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世界和人類生活、生存之種種「問題」或困惑,使哲學界出現了「尋找馬克思」、「回到馬克思」的世界性文化思潮。在這一思潮驅使下,近些年我國學者圍繞著馬克思哲學「是什麼」或「追尋馬克思哲學本真及其體系」、「回到馬克思」的學術爭鳴進行著各自不同的研究和探索。由馮玉珍教授撰寫的《新唯物主義――新理性主義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年版)一書,就是在這種堅持發展和創新馬克思主義哲學學術氛圍中出版的。
本書闡明了「馬克思哲學是什麼」的問題要由馬克思著作來回答,而對原著解讀或闡釋同時又是闡釋者思維水平、知識智力、心理素質以及邏輯、方法科學性之檢驗的道理。通讀其書,我認為馮玉珍教授對馬克思文本闡釋是比較準確的,是符合馬克思文本本義的。或者說,作者通過對馬克思各個不同時期最主要著作的解讀,揭示出馬克思哲學或思想重在歷史域,是歷史科學;揭示出歷史、社會、人之關係和發展之「謎」,在於人的尊嚴、權利和個性全面自由發展及其社會條件或社會制度保障是歷史活動的最高原則;馬克思的世界觀不是經濟主義決定論,不是階級鬥爭和暴力決定論,而是人性不斷改變或人的個體發展歷史;而社會生產和階級鬥爭、社會革命不過是人類藉以實現自己個體自由全面發展的方式或手段而已。
本書最難能可貴之處在於,作者經過艱苦閱讀思索和智慧判斷,發現了馬克思特有的歷史邏輯思想。作者認為,馬克思這一歷史邏輯思想是馬克思思想資源的精髓,其需要的是發現、發掘、闡釋與張揚,即藉助於解釋學方法可以發揮其思想的實踐力量。在這種意義上無需像哈貝馬斯那樣「重建歷史唯物主義」,也無需像馬爾庫塞那樣用現代心理學「發展」馬克思主義。作者認為,馬克思的歷史邏輯起源於人類個體生命、需要、勞動、分工、關係、交往、共同體等這些多維邏輯起點及其概念辯證關係和運動。正是人類歷史活動這種多重性關係及其發展,產生了剝削壓迫和階級鬥爭,即馬克思所謂「勞動的消極意義」,直到出現以現代科技文明剝削他人勞動的現代資本私有制。所以,非公平正義社會制度或人與社會全面異化關係,是人類生產活動中必然出現的歷史階段。因為人們在生產或創造物質生活時,也創造了制度,創造了關係,創造了剝削、壓迫的社會關係。同樣,人們也創造了概念、範疇和思想。整個人類社會、歷史和人本身就是在這種追求個體生存自由平等全面發展,卻又處處受制於主、客觀條件限制的非自由平等發展關係的矛盾中運動著。既然人類在一定歷史階段「生產了」剝削奴役的社會關係,那麼在一定歷史階段也能「生產」消滅這種壓迫奴役的社會關係――這就是共產主義的個人自由是一切人自由聯合活動生成的必需社會條件。
總之,我認為這部學術力作從學術層面對馬克思思想進行了很有創意的闡釋,其理論和現實意義隨著時間的推移自會顯現。作者的這一艱辛的學術探索是難能可貴的,而學術層面的理論研究正是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