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師如何做體驗走查?

2020-12-05 人人都是產品經理

對設計師來說,檢驗設計成果最行之有效的辦法就是體驗走查。那麼具體如何操作呢?如何實現體驗走查呢?本文將為你揭曉答案。

一、體驗走查是每個設計師的日常工作之一

接觸一個新產品,優化一個舊功能,驗收一個新特性,階段性的點檢整個產品的體驗,可以說體驗走查一直貫穿著設計師的日常。

然而對於如何系統化的進行體驗走查,卻鮮有設計師進行總結和分享。

幾乎每個設計師都在按照自己的經驗在執行。隨性的走查,就像邀請用戶進行可用性測試一樣,能發現多少問題充滿了未知性。

如何才能讓體驗走查的流程更加系統化,讓設計師能夠據此發現和洞察更多的體驗問題呢?

今天我想在這裡拋磚引玉,和大家分享一下我個人的經驗,也希望能得到你的反饋和交流,讓我們之後的體驗走查能更有成效。

二、設計師體驗走查原則、目標與方法

諾曼在《情感化設計》中,把人腦的活動分為三個層次:本能層次、行為層次和反思層次。

當在主體和食物之間放置一道鐵絲網時,處於本能層次的小雞可能永遠被卡在網上,處於行為層次的小狗則可以輕鬆繞過鐵絲網,而處於反思層次的我們則可以想到移走鐵絲網,一勞永逸的減少繞道。

作為設計師,我們設計工作往往是由內而外的,從關注產品戰略和目標開始,逐級拆解到最終呈現。但是做體驗走查時,我更多的是希望跳出產品設計的內部視角,借用同理心,站在用戶的視角來審視產品。所以,我的體驗走查思路是由外而內的。

借用用戶體驗5要素來表達,用戶去感知產品,往往是從表現層開始,然後深入到框架層和結構層。而我們作為設計師,則不能僅止步於此,還要通過反思,最終回歸到範圍層和戰略層,這樣的走查才能和我們的設計殊途同歸。

設計師體驗走查的原則、目標與方法

上圖是我歸納的設計師體驗走查的原則、目標與方法,下面我將為大家逐一講述。

三、本能層次走查的三個步驟

首先,打開一個產品,找到你準備走查的第一個頁面,從本能層次出發,去體驗當前頁面的設計是否主次分明、合理、一致。作為設計師,在本能的感官層面,我們要求當前頁面的設計,一定要好看、好懂、好找、好點。具體的走查步驟我歸納成以下三步:

1. 遠觀主次

把手伸到最遠處,眯起眼睛(或者摘掉近視眼鏡,或者將頁面高斯模糊),看一下當前頁面的信息層級,從醒目度來說,給出信息優先級的直觀排序,再和設計時信息本身優先級去做對比。

vivo瀏覽器首頁

以vivo瀏覽器首頁為例,遠觀信息的吸引度優先級為:新聞圖片>名站>搜索>WIFI。

信息流是首頁激發用戶使用產品的主要觸發器,也是產品的主推功能,它的信息層級最高是符合產品目標的。

名站因為個數較多,色彩豐富,所以在視覺上會壓過搜索框,這裡其實就稍微有一點問題,畢竟用戶最常使用的功能是信息流和搜索。

最有問題的是排在第四位的WIFI,無論從用戶需求還是產品功能優先級來說,WIFI的優先級都排不到這麼高,所以它的設計應該被降噪。

2. 近掃細節

所謂近掃,就是指從頁面左上角到右下角逐一審視所有元素,看是否滿足好看、好懂、好找、好點的設計目標,以及我們的設計規範。

還是vivo瀏覽器首頁為例,我們開始逐個掃面頁面細節。瀏覽器首頁很多信息其實都有多個顯示狀態(真實走查時,要求有多少個狀態就要羅列多少張圖,這樣才能確保所有頁面細節都走查到)但此處方便起見,我就簡單的以兩張圖的狀態來示意一下掃描過程及結果。

通過對首頁狀態從上至下從左到右的掃描,我們可以發現以下體驗問題:

  1. 溫度的符號表示不標準,攝氏溫度的標準寫法是度(小圓圈)應顯示在C臨近的左上角,現在距離太遠了;
  2. 天氣信息和天氣圖標被不相關的WiFi信息隔開,不滿足親密性原則;
  3. wifi圖標顏色很奇怪,和品牌色不一致;已經連接上wifi,wifi信息就不重要了,沒有必要顯示如此醒目,幹擾視線。
  4. 已經成功連上wifi,但還有紅點提示,不理解有什麼需要提示的,紅點顯示有幹擾;
  5. 搜索框內的搜索圖標顏色不穩定,有時候顯示較淺,有bug;
  6. 頭條資訊的新消息提示顯示位置太靠上,看起來和名站更親,而根據親疏關係,提示應該離名站遠,離下方消息近;
  7. 兩個提示中都有「點擊刷新」但顯示樣式不一致;品牌色的文字,通常讓人感覺是可操作的,但是「頭條資訊」是沒有操作預期的,此處又用品牌色來表示強調,品牌色到底是用來表示操作還是強調,容易讓用戶困惑混淆。
  8. 置頂是一種狀態,用戶可以更直觀的看到,用品牌色標籤強調會產生視覺幹擾;
  9. 返回按鈕顯示太小,不容易注意到,而且太小,點起來也會有心理壓力和操作負擔;

3. 對比競品

對比競品,主要是為了參考行業的設計現狀,看看我們在設計細節上是否有優化的空間。

還是以vivo瀏覽器首頁為例,對比UC和QQ瀏覽器首頁,我們可以發現以下幾個明顯的視覺差異:

  1. 在溫度的處理上,UC和QQ都同時省略了C,在保證大家可理解的基礎上,讓信息更簡潔,同時也避免了我們顯示上的錯誤;
  2. UC和QQ的搜索框物理視覺尺寸和我們相似,但在整體感知上卻比我們突出,主要是搜索框上方的信息降噪效果比較好。
  3. 我們的信息流標題文字,相比競品,明顯又大又粗,需要研究一下字體的設計,儘可能取得標題在醒目度和幹擾度上的平衡。

採用遠觀近掃加對比的方法,我們可以完成所有重點頁面的體驗走查,雖然看起來有些繁瑣,但對於一個產品來說,核心關鍵頁面其實就那麼幾個,是非常有必要定期做這樣細緻的走查的。

都說魔鬼藏在細節裡,細節決定體驗,一個頁面的細節繁多,由於工作記憶的限制,想依靠記憶找出所有的問題幾乎是不可能的,所以非常建議設計師將所有頁面橫鋪出來,反覆掃描,對比觀察,以期能窮盡所有問題。

通過上面的步驟循環,我們可以完成每個核心頁面的體驗走查。

之後,還有一步不要忘了,那就是將一個任務流程的核心關鍵頁面都串起來對比分析一下。

以vivo瀏覽器的搜索流程為例,我們看一下用戶進行搜索的核心關鍵流程:

通過整體流程的對比,我們至少可以發現三個比較明顯的問題:

  1. 產品的icon和產品內部的品牌色完全不相關;
  2. 搜索框在三個關鍵頁面中的顯示樣式和形式均不一致;
  3. 三個頁面的核心字號看起來相似,但好像又有點差異,不符合字體字號的一致性原則。

到這裡,一個任務流程本能層次的體驗走查就結束了,它涵蓋了表現層的感知設計,框架層的界面設計、導航設計和信息設計。

經過這樣一輪走查,我們得到的除了具體的問題外,還有一份非常規範的走查文檔,千萬別小看了這份文檔,它可以給我們帶來三個好處。

  1. 換個時機,換種心情來走查,往往會有意想不到的新發現,而這份文檔,可以讓我們的隔天的走查更輕鬆。
  2. 階段性的重新走查時,我們只需要替換所有的頁面截圖,即可開始新一輪的分析,可以省去重新組織分析思路的過程。
  3. 如果團隊裡有多個同學一起走查的話,提供對應的核心頁面,可以讓其他同學在你的勞動成果上,快速的完成不同視角的體驗走查,以更全面的發現問題。

通過本能層次對頁面細節的走查和優化,我們可以增加頁面對用戶的吸引度,進而觸發用戶展開下一步的行為。

四、行為層次走查的原則與策略

本能層次的體驗走查,關注的是靜態頁面的色彩、布局、主次和細節,而行為層次則是以核心任務流程為脈絡,關注的是所有頁面切換的動態過程。這個過程宜慢不宜快。行為層次走查第一個策略,我稱之為「慢點」。

我們以打開vivo瀏覽器為例,看一下瀏覽器的打開過程。為了便於觀察,我們可以將視頻半速播放,這樣可以給我們的大腦更多時間,去覺察更多細節。

App打開視頻:https://v.youku.com/v_show/id_XNDUzMDg3MDgyMA==.html

在進行行為層次的交互之前,要求設計師要清空掉自己所有關於產品使用的認知和操作經驗,本著操作前有預期,操作時有反饋,操作後可撤銷的基本原則,逐步檢驗。

1. 操作前有預期

瀏覽器icon的圖標和名稱要充分符合用戶的預期

仔細觀察一下整體桌面:在桌面上能否快速找到瀏覽器icon?瀏覽器的icon設計樣式是怎樣的?是否符合用戶的典型認知?是否有文本輔助圖標說明?

經過仔細觀察,我們可以發現瀏覽器的圖標設計其實是存在一些設計問題的:

首先從意向表達上來說,地球是否是最好的代表瀏覽器的元素?

其次,現有icon中的圓球是否能讓所有用戶都認知為是地球?

這兩點都需要設計師再仔細斟酌。

最後,和桌面的其他自帶App(相冊、天氣、電話等)的icon相比,瀏覽器的icon明顯缺少層次和細節,和其他icon的一致性也比較差。

2. 操作時有反饋

瀏覽器icon的點擊反饋要及時且合理

找到瀏覽器icon後,點擊icon。點擊按下時,瀏覽器icon有明顯的點擊狀態(icon變暗),反饋及時且合理。從手指鬆開(icon恢復為正常狀態)到應用開始打開,中間有明顯的延遲,首次打開效率有優化的空間。同時應用打開時,打開頁面和icon的動效銜接不夠流暢。

應用打開與退出視頻:https://v.youku.com/v_show/id_XNDUzMDkzMTg2NA==.html

主要原因有兩個:

1. 缺少icon和應用頁面的形變銜接(對比iPhone,可以看出iPhone的形變銜接是非常流暢的)理想情況下,應該是應用頁面從icon的樣式和位置開始打開至全屏,退出時又縮回至應用icon的樣式和位置處。目前我們打開時位置還有一點對應關係,退出時是完全沒做對應。

2. 應用icon是圓角,最終的頁面顯示因為手機的造型,也是圓角的,但是中間的頁面放大的過程卻一直是非常硬的直角,圓尖圓的頁面變化看起來會比較突兀。

再回到我們首次打開應用的過程,鬆手後應用並沒有直接進入首頁,而是進入了啟動頁。

啟動頁體驗也存在兩點問題:

  1. 啟動頁只有品牌信息位於頁面的底部,而視覺中心卻一片空白,無論是對於用戶的視覺感受,還是對於品牌的宣傳曝光來說,都是不合適的。
  2. 啟動頁的顯示時間較長,用戶被迫停留於此,卻沒有任何元素可看,也沒有任何事情可做,這只會從感知上加劇等待的心理時間,讓用戶更覺漫長與焦躁。所以啟動頁的信息設計也是需要優化的。

3. 操作後可撤銷

這一點對於Android系統來說,有著天然的優勢,因為系統總是自帶返回鍵,可以非常方便用戶返回並重新發起操作。

但是,操作後可撤銷不僅僅體現在返回上,還體現在一些可能「損失」的操作上,要支持用戶反悔。

比如我們常見的清空歷史記錄操作,當用戶觸發清空圖標時,我們會彈出一個確認提示,以便用戶確認是否真的要刪除。如果用戶是因為誤觸,則用戶可以反悔選擇取消,撤銷原來的刪除操作。

在行為層次,我們走查的核心就是要「慢下來」,把自己想像成一隻樹懶,把所有的操作分解成慢動作,去仔細觀察動作前中後的頁面暗示、狀態及反饋,嚴格遵從操作前有預期,操作時有反饋,操作後可撤銷的原則,去洞察體驗問題。

除了「慢點」,第二個行為策略是「慢移」。當我們在一個頁面點擊完某個操作後,手指就停留在原來的位置上,看看在新的頁面上應該如何移動手指進行操作。

根據費茨定律,為了節約用戶的操作成本,除了要增大點擊對象的有效區域外,另一條就是要縮減點擊對象的距離,所以我們在新頁面出現以後,一定要看一下新對象的操作位置能否就在原來的位置上,如果真的不能,那就儘可能讓它離原來的操作位置更近一些。

歷史記錄點擊:https://v.youku.com/v_show/id_XNDUzMDk5ODEzMg==.html

以vivo瀏覽器為例,當用戶點擊首頁搜索框後,理想情況下是希望用戶不需要移動手指,就可以發起下一步的操作(手動輸入關鍵詞或點擊歷史記錄)。

對於手動輸入來說,鍵盤固定在頁面底部是最符合用戶預期和習慣的,用戶手指一定需要移動。但對於點擊歷史記錄來說,用戶卻幾乎不需要移動手指,就可以完成第一條歷史記錄的點擊,這樣的設計也是比較適合的。

用戶完成任務需要一系列操作的集合,如果我們能保證單次和連續操作的認知和操作成本都比較低,那麼整體而言,用戶完成任務的完成度就會提高很多。

第三個行為策略是「對比」,對比競品可以讓我們了解,在相同的交互形式下,我們與競品在效率和細節體驗上的差距,讓我們了解行業的設計趨勢和最高標準在哪裡,從而實現追趕與超越。

QQ瀏覽器打開:https://v.youku.com/v_show/id_XNDUzMTM2NDkyNA==.html

通過與競品QQ瀏覽器的對比我們可以發現2點我們在體驗上存在的差距:

  1. 在App打開效率上,vivo瀏覽器從點擊到首頁呈現時長約為4秒,而QQ僅2秒,效率是我們的兩倍。(注:上述視頻因為是半速播放的,所以時長分別約為8秒和4秒)
  2. 在啟動頁的設計上,QQ瀏覽器的顯示效果明顯更符合用戶的感官期待和品牌曝光效果。

對於工作內容聚焦於表現層、框架層和結構層的設計師們來說,完成本能層次和行為層次的體驗走查,基本上可以保證把設計做得很」正確」,然而對於有更高追求的設計師來說,會更願意深入到範圍層和戰略層,去思考如何做真正「正確」的設計。

五、反思層次的方法

正確的設計,不僅僅是要求設計師用自己的專業去打磨設計的流程、框架與界面,讓用戶用起來順,還要通過對戰略的思考和範圍的調整,讓用戶用起來真正覺得好用,用起來爽。這裡也給大家推薦兩種方法。

1. 對比

細心的小夥伴可能會發現,在每一個層次,我都在推薦對比,這對於很多處於初/中級階段的設計師來說,確實是一個發現各層次問題的法寶,畢竟單獨的問題發現之旅是一個非常依賴設計師個人的經驗、思維和敏感度的過程。

然而通過對比,則幾乎不要求設計師有豐富的經驗、縝密的思維,只要設計師細心,耐心一點,再加上設計師已經練就的火眼金睛,基本上很容易就能發現設計的不同,在比較中感知到設計的優劣和優化的方向。

以QQ瀏覽器的聯想搜索為例,當我們還停留在關鍵詞聯想的階段時,QQ瀏覽器就率先實現了所見即所得的結果式聯想,讓用戶可以直接看到最新的推薦結果,這種結果的推薦效率及內容的組織形式於用戶體驗來說都是更好的,值得我們學習和研究。

2. 反思

當然,僅僅通過對比競品是很難有突破性的創新的,要想真正引領設計趨勢,還是離不開設計師本身的洞察與反思。這確實就跟設計師個人的經驗和洞察力息息相關(原諒我沒有辦法通過三言兩語傳達出來,我自己也在摸索著)。

我個人認為,反思層面最核心的關鍵詞就是否定,不斷的問自己 「如果不這樣,那還能怎樣呢?」

要做到這一點,其實是很難的。

從心理學和生物學的角度來說,大腦總是懶惰的和節能的,對於習以為常,約定俗成的經典設計,大多數反思的結果,往往還是相同的,那又何必浪費時間和精力去思考呢。

而且在日常的項目迭代中,我們也沒有那麼充足的時間,一直去打磨一個設計,所以很多設計就只是處於相對易用的水平,難以喚起用戶的情感共鳴。

如何醞釀出創新的設計?

除了有否定自我的初心,還要有心心念念的熱愛,在項目和工作之外,有意識和無意識的收集素材,思考組合,腦力震蕩。

我們的專注與執著是這趟發現之旅的動力,能否領域需要努力也需要運氣。只有通過反思層的不斷否定和追求,才能夠持續的為本能層次和行為層次注入新的活力。

六、小結

用戶體驗質量可以用五度模型來考量,而本能層次、行為層次和反思層次的設計,都主要是作用於產品的吸引度和完成度。通過吸引度和完成度的提升,促進後續滿意度、推薦度和忠誠度的閉環。

本能層次的走查,通過提升用戶對界面的感知,可以提升產品的吸引度,促進用戶行為的發生。

行為層次的走查,通過對任務流程的拆解,可以增加任務的流暢度,進而提升任務的完成度。

反思層次的走查,通過對功能範圍的調整,讓我們產品功能更符合用戶的需求,增加產品的吸引度。

通過對設計否定與創新,則可以增加了交互的流暢性和新穎性,進而提升任務的完成度。任務完成度加上每個界面的吸引度構成了用戶的滿意度,而滿意度又決定了用戶的推薦度和忠誠度。

反思層次的走查更多的取決於設計師的思考的頻度和深度,與設計師的個人經驗和設計思維密切相關,需要大家一點一點去培養鍛鍊,而本能層次和行為層次的走查可以看做是一個按部就班的「體力」工程,只要你按照前面的思路去執行,一定會比隨機的走查有更多的收穫。

如果你對設計走查也有一些自己的心得,歡迎留言和我一起探討。

 

本文由@合顏悅設 原創發布於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 基於CC0協議

相關焦點

  • 互動設計|如何做好操作反饋規範的設計?
    所以,幫助用戶及時感知產品系統的狀態,告訴用戶下一步會發生什麼,接下來應該怎麼繼續操作,再或者幫助用戶做出判讀和決定,這就可以大大滿足用戶在使用APP時的控制感和存在感,同時可以消減不確定性帶給用戶的負面體驗情緒,從而提升用戶體驗。
  • 互動設計 | 如何做好操作反饋規範的設計?
    所以,幫助用戶及時感知產品系統的狀態,告訴用戶下一步會發生什麼,接下來應該怎麼繼續操作,再或者幫助用戶做出判讀和決定,這就可以大大滿足用戶在使用APP時的控制感和存在感,同時可以消減不確定性帶給用戶的負面體驗情緒,從而提升用戶體驗。
  • 產品使用體驗如何量化與管理——阿里雲 UES 全面揭秘
    因此,如何在支撐業務的同時創造機會,讓設計在行業中釋放出更大的能量和價值,就成為了我們的使命。「有用性」更多是產品能力本身層面的屬性,關乎功能和商業,而「易用性」則是設計師能把握和發力的核心,因此,我們決定聚焦「易用性」,作為撬動中後臺技術產品使用體驗的槓桿。那,如何度量易用性呢?
  • 設計師求職,還要做筆試題?
    設計師找工作,除了要交作品,居然還要筆試!為什麼設計師求職還要做筆試題呢?如何判斷什麼樣的筆試題值得做呢?以下,筆者將為大家詳細講述。這種情況下,如果你特別想加入這個公司和這個團隊,那麼筆試題一定要好好做!2. 你心儀的公司這個很好理解,你朝思暮想的公司和團隊,或者裡面有你很喜歡的設計師,這樣團隊的筆試題也可以去做,做了就有機會,不做就擦肩而過。和你遇見喜歡的人是一樣的,主動就有機會,所以這種情況需要爭取。3.
  • 機器學習時代的體驗設計(下):對創造人類行為學習系統的設計師和...
    圖像來源:Mike Kuniavsky《物聯網的預測行為的用戶體驗》因此,除了要考慮首次接觸和使用產品的體驗之外,對於這類產品或服務而言,設計師同時需要考慮在使用1小時、1天、1年等時間後的體驗。傳統上,設計師專注於從服務、功能或產品來定義體驗。他們將這個概念融入到與之相關的更大的生態系統中。數據學家開發的算法將支持這種體驗,並通過A / B測試進行評估。
  • 寫給UI設計師的產品功能結構圖畫法及運用
    什麼時候輪到我們UI設計師來做這部分工作了。確實通常情況下我們UI設計師甚至都不去關心功能結構圖,一般情況下都是PM把產品原型圖給到我們,我們只針對原型圖做高保真設計。如果你是在大廠裡那喬治說的這種情況可能不太會遇到,大多數現實場景中你期望的產品原型圖是這樣的:
  • 設計師新體驗 講述SSD如何留住瞬間靈感
    而在經歷各種公司的各種IT人員中,卻總是不乏質疑為什麼做平面設計需要配置那麼高,價格那麼高的蘋果電腦。    我想說的是,設計對於一個長期使用右腦思維的人來講,各種想法和靈感都是轉瞬即逝的。而當你突發靈感,開始動手實現它們的時候,你的電腦會是讓你抓住這些靈感的關鍵所在。假想,你使用的是一臺G4,在ps或ai中的每一步設計都舉步維艱,你內心會是什麼狀態?
  • 設計師做C端還是B端好?
    編輯導語:對於設計師來說,在工作中所做的產品類型主要是B端項目和C端項目。近些年來,由於網際網路進入下半場,C端用戶增長觸及天花板,流量的紅利逐漸消退,很多企業的業務由C端轉向了B端。從C端設計切換到B端設計,或從B端設計切換到C端設計,都並非易事。今天這篇文章,本文作者就和我們一起聊一聊設計師做C端還是B端好?
  • 工業設計師是做什麼的?
    工業設計師做什麼?工業設計師主要工作是在室內,但是也會需要到產品的製造車間。工業設計師為製造的產品注入設計理念,比如汽車,家用產品及玩具等等。該工作集藝術性,商業化及工科的知識於一體製造出人們日常的生活用品。工業設計師在設計某一特定產品和裝置的外形與功能時注重的是用戶體驗。
  • AE動效如何落地?原來大廠設計師都在用這個!
    隨著硬體性能的發展和動效輸出方式的優化,大家對動效的認知也從最初的認為動效只是為了美觀酷炫,到逐漸認識到動效對於提升用戶體驗和產品需求的重要作用。但設計師在做動效設計的時候靈感噴湧,兢兢業業做出炫酷的效果,結果一和開發工程師對接就懵了——要麼無法實現,要麼極其複雜。特別是AE裡有很多複雜動效,使用純代碼還原起來非常困難,導致最後設計師只能不斷簡化效果以達到跟開發成本的平衡。
  • 趙文彬:做一名智慧設計師|AXD青年設計師論壇——走進西南交大
    ——全國十佳樣板間/售樓處設計師「築巢獎」第四屆中國國際空間環境藝術設計大賽——會所類提名獎「築巢獎」第四屆中國國際空間環境藝術設計大賽——商業空間類提名獎 中國(區域)室內設計總評榜——四川設計之星「德雅杯」AXD成都室內設計總評榜——成都十佳別墅設計師「首席公館杯」AXD成都室內設計總評榜——成都十佳商業空間設計師
  • 生態公園如何講述人在自然中的位置?丨對話設計師
    設計師在公園做實地調研 「這些規則肯定是為了維持公園的安靜整潔吧比如攝影的想拍到更多特色生物,遛娃的想知道如何引導孩子與自然互動。這些需求沒能被滿足,是因為他們對公園不夠了解,不知道這裡「還可以做什麼」。 D:作為一個生態公園,這裡其實也有很多「不可以做什麼」的規則。實際上周邊居民都非常願意遵循這些規則。他們對這個公園很有感情,很珍惜這座家門口的「後花園」。
  • 想轉行做設計?新手如何在短時間內成為一名高大上的UI設計師?
    文:源碼時代想轉行做設計?新手如何在短時間內成為一名高大上的UI設計師?設計師在很多人眼裡都是一個不錯的職位,每天好像啥事不幹,對著電腦P一下圖,一個月就能拿到幾千甚至上萬的月薪,在旁人看來似乎也是很輕鬆的白領工作,再加上近兩年UI設計確實也比較火,很多人不甘於現狀,想轉行從事這份工作,但是又不知道如何給自己做一個規劃,想入門都感覺沒有入口,那麼作為一個新手,如何才能在短時間內成為一名高大上的UI設計師呢,相信是很多人心中的一個問題
  • 機器學習時代的體驗設計(上):對創造人類行為學習系統的設計師和...
    一般來講,數字服務的體驗遵循預定義的用戶旅程,具有明確的狀態和動作。一直以來,設計師的工作一直是創建線性工作流,並將其轉化為可以理解和不引人注目的體驗。但是這種情況可能會成為過去時。過去6個月,我一直在BBVA Data&Analytics(D&A)任職一個相當獨特的職位,這是一家卓越的財務數據分析中心。
  • 如何讓用戶研究變得重要 | 網際網路數據資訊網-199IT | 中文網際網路...
    基本上我靠的是兩個辦法:1)讓用戶研究的結果真正能幫到業務方,做用戶調研時不要做信息收集者,做信息處理者,把用戶反饋與產品改進方向結合;2)把用戶體驗指標作用於業務方的績效,讓他得到重視用戶體驗的好處,從公司制度入手,不能永遠依靠同事的自驅力。歡迎大家發表看法一起討論!
  • 夸克設計師的產品設計哲學:給功能做減法,和用戶做朋友
    4月28日,在阿里巴巴2019UCAN大會上,一位阿里體驗設計師給年輕人帶來了一款「搜索神器」——夸克。近日,這款智能搜索應用剛剛發布了3.2版,在AI技術的賦能下,實現搜索結果頁更精細的優化,為用戶提供最本質、純粹的搜索信息服務。以極簡、輕快的產品特質贏得用戶口碑的夸克,持續探索移動搜索產品全鏈路的智能化創新突破。
  • 新版即時性回復設計:看手淘設計師是如何解決
    當有賣家發送信息給用戶的時候通過Push提示,用戶點擊後跳轉頁面,這樣的問題是「來回切換頁面成本大,如長時間聊天溝通寶貝切換易疲勞,用戶體驗差,有跳出感」。來看看手淘設計師是如何設計解決的。現有問題分析產品要最大化商業價值,設計要在用戶體驗和商業目標之間做權衡。在遵循市場的需求下實現設計最大化,讓用戶體驗推動商業價值,在使用的基礎上提高愉悅性。同樣的設計方式「能用」和「好用」是兩碼事,設計師像一個醫生,哪裡有問題去就症下藥,醫治解決。來看看消息前期的痛點問題。
  • 聯名LV設計師:usmile如何玩轉產品美學?
    其中,usmile與LV設計師合作,打造出了LV設計師聯名款,可謂是品牌重塑產品美學的典範。設計師從現代藝術流派孟菲斯派獲取靈感,選取貴族橙為主色調,並添加多種明亮色系,強烈的色彩碰撞,給人時尚荒誕之感。
  • 新手上路:UI設計師的求職問答合集
    從名稱上來看,網頁設計師(Web Designer)和UI設計師(User Interface Designer)好像看不太出來實際工作內容,網頁設計師一般來說指的是設計產出網頁的視覺呈現,細分還可以分為純做視覺執行,或是視覺兼前端切版(HTML+CSS),當然,現在響應式網頁(RWD)當道,網頁設計師也要懂的在不同裝置與平臺上版面該如何配置與呈現
  • 設計師必看!手把手代練競品分析(上)
    設計師做競品分析大多是圍繞產品本身進行分析:功能,界面、互動設計等,也就是對競品「看得見」的部分進行分析。除了分析競品「看得見」的部分,還要分析「看不見」的部分。競品為什麼這麼做?競爭對手是如何做到的?競爭對手下一步會做什麼?競品分析不僅是對競爭對手產品的分析,還要跳出「產品」看競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