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搜索美國SSME氫氧發動機的研製試車信息時,發現美國當年在研製SSME氫氧發動機時也遇上了極大的困難,也發生過氧泵洩漏而導致的爆炸事故。並將美國整個太空梭研製工程差不多拖延了3年之久。還有,在SSME氫氧發動機的早期研製歲月,渦輪泵葉片也出現過裂紋的事故。
而日本的H2火箭的LE7氫氧發動機則發生過高壓管路事故。
回想起中國長徵五號遙2火箭YF77氫氧發動機所發生的事故現象,高涼陳君認為SSME、LE7與YF77在早期研製發展階段出現的這三起事故在深層上都存在某種相關性,即氫氧發動機的某些深層運行機制都只能夠深入到一定的「程度」才會逐漸顯現。如日本H2火箭的LE7氫氧發動機就是後幾枚才出現大事故的,也並不是一開始就立即顯現出致命隱患來的。
還有,歐洲的火神1氫氧發動機在研製的早期階段也發生過氧泵的爆炸事故。現在長徵五號遙2火箭的YF77氫氧發動機的故障細節沒有信息外洩,人們無法知道到底是設計問題還是製造的材料工藝問題。但地面試車強度不足夠的結論是明確無誤的。因為SSME與RD0120氫氧發動機由於都進行過漫長的地面試車階段,隱患問題最後都在地面試車過程得以暴露,並被逐一解決掉了,並沒有帶到天上去。
按YF77氫氧發動機進行1次500秒地面試驗要花費1000萬人民幣來計算,使用氫氧發動機的主力火箭只要發射失敗一次,其損失掉的錢就足夠主芯級發動機在地面試車過程中燒夠10萬秒的時間都綽綽有餘。
當年日本H2火箭的LE7氫氧發動機與今天中國長徵五號火箭的YF77氫氧發動機都犯了一模一樣的病,即試車不足就趕進度強行裝箭發射的「大病」。這兩大失敗案例以後都可以直接寫入教科書了。
這份報告裡的所有數據都再乘以3還差不多。
更重要的是這份報告(即《大推力氫氧發動機材料工藝需求》一文)也是京11所的人士發表的,這表明京11所就是以此一標準來制訂YF77氫氧發動機的試車考核標準的。因此長徵五號遙2火箭的發射失敗並不冤枉。
中國大型氫氧發動機的研製試車考核強度之低,與美國的SSME與原蘇聯的RD0120氫氧發動機一比較,完全是明確無誤的事情。地面試車僅僅積累3萬多秒就指望能夠研製成功YF77與YF220大型氫氧發動機?!這完全是在開國際玩笑。
這份報告也間接證明了中國航天界對大型氫氧發動機的深層研製流程機理還存在很大的偏差與認識誤區。殲擊風(他本人原本也參加過YF77發動機的研製)早年的發言也一樣表現了相同的態度與觀點。即YF77氫氧發動機沒有必要進行高強度試車考核是京11所上下一致的看法,而不僅僅是某一個人、乃至某一部分人的看法。這一現實讓人非常震驚。
經過層層抽絲剝繭的追索探尋,長徵五號遙2火箭發射失敗的原因還是必須聚焦於YF77氫氧發動機本身的試車考核強度問題上了,「相關各方」都是必須有所作為的時候了。YF77發動機的1000秒地面試車考核必須做,並必須完美無缺地通過考核。這己經是決定長徵五號火箭能否順利復飛的核心前提環節。
高涼陳君現在的態度就是,在YF77氫氧發動機的1000秒地面長程考核試車完美無缺地通過之前,長徵五號火箭根本就沒有必要考慮復飛的問題。
陳天(高涼陳君)
2018-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