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家首獲任意水深中的極限高波浪—新聞—科學網

2020-12-06 科學網

 

波浪是船舶與海洋工程結構設計中最重要的外部環境因素之一,深入理解波浪的生成、演化和傳播機理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應用價值。我國科學家最近在這一領域取得突破性進展。5月22日,記者從上海交通大學獲悉,該校船建學院廖世俊研究小組首次成功求解任意水深中的極限高波浪,豐富和加深了人們對非線性波浪的認識和理解,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

據悉,相關研究成果近日發表於國際著名學術期刊《流體力學》(Journal of Fluid Mechanics)雜誌。

求解具有最大波高的二維行進重力波是流體力學中的經典問題,當水深較淺和波高較大時,波浪的控制方程具有強非線性,數學上頗難求解,即使大多數傳統方法(如攝動法)在計算過程中都不得不採取一些外推技巧(如帕德近似)來增大收斂範圍。

「值得強調的是,當前沒有任何一種解析和數值方法能給出二維極限斯託克斯波在極淺水深中的波面」。廖世俊教授說,研究人員應用「同倫分析方法」首次成功求解任意水深中具有極限波高(最大波高)的二維行進重力波之收斂解,並成功給出不同水深(包括極淺水)中波峰呈120度尖角的收斂的波面,說明了不同的波浪理論(斯託克斯波浪理論,橢圓餘弦波理論和孤立波理論)實際上均可統一到Stokes波浪理論框架中。

據介紹,「同倫分析方法」由廖世俊教授1992年原創性提出,並歷時20餘年堅持不懈地完善和發展。它克服了攝動方法的局限性,是一種不依賴物理小參數的解析近似方法,可以求解不含有物理小參數的強非線性問題,其解通常可在整個物理參數範圍內有效,已被廣泛應用於求解科學和工程中的許多強非線性方程。

廖世俊教授以「求解力學中強非線性問題的同倫分析方法及其應用」榮獲2016年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唯一完成人)。Sardanyes等歐洲學者曾載文指出,同倫分析方法是「一個重要的裡程碑」。

專家表示,這項研究再一次顯示了「同倫分析方法」的原創性及其在求解具有挑戰性的強非線性問題上的潛力。

相關焦點

  • 500kW鷹式波浪能發電裝置「舟山號」交付—新聞—科學網
    「舟山號」交付現場合影 500kW鷹式波浪能發電裝置王振鵬/供圖 6月30日上午,自然資源部海洋可再生能源專項資金項目「南海兆瓦級波浪能示範工程建設」首臺500kW鷹式波浪能發電裝置「舟山號」在深圳正式交付。據悉,該裝置由中國科學院廣州能源研究所研發設計、招商局重工(深圳)有限公司建造,是我國單臺裝機功率最大的波浪能發電裝置。
  • 衝浪高手和科學家打造超自然波浪—新聞—科學網
    很少有海灘的底部輪廓可以把湧浪轉化成衝浪者想要的波浪,即使能轉化,波浪膨脹的大小、角度、周期性等特性,外加不斷變化的風和潮汐的波動,也意味著完美波浪十分稀少。 近日,在距最近海灘175公裡的美國加利福尼亞中部農場,衝浪冠軍和流體力學專家聯手改變了這一局面。
  • 國際首本極端科技專業期刊獲第一個影響因子—新聞—科學網
    近日,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創辦的國際首本極端科技專業學術期刊《極端條件下的物質與輻射》(簡稱MRE) 獲得自2016年創刊以來的第一個影響因子——2.931,在SCIE收錄的
  • 半潛式多浮子波浪能轉換裝置獲發明專利—新聞—科學網
    本報訊 中國科學院廣州能源研究所盛松偉、王坤林、遊亞戈完成的「一種半潛式多浮子波浪能轉換裝置」近日獲國家發明專利授權。
  • 中國科學家提出宇宙學新模型—新聞—科學網
  • 中國科學家國際首獲水合離子原子級解析度圖像
    孫自法 攝  中新網北京5月14日電 (記者孫自法)記者從中國科學院獲悉,中國多個科研團隊合作,繼2014年獲得世界首幅亞分子級解析度的水分子圖像後,水科學領域近日再獲重大突破,在國際上首次得到水合離子的原子級解析度圖像,並在此基礎上發現一種水合離子輸運的幻數效應。中國科學家這一重要科研成果,已於當地時間14日獲國際權威學術期刊《自然》在線發表。
  • 中國科學家破解光合作用最重要「超分子機器」—新聞—科學網
    5月20日,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在北京召開新聞發布會宣布,該所柳振峰研究組、章新政研究組與常文瑞-李梅研究組通力合作,首次解析了菠菜光系統II-捕光複合物II超級膜蛋白複合體(PSII-LHCII supercomplex)的高精度三維結構。該項研究工作於北京時間5月19日在《自然》(Nature)期刊作為長篇主題論文(Article)在線發表。
  • 科學網—波浪能發電裝置「舟山號」交付
    500千瓦鷹式波浪能發電裝置「舟山號」 王振鵬供圖   本報訊(記者朱漢斌 通訊員鄭望舒)6月30日,自然資源部海洋可再生能源專項資金項目「南海兆瓦級波浪能示範工程建設」首臺500千瓦鷹式波浪能發電裝置「舟山號」在深圳正式交付。
  • 中國科學家研製世界上首座波浪能獨立發電站
    新華網北京1月24日電(俞錚常璐)中國科學家正在開發世界上首座集發電、充電和海水淡化功能於一體的波浪能獨立發電系統,該系統足以提供200戶人家左右的沿海小鎮的居民用電。  中科院廣州能源研究所海洋能實驗室首席科學家遊亞戈研究員24日在接受記者電話採訪時說,他們研製的波浪能獨立發電系統最近進行的一次實海況試驗取得成功,這表明,中國科學家在波浪能穩定發電這一全球至今沒有解決的難題上已取得了突破性進展。他們研發的儲能穩壓系統為專利技術,領先於國際同行。本次試驗後,他們將在現有系統上安裝蓄電、發電、波浪能製備淡水以及各種自動保護和控制系統。
  • 中國科學家探測到黑洞周邊氣體響應的突變信號—新聞—科學網
    中國科學家探測到黑洞周邊氣體響應的突變信號「複合時標」法成功獲取星系中心超大質量黑洞周邊電離氣體密度
  • 中國科學家獲2020年度「洪堡研究獎」—新聞—科學網
    版權聲明: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科學報、科學網、科學新聞雜誌」的所有作品,網站轉載,請在正文上方註明來源和作者,且不得對內容作實質性改動;微信公眾號、頭條號等新媒體平臺,轉載請聯繫授權。郵箱:shouquan@stimes.cn。
  • 廖世俊小組證明穩態共振波存在—新聞—科學網
    本報上海1月25日訊(記者黃辛)今天,記者從上海交通大學獲悉,該校教授廖世俊研究小組應用「同倫分析方法」,首次從理論上獲得無限和有效水深中的穩態共振波系
  • ...兆瓦級波浪能示範工程建設」項目首臺500kW鷹式波浪能發電裝置...
    「南海兆瓦級波浪能示範工程建設」項目首臺500kW鷹式波浪能發電裝置「舟山號」正式交付 2020-07-02 廣州能源研究所   6月30日,由中國科學院廣州能源研究所研發設計、招商局重工(深圳)有限公司建造的自然資源部海洋可再生能源項目「南海兆瓦級波浪能示範工程建設」首臺500kW鷹式波浪能發電裝置「舟山號」交付儀式舉行。
  • 中國科學家與「Cell Press」-新聞專題-科學網
    「2016中國科學家與Cell Press」 特刊 (2017年4月)     本刊將梳理2016年度在《細胞》雜誌及其子刊以中國內地為第一完成單位的研究論文,對中國科學家在生命科學和醫學領域所做出的科研成果進行系統的介紹。
  • 中國科學報社與細胞雜誌社籤署戰略合作協議—新聞—科學網
    攝影李星傑 中國科學報社與細胞雜誌社戰略合作籤約儀式暨「中國科學家與他表示,中國科學報社現已打造形成了包括《中國科學報》、《醫學科學報》、科學網、《科學新聞》雜誌、系列新媒體公眾號等在內的全媒體平臺,在中國科技新聞領域和科學家群體中深具影響力,並力爭成為世界了解中國的第一窗口。陳鵬指出,近些年來,《細胞》雜誌在中國得到了越來越多的科學家及公眾的認可,相信在雙方的共同努力下,「中國科學家與CELL PRESS」項目會越做越好。
  • 記中科院廣州能源所100kW漂浮式波浪能電站—新聞—科學網
    此時,空中雨點飄灑,十餘分鐘的顛簸後,在萬頃碧波中看到中國科學院廣州能源所研製的100kW漂浮式波浪能裝置。 項目組科學家告訴記者:「在以前的波浪能發電裝置比例樣機投放後,確實出現過遇大颱風後受損的情況,後來我們在研製過程中發明了蓄能型系泊技術和下潛避颱風技術,其中100kW鴨式裝置採用放氣方法,使鴨頭完全埋入水中,只留鴨背在水面上,可以有效降低波浪的載荷,實現裝置的『自我保護』,從而提高了裝置的抗颱風能力。」 波浪大小並不穩定,如何保持輸送穩定?
  • 中國科學家發現收集波浪能新途徑
    波浪能的研究是海洋能源開發利用的熱點。然而,傳統的基於電磁發電技術的波浪能發電裝置在低頻低振幅的海浪作用情況下,很難有效的發揮發電效果。值得一提的是,摩擦電納米發電機(TENG)作為新一代的能源器件,能夠有效地將低頻和低振幅的機械能轉化為電能,為從海浪能中獲取能量提供了一種新的實用途徑。  近日,浙江大學海洋學院海洋電子與智能系統研究所納米能源研究團隊,利用生活中常見的氣球製作成了可用於收集波浪能的多倍頻高性能摩擦納米發電機。
  • 中國科學家發現收集波浪能新途徑
    【點擊右上角加'關注',全國產經信息不錯過】波浪能的研究是海洋能源開發利用的熱點。然而,傳統的基於電磁發電技術的波浪能發電裝置在低頻低振幅的海浪作用情況下,很難有效的發揮發電效果。值得一提的是,摩擦電納米發電機(TENG)作為新一代的能源器件,能夠有效地將低頻和低振幅的機械能轉化為電能,為從海浪能中獲取能量提供了一種新的實用途徑。 近日,浙江大學海洋學院海洋電子與智能系統研究所納米能源研究團隊,利用生活中常見的氣球製作成了可用於收集波浪能的多倍頻高性能摩擦納米發電機。
  • 中國科學家解讀2016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新聞—科學網
    北京時間10月4日下午 拓撲描述的是當一個物體在未被撕裂的條件下,被拉伸、扭曲或變形時保持不變的特性。拓撲學的目標是通過一些基本特徵如坑洞的數量,來描述形狀和結構。因此,從拓撲方面來說,一隻馬克杯和一個硬麵包圈是一樣的,因為它們都只有一個開口,而蝴蝶脆餅則不同,因為它有兩個開口。 「三個人最主要的貢獻就是把拓撲的概念用到了物理學上。」中科院物理所所長王玉鵬接受《中國科學報》記者採訪時說。
  • 高活性析氫催化劑設計獲進展—新聞—科學網
    中國科學院上海矽酸鹽研究所研究員劉建軍團隊和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教授範紅金團隊合作研究,在二維硫屬化合物二硫化鉬(MoS2)面內催化結構設計方面獲重要進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