衝浪高手和科學家打造超自然波浪—新聞—科學網

2021-01-09 科學網
「魔法」召喚完美浪花 衝浪高手和科學家打造超自然波浪

 

職業衝浪手Matt Wilkinson在人造浪花中衝浪。圖片來源:WSL

這是一場科學家和衝浪高手聯手對「無盡之夏」的複述。這部經典的1966年的紀錄片,追蹤了兩個環遊世界的衝浪者尋找完美波浪的腳步。

好的衝浪波浪是罕見的,即使所有的力量能聚集在一起,「魔法」也是轉瞬即逝。很少有海灘的底部輪廓可以把湧浪轉化成衝浪者想要的波浪,即使能轉化,波浪膨脹的大小、角度、周期性等特性,外加不斷變化的風和潮汐的波動,也意味著完美波浪十分稀少。

近日,在距最近海灘175公裡的美國加利福尼亞中部農場,衝浪冠軍和流體力學專家聯手改變了這一局面。

完美浪花

在一個700米長的人工湖上,他們設計了一種系統,可以將一個被稱為水翼的金屬葉片拖過水麵。由此產生的湧浪能掠過湖底,科學家已經藉助超級計算機的幫助精確設計了湖底輪廓。於是,它將波浪一次又一次變成了神秘完美的衝浪波。

能翻轉多變海洋的專業衝浪者也震驚於Adam Fincham用「魔法」召喚出的波浪。科學家和衝浪高手聯袂創造了這個完美波浪:Fincham是南加州大學研究員,而Kelly Slater曾前所未有地獲過11次世界衝浪冠軍。

去年9月,18名職業衝浪者來到了這個所謂的「衝浪牧場」,參加「未來經典」比賽。該比賽是為了評估衝浪池的性能能否作為世界衝浪聯盟巡迴錦標賽的比賽地。這場模擬大賽由世界衝浪聯盟主辦,相關人員將使用大屏幕監控器精選各波浪和慢鏡頭回放。「他們為衝浪者創造的波浪是首屈一指的。」參賽選手Adrian Buchan說。他在今年的巡迴賽中排名第十五。

Fincham的同事跟衝浪者一樣也對該工作印象深刻。德國卡爾斯魯厄技術學院專門從事環境流體力學的機械工程師Olivier Eiff說,科學家研究波浪通常側重於其對侵蝕、海洋—空氣間的氣體交換和海濱結構的影響。但創造波浪是對流體力學的令人生畏的挑戰。「這是一個令人難以置信的工作。」Eiff說,「我不知道還有誰有膽量去碰這樣一個複雜的問題。」

如果像衝浪牧場支持者希望的那樣,人們能在世界各地建立類似的波浪池,這將從根本上改變衝浪世界。但在衝浪博客圈裡,也有人擔憂 「Kelly波浪」會剝奪衝浪運動的自然魅力,並可能造成大批新人進入,破壞海洋的寧靜。

但支持者遠遠多於反對者。「世界上最好的衝浪將來自阿肯色州小石城。這是一場巨大革命的開始。」1968年衝浪世界冠軍Fred Hemmings說。

「瘋狂創意」

實際上,衝浪池可以追溯到50多年前,但即使是最好的人造池與一個好的海洋衝浪地相比也顯得蒼白。在海洋中,當水深大約是連續波峰之間距離(波長)的一半時,風暴產生的表面重力波在深水中滾動,並只與海底或淺灘相互作用。然後發生三件事:波長縮短、高度增加和波峰的移動速度比波谷快。當波浪的高度與水深相同時,波浪就會破碎,衝浪者能破浪而行。

如果底部的輪廓正好,風從陸地吹到海中,或者仍然靜止,那麼水面隆起就變成了一個破碎的波浪,能量損失能向左右均勻地分布,白色的水像徐徐關閉的幕布在波浪的表面移動。較陡的波浪可以形成一個管道,讓更多技術嫻熟的衝浪者在其中滑行幾秒鐘。在海浪中滑行30秒便是非常長的行程,而很少有地方能持續產生這樣的波浪卷。

2006年,世界上最著名的衝浪選手Slater找到Fincham。當時,Fincham致力於在水槽中模擬自然水波。「我不知道他是誰。」Fincham說。在牙買加長大的Fincham在來到南加州大學後才開始衝浪。

當時,為了開發完美波浪,Slater創立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公司,並立刻聘請了Fincham。

Fincham有瘋狂的創意,並「冥頑不靈」。他發表了諸如用數字粒子成像測速儀測量在旋轉分層流體中網格湍流衰減這樣深奧主題的論文。但Slater開玩笑說,他和Fincham都有一點強迫症。「如果你的團隊沒有一個充滿激情的人,就很難用不同的方式做事。」Slater說。

當時,Slater想要一種高功能的管浪——能夠無止境翻卷的波濤。Fincham回想道:「很顯然,他想要他的那種波濤。它必須是管狀的、有力量、耐久,還必須以一種能操控的辦法構成。」

實驗室裡的水箱通常會產生幾釐米高的波浪,這可以用線性方程來描述:你能可靠地預測出什麼東西產生了。

但科學家正設法通過陡波的非線性力釋放產生一個更大的水面隆起,包括湍流、緩慢移動的薄層 (邊界層)和整個水體的振蕩「湖震」。「非線性無處不在。」Eiff說,這導致極難「畫出」一條人工波。

另一方面,有關波浪創造的科學文獻並不深入。Fincham和Slater的美國專利申請書也僅僅參考了兩篇相關科學論文,且都由19世紀70年代的著名物理學家、數學家撰寫。所以Fincham和Slater只能依靠自己。

他們是在實驗室的造波水槽中開始的。而許多造波水槽使用撥片、柱塞、沉箱或其他策略有效地把水拋到空中,但Fincham的團隊設計了一個部分淹沒在水裡的水翼。當它穿過水池時,水翼將水撥動到一側(但不是向上),然後將其拉回以「恢復」被它推開的一些水。結果就形成物理學家口中的孤立波,它模擬了開放洋面上的單個隆起。

乘風破浪

然後,Slater的衝浪經驗也開始參與其中。他說:「Fincham的工作是弄清楚如何產生波浪,我的工作是弄清楚如何打破它。」

這需要一個很淺的「珊瑚礁」,而且,只有合適的形狀才能把一個海浪變成完美衝浪波。為了調整池底的形狀,團隊將Slater的經驗輸入超級計算機進行模擬。在電腦模擬中,波是代表空氣和水的數百萬網格。

科學家計算每一個網格以及它們的相互作用,從而模擬進化的波浪。未參與該項目的南加州大學流體力學專家Geoffrey Spedding表示,這種計算「在數學上是驚人的」。

Fincham團隊將實驗室發現轉移到衝浪牧場—— 一個原本是人工滑水湖的矩形水池。水翼機停在幾米深的水中,並被附在一個大小相當於幾輛火車車廂的裝置上,它沿著一條軌道運行,速度達到每小時30公裡。

該系統能產生一個超過2米高的孤立波。遊泳池底部鋪著有彈性的瑜伽墊,並在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斜坡,而這決定了波何時何地被打破。此外,水翼制動器還可以調整波浪的大小和形狀,以適應不同的技能水平。

水翼在池中移動,形成一個從右到左的波浪。巨大的水槽可以起到減震器的作用,減少從池壁反彈回來的水,但需要3分鐘才能讓水面平靜下來。然後,水翼從池中返回,形成一個相反方向的波浪。這段行程可以持續長達50秒,而波浪交替「雕刻」出巨大的浪卷。

在9月舉行的比賽中,曾6次贏得女子衝浪世界冠軍的Stephanie Gilmore在浪卷中滑行了令人震驚的14秒。

除了為奧運會提供一項新穎的比賽項目,這些人造波浪還可以作為高級衝浪者的訓練平臺,以及初學者的可控學習裝置。這一商業潛力使得世界衝浪聯盟控股公司收購了Slater公司的控股權。加州聖地牙哥的一位發明家Tom Lochtefeld說:「這些海浪太棒了,每個人都會愛上衝浪。」

Fincham預測,有一天可能會出現一種衝浪波浪,能進行不可思議的操作,例如在環形迴路裡翻筋鬥。「我們已經得到了完美的自然波浪,而且,這很酷。」他說,「但我們能否製造一種幾乎顛覆自然的超自然浪潮呢?」

也許,他們已經創造出了一些超自然的東西。(張章編譯)

《中國科學報》 (2017-11-20 第3版 國際)

相關焦點

  • 500kW鷹式波浪能發電裝置「舟山號」交付—新聞—科學網
    王振鵬/供圖 6月30日上午,自然資源部海洋可再生能源專項資金項目「南海兆瓦級波浪能示範工程建設」首臺500kW鷹式波浪能發電裝置「舟山號」在深圳正式交付。據悉,該裝置由中國科學院廣州能源研究所研發設計、招商局重工(深圳)有限公司建造,是我國單臺裝機功率最大的波浪能發電裝置。
  • 多名科學家寄語中國科學報和科學網—新聞—科學網
    祝願《中國科學報》及科學網與時俱進,成為科研人員流連忘返、賞心悅目的百花園。 ◆姬揚(中國科學院半導體研究所研究員) 《中國科學報》和科學網讓我更好地獲取國內外科技新聞,同時還可以了解高層領導和先進人物對國內外科技現狀和發展趨勢的看法。
  • 動物界中的衝浪高手,太有意思了
    於是擔任衝浪與立式單槳衝浪教練就開始到哪都帶著——在車上、在街上,還有在腳踏車後頭的拖車上。「山羊其實是遊泳好手;我想一般人並不知道這點,」說。想當然耳,自然界中不是只有家畜才會衝浪:有些野生動物如河馬、鱷魚、鴨子和海豚等,都是天生的衝浪高手。
  • 蜜蜂在其創造的波浪上衝浪至安全區,大自然依然是技術創新的燈塔
    慢動作攝像機顯示了蜜蜂翅膀的運動是如何產生波浪的。研究發現,當蜜蜂落入水中時,它們會產生自己的漣漪,然後滑翔到乾燥的陸地上。2016年經過加州理工學院的米利肯池塘時,他看到一隻蜜蜂在水面上產生波浪。他想知道一種會飛的昆蟲是如何在水中前進的。
  • 澳大利亞男子將老鼠馴成衝浪高手(高清組圖)
    國際在線專稿:據英國《太陽報》6月29日消息,39歲的澳大利亞男子西恩·威爾莫特酷愛衝浪,他竟然將4隻寵物鼠也訓練成了「衝浪高手」。這些老鼠坐在特製的小型衝浪板上,在當地黃金海岸的水面上自由滑翔。(李金良)  木炭的爪子緊緊抓住衝浪板。西恩訓練老鼠從未出現溺死事故,他總是盡力保證老鼠的皮毛乾燥。他甚至為這些老鼠製造噴氣雪橇、輪船以及豪華公寓,讓它們好好放鬆。
  • 科學家破譯老鼠「語言」—新聞—科學網
    雄性老鼠在打架時會發出一種尖銳的叫聲,在逃跑和追逐其他雌性時也會發出不同的叫聲。
  • 小小輔導員打造「科技館好聲音」—新聞—科學網
    本次「小小輔導員」培訓班在7月中旬通過線上形式徵集到100名8到11歲青少年的報名視頻,經過專業表演老師和科學老師的線上評審,選拔出了25位小朋友。他們被分成5組,共同打造今年的「科技館好聲音」。7月29日,2020年「小小輔導員」培訓班正式拉開帷幕,活動設置了開班儀式、物理課程、劇本編寫、舞臺技巧、節目編排等環節。
  • 上海自然博物館舉行「與科學家面對面」科普活動—新聞—科學網
    「與科學家面對面」在自博館地下二層中庭火熱開展。 今年活動現場首次推出「與科學家面對面」直播間,直播主角就是來自現場各個展位的專家,他們在直播間與主持人就展示內容和相關熱點話題進行更深入探討,回答現場觀眾的提問,不能到現場的觀眾也可以通過收看線上直播與現場專家互動。
  • 中國科學家首獲任意水深中的極限高波浪—新聞—科學網
    波浪是船舶與海洋工程結構設計中最重要的外部環境因素之一,深入理解波浪的生成、演化和傳播機理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應用價值。
  • 科學家研發新螢光顯微鏡—新聞—科學網
    新顯微鏡藝術圖  圖片來源:日本德島大學 在最近發表在《科學進展》上的一項研究中,科學家開發了一種不需要機械掃描就能獲得螢光壽命圖像的新方法。 螢光顯微鏡廣泛用於生物化學和生命科學,因為它允許科學家直接觀察細胞及其內部和周圍的某些化合物。螢光分子能吸收特定波長範圍內的光,然後在較長的波長範圍內重新發射。然而,傳統螢光顯微技術的主要局限性是其結果難以定量評價,而且螢光強度受實驗條件和螢光物質濃度的顯著影響。現在,日本科學家的這項新研究將徹底改變螢光壽命顯微鏡領域。
  • 記中科院廣州能源所100kW漂浮式波浪能電站—新聞—科學網
    會發電的「輪船」 「從2009年開始,先後投放4臺1/2比例樣機入海,在這個過程中還不斷針對樣機存在的缺陷進行改進,最終才成功地在大海中安置眼前的這個裝置,大海不同於陸地,同樣功率的機器,在惡劣自然條件下要經過更多的檢驗。」 承擔波浪能電站項目的團隊負責人遊亞戈告訴《中國科學報》記者。
  • 聚焦中微子-新聞專題-科學網
    科學網作為以網絡社區為基礎構建起面向全球華人科學家的網絡新媒體,利用網絡平臺優勢,2012年3月8日第一時間網絡同步直播中微子實驗結果新聞發布會>;並於3月14日在網際網路上率先推出在線訪談《聚焦大亞灣中微子實驗》,邀請大亞灣反應堆中微子實驗項目主要參與人、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員,科學網知名博主曹俊、邢志忠兩位老師同廣大網友交流。
  • 2020海南親水運動季風箏衝浪邀請賽海口開賽
    央廣網海口11月21日消息(記者朱永)11月21日上午,2020海南親水運動季風箏衝浪邀請賽在海口假日海灘開幕。共有來自遼寧、四川、福建、廣西、北京、海南、安徽、上海、廣東、吉林等10個省/市約52名風箏衝浪選手參加了本次比賽。
  • 1千瓦自航式波浪能裝置河試成功—新聞—科學網
    本報訊(記者朱漢斌 通訊員徐超)1月7日,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支持下,經過四年的攻關,中國科學院廣州能源研究所自主研發的1千瓦自航式波浪能小型樣機在廣東順德容奇西江河面航行試驗成功
  • 科學家發現「新地球」—新聞—科學網
    其中兩顆行星離恆星很近,分別每10天和16天繞一圈。但是由於TOI 700d處於宜居帶,它的表面或大氣中可能有液態水——大多數科學家認為這是外星生命存在的先決條件。維吉尼亞州費爾法克斯市喬治梅森大學天文學家Peter Plavchan在會議上說,這使它成為一個科學家可以探索行星如何從這些圓盤中誕生的「實驗室」。
  • 中國科學報社與細胞雜誌社籤署戰略合作協議—新聞—科學網
    他表示,中國科學報社現已打造形成了包括《中國科學報》、《醫學科學報》、科學網、《科學新聞》雜誌、系列新媒體公眾號等在內的全媒體平臺,在中國科技新聞領域和科學家群體中深具影響力,並力爭成為世界了解中國的第一窗口。陳鵬指出,近些年來,《細胞》雜誌在中國得到了越來越多的科學家及公眾的認可,相信在雙方的共同努力下,「中國科學家與CELL PRESS」項目會越做越好。
  • 與10大神奇動物一起玩轉衝浪(圖)
    我們來看看以下十種被放在衝浪板上做十指吊(用兩腳十指勾住衝浪板前端),衝浪等運動的動物。10. 羊駝秘魯衝浪高手多明戈是訓練小狗衝浪第一人。但是後來他發現這並無挑戰性。作為一名高級衝浪手,他決定帶一隻名為皮斯科的羊駝衝浪。
  • 科學家發現兼具低熱導率和高剛性的新材料—新聞—科學網
    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研究員李昺和張志東等科研人員與合作者發現,二磷化銅(CuP2)晶體兼具高聲速和低熱導率,與常規低熱導率材料低聲速
  • 對於世界上很多人,一提到「夏天的英國」,就會想到網球和衝浪
    雖然這項室內運動可能看起來像網球和壁球的古怪組合,但它的技術、戰術和規則可比找們今天的網球更加複雜和難。如果您在冬季遊覽倫敦,您可以欣賞室內ATP巡迴賽總決賽( ATP World Tour Finals)。該項賽事將於倫敦東南部格林威治( Greenwich)附近的O2體育館(O2 Arena)舉行,屆時將吸引眾多頂尖選手。
  • 科學家發現增加水稻分櫱數和產量的重要基因—新聞—科學網
    SD1和HTD1等位基因在現代水稻育種中的導入模式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