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系壽險"背靠大樹好乘涼":8家盈利 僅1家虧損

2020-12-06 網易財經

(原標題:銀行系壽險公司「背靠大樹好乘涼」:去年招商信諾等8家盈利 僅一家虧損)

2017年,各家保險公司嚴格執行中短存續期佔比限制的要求,不少險企由於業務結構調整出現轉型期陣痛。銀行渠道被認為是銷售中短存續期產品的集中地,有道是「背靠大樹好乘涼」,倚重這一渠道的銀行系險企轉型期表現如何呢?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9家銀行系壽險公司的保險業務收入整體增勢較好,除建信人壽外,其他幾家同比增長7%~40%。從盈利情況來看,僅中荷人壽一家虧損0.66億元,其他8家均實現盈利,其中,招商信諾、工銀安盛、中郵人壽、交銀康聯、農銀人壽均實現淨利潤同比增長,分別達到6.67億元、6.24億元、3.8億元、2.56億元、1.11億元,中銀三星人壽業績扭虧,建信人壽、光大永明人壽兩家盈利下滑。

下一步,銀行系將如何利用銀保渠道優勢,在行業發展保障型產品的大趨勢下,尋求差異化競爭呢?近日,面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的採訪,多家銀行系險企也給出了各自的答案。

期交業務佔比提升

數據顯示,銀行系壽險企業在轉型期也保持了較快的增長勢頭,2017年多家公司業務增長超過三成。年報顯示,中郵人壽實現保險業務收入410.79億元,同比增長38.55%;農銀人壽238.65億元,同比增長30.50%;交銀康聯131.31億元,同比增長35.32%;光大永明人壽70.81億元,同比增長39.61%;中荷人壽40.21億元,同比增長39.15%。

建信人壽相關負責人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採訪時表示:「銀行系保險公司在完成股權轉換時,不同於新創立的公司,運營已相對成熟,經營初期不存在長期虧損的情況,甚至已開始盈利。銀行系保險公司背靠母行,依託銀行的大力支持和銀保渠道的優勢,發展初期快速擴大業務規模,擴大市場份額成為銀行系保險公司發展的必然。」建信人壽2012年總資產僅為177.69億元,截至2017年總資產達到1283.79億元;2017年,建信人壽規模保費為423億元,而2011年公司前身保險業務收入僅為12.8億元。

經過初期的快速發展,多家銀行系險企開始從規模型業務向價值型業務遷移。在大力發展長期儲蓄型和風險保障型業務的同時,不斷提升期繳業務的佔比。據悉,中郵人壽2017年積極打造期交「雙百億工程」,持續推進「期交規模化、產品差異化、營銷特色化」,2017年淨利潤同比增逾六成;公司實現期交保費236.6億元,同比增長72.3%,期交保費佔總保費比重達57.6%。

2017年,農銀人壽銀保渠道不斷深化轉型,業務結構持續優化,其中期交保費收入41.02億元,同比增長126%,增速排銀行系壽險公司第二位;高價值的財富業務從無到有,2017年,標準保費收入達到7.43億元,同比增長53%。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進入2018年,銀行系保險規模擴張出現分化。其中,農銀人壽、工銀安盛、中郵人壽、交銀康聯顯示為規模保費同比下降;此外,建信人壽等其他5家銀行系險企則顯示規模保費同比增長。

工銀安盛相關負責人表示,在業務轉型方面,公司積極響應監管要求,主動停售中短存續期產品,開展期交戰略轉型。「從2018年開門紅的情況來看,雖然躉交保費同比有所下降,但期交保費、新業務價值和淨利潤較去年同期都實現了健康增長,其中期交保費同比增長2.23億元,增幅18%,新業務價值同比增長6.41億元,增幅287%,公司的經營效益和業務價值顯著提升,業務轉型初顯成效。」

農銀人壽相關負責人表示:「2018年公司繼續深化轉型,雖然前兩個月規模保費收入為91億元,同比下降35.4%,但是,其中新單期交保費55億元,同比增長165%。主要還是公司繼續以客戶需求為中心設計研發產品,重心逐漸從躉交規模型轉向期交價值型產品,主動控制約束中短存續期產品規模,大力發展長期保障類產品所致。」

加快多元渠道發展

在業內人士看來,作為銀行系保險公司,深化母子協同,為廣大銀行客戶提供綜合化保險服務也是銀行系保險公司的必然發展之路。

「作為銀行系保險公司,銀保渠道是我們先天的優勢,下一步公司將攜手大股東,通過加大客戶分類和精細化管理,開發適合銀行客戶的專屬保險產品等舉措,繼續保持銀保渠道的優勢。」工銀安盛相關負責人也表示,多元渠道均衡發展是公司一直以來追求的目標。據其透露,2018年一季度,工銀安盛個險、團險及中介業務渠道期交保費合計佔比34%,較去年同期提升了17個百分點,多元渠道建設效應顯現。

銀保渠道更多銷售的是中短期分紅險、年金保險等理財型保險為主,對於銀行系險企而言,快速發展長期保障型產品並不容易。

工銀安盛相關負責人表示:「公司根據監管要求主動停售中短存續期產品,開發長期保障型產品。下一步,公司將繼續加強『以客戶為中心』的經營理念,圍繞客戶需求,不斷創新產品開發能力,完善客戶服務,提升客戶體驗,從而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脫穎而出。」據其透露,下一步,公司將重點關注健康保障、養老等服務民生的業務領域,繼續促進公司業務發展,提升公司競爭力。

而對於中郵人壽,2018年公司將推進產品引領,形成層次豐富、競爭有力的產品新格局,遵循保險業特別是壽險業務的規律,堅定不移地回歸保險本源,更加關注客戶需求,更加優化豐富產品體系,更加提升專業化服務能力,大力發展長期儲蓄和風險保障型產品。

農銀人壽相關負責人表示:「在償二代體系指引下,公司從規模擴張型轉向資本主動約束型,主動控制約束中短存續期產品規模,大力發展長期保障類產品,繼續以客戶為中心進行營銷服務,加強業務規劃。2017年,公司向保監會備案的產品中長期保障類產品佔比達到93%。同時公司積極建立以客戶為中心的營銷服務體系,推動各條線的交叉銷售,同一產品在所有渠道實現上線,充分發揮銷售隊伍的營銷合力,在加大銀保渠道轉型力度的同時,推動多渠道整合發展。」

(實習生胡琳對本文亦有貢獻)

本文來源:每日經濟新聞 責任編輯:張梅_NF2100

相關焦點

  • 險企3季度成績單:40家壽險環比負增長 45家財險虧損
    其中單季虧損超過5億元的壽險公司二季度有4家,三季度無。一二季度合計虧損超過10億元的前海人壽,三季度一舉盈利超過30億元,直接拉升了壽險公司整個三季度的業績。也在一定程度上遮蔽了三季度的不樂觀之情況。這一年,轉讓萬科A,出清中炬高新的前海人壽投資收益頗豐。
  • 盈虧險企佔比「平分秋色」 四家虧損超10億元
    近期,隨著保險公司償付能力報告陸續披露,壽險公司今年上半年的盈利情況也隨之出爐。據《證券日報》記者不完全統計,除上市險企及旗下壽險公司、安邦系旗下壽險公司等險企之外,已有67家壽險公司披露了二季度償付能力報告。其中,有34家盈利,合計淨利209億元;33家出現虧損,合計虧損90億元。   值得關注的是,壽險公司今年上半年淨利潤出現分化。
  • 背靠大樹好乘涼的《鐵血戰士2018》豆瓣為何只給5分?
    背靠大樹好乘涼的《鐵血戰士2018》重啟自1987年施瓦辛格主演《鐵血戰士》的《鐵血戰士2018》可以說是背靠著一棵不錯的大樹。背靠大樹好乘涼的《鐵血戰士2018》前一秒仍在肆意殺人的鐵血戰士毫無緣由地變成送溫暖的熱心公益者,沒有前言也沒有後續,這樣突兀的劇情銜接在《鐵血戰士2018》中還有很多,在此就不一一列舉了。
  • A股七家未盈利生物藥企兩家破發 還有多家「趕考」科創板
    自2020年1月A股迎來首家未盈利企業迄今,已有澤璟製藥、君實生物、康希諾、前沿生物、神州細胞、艾力斯、百奧泰七家未盈利生物醫藥企業登陸A股。與此同時,還有多家未盈利藥企正在「趕考」科創板。  《經濟參考報》記者梳理發現,上述生物醫藥企業上市以來股價表現迥異。
  • 超15家壽險公司發布2019理賠報告 哪些重疾最可怕?
    截至目前,超過15家壽險公司發布了2019年理賠報告,《每日經濟新聞(博客,微博)》記者梳理發現,「癌症、心臟病、腦血管疾病」仍是最為高發的重疾。近年來健康險保費高增長,但從人均保額來看,重疾險保額仍明顯不足,有壽險公司數據顯示,重疾人均賠付僅約11萬元,此外,意外賠付僅為8萬元,這意味著客戶在應對死亡風險時準備不足。
  • 醫療器械上市公司上半年僅4家虧損 邁瑞醫療淨賺超34億
    73家企業僅4家虧損相較於其他醫藥細分行業,醫療器械行業相對穩定,在73家上市企業中,69家在上半年實現盈利,僅有4家出現虧損,50家企業實現上半年淨利潤同比上漲,其中有5家企業同比增長幅度超過1000%,分別為英科醫療(2611.87%)、康泰醫學(1820.05%)、振德醫療(1544.74%)、東方生物(1477.45%)、達安基因(1186.48%)。
  • 這8家機場在疫情下的利潤率,是否仍「碾壓」航司?
    疫情下各家航司均出現不同程度的虧損,那麼機場在此次危機中的生存環境又如何呢?以下是8家機場公司(集團)提交清算所的財報。不過,航班量降幅小不代表盈利能力一定更高,通過剔除規模效應更反映盈利能力的淨利潤率,可以看出在疫情下,上海機場集團的虧損相對更少、盈利能力更強。而重慶機場虧損相對最多。【相關:內幕丨免稅店1000元買瓶神仙水,機場提成430!】
  • 半年虧1.8億英語流利說擬上市:先當獨角獸再談盈利?
    而據其招股書,2015年至2017年,滬江年度淨虧損為2.8億元、4.22億元、5.37億元,淨虧損額度呈一再擴大趨勢,僅此三年總虧損額度就超過12億元。此外,主打在線青少兒英語的51Talk,2016年6月在美上市,其招股書數據顯示,2013-2015年間,51Talk淨虧損分別為1779.6萬元、1.017億元、3.271億元。
  • 從虧損到持續盈利,51Talk做到了
    11月23日,51Talk發布2020財年Q3財報,營收為5.39億元,同比增長31.8%,毛利率為72.8%,同比增長1.2個百分點;Non-GAAP淨利潤3850萬元,GAAP淨利潤3160萬元,經營性現金流1.86億元,比上年同期增加0.63億元。
  • 解碼眾安2019財報:虧損幅度收窄保險業務實現盈利
    來源:經濟觀察報經濟觀察網 記者 姜鑫 2019年眾安在線依然處於虧損狀態,但保險業務終於實現了盈利。3月23日,國內首家網際網路保險公司眾安在線(6060.HK)發布2019年業績報告。數據顯示,報告期內,眾安在線實現總保費收入146.296億元,同比增長30%。
  • 16家公司的上半年:13家賺錢,2家虧損超千萬
    16家以衍生品和玩具為主營業務的公司,有13家賺錢了,但只有4家做到了營收及扣非淨利潤雙增長。 這個夏天,《哪吒》帶給行業的驚喜不僅僅是超49億元的票房驚喜。 還有衍生品。 8月10日,其官方授權手辦眾籌金額破400萬元,打破了中國動畫電影周邊的眾籌紀錄。
  • 英語流利說半年虧1.8億仍上市:先當獨角獸再談盈利?
    我們在多家網站新聞資訊欄檢索「流利說」,發現信息量都過千條,「上市」、「虧損」則成為最新消息標題中的兩大關鍵詞。  有媒體梳理發現,除了流利說外,此前已成功在美國上市的教育企業51talk、樸新教育等上市前均屬於虧損狀態,而兩個月前擬赴港上市的滬江也顯示其處於虧損狀態。  如今,那些虧損上市的教育企業是盈是虧?
  • 美國航司四巨頭上半年虧損148億美元
    盈利方面,去年同期淨利潤為8.47億美元,今年淨虧損43.08億美元,比去年同期下跌608.62%。而據美航此前披露的年度報告,該公司2008年淨虧損21億美元,2009年淨虧損15億美元。如今,2020年上半年的虧損額就已超過以往業績最糟糕的兩個年份虧損之和。
  • 8家企業上榜 大投行出手 更有這些...
    在首批科創板受理企業出爐後僅三個工作日,上交所就公布了科創板第二批獲得受理企業的名單,有8家企業榜上有名。8家企業包括華興源創、微芯生物、特寶生物、二十一世紀空間技術、虹軟科技、光峰科技、貝斯達、科大國盾。
  • 信泰人壽3.5億存款違規被罰60萬,11家股東有8家存在股份被凍結或質押
    此外,獨角金融(微信公號:Uni-fin)發現,信泰人壽目前的11家股東中,有8家存在股份被凍結或被質押的情況。211家股東有8家存在股份被質押或凍結據天眼查顯示,信泰人壽股份有限公司成立於2007年5月18日,註冊資本為50億元人民幣。
  • 寒武紀上市:虧損 11.8 億,30家資本圍獵、估值500億,晶片時代的...
    不過,招股書據顯示,2017年-2019年,寒武紀營收分別為784.33萬元、1.17億元和4.44億;同期虧損金額分別為3.81億元、4104.65萬元、11.79億元,三年虧損超16億元。「寒武紀」在招股書中,對於上市後可能出現的累計虧損甚至持續虧損,以及正在日益加劇的市場競爭風險其實也做出了預期。首先,市場風險或長期存在。國內企業中,華為海思及其他晶片設計公司日漸進入市場,公司面臨著市場競爭進一步加劇的狀況。
  • 上海人壽這款大蘑菇真是逆天了,買定期壽險選它絕對沒錯!
    婚後方知責任重,養兒更覺千斤擔,這時候,定期壽險以其獨特的高槓桿優勢,成為保障家庭、轉嫁風險的最好工具。市場上的定期壽險產品非常多,簡直是「亂花漸欲迷人眼」,讓人無從下手,但買保險的原則是,只買對的,不買貴的。在這裡,筆者就直截了當的推薦這款真正對的產品給大家——上海人壽大蘑菇定期壽險。
  • 86家上市公司85%業績飄紅
    此外,3家金剛線企業上半年也均盈利,其中恆星科技0.445億元,東尼電子0.29億元,岱勒新材0.02億元。二、電池、組件企業:73%盈利在發布半年報的15家電池、組件企業中,11家企業盈利,4家企業業績虧損,6家企業上半年淨利潤同比去年增加,9家同比減少。
  • 醫療器械上市公司上半年僅4家虧損羅氏HIV定性檢測試劑獲批
    醫療器械上市公司上半年僅4家虧損,邁瑞醫療淨賺超34億有媒體數據整理發現,在73家醫療器械上市公司中,回歸A股兩年的邁瑞醫療憑藉34.54億元的淨利潤,成為上半年最能賺錢的企業。相較於其他醫藥細分行業,醫療器械行業相對穩定,在73家上市企業中,69家在上半年實現盈利,僅有4家出現虧損,50家企業實現上半年淨利潤同比上漲。
  • 7-Eleven的擴展之路遭遇「扯後腿」,將關閉1000家未盈利便利店
    日本7-Eleven(7-11)母公司7&I控股(Seven & i Holdings)宣布,將關閉1000家未能盈利的7-11便利店。另外,旗下伊藤洋華堂(Ito Yokado)、SOGO及西武百貨的多家地區分店也會結業,並裁員約3000個職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