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法布爾學習如何成為博物學家?

2021-01-09 騰訊網

[摘要]讓-亨利·卡西米爾·法布爾(Jean-Henri Casimir Fabre ),這位偉大的科學家,他像哲學家一般的思考,像藝術家一樣的觀察,像文學家一般的寫作。(法國劇作家羅斯丹)

很多時候,人們總容易被自然界的浩瀚宏偉所吸引。康德仰望廣袤星空而凝神思索,思之愈頻,念之愈密;梭羅面對寧靜的瓦爾登湖,完成一場品味寂寞的自然回歸實驗;米什萊探索著純淨自由之風勁吹的山海和歷史長河中的跌宕變遷,鳥與蟲在他眼中也顯得如此可愛……不過,鮮有人如法布爾般,一生都沉醉於身邊的微小存在——昆蟲。

誠然,在科學家中,法布爾並不是第一個研究昆蟲的人,但他筆下的昆蟲世界卻最為有趣。當你看到各種形態、各種性格的昆蟲從出生、戀愛、到打架、築巢,再到生育、蛻變、最終死亡的整個過程的時候,會發現原來這些不同類型的小生物,並不只有一個統一的,被我們稱作「蟲子」的名字,而是有著各自不同的,獨特的世界。

好奇:發現的另類素材

讓-亨利·卡西米爾·法布爾(Jean-Henri Casimir Fabre ),如果去搜索他的介紹,能看到不少名頭,比如科學家、自然學家、昆蟲學家、生態作家、詩人…而他其實對數學、化學、物理也都有涉獵,所以,如果用一個詞來概括他的身份,那一定是:博物學家。

他最負盛名的成就,是那部一共十卷的作品《昆蟲記》,裡面蘊含了他畢生的心血。不過這並不是一部枯燥難讀的科普介紹,而是經過精細、持久的觀察後,用極有趣而富文學性的筆風寫下的詳盡、系統的記錄。它像一部傳記,又像一個個歷險故事,讀過之後,不但不覺枯燥,反而難以釋手,還想去找找相關視頻,用動態的記錄去印證自己讀過文字的想像。

能寫出如此文字,想必法布爾對昆蟲是異常喜愛的。他是如何對昆蟲產生興趣的?這還要從他出生的小鎮說起。

法布爾出生的聖萊翁(Saint-Léons)市,是法國南部阿韋龍(Aveyron)省一個小市鎮,人口最多的時候,就在法布爾出生的1823年前後,大概2000人左右,隨後越來越少。而資料顯示,在2014年的人口普查中,聖萊翁市人口僅有388人。人口稀少的原因之一,是這裡非常貧窮,因此許多人選擇離開,去他處尋找生機。不過,如果看一看地圖,會發現這裡被大片的綠色所覆蓋,周圍連綿有四個國家或者地區級的森林公園,生態環境非常之好。

法布爾於1823年的12月22日,在一家農捨出生了。因為貧窮,在他的弟弟出生後,法布爾就被寄送到奶奶家撫養,等上學的時候才接回來。在大部分人看來,窮苦的環境意味著沒什麼資源。但法布爾天生就有一雙會」發現「的眼睛,他發現了「自然」這個窮盡一生尋而不盡的資源。在他看來,周圍的一切都如此有趣,櫻桃樹上一顆顆如小燈籠樣圓圓的果實;遠遠能聽見,走近卻消失的蟈蟈叫聲;青石上如畫一般的苔蘚……實在是讓他不願離去。

學習:不在於有沒有人教

等到上學之後,他依然迷戀於那片「神奇世界」。學校不重視生物,他就自己學習,翻閱過很多生物書籍,漸漸開始動手研究起來。他去野外帶回夾竹桃的枝,嘗試著研究枝葉上的白色漿汁是否有毒;他捉蝴蝶、蜜蜂、七星瓢蟲,小心仔細地製作標本;他摘好多松樹、柏樹的種子和葉子進行比較對比……自然界有太多的奇特,但是他感興趣的那一切都沒有人可以教他。學校的老師不講這些課程,他感興趣的,都只能靠自學。

法布爾就讀的師範學校不開微積分課,他就利用課餘時間,反覆查資料,反覆練習演算;而化學課程,只有貴族學校才會開設,好不容在學生的強烈要求下,校長從貴族學校請了一位化學老師,這位老師還因為覺得師範生不應該學化學,就講的十分草率。學校裡有位為人非常和善的數學老師,看到學生們對化學的熱情,決定自己帶學生去實驗室做一次實驗。那是法布爾第一次近距離看到這些試驗器皿。當時要做的實驗是制氧氣,老師認真的講化學試劑逐次倒入曲頸瓶,學生們聚精會神地注視著,直到曲頸瓶「砰」得爆炸了,裡面的硫酸四處飛濺,一下子濺到一個同學的眼睛裡。法布爾當機立斷,想起在書中看到硫酸可以用清水衝洗,就趕緊幫著那位同學洗眼睛、洗臉、洗頭,才讓同學的眼睛沒有失明。但此後,化學課就再也沒有了。

終於,等從學校畢業,19歲的法布爾到南部的卡龐特拉市當小學老師。他講的自然、物理課大受歡迎,還自己研究教育學和心理學,提升自己的教學水平,並且自行購置了很多儀器,帶著學生走向田野,把課程理論和實際操作相結合。法布爾多次請示校長,想在學校設立化學課程,軟磨硬泡下,校長同意了他的請求。不過之前的實驗爆炸,對法布爾影響很大,他自己在做實驗的時候萬分小心又極為期待。他首次的實驗便從制氧氣開始,而第一次遍成功了。隨後一個又一個實驗的成功,吸引了很多學生,連學校的招生情況都變好了。後來,法布爾還成了化學染料的研製者。

這時候,他的博學已經讓他在當地小有名氣。所以一日,一位20歲左右的小夥子,因想報考的土木工程專業需要考代數,便來找法布爾補習。法布爾在學校學過的數學知識極為有限,小夥子的真誠又讓他難以拒絕。他便輾轉通過朋友借到一本代數書,每晚潛心研究,搞明白裡面的公式定理和解題方法,第二天講給那個小夥子。同時他還開始自修解析幾何和物理課程,先後獲得了數學和物理的學士和碩士學位。隨後調任科西嘉島的阿雅克肖中學,擔任物理和數學的教學工作。

明顯見得,具有這種鑽研精神的人,一旦選定了研究領域,必然大有成就。終於,充滿生機的科西嘉島重新喚起了法布爾對生物的研究理想。

一個27歲的青年,能夠放棄社會因素造成的重重顧慮,按照自己的意願選擇一種事業般的愛好,是難能可貴的。他時常往來於海濱、森林,一切有昆蟲有生物的地方,為了研究動物內部器官的作用和構造,他還開始學習解剖。昆蟲的小體積不需要昂貴的解剖工具,一根縫衣針和一塊平整的石板就解決了工具的問題。

求真:懷疑權威又保持尊重

既然決定了做昆蟲的研究,法布爾開始大量研讀前人的作品,並且時常往返於周圍的森林,對昆蟲的行為進行觀察。最危險的一次,他被沼澤中的蚊蟲叮咬,得了惡性瘧疾,在當時幾乎鮮能存活的情況下,他活了下來。

在大量的研究中,他看到昆蟲的存在雖似乎微不足道,又總被很多人嫌棄,其實卻大有學問。比如在《昆蟲記》裡出現的第一種昆蟲,是曾經被埃及人視作「聖甲蟲」的蜣螂,俗稱屎殼郎。觀察中,法布爾發現,前人記載的蜣螂會合作推糞球的現象,實際並不是合作,而是一種搶奪。當一隻蜣螂製作好糞球,如果出現另一隻蜣螂加入,多半是要伺機將這個糞球佔為己有的。

這種發現前人錯誤的情況,還時常出現。比如有一晚法布爾閱讀《自然科學年報》是,被昆蟲泰鬥列翁?杜福爾寫的一篇關於節腹泥蜂的文章吸引了。這種蜂喜食一種叫「吉丁」的甲蟲,吉丁顏色絢麗,正常死亡情況下12小時,屍體就乾癟了。然而被節腹泥蜂殺死的吉丁,表面上看上去像死了,實際上它五彩閃爍的甲殼和內裡的肉質卻一直保持鮮美,長期不腐爛。於是杜福爾猜測:節腹泥蜂在殺死吉丁時,無疑使用了毒液,而這毒液有類似防腐的功能。法布爾看後產生了懷疑,開始了自己的研究。

他發現,節腹泥蜂喜愛的食物有吉丁和象蟲,而不同的泥蜂偏好不同類型的象蟲。在捕食時,泥蜂總會用顎夾住象蟲的喙,用前足按壓住它的背,使象蟲腹部微微張開,然後弓起身子用毒針在象蟲前足和中足之間的胸關節刺上了兩三下。一系列行為過後,象蟲就一動不動了。這時,法布爾從泥蜂口下「搶走」被「下了毒」的象蟲,進行觀察。他發現象蟲的屍體上沒有任何傷痕,但已經無法運動。持續一個月後,依然保持顏色鮮豔、體膜關節完好無損,還能正常排洩,直至腸排空。這種情況很像現在說的「植物人」,身體機能正常運轉,但是卻沒有行為能力。

法布爾像個偵探一般,他猜想,這樣的破壞性,只有切斷神經系統才能做到。而泥蜂之所以選擇吉丁或者象蟲,因為它們的神經器官集中在腹部。實驗證實了法布爾的猜想。他還發現,這針刺的深度,也很有講究,不能太深也不能太輕,刺得太深,獵物可能直接致命死去,這樣就不能長時間提供新鮮肉質來給幼蜂當作食物,如果刺得太輕,象蟲可能在麻木了一段時間後又甦醒過來。而泥蜂竟能把握得恰到好處,該是多高明的殺手,多高明的麻醉師。

研究過後,法布爾寫出了《節腹泥蜂習性觀察記》,修正了杜福爾的一些錯誤觀點,被法蘭西科學院授予實驗生理學獎,令他初出茅廬便名聲大噪。而由於他的態度謙遜,對杜福爾極為尊重,不但沒令兩人有任何不愉快,反倒獲得了杜福爾的大力稱讚。法布爾就這樣,在昆蟲研究的路上不斷前行。最難能可貴的,是他讓科學和藝術結合起來,用藝術的手法來表現科學觀察的結果。十卷《昆蟲記》的背後,是大量的觀察、實驗和研究,晚年時候,連法國總統都來訪問和褒獎了法布爾。

1915年10月11日,伴著一戰的硝煙,92歲的法布爾因尿毒症與世長辭。在他的故居聖萊翁,立了一尊雕像,「一位老人倚在樹樁上,穿著一件舊大衣,口袋鼓鼓囊囊,裝著採集標本的匣子,頭上戴一頂寬邊氈帽,手裡拿著放大鏡,聚精會神觀察一隻昆蟲」,銳利的眼神裡有著沉思的力度,就是這雙眼睛,透視出昆蟲世界的諸多秘密。

相關焦點

  • 法布爾只懂得研究昆蟲?《大地的故事》證明其他科普知識他也很懂
    提起法布爾這個名字,可能很多人的第一反應就是那本大名鼎鼎的或許是因為《昆蟲記》太過於有名氣的緣故,以至於很多人都只知道他是一位昆蟲學家,卻忘記了其實他是一位博物學家,在其他的一些基礎科學領域研究方面,也是頗有建樹的。中國的孩子們是通過這本《昆蟲記》認識法布爾的,那麼歐美的中小學生除了這本書之外,又讀過法布爾的什麼著作呢?
  • 讀《法布爾昆蟲記》,感受生命科學
    大家好,我是華陽小學二年級三班的葉嶸江,今天我給大家分享的書是《法布爾昆蟲記》,首先,我向大家介紹一下作者法布爾。法布爾是法國傑出的昆蟲學家、文學家,他用一生的精力深入昆蟲世界,在自然環境中對昆蟲進行觀察與實驗,真實地記錄下昆蟲的本能與習性,寫成了這部昆蟲學巨著——《法布爾昆蟲記》。
  • 觸摸法布爾昆蟲之美
    法布爾有著「科學詩人」的美譽,他耗盡一生心血所著的《昆蟲記》,是嚴謹的科學巨著,也是優美的文學經典。但因為對於孩子來講,完整地閱讀這樣一部巨著比較困難,所以昆蟲記自出版以來,就吸引著人們充滿熱情地將其以自己的方式展示給適齡的孩子。其中的作品,不乏由各國優秀作家及畫家創作的精品。亳無疑問,《最美的法布爾昆蟲記》系列就是其中的精品之一。
  • 劉華傑:「無用」的博物學,如何破解現代性的悖論?
    有人將博學教育稱為是成人教育,也就是使人成為人的教育,因為這可以幫助人認識到自己也是整個自然界、生態系統中的一員,知道人類的限度,能夠約束人類的行為,讓我們在尊重大自然的基礎之上,和大自然一同演化、共同進步。劉華傑說,「這裡所說的博物學,對應的英文是natural history,這個詞組非常古老,其中的history不是『歷史』的意思,而是調查、記錄、描寫、探究的意思。」
  • 法布爾與《昆蟲記》:人性對蟲性的深度剖析
    ——法布爾法布爾是法國昆蟲學家、文學家,一位自學成才的鄉村教師,花費畢生的精力與昆蟲打交道,被法國文學界稱作「昆蟲世界的維吉爾」。法布爾一生貧窮,節衣縮食,只想為蟲子寫一部」歷史「——《昆蟲記》。法布爾以人性解析蟲性,將昆蟲世界化作人類世界具有知識、趣味、美感與思想的文字。在思想與科學並駕齊驅的十八、十九世紀的法國,一本描寫蟲子的成為了不朽名作在十八、十九世紀的法國,有很多科學家熱衷於將研究成果寫成文學著作,法布爾只是眾多學者中的一位。
  • 讀書快樂——給4-8歲孩子推薦一套繪本書:法布爾昆蟲記
    在孩子四歲左右時,我買了一套10冊的美繪版《法布爾昆蟲記》,由北京科學技術出版社出版,韓國人高蘇珊娜改編,金成榮繪圖,李明淑翻譯。這套書用簡潔的語言、可愛的彩繪、生動的故事,以童話的形式,描繪出法布爾先生原著中的一些昆蟲。講述它們的生活,展現它們的個性,其間還運用一些兒歌,來敘述昆蟲們的特點,非常受孩子喜歡。
  • 一個視昆蟲為朋友與生命的男人 ___法布爾的一生
    法布爾的幼年時期是在農村的祖父母家生活的。這裡的自然環境及其優美,有各種花鳥蟲魚,法布爾在昆蟲記的前言裡就描寫了年幼時期對於水塘的觀察和關於自然的思考,這也是他對於神秘大自然首次開始產生興趣。六歲的時候法布爾回到撒·雷旺村,進入利卡爾老師開辦的私塾就讀,上課中,常有小豬、小雞會跑進教室覓食。
  • 蜘蛛為什麼不是昆蟲,難道是法布爾研究錯了?
    學習強國裡有一道選擇題,蜘蛛是不是昆蟲?答案是否定的。為什麼蜘蛛不是昆蟲呢?蜘蛛屬於節肢動物中的蛛形綱。蜘蛛和昆蟲屬於節肢動物中的不同分支。我們都知道,蒼蠅、蚊子、螞蚱、螞蟻、蜜蜂、蝴蝶都是昆蟲。它們共同的特徵是:身體分節,形成頭、胸、腹三部分。
  • 昆蟲的史詩——法布爾與《昆蟲記》
    法布爾在19世紀中期,於學校教課之餘,和自己的孩子一起在田野間觀察各類昆蟲,為之定名,為之謳歌。讓·亨利·卡西米爾·法布爾【Jean-Henri Casimir Fabre(1823~1915)】,他是一個著名的法國昆蟲學家、動物行為學家、作家。被世人稱為「昆蟲界的荷馬」、「昆蟲界的維吉爾」。法布爾出生於法國南部普羅旺斯的一戶農家。
  • 法布爾小傳:為了死去的兒子,從56歲寫到84歲,完成一部史詩
    14歲,父親經商失敗,法布爾不得不輟學,靠賣水果、做鐵路工人謀生。雖然生活艱辛,但法布爾沒有放棄,堅持自學。 19歲的法布爾以公費生第一名的成績考進了一所師範學校。三年後,他從學校畢業,成為一名老師,開始了漫長的教學生涯。
  • 圖畫本《法布爾昆蟲記》 激發小朋友們的好奇心
    法布爾先生是一位熱愛自然的偉大科學家,也是一位優秀的文學家。19世紀末,傑出的法布爾先生捧出了一部《昆蟲記》,世界響起了一片讚嘆之聲,並且這片讚嘆聲響徹了100多年,直到今天!  法布爾先生寫的《昆蟲記》非常樸素和優美,他把一部嚴肅的學術著作寫成了優美的散文,讓人們不僅能從中獲得知識和思想,更能獲得一種美的享受,並由衷地產生一種對大自然深深的熱愛!  作為一位科學家,一位用心去觀察、用愛去體會的科學家,法布爾先生的科學研究是充滿詩意的,他從不把昆蟲開膛破肚,而是充滿愛心地在田野裡觀察它們,跟它們親密無間。
  • 「老遊評書」自然進化的拓荒之人 空前絕後的博物學家
    然而,當讀完《達爾文的故事:一個天生的博物學家和他的進化論》之後,才發覺無論是對進化論的發展史,還是對這位空前絕後的博物學家的科學貢獻,自己都所知甚少。《物種起源》的撰寫與出版無疑是達爾文一生中最重要的工作,他討論的是所有物種而非任何一個特定物種是如何起源,並且明確指出,人類是自然的一部分,人類的起源和歷史終將得以闡明。
  • 如何學習國文,才能讀懂昆蟲的「荷馬史詩」?
    其實,在傳統的課程中,一本書,乃至一篇文章被分解成段落、句子和生字詞分別教學,對文章的過度解讀,讓學生缺少對相同主題的文章或一整本書有整體性的學習和思考。教學模式的單一性也讓學生僅僅成為知識灌輸的對象,不利於學生們的思維培養和自主學習能力的提升。
  • 最美的法布爾昆蟲記(持續更新中,現12個故事)
    不相信的話,跟隨法布爾一起去發現螞蟻的神奇世界吧。《鐵嘴伐木工天牛》「咯吱,咯吱!」原來是天牛在啃樹枝!天牛的嘴巴真鋒利,簡直就是鐵嘴啊!除了有一張厲害的嘴巴,天牛還有一對長長的觸鬚,就像天線一樣。天牛為什麼長著這麼厲害的嘴巴呢?為什麼它要不停地啃樹枝呢?天線一樣的觸鬚有什麼作用呢?
  • 英國博物學家、生物學家查爾斯·達爾文生平介紹
    而他後來又到劍橋大學學習神學。達爾文在參與貝格爾號的五年航行後,成為一位地質學家。他進行觀察並提出理論來支持查理斯·萊爾的均變思想。回英國後所出版的《貝格爾號航行之旅》,使其成為著名作家。由於在航行期間對所見生物與化石的地理分布感到困惑,達爾文開始對物種轉變進行研究,並且在1838年得出了他的自然選擇理論。
  • 中科院上海昆蟲博物館舉辦「小小法布爾」科技體驗夏令營
    中科院上海昆蟲博物館舉辦「小小法布爾」科技體驗夏令營 2015-08-11 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 【字體:大 中 小】
  • 昆蟲文字寫生——法布爾細心觀察,撰寫《昆蟲記》
    法布爾在19世紀中期,於學校教課之餘,和自己的孩子一起在田野間觀察各類昆蟲,為之定名,為之謳歌。讓·亨利·卡西米爾·法布爾(Jean-Henri Casimir Fabre),著名的法國昆蟲學家、動物行為學家、作家。被世人稱為「昆蟲界的荷馬」、「昆蟲界的維吉爾」。
  • 書薦丨《達爾文傳》:從平凡頑童到博物學家,達爾文教給我們:不要...
    達爾文雖出生於名門世家,但童年的他並未對學習產生興趣,他學過醫,當過鄉村牧師,曾想歸隱山野輕鬆度日。直到 22歲時,達爾文登上「貝格爾號」,開始了一次環球航海探險旅行,才真正激起了他對科學的興趣,這才有了博物學家達爾文。人類與大自然的聯繫越來越少,孩子們花在大自然中的時間也越來越少。閱讀達爾文,有助於我們了解自己在這個星球上的位置。
  • 這本書的作者是法國著名昆蟲家、文學家法布爾
    這本書的作者是法國著名昆蟲家、文學家法布爾。這本書向我們主要介紹了17種昆蟲。《昆蟲記》是一部不朽的傳世佳作。文章的語言淺顯易懂,為我們介紹了昆蟲世界的各種趣聞逸事,是一部集知識、趣味、文學、哲理於一體的散文集。這本書精選了有關紅螞蟻、蜜蜂、蝴蝶、螳螂、金步甲、蜘蛛等各種較為在生活中常見的昆蟲,讓我在引人入勝的故事情節中學習了科普知識。
  • 《博物學家的神秘動物圖鑑》——關於神話動物的前世今生
    比如,龍為什麼能噴火,它們如何噴火?獨角獸角上的螺旋是朝哪個方向?美人魚用鰓呼吸還是用肺呼吸?……在羅琳的神秘動物寶箱沒打開之前,我們先打開一本《博物學家的神秘動物圖鑑》,讓神秘博物學家用詩意的文字和栩栩如生的圖鑑為你解答上面的種種謎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