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維爾號》是2017年出的一部Mini太空喜劇,講述300年後一艘太空探索船奧維爾號跟隨地球星際艦隊的冒險旅程。劇中有一個人物被網友們戲稱為「核桃精」——二副柏圖斯,不得不說刷劇的過程中,這個角色佔據了很多網友的話題中心,包括我。
那柏圖斯是什麼人呢?他是外星人,莫克蘭族人,這個種族的特性是只有一個性別——男性,繁殖靠卵生。
然後在某個視頻的評論裡,我看到了這樣的話,大意是男性基因XY,女性基因XX,當科技發展到可以單性生殖的時候,男性基因不僅有X,還有Y,比女性更有存留優勢。
那麼這有可能嗎?表面看似乎挺有道理,然比爾·布萊森在《人體簡史:你的身體30億歲了》一書中有提到「在人體中,Y染色體只有大約70個基因,其他染色體則有多達2000個以上的基因。1.6億年以來,Y染色體一直在萎縮。按照它目前的惡化程度,再過460萬年,它就會完全消失。」這樣看男性的危機更大哦。
比爾·布萊森是誰呢?他是科普巨著《萬物簡史》的作者,英國皇家學會榮譽院士,詹姆斯·喬伊斯獎、塞繆爾·詹森獎等多個文學獎獲得者,更因文學貢獻獲得大英帝國官佐勳章。時隔17年之後,他出版了這本關於人體科普的巨著——《人體簡史:你的身體30億歲了》。
看完這本書,你會多了很多奇奇怪怪的知識,對自己的身體也會有更深的認識,想了很久不知道要怎麼給你們總括一下這本書的具體內容。後來,看到書封面上的宣傳語,覺得太合適了:《人體簡史:你的身體30億歲了》是一部從頭講到腳、從裡講到外、從30億年前講到今天的人體百科全書。
沒錯,人類的大腦本來就進水了,大腦的75-80%的成分是水,剩下的才是脂肪和蛋白質。這三種普通物質,組合起來卻能思考、記憶、視覺、審美等等,是不是很神奇!
大腦的體重僅佔我們身體的2%,但卻要消耗身體20%的能量,對新生兒來說大腦的消耗甚至不低於65%,所以你可以看到新生兒大部分時間都是在睡覺的。所以,當多思多慮的時候會發現對能量的需求很大,而當你很餓的時候,思考已經遠離你了。
大腦是沒有感覺的器官,也從未能見到這個世界(畢竟拿出來我們就掛了),但我們對於整個世界所感知的一切又偏偏來自於這個只存在於寂靜和黑暗中的器官。對於大腦而言,世界就像是一股電脈衝,但我們感覺到的世界卻是立體的、多彩的,換言之我們看到的只是大腦創造的世界,而非世界本來的面貌。
所以世界的豐富多彩,其實只是頭腦的創造,比如我們看到樹木是綠色的、天空是藍色的,但事實上與視網膜碰撞的光線粒子卻是沒有顏色的。
人的一生中有將近三分之一的時間處於睡眠狀態,睡眠是很重要的一件事,因為長時間缺乏睡眠,人會死。1989年芝加哥大學曾經做過一個實驗:讓10隻老鼠保持保持清醒直到死亡,大概11-32天之後,老鼠死亡了。通過檢查,它們身上並沒有任何可以解釋死亡的異常現象,看起來就像它們的身體放棄了。
至今,關於「睡眠」仍然還有很多神秘的地方,但人們通過研究也了解到睡眠和大量的生物過程有關,比如鞏固記憶、恢復荷爾蒙平衡、清除大腦中累積的的神經毒素、重置免疫系統等等。
比如為什麼我們睡覺一般不會從床上掉下來?相關研究表明,當我們睡覺的時候,大腦中是有某一個部分充當著哨兵一樣的角色,時刻警惕並跟蹤著我們身邊的真實世界。這種現象或許可以追溯到原始時代,那時候人類還睡在樹上,時刻必須注意不從樹上掉下來,長久的基因記憶保留了下來。
比如喝咖啡為什麼可以提神?那是因為我們會想睡覺、睏倦是大腦中的化學物質腺苷,積累的腺苷越多,就會越困。腺苷是為細胞提供動力的能量密集小分子ATP(三磷酸腺苷)輸出的產物,而你清醒的時間越久,這種物質就會產生越多。而咖啡恰恰可以中和這種腺苷,因而也就能夠提神。
前面說過,比爾·布萊森在書中提到如果Y染色體按照目前的退化速度,那麼在460萬年後將會徹底消失。那麼這是都意味著人類很可能進入單性繁殖時代?作者給出的答覆是:不一定,因為Y染色體會消失,但是決定性別特徵的基因可以轉移給其他染色體。
然而作者同時也提出,性別其實並非必需的,自然界中已經有很多的生物體選擇放棄了性別,比如熱帶地區的綠色小蜥蜴就徹底拋棄了雄性。這種綠色小蜥蜴是通過產卵的方式進行繁殖,這些卵其實就是母體的克隆體,100%繼承了母體的全部基因。
而傳統的性別遺傳,你的基因最多只能遺傳一半給下一代,然後一代又一代地不斷減少。但基因的混合和匹配卻讓我們獲得了多樣性,這讓我們的安全和適應力更強,同時讓我們可以不斷進行演變。總之,未來一切皆有可能。
在《人體簡史》中像這樣的冷知識,有很多詳盡的描述,涉及人體方方面面,比如口眼耳鼻、手腳、神經、疼痛、臟腑、骨骼、直立行走、免疫系統……而實際上我喜歡這本書,除了它本身豐厚的知識含量外,還因為作者布萊森嚴謹的寫作態度。
這本書他花了17年的時間才寫成,這些是因為他不僅去查閱大量的資料,還親自探訪了牛津大學、哈佛大學、史丹福大學等18個國際領先的學術研究和醫療機構,與38個醫學領域內的國際頂尖學者、專家、醫生進行深度訪談,足跡遍布英國、美國、荷蘭。
在讀書的過程中,你會經常浮現「為什麼會這樣呢?我們不知道。」這樣的想法,可見我們對於自己的身體太不了解了。「認識你自己」難道不應該是最要緊的事嗎?畢竟你的身體30億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