胞,與成人組織來源的MSCs相比,來源於胎兒附屬物如臍帶、胎盤的MSCs具有無倫理顧慮、無侵襲性、感染風險低、年齡相關性突變率低等不可忽視的優勢,具有更高的增殖潛能和顯著的免疫調節特性;臍帶血來源的單個核細胞是從臍帶血裡面提取的單個核細胞。公司在與四川大學華西第二醫院前期合作動物模型研究發現,兩項均可抑制缺氧缺血導致的紋狀體區的神經細胞凋亡和腦組織病理損害,降低了活化星形膠質細胞的數量,減少膠質瘢痕,促進缺氧缺血性腦損傷(HIBD)新生大鼠遠期學習和記憶能力的恢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