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人生算法之「邏輯思維」

2020-12-04 人人都是產品經理

什麼叫「邏輯思維」就是你要有刨根問底的好奇心。

上回講了《我的人生算法之「概率思維」》。今天,我來講另一個人生算法:「邏輯思維」。

什麼叫「邏輯思維」?就是你要有「刨根問底」的好奇心,遇到事情不滿足於表面的解釋,而會不斷往下追究,找到根本原因。

這種「刨根問底」的邏輯思維隨處可練,我就舉一些自己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吧。

1. 一個實驗引發的追問

前幾天,在微信群裡,朋友發了一段赤道旅行時拍的視頻。

內容是當地人做的一個有趣實驗。他把一個裝著水的臉盆放在赤道北面,水面上飄著一朵小花,等花靜止的時候,把臉盆底部的塞子一拔,水往下流形成漩渦,從小花的轉動方向,可看到水是逆時針轉動的。

而他拎著臉盆走到赤道南面一兩米的地方,再做這個實驗時,臉盆裡的小花就變成順時針轉動了。這時導遊開始解釋,地球是由西向東轉的,由於地轉偏向力的存在,地球就會以赤道為中心,在赤道的南邊和北邊按不同方向旋轉。

很多人看了之後感慨,這世界太神奇了!覺得上了一堂生動的地理課。

視頻發群裡後,我跳了出來,跟朋友說千萬別信。群友問為什麼?我開始譁啦啦講解了:「我去過兩次赤道看表演,還去過兩次南北極專門做實驗。地轉偏向力確實存在,但遠不足以在赤道1-2米的地方能產生這麼大差別」。

「即使在南北極,水流方向都是隨機的,只有在大尺度的東西(比如洋流)上才能體現。小尺度的東西(比如水盆)主要受環境影響,如水盆結構,故意用手撥動等。」

我接著說,「而且赤道的位置,垂直於地軸,地軸每年有15米的移動,所以赤道也在移動,那條線不是赤道,只是個象徵意義。」

解答一番後,群裡的朋友紛紛點讚:「專業」、「漲知識,我也看過這樣的表演,沒質疑過」、「你太牛了,我真以為這樣」……

這番「牛」、「專業」、「漲知識」是怎麼來的呢?其實只是有「刨根問底」的思維而已。

早期我看這個實驗時,心裡就存有個疑問,真的是這樣嗎?

於是我到南半球(比如南極,澳大利亞)旅行的時候,就專門做了實驗,看看在南半球是不是順時針轉的。結果發現是隨機的!有時順時針,有時逆時針。跟之前學的知識「水流在北半球逆時針,在南半球順時針」不吻合。為什麼會這樣呢?

帶著這個問題,2014年,我到了位於赤道的城市:厄瓜多的首都基多。看到當地人做的水流實驗,和文章最開始的一樣。當時我就覺得,怎麼跟我自己做的實驗不一樣呢?於是,我就拍了視頻,認真去查相關資料。

研究後發現,地轉偏向力確實存在,是地球由西向東自轉過程中,產生的一種慣性力

這是法國氣象學家和工程師科裡奧利發現的,所以又稱「科氏力」。從能觀察到的現象,它也確實影響了很多東西的旋轉方向,比如洋流,龍捲風,大氣雲層等。

這個力雖然存在,但實在太微弱了。地球一天才轉一圈,速度非常慢,影響力度相當小。所以只能對洋流等大尺度的物體產生影響,對小尺度(如臉盆裡的水)的東西很難產生影響。

所以,小尺度水流旋轉方向的不同,更多是外部因素引起的,如塞子的螺紋、下水道的方向,或者拉塞子時手上力道的方向,任何一點都比地轉偏向力的影響大得多。

於是,我找出視頻再認真看了下,發現一個非常有趣的事情,本地人做實驗時,有個非常微小的動作:拉完塞子的時候,輕推一下水,給水流一個影響方向的初始力。這才是實驗的真相:水流漩渦是推出來的!

我貼上三段視頻。第一段,是在赤道北邊2米的地方拍攝的,注意當地人的手,輕輕逆時針推了一下樹葉:

第二段,是在赤道南邊2米的地方拍攝的,當地人順時針輕輕推了一下: 第三段,把樹葉扔進水流,沒有推的動作,葉子就是直上直下了: 我再往下深挖,發現:實驗中的赤道線,其實根本不是赤道。

怎麼說呢?赤道從定義上來說是垂直於地軸的。而地球的地軸,本來就不是真實存在的固定的軸,只是按照旋轉方向虛擬出來的,地軸每年會有15米左右的移動。

那垂直於地軸的赤道,也必然有一定的移動。這麼一來,當年畫的20釐米到30釐米左右寬度的赤道線,早就不是赤道的線了,赤道早就不在那裡了。

所以在一條早就不是真正「赤道」的線,往北一米或者往南一米,可能一直在北半球或者一直在南半球而已。

所以,這個實驗,只是本地人一個「善意」的玩笑,用來娛樂遊客的。

因有這番刨根問底的過程,我才能得到前述「專業」的結論:第一,地轉偏向力是存在的;第二,它只能影響大尺度物體的運動,小尺度的物體,更多是受環境的影響;第三,旅遊景點上畫的「赤道線」不是真正的赤道。

你看,這個過程就是「刨根問底」,要有這種精神才能把問題搞明白。

2. 「刨根問底」還能怎麼玩?

在赤道時,當地人會介紹赤道周長的數字: 40076千米。如果你有刨根問底的「邏輯思維」,你可能會想:咦?怎麼赤道周長的數字這麼「整」?如果只是覺得可能是湊巧吧,那你就放棄了一個刨根問底的機會。

我首先開始想,赤道周長單位「千米」中的這個「米」是怎麼定下來的呢?研究後發現,這個問題太有意思了。

原來最早是沒有「米」這個度量單位的,後來人們跑到赤道上,用弧度儀去量出了赤道離北極的地表距離,再把這個長度的千萬分之一,定義為「米」。

按定義,赤道到北極點的距離就是一萬千米,是地球周長的四分之一,地球的周長就是40000千米了。所以是先有了赤道到北極點的長度,才定義出了「米」,而不是先有了「米」再量出赤道,這個邏輯恰好相反。

至於為什麼不是40000千米整呢?這個就不難想了,地球不是標準的球體,赤道周長比北極點處的周長要稍微寬一點。

知道這個「米」的定義之後,你可以接著「刨根問底」:這樣定義出來的「米」太不靠譜了吧。萬一地球稍微一轉動,這個距離變寬或者變窄,這「米」不就變形了嗎?這個人太不嚴謹了吧。今天的「米」還是這麼定義的嗎?

研究後你會發現,「米」一開始雖是這麼定義的,但後來人們覺得總得把這個距離固定下來。於是人們做了一個叫「米原器」的鉑金棒,不管地球怎麼變,米原器的長度就是一米了。

但米原器也會受外界因素影響,比如熱脹冷縮怎麼辦?另外,微觀世界,不能用「米」做單位,有沒更好的辦法?

人們接著想辦法,找到了一種穩定的元素「氪」,然後把氪86同位素的輻射波長的1650763.73倍定義為一米。用氪元素的波長來衡量,精確度可以達到0.001微米,相當於一根頭髮直徑的十萬分之一,已經相當精確了。

但是「氪」這個東西沒那麼容易取得啊,怎麼辦呢?於是人們又找到了光。因為光速是恆定的。於是人們就量出了光在真空中一秒鐘所走的距離,然後把這個距離的299792458 分之一定義為一米。從此,「米」就變成「光秒」的一個子集了。

所以你看,一旦你刨根問底往下追,你就把「米」的定義跟歷史都捋清楚了。

那「邏輯思維」還能怎麼玩? 到這裡就停了嗎?你還能繼續刨根問底。

比如,跟「米」相關的,中國有個度量單位「尺」,你有沒想過,一米為什麼等於三尺呢?中國是在很久以前就用「尺」這個單位,哪有這麼湊巧,直接等於歐洲定出來的一米的三分之一呢?肯定是其中一個單位去湊了另外一個單位。

那是誰湊了誰呢?你就要刨根問底了,原來大概在1930年,南京國民政府為了跟國際接軌統一了度量衡,把一米等於三尺。在此之前,「尺」的長度是不確定的,西漢時,約等於0.231米。宋朝時,相當於0.307米,接近三分之一,所以1930年的時候才取了個近似的數字:1/3。

同樣的道理,你又可以想到一個問題,公斤是不是也這樣呢?

一公斤現在等於兩市斤,也是1930年國民政府定的。那此之前是用什麼單位呢?在此之前,人們用的計重單位叫「司馬斤」,約等於今天的600克,而且是16進位,即一司馬斤等於十六兩。是不是恍然大悟?「半斤八兩」這個詞就是這麼來的。

今天,香港還用著司馬斤的計重方式,你去那買一兩黃金,回來一稱,不對啊,怎麼短斤少兩了?其實人家沒有缺斤少兩。大陸一兩等於50克,而香港大概37.5克。

如果你覺得不公平,你去買香港「一斤」魚試試。買回來一稱,這個魚會是600克,一斤二兩,主要就是計重單位「斤」的定義是不同的。

小結

你看,從赤道的小實驗,不停地刨根問底,可以追出很多東西和結論,這就是刨根問底的「邏輯思維」。

打開腦洞,文末「斤」的概念,你還能繼續往下刨嗎?或者再想想,你身邊看到的習以為常的事件,是否真的是你以為的呢?

試試拿起「刨根問底」的鏟子,用好奇心刨開這有趣的世界,也刨出你的邏輯思維吧。

相關焦點

  • 從兩個管理案例談邏輯思維
    從兩個管理案例談邏輯思維 就在這兒等您 轉載▼ 標籤:教育 聽李開復先生的「創新思維」演講,記得最深刻的一句話是:「簡單是美」。
  • 網際網路產品經理能力矩陣:基本能力之邏輯思維
    ;在那些稍有不慎就會送人頭的年月裡,如何準確地要零花錢,在我這從來都是信手拈來、遊刃有餘。 常見現象是,越普遍的概念,其定義越難做到百喙如一;其實對於不同的行業、企業、人群,相同的概念都會有不同的解讀;而對於網際網路產品領域,我對邏輯思維理解是: 通過結構式系統化的思維對網際網路業務進行感知、推理、規劃、組織、營運的能力;結構式、系統化在於思維的深度、廣度、條理性,更強調方式與程度。
  • 推薦NO.3∣提升邏輯思維必讀的十本書
    我整理了十本推薦度較高的邏輯思維圖書,排名不分先後,希望能幫助到大家。,它非常詳細的介紹了對各種信息進行邏輯判斷的步驟 ,這本書確實很「幹」,以至於有時候讀起來會很枯燥,但是非常值得一讀,算是我自己在邏輯思維方面的啟蒙書。
  • 培養孩子邏輯思維能力,對他們的人生有多重要?讓娃受益終生
    美國私立中學的ISEE考試,邏輯思維題目佔到四分之一,研究生入學考試GRE也佔很大比例。國內一些知名企業的招聘,筆試題目中,也常有邏輯思維題目出現,面試時,招聘者更願意招邏輯思維能力較強的應聘者。可見,邏輯思維能力的重要性將會影響孩子的一生。電影《教父》中有一句經典臺詞:花半秒鐘就看透事物本質的人,與花一輩子都看不清事物本質的人,註定是截然不同的命運。
  • 高維意識:算法之上天之道
    我們算著情感的去留、算著金錢的得失、算著健康的好壞,而在計算的過程,我們從不會考慮算法之上的算法。我們用過去的發生來印證算法的準確性,我們用算法對應著出現在面前的每個人,我們掉進了算法的遊戲裡,被困住了。算法讓我們順著算法的結果去顯化,算法亦對我們的內在產生潛在的影響。
  • 推薦6歲+,編程入門啟蒙,培養孩子的邏輯思維
    之前看朋友圈,有人在談論孩子多大適合學編程,有贊成早點學的,讓孩子早點養成邏輯思維,也有不贊同的,沒準孩子剛學完,這程程式語言就淘汰了。但是有一點是相同的,那就是所有的程式語言,都有著相同的邏輯思維。其實是讓孩子在學習編程的過程中,學習邏輯思維。一旦養成這種邏輯思維,再看任何程式語言,都不在話下。這套《哇!編程:申小吉Scratch3.5編程環遊歷險記》的編者們,就告訴我們,這些JAVA、C++等程式語言都很好,但是不適合小學生去學習。
  • 學編程必看:10道邏輯思維測試題(附答案)
    摘要:學會編程,不僅可以成為你謀生的技能,還能大大提高你的邏輯思維能力,當你面對人生各種困境時,你才會快速找到解決辦法。學會編程,不僅可以成為你謀生的技能,還能大大提高你的邏輯思維能力。當你面對人生中各種困境時,你的邏輯思維能力可以幫你很快的找到解決辦法。
  • 請尊重邏輯思維中的非邏輯思維
    長期以來,邏輯思維一直被視為科學思維的唯一類型,而非邏輯的思維仍未被重視。非邏輯思維與邏輯思維是相輔相成的,有時非邏輯思維也起著關鍵作用,非邏輯思維是什麼呢?如下圖所示。同時,非邏輯思維還在創造思維的關鍵階段起著重要的作用,思維由經驗到理論的飛躍環節是通過直覺、靈感等非邏輯思維來實現的。非邏輯思維的具體實現途徑,如下圖所示。
  • 從曾經班上的倒數第一到高考狀元,高考狀元:邏輯思維讓我逆襲
    很多人肯定有疑問,這樣一個別人眼中中差生,最後竟然能成為高考狀元,他到底有什麼過人之處?邏輯思維讓他逆襲在詢問下,鄭恩柏也是表明道:「我當過班上的倒數第一,也當過高考狀元,是邏輯思維讓我逆襲」。原來雖然鄭恩柏成績一開始一般 ,但是其實他有著過人的邏輯思維能力,憑藉著自己的超強邏輯思維能力對於理科學習自然別人要快,再加上個人的努力取得好成績也是必然的。一些孩子在小學低年級的時候成績很好,但是一到高年級初高中的時候成績就一落千丈。
  • 哈佛校長說:教育的目的不是學會一堆知識,只是學好這類邏輯思維
    哈佛校長說:教育的目的不是學會一堆知識,只是學好這類邏輯思維我感覺閱讀是開心!確實,也沒有騙所有人,是發自肺腑地說。因為很很多人閱讀的方式不同。我身旁九十%的人閱讀是持續的背,用勁地記。而我不一樣,許多情況下我念完一本好書或是一段文字,誰問起裡邊的橋段,幾句不漏地說出來我是說不出口,我只有用自已的言語來組織化意思差不多和主題思想。在閱讀的全過程了解剖析轉換給自己的觀念邏輯思維,搭建歸屬於自已與眾不同的思維方式。這可能是說白了的獨立思辯水平吧。每一本好書,每一段文字的邏輯思維視角是不同。
  • 哈佛大學邏輯思維題,60秒內答對是天才 網友:給我一天也不行
    作為一名教育領域的小編,我很想把一些優質、好玩的題目分享給大家,更希望通過這樣的方式來激發大家學習數學等學科的興趣。在小磊看來,網絡平臺並不只是娛樂和八卦的天堂,也是學習和交流的樂土。尤其是這種方式,給那些性格內向的小夥伴們提供了一個很好的交流途徑,因為在這裡我們可以暢所欲言,卻又不必面面相對。
  • 邏輯思維&分析方法
    邏輯歸納,需要擁有良好的邏輯思維,並結合領域知識形成該領域的分析方法。而領域方法,進一步歸納則能夠成為通用了方法論。 關於數據分析,本文將從邏輯思維和分析方法2個角度進行解讀,其中分析方法會介紹數據分析前的準備以及數據如何為我們創造長期價值。
  • 邏輯思維能力(1)——大腦教育七個認知層級塔之五《童教51》
    大腦教育的七個認知層級塔之五羅輯思維能力(1)什麼是邏輯思維能力?邏輯,指的是事物內部的一組或者多組關係,事物內部的某種聯繫,就是事物內部之間的規律,更加簡單來說邏輯就是事物的本質。認識這種邏輯的能力,就叫做邏輯思維能力。邏輯思維能力不是天生就會的,也是需要後天的教育才能逐漸提高。事物內部的關係有很多很多種,比如說有大小的關係,有時間發展的先後關係,有中心發散的關係,有定義解釋的關係,有矛盾對立的關係,有比較的關係,有分析的關係,有分門別類的關係,有類比、比喻的關係,有因果的關係,有上下層級的關係,有從屬的關係,有並列的關係等等。
  • 數學中的邏輯思維(二)——邏輯思維的基本規律
    邏輯思維的基本規律是對人們運用概念,命題,推理和論證經驗的科學總結,是思維邏輯的基本表現形式。邏輯思維的基本規律有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和充足理由律。一.同一律同一律的內容是:在同一個思維過程中,每一思維與其自身是同一的。
  • 關禮林:偵查員邏輯思維能力的培訓與習慣養成
    偵查員邏輯思維能力不是自然形成,豐富培訓形式、加強實踐鍛鍊,及時總結經驗,探索新領域是提高和拓展偵查員邏輯思維能力與習慣養成的有效途徑。通過案例分析如何運用邏輯思維方法偵破案件及邏輯思維的習慣如何養成。  恩格斯曾說「一個民族要站在科學的最高峰,就一刻不能離開思維」。德國法學界考夫曼認為:「法官的判決不僅要服從法律也受邏輯的約束,這是一個不可辯駁的事實」。
  • 數據分析必備思維之:邏輯思維
    我翻閱了一些數據分析師的招聘要求,幾乎所有的招聘要求中,都會有這麼一條,叫做「邏輯思維能力強」。但是又很少有人能說清楚到底什麼叫做「邏輯思維能力強」。中國的教育在邏輯這一塊上是非常欠缺的,即使是很多接受過高等教育的人,思路依然是非常沒有條理的。日常工作中的數據分析,運用最多的邏輯方法就是邏輯推理,從一堆數據中推理出和業務有關的信息。
  • 幼升小邏輯思維題,難倒眾多家長,孩子邏輯思維能力該如何培養?
    在歐美國家的教育體系中,十分重視培養孩子的邏輯思維能力,《國家天才兒童協會》的評判標準中,邏輯思維更是佔比最高的那一項。 相信很多家長看到題後懵在那裡,一時給不出理由和答案,從這道幼升小的題目,就可以看出邏輯思維對於孩子的重要性。
  • 互動設計師應具備的技能樹(3):設計師的邏輯思維
    ——夏洛克·福爾摩斯如果要說互動設計師和其他設計師思維方式的最大區別在哪裡,那一定是邏輯思維能力的強弱了。我作為理工科學生,這方面的思維雖然會有些優勢,但是一旦深入去研究這門學問,我越來越發現這裡是有多麼深不可測:這裡簡直包含了人類從古到今所有先賢哲人、心理學家和科學家們的各種思考方式,這也是人類認知世界的起源。
  • XGBoost之切分點算法
    前言上文介紹了XGBoost的算法原理並引出了衡量樹結構好壞的打分函數(目標函數),根據特徵切分點前後的打分函數選擇最佳切分點,但並未對節點的切分算法作詳細的介紹。本文詳細的介紹了XGBoost的切分點算法,內容參考陳天奇博士《XGBoost :A scalable Tree Boosting System》。
  • 「最」燒腦的數學邏輯思維題,1分鐘答上來的都是有大智慧的人
    所以說,邏輯思維又常常被人們稱之為抽象思維,有關邏輯思維的題目又令人很感興趣。而在小磊看來,學習邏輯思維最有意義的可能就是和生活相關了。我們的生活中其實到處充滿著「概念」這個詞,比如說我們在比較誰胖誰瘦,誰高誰矮,都是在利用這些形容詞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