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動設計師應具備的技能樹(3):設計師的邏輯思維

2021-01-15 人人都是產品經理

「對於一個真正的推理家而言,他不僅能從一個細節推斷出這個事實的各個方面,而且能夠推斷出由此產生的一切後果。正如居維葉能根據一塊骨頭準確地描繪出一頭完整的動物一樣。」 ——夏洛克·福爾摩斯

如果要說互動設計師和其他設計師思維方式的最大區別在哪裡,那一定是邏輯思維能力的強弱了。我作為理工科學生,這方面的思維雖然會有些優勢,但是一旦深入去研究這門學問,我越來越發現這裡是有多麼深不可測:這裡簡直包含了人類從古到今所有先賢哲人、心理學家和科學家們的各種思考方式,這也是人類認知世界的起源。

說實話,在今天開始寫這篇之前,我還在一直糾結究竟要不要把創新思維單獨拿出來說,但當我看到邏輯思維方法論體系裡如山如海般多的工具之後,我覺得已經完全沒有必要了,因為真的沒有一種叫做創新思維的東西可以逃出邏輯思維的這座五指山。

邏輯思維的體系如此強大,我們只需要從中找出關鍵的三個作業系統,就已經足以指導我們的設計,Let’s go!

邏輯思維的三個作業系統:

大道至簡:任何複雜的事物都有它的起源之處;陰陽兩面:不要被思維定式蒙蔽了你的雙眼;全局之眼:細節只有存在於系統中才有意義。

一、大道至簡

任何複雜的事物都有它的起源之處。

1、演繹法

演繹法也叫「第一性原理」思維(First Principles Thinking),被稱為「矽谷鋼鐵俠」的埃隆·馬斯克(Elon Musk)很喜歡用這個理論來解釋他的創業思路。

你可能最近聽過他的SpaceX公司製造的「重型獵鷹」火箭的故事,但你也許不知道,他曾是PayPal支付平臺的創始人,也是特斯拉電動汽車公司的CEO,一個人怎麼能同時在這麼多個領域都做出非凡的創新呢?

來聽聽他是怎麼思考的。

我們運用「第一性原理」思維而不是「比較思維」去思考問題。我們在生活中總是傾向於比較——別人已經做過了或者正在做這件事情,我們就也去做。這樣的結果是只能產生細小的迭代發展。「第一性原理」的思考方式是用物理學的角度看待世界的方法,也就是說一層層剝開事物的表象,看到裡面的本質,然後再從本質一層層往上走。——埃隆·馬斯克

如果你想創造或者革新,那就從一張白紙開始。不要僅僅因為其他人都在這麼做,就接受任何想法、慣例或者標準。

比如說你想做一輛卡車,那它就必須能夠可靠地從一個地方將貨物運到另一個地方,必須遵循的只有物理定律,其他的一切都好商量,哪怕是政府部門的規章。你的目標並不是重新發明一次卡車,而是創造出最好的卡車,無論它與原來的卡車是否相像。

馬斯克在做特斯拉時,人們都認為電動車不可能做成,因為電池成本太高。而他則說,我不管現在電池的有多貴、成本有多高,回到本質上只有構成電池的鐵、鎳、鋁這些金屬的成本降不下來,而剩下的成本都是人類協作過程中產生的,那就還有很大的優化空間,通過轉移生產和組裝的產地、優化流程,就有可能把電池的價格無限逼近這些金屬本身的價格。

這是一種怎樣的魄力,拋去所有的表象和成見,回歸本質,由此得出有效的推理,最終找出解決問題的辦法。

2、奧卡姆剃刀原理

「切勿浪費較多東西去做,那些用較少的東西同樣可以做好的事情。」 ——奧卡姆的威廉

奧卡姆剃刀原理(Occam’s Razor)是由14世紀邏輯學家 奧卡姆的威廉(William of Occam)提出的。奧卡姆只是地名,提出這個理論的人是威廉。

這個原理常被稱為「如無必要,勿增實體」,也叫「簡單有效原理」:抓住本質,把複雜的事情簡單化,兩步能做成的事情就不要花三步。

「保持簡單、愚蠢。」 Keep It Simple,Stupid.

某日本化妝品公司收到顧客的抱怨,說買來的肥皂盒裡居然是空的。於是為了預防生產線上再發生這種問題,工程師想盡辦法發明了一臺X光監視器,去透視每一臺出貨的肥皂盒。

同樣的問題也發生在另一家小公司,他們沒那麼多經費去發明這種儀器,但他們想了一個主意:買一臺強力的工業用電扇去吹每一個肥皂盒,被吹走的就一定是空肥皂盒。

行動比完美更重要,只要能達到目的,為什麼不讓它更簡單呢?

我們在做每個產品的時候,都需要用這把「剃刀」好好地削一削:界面元素是不是太多了?文案是否太囉嗦?流程步驟是否足夠簡單?每多一個元素和步驟,不僅增加了用戶的認知成本,還降低了用戶的操作效率和功能的使用率,這當然是一筆不划算的生意。

二、陰陽兩面

不要被思維定式蒙蔽了你的雙眼。

1、逆向思維

你知道以前的膠捲相機是怎麼處理膠捲的嗎?打開相機後蓋(如下圖),在左邊裝入空白膠捲,拉出一段卡在右邊的轉軸上,然後合上後蓋開始拍攝。每拍一張,相機就會自動轉動齒輪,把這段拍過的卷到右邊,從左邊抽出一段新膠捲。等到全部拍完,你還需要把所有拍完的膠捲手動卷回左邊的膠捲盒,然後才能打開相機後蓋,取出膠捲。

現在告訴你,膠捲相機有個重大設計缺陷:如果你不小心打開相機後蓋,所有拍過的照片瞬間就會全部曝光,洗出來的照片會變成一片空白。如果讓你設計一種新的方式改進它,你會怎麼做?

請聰明的你不要往下看,自己先試著思考60秒。

相信你一定能想到很多辦法,我來舉幾個:比如給後蓋加一個鎖,只要膠捲還沒拍完就不讓打開;比如在裡面加一個蓋子,就算不小心打開也不會曝光;比如在右邊也放一個膠捲盒,把拍過的膠捲自動卷進去……

有位老太太也做了一個設計:把膠捲放入相機後,自動先把空白膠捲全部卷到右邊,然後改成每拍一張就收回一張到膠捲盒裡,直到全部拍完。這樣的話,就算相機後蓋被打開,曝光的也僅僅是空白膠捲,拍完的那些絲毫無損。

老太太為這個設計申請了專利,最後柯達公司花了70萬美元買下了這個專利。

怎麼樣?這個解決辦法是不是很簡單有效?甚至完全不用改變相機的結構設計,只需要改變兩個齒輪的轉動方向就把問題給解決了。

但是我當時看到這個例子的時候是驚呆了的,因為我真的完全想不到。

而老太太用的這種思維方式,就是逆向思維。

逆向思維是從事物的反面去思考問題的思維方式,這種方法常常使看似難解的問題得到創造性的解決。

可能看到這裡你會說,道理我都懂,但是要怎麼才能培養逆向思維呢?

來來來,《5分鐘商學院》的劉潤老師為你想了六種常用的逆向思維方法:

(1)結構逆向老太太解決剛才的相機問題用的就是結構逆向法,通過反轉齒輪馬達的小動作解決了大問題。(2)功能逆向在大熱天的時候要怎麼把保溫壺賣出去?你可以把功能「逆向思維」一下,它就變成了「冰壺」,用來裝冷飲正好,能保存冰棒雪糕的「冰桶」也是這麼來的。(3)狀態逆向人走樓梯時,是人動樓梯不動,但是這樣走樓梯很累,能不能把這個狀態反過來?讓樓梯動而人不動可以嗎?於是就有了自動扶梯。(4)原理逆向電吹風的原理是用電動馬達製造氣流,把空氣吹向物體。而地上都是垃圾和灰塵,用吹的不好使,能不能反過來?讓空氣反向流動,變成把它吸向電吹風裡面去,於是就有了電動吸塵器。(5)序位逆向序位逆向指的是順序和位置逆向。在動物園裡,都是把動物關在籠子裡,人走動觀看。但是這種方法看老虎、羚羊和袋鼠多沒意思啊,都是趴在那裡睡覺。能不能把這個狀態反過來,把動物放出來,而人關在籠子裡呢?於是就有了開車遊覽的野生動物園,也有了人在水面下的深海水族館。(6)方法逆向如果有兩個人想證明自己的馬更慢,但是這樣沒法比,因為兩匹馬真的可以慢到幾乎走不動,到天黑了還沒走幾步。有人給他們出了個主意,你們倆換騎對方的馬不就行了?於是瞬間就完成了比賽,也分出了勝負。(註:以上為引用,不參與任何商業目的。)

每樣東西、每件事情都有它的兩面性,壞的事情也可以找到好的作用,創新並不是總是靠突如其來的天才想法,還可以靠正確的思維方式來達成。

2、反問法

蘇格拉底是古代西方最著名的哲學家,他最重要的思考方式就是反問法,無疑是我們學習這個方法的最好老師。

遊敘弗倫是雅典有名的宗教學家,自認為對宗教問題無所不知,但是蘇格拉底用幾個問題就把他問倒了。以下我用「蘇」和「遊」分別指代兩人,來看看蘇格拉底是怎麼做到的。

蘇:我跟你請教一下,什麼是虔誠,什麼是褻瀆神靈?

遊:(思考一會)做神喜歡的事情就是虔誠,做神不喜歡的事情就是不虔誠。

蘇:那要是這樣的話,不同的神有觀點的分歧怎麼辦?比如你舉報你的父親殺人,有的神喜歡你這麼做而另一些神不喜歡你這麼做,那要怎麼判斷你這個行為是虔誠還是褻瀆神靈呢?

遊:(沉默很久)那我修改一下,褻瀆神靈就是做所有神靈一致不喜歡的事情,虔誠就是做所有的神一致贊成的事。

蘇:那我再問你,是因為這件事本身就虔誠所以神喜歡,還是只要神喜歡那無論什麼事都是虔誠的?

遊:……對不起我有事先走了。

蘇格拉底的反問法三步驟:

找出一個看似不證自明、天經地義的觀點;假設這一觀點是不對的,試著找出一個例子證明這一觀點存在邏輯上的破綻;修改原有觀念,使之能夠包含剛剛找到的例外。然後再重複這三個步驟,步步緊逼,逐步澄清原來似是而非的觀點。

就是這麼簡單的三步法,蘇格拉底問倒了當時所有的「聰明人」,最後得出一個結論:「神說我是最聰明的人,但我只知道一件事,就是我一無所知。」

反問法最重要的不是找到答案,而是從提問到答案的這個思考過程。

我們做的這個產品方案真的沒有問題嗎?假設它有問題,那最大的問題是什麼?然後你修改設計方案,解決這個問題,再回過來看整個方案是否就完美了,也許又出現了更大的問題。

如此反覆,直到你的方案無可反駁,理所當然。我想微信的張小龍從幾百個功能中選出一個功能用的也一定是這個方法,這當然不是克制,而是——「只做對的事。」

三、全局之眼

細節只有存在於系統中才有意義。

設計是一門很講究細節的學問,但是過於陷入到細節的問題是,你可能做出一個精緻漂亮的APP之後發現,根本就沒人用,因為你的APP只是界面漂亮、動畫好看,但是操作體驗很反人性,功能也不實用。

這世界上的所有東西都是被規律運作著,你在系統中看得見的東西叫做「要素」,而你看不見的是要素之間相互作用的規律,要看到這些規律就需要你擁有「全局之眼」。

數學系裡有一門叫做「系統論」的課程,它也是一種邏輯思維能力,值得你花一生的時間去思考和實踐,接下來就講講系統論的思維方式看問題的三個角度。

1、關聯追問

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們之間的相互作用叫做關聯性。

草原上的羊和狼是什麼關係?可以把狼殺光來保護羊嗎?不行,沒有狼的話羊就會越來越多,直到把草吃光,草原就會變成沙漠。

同樣的,你還可以追問:房價受什麼因素影響,政府的調控有用嗎?我的產品和應用市場是什麼關係,是什麼影響了產品的排行和搜索結果?上司為什麼覺得這個產品方向更有潛力,他是根據什麼條件判斷出來的?這個界面放這裡,用戶會從什麼地方跳轉過來,在什麼場景下使用?用戶對這個功能按鈕的預期是什麼,下一個步驟怎麼設計才最有效率?等等。

2、整體洞察

不考慮黑盒內部構成,只考慮黑盒如何進行輸入輸出,我稱之為「黑盒思維」。比如我們只要知道敲下鍵盤上的字母,屏幕上就會顯示出對應的字母就好了,這其中具體的原理就是黑盒,就算不知道它怎麼工作我們也能正常打字。

看透黑盒內部構造,解析裡面每個要素之間的互相聯繫和作用,我稱之為「白盒思維」。比如我們學習一門程式語言,就得知道變量和常量,知道條件判斷,知道各種接口是怎麼調用的,然後才有可能真正理解和開始編程。

所謂的整體洞察就是你要在設計一款輸入法軟體的時候:

先以「黑盒思維」的方式假設所有技術都能做到,只考慮用戶怎麼輸入和操作是最順暢的,怎麼智能聯想能讓他的打字效率最快,設計出一個最優的輸入操作體驗;然後再用「白盒思維」去考慮輸入過程中每一個步驟的分支場景要如何實現,智能聯想方案要調用什麼接口、是讓用戶選擇還是軟體自動匹配用戶輸入習慣等等。

由總到分,由系統到細節,時刻不忘全局,是為整體洞察。

3、動態推演

一個系統的要素,要素和要素之間的關聯都不是恆久不變的,加入時間這個維度,才能真正具有全局之眼。

比如你可以思考,五年之後的人類生活方式是怎樣的?區塊鏈技術會怎樣影響科技的發展?今天的蘋果是怎麼做到現在的成績的,曾經的微軟當年為什麼沒有把握住移動網際網路的機會?你在過去一年裡都做了哪些正確的事和錯誤的事,你要用什麼方式實現今年的規劃?用戶是新手的時候這麼用你的產品,等他熟悉之後還會想看到那些新手引導嗎,還是會用更有效率的快捷鍵?

永遠不要躺在自己的功勞簿上睡覺,做那隻半途而廢的兔子,你應該時刻考慮到,你的前面和後面究竟有幾隻烏龜,他們已經跑了多遠,各自在用什麼方式朝著終點飛奔而去。

4、遠不止這些

歸納法、辯證思維、博弈論、簡化論、沉沒成本和機會成本……人類學者發明了太多太多的邏輯思維工具,你我都不應該僅僅滿足於已知的這些方法,只有不斷精進,了解和掌握更多的武器,我們才能在一片荊棘的工作和生活之路上,斬出我們自己的一片天地,做出改變世界的產品,走出一條豐富多彩的人生。

相關焦點

  • 互動設計師應具備的技能樹(10)|選擇適合你的原型工具
    我花了兩個多月的時間,每周末更新一個模塊,終於講完了互動設計師職業技能的前兩個部分:思維和眼界。這兩個部分的重要程度和工作量是成正比的,總共有九個模塊,每個都有七八千字左右,這麼算下來,這個系列我前後已經寫了有七萬字了……今天繼續開新坑,講講互動設計師應該掌握的「手段」,也就是偏技術和工具型的技能。這是互動設計師的雙手和武器庫。
  • 騰訊高級設計師:交互知識樹系列之平臺規範
    可以想見,這些團隊的設計師都是精挑細選出來的人才,他們都有各自的擅長的領域,這些精英們一起設計出來的軟體系統當然就是他們集體的智慧結晶。同時,既然是團隊合作,那一定會有配合的問題,他們是怎麼保證團隊內部不同的設計師做出來的東西能夠有統一的風格和交互方式呢?
  • 格式塔原理對視覺/互動設計師有多重要?
    本文建議閱讀時長:6 分鐘UI設計師的工作,每天面對各種屏幕在那「方寸之間」的地方尋求不同凡響的效果。UI設計師最擅長的是將交互原型圖視覺化,而UX設計師則擅長於將需求轉化為可視化的原型圖。如果說UI設計比較感性,那麼UX相對就比較理性。但是UI和UX有著共同的目的就是將產品體驗變的更好。
  • 寫給UI設計師的產品功能結構圖畫法及運用
    什麼時候輪到我們UI設計師來做這部分工作了。確實通常情況下我們UI設計師甚至都不去關心功能結構圖,一般情況下都是PM把產品原型圖給到我們,我們只針對原型圖做高保真設計。如果你是在大廠裡那喬治說的這種情況可能不太會遇到,大多數現實場景中你期望的產品原型圖是這樣的:
  • 人工智慧時代,給設計師的 3 個建議
    身為設計師的你可能會問:人工智慧和我的日常工作有關嗎?我應該為此做什麼準備?人工智慧和設計師有關嗎?回首過去這一年全球科技公司的大事件,「人工智慧」幾乎是一個繞不開的關鍵詞。3月,人機圍棋世紀之戰打響:李世乭在 5 番棋中以1:4敗給 AlphaGo,震驚了整個圍棋界以及……朋友圈…4月,人工智慧成為 Facebook 開發者大會上的主角,基於 AI 技術的聊天機器人開放平臺,讓很多人第一次感性地認識了這個聽起來有點深奧的技術概念。
  • 設計師求職,還要做筆試題?
    和薪資級別掛鈎有的公司會根據設計師的作品集來衡量設計層級,筆試效果直接決定薪資和職級。如果筆試做的好,加上溝通能力強,有知名項目案例,級別和薪資都不會差。3. 風格不符合作品集風格單一,有的插畫畫的特別好,但是界面作品很少,或者說圖標畫的特別贊,但是只會駕馭一種風格。
  • 趙文彬:做一名智慧設計師|AXD青年設計師論壇——走進西南交大
    ——全國十佳樣板間/售樓處設計師「築巢獎」第四屆中國國際空間環境藝術設計大賽——會所類提名獎「築巢獎」第四屆中國國際空間環境藝術設計大賽——商業空間類提名獎 中國(區域)室內設計總評榜——四川設計之星「德雅杯」AXD成都室內設計總評榜——成都十佳別墅設計師「首席公館杯」AXD成都室內設計總評榜——成都十佳商業空間設計師
  • 嫦娥三號總設計師顧問:探測火星已經具備條件
    全國政協委員、嫦娥二號和嫦娥三號總指揮、總設計師顧問葉培建3月1日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除了探索月球,我國已經具備開展火星探測的條件。  我國已具備開展火星探測條件  「目前,我們已經具備開展火星探測的條件,包括可以發射一個火星探測器,圍繞著火星『轉』起來探測星球,也可以設法『落』下去,測控通信等都沒有問題。但什麼時候去,取決於國家財力和決策。」葉培建介紹。
  • 超全面的交互自學指南
    如果說刀工、火候、調味是要輸出的硬技能,則對食材的理解、烹飪工序、料理的認知就是交互的軟技能;它們就像是交互思維一般,可見其核心的價值作用,同時也能反映出互動設計需要不斷的摸索、實踐和創新,才能誕生足夠好的「菜餚」。這樣是否可以更容易理解交互呢?這裡多嘴說一下「交互思維」,交互思維到底是什麼呢?
  • 蘇州室內設計師
    蘇州室內設計師培訓隨著城市化建設的加快和人們生活質量的提高,對房子的居住要求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這對於事內裝潢設計人員而言,無疑是一件好事情。當然前提是你能為顧客創造出充滿創意而又適宜的生活空間。要成為一名優秀的室內設計師,需具備室內設計,環境設計相關的專業素養,不僅有良好的美感和設計靈感,還要對家庭生活有較透徹的了解,熟悉裝飾工程流程和工藝,家居裝飾材料價格動態等。
  • 兩年製作10億張海報,阿里巴巴「AI 設計師」養成記
    淺顯地說,設計師製作海報的過程本身是一個元素疊加的手藝,拿常見的促銷海報來說,大多是商品 logo 與實物、字體「滿200-20」以及部分修飾花紋的組合,又因為不同的設計師風格不同,加之結合的促銷場景、商品類型,海報自然有千變萬化的展現方式。
  • 阿里騰訊設計師生存指南
    不要過於在乎一個階段的成敗,讓自己失去信心,我們更應該把自己放在大的市場環境下;看看當前對設計師標準是什麼?市場對設計師的要求是什麼?如何去做好?這個才是更值得我們努力的方向;讓自己看的更遠,不要被當前的規則束縛自己,有句話叫「人挪活,樹挪死」。
  • 微軟UX設計師展示HoloLens 2高精度手部交互
    實際上,這是微軟首席UX設計師樸東允(音譯:)所拍攝,並通過YouTube頻道Mixed Reality Toolkit進行了分享。樸東允的視頻並非商業大會風格的演示內容,而是真正的第一人稱使用體驗,真正說明了Mixed Reality Toolkit (MRTK)手部交互組件的性能。
  • 設計師必看!手把手代練競品分析(上)
    編輯導讀:現在競品分析除了是產品經理和互動設計的基本要求技能之外,設計師也需要掌握競品分析。因為只有把相關對標產品都了解透徹,把用戶了解透徹,設計才能站在給商業賦能的高度去更好的包裝產品。本文作者圍繞競品分析展開了深入分析,希望對你有幫助。
  • LOL設計師透露消息,將開始對塔姆重做,WR兩個技能進行互換
    LOL設計師透露消息在前段時間英雄聯盟對遊戲進行更新之後,新賽季的季前賽版本就正式上線了,各方面的調整也讓玩家們有點眼花繚亂,一時之間遊戲環境變得十分混亂,也引起了不少玩家的聲討。而對於設計師來說,他們對新版本的改動也暫時告一段落,最近設計師在網絡上透露,接下來就會對塔姆這個英雄進行重做,讓這個英雄的技能機制、玩法等等更加健康。將開始對塔姆重做對於玩家們來說,塔姆這個英雄應該都不會陌生了,雖然說排位的時候登場率不算特別高,但比賽中卻經常能夠看到,畢竟W技能的保護性實在太強了,配合一些保命能力差的AD英雄,可以起到不一樣的效果。
  • 英特爾告訴你設計師電腦應該是什麼樣
    在這樣的應用環境之下,電腦需要同時具備高效的計算能力、龐大的緩存空間、快速的響應速度,因此就需要電腦具備良好的處理器、內存、硬碟,甚至是圖形性能,否則會嚴重影響設計師的工作效率,並且浪費相當多的時間。  其次則是顯示屏素質。  對於設計師而言,顯示屏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 設計遐想:Musk穿透的,除了太空,還有設計師願景的外殼
    對,我們總是處在時代之中:手工藝者趕上工業時代孕育出工業設計師;工業設計師趕上資訊時代孕育出交互與體驗設計師。時代為我們的經歷圈定了一個特定的範圍和前提。如果,一旦這個前提被徹底改變或顛覆了會怎樣?本文讓我們跟隨Elon Musk 的火箭直插雲霄,去探討和構想一個新的願景。
  • 設計師做C端還是B端好?
    編輯導語:對於設計師來說,在工作中所做的產品類型主要是B端項目和C端項目。近些年來,由於網際網路進入下半場,C端用戶增長觸及天花板,流量的紅利逐漸消退,很多企業的業務由C端轉向了B端。從C端設計切換到B端設計,或從B端設計切換到C端設計,都並非易事。今天這篇文章,本文作者就和我們一起聊一聊設計師做C端還是B端好?
  • 「三個敬畏」丨大飛機設計師「行動派報告」
    由此我想到,尊重生命,嚴守職責,何嘗只是直面生死的醫務工作者的信條,『三個敬畏』也正是大飛機設計師應有的擔當!」也許故障樹計算的一絲錯誤便會遺漏下一條嚴重的失效狀態,也許試飛數據分析的一次疏忽便錯過了系統問題的徵兆,也許對航線問題的習以為常就埋下了飛機運行的隱患。
  • 設計師如何做體驗走查?
    通過對首頁狀態從上至下從左到右的掃描,我們可以發現以下體驗問題:溫度的符號表示不標準,攝氏溫度的標準寫法是度(小圓圈)應顯示在C臨近的左上角,現在距離太遠了置頂是一種狀態,用戶可以更直觀的看到,用品牌色標籤強調會產生視覺幹擾;返回按鈕顯示太小,不容易注意到,而且太小,點起來也會有心理壓力和操作負擔;3. 對比競品對比競品,主要是為了參考行業的設計現狀,看看我們在設計細節上是否有優化的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