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世俊小組證明穩態共振波存在—新聞—科學網

2020-11-27 科學網

 

本報上海1月25日訊(記者黃辛)今天,記者從上海交通大學獲悉,該校教授廖世俊研究小組應用「同倫分析方法」,首次從理論上獲得無限和有效水深中的穩態共振波系,率先從理論上證明了「穩態共振波」的存在。相關研究成果近日發表於《流體力學雜誌》。

廖世俊說,波浪共振是一類非常有趣的物理現象,在波浪和海洋工程領域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美國科學家Phillips教授1960年提出波浪共振條件。1962年麻省理工學院一位教授發現共振波的各個波幅呈周期性變化,從而其波浪譜(波能分布)一般都隨時間發生周期性的變化。半個世紀以來,國際流體力學界一直希望能找到波浪譜(波能分布)不隨時間變化的「穩態共振波系」,但都未獲成功。

在這項研究中,廖世俊小組首次從理論上證明了穩態共振波系的存在。同時,該小組利用上海交大海洋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國際先進的風浪流水池,又首次用實驗證實了穩態共振波系的存在。廖世俊表示,該理論和實驗研究豐富和完善了共振波浪理論。

「同倫分析方法」是廖世俊教授1992年原創性提出的一種求解強非線性問題的數學方法。「穩態共振波浪」的發現,再一次證實了「同倫分析方法」的新穎性和潛力。

《中國科學報》 (2015-01-26 第4版 綜合)

相關焦點

  • 交大應用"同倫分析方法" 首次驗證"穩態共振波"存在
    東方網1月22日消息:近日,上海交通大學廖世俊研究小組應用「同倫分析方法」,首次從理論上獲得無限和有效水深中的穩態共振波系,並在流體力學國際知名雜誌《流體力學雜誌》上發表2篇相關論文,率先從理論上證明了「穩態共振波」之存在。  波浪共振是一類非常有趣的物理現象,在波浪和海洋工程領域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
  • 「生物共振波」查過敏?不靠譜
    過敏的治療關鍵在於找出引發過敏反應的源頭,而近年來一種名為「生物共振波」的技術,已成為許多醫院防治過敏的「王牌」。它的效果如何呢?在日前舉辦的第11屆協和過敏性疾病國際高峰論壇上,北京協和醫院變態反應科專家認為,「生物共振波」缺乏檢測、治療過敏的科學依據,類似的不正確、不規範診治方法,造成了部分過敏性疾病的過度診斷,給患者帶來不必要的心理和醫療負擔。
  • 日本科學家abc猜想證明將發表—新聞—科學網
    8年前,日本數學家望月新一當時用共長達500多頁的四篇論文,表示自己解決了abc猜想,引發學界討論,然而很少有數學家能夠理解;8年後,從未停止奮鬥的望月新一終於得到了肯定,據
  • 「生物共振波」查過敏?不靠譜
    原標題:「生物共振波」查過敏?不靠譜 眼睛癢、鼻癢、打噴嚏、流清鼻涕、鼻塞、咳嗽、哮喘……你是否也有這樣的症狀?每年立秋後,長江以北地區的「夏秋季花粉症」就開始爆發。此後的兩三個月內,上千萬名過敏患者不同程度地被上述症狀困擾。過敏的治療關鍵在於找出引發過敏反應的源頭,而近年來一種名為「生物共振波」的技術,已成為許多醫院防治過敏的「王牌」。
  • 「生物共振波」過敏原檢測儀被指國際無人用、國內受熱捧
    央廣網北京7月22日消息(記者任夢巖 實習記者孫嘉雨)據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導,不用抽血、不用皮試,只要患者拿著電極檢測十幾分鐘,一臺所謂的「生物共振波」檢測儀,就能快速知道你對哪些物質過敏。如此「先進」的過敏原檢測儀自2003年從德國引進後,得到了廣泛推廣,全國多家三甲醫院都在使用這樣的儀器。
  • 中國科學家首獲任意水深中的極限高波浪—新聞—科學網
    5月22日,記者從上海交通大學獲悉,該校船建學院廖世俊研究小組首次成功求解任意水深中的極限高波浪,豐富和加深了人們對非線性波浪的認識和理解,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 據悉,相關研究成果近日發表於國際著名學術期刊《流體力學》(Journal of Fluid Mechanics)雜誌。
  • 巨齒鯊也有育兒所—新聞—科學網
    2010年,英國威爾斯斯旺西大學古生物學家Catalina Pimiento帶領的研究人員發現了巴拿馬海岸附近存在巨齒鯊育嬰地的潛在證據。在1000萬年前的遺址上,巨齒鯊留下了一些幼年的牙齒,這是鯊魚化石記錄中唯一留下的,因為它們的骨骼是軟骨製成的,這表明幼年巨齒鯊可能曾在那裡生活過。但目前還不清楚這一發現是一次性的還是廣泛存在。
  • 媒體:戳穿「生物共振波」治過敏的偽科學有多難?
    原標題:戳穿「生物共振波」治過敏的「偽科學」這麼難?有些醫生不願戳破生物共振波治過敏的「偽療法」,有些醫院積極申請一些並不可靠的業務,背後原因或許在於一個字:利。據中國之聲報導,常規的過敏原檢測方法是皮膚測試和抽血化驗兩種。
  • 德國生物共振波過敏源檢測被指不靠譜 偽科學變高科技
    德國「生物共振波」過敏源檢測被指不靠譜? 偽科學變身高科技國內登上大雅之堂央廣網北京7月21日消息(記者任夢巖 實習記者孫嘉雨)據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導,感冒發燒了,去醫院打點滴,要打青黴素?先做皮試!這可能是很多人都有過的經歷。大家都知道,這是為了看看你是不是過敏。
  • 戳穿「生物共振波」治過敏的「偽科學」這麼難?
    然而,從2003年開始,一種叫做「生物共振波」檢測、治療過敏的技術從德國引進國內,隨後,全國多家醫院甚至三甲醫院都購買了此類設備。然而,從其母國——德國傳來的消息卻是,已經有多家學術期刊刊登過該技術不能檢測過敏的文章。  醫學以人的生命為代價,本來不得有任何的敷衍與馬虎。可所謂的「生物共振波治過敏」在咱們這兒的某些醫院通行已久。為什麼會出現如此情況呢?背後的原因顯然需要「解鎖」。
  • 科學家破譯老鼠「語言」—新聞—科學網
    部分原因在於,將一隻老鼠發出的聲音與另一隻老鼠的行為聯繫起來存在技術挑戰。   美國德拉瓦大學心理和腦科學系的Joshua Neunuebel領導的研究小組使用一種名為DeepSqueak的機器學習軟體,在一個專門的錄音室裡,將超過11.1萬隻老鼠的叫聲,與超過3.2萬隻雄性和雌性小鼠的各種行為進行了比較。
  • 穩態經濟學助力高質量發展
    打破經濟「無限增長論」針對傳統經濟發展模式所帶來的一系列危機,1973年,美國生態經濟學家赫爾曼·戴利在借鑑西方古典經濟學家靜態經濟思想的基礎上,正式發表了《走向穩態經濟》文集。這標誌著現代穩態經濟學的形成。穩態經濟學強調資源的絕對稀缺決定了經濟不可能無限增長。
  • 日本數學家宣稱證明質數之間深層聯繫猜想—新聞—科學網
    日本京都大學數學家Shinichi Mochizuki公布了有關abc猜想(abc conjecture)長達500頁的證明。 abc猜想於1985年由David Masser和Joseph Oesterle分別獨立提出。與費馬大定理(Fermat’s Last Theorem)相比較,abc猜想可能沒有那麼出名,但在某些方面它更為重要。
  • 失去Y染色體的尼安德特人—新聞—科學網
    在新的研究中,凱爾索的研究小組設計出一套探針。尼安德特人的染色體和現代人類染色體大部分相似,但DNA探針仍能捕獲不同的鹼基對。藉助現代男性Y染色體的小塊DNA序列,該探針可以識別古老的男性Y染色體DNA並與之結合。 凱爾索等人檢測了3名尼安德特人的Y染色體碎片,這3人大約生活在3萬8千年至5萬3千年前的比利時、西班牙和俄羅斯。
  • 競技智慧機器人 感受科技魅力—新聞—科學網
    同時為了使更多的學生走近機器人、走近智能科技,機電學院組建了10餘個大學生機器人興趣小組,為學生科技創新注入源頭活水。   版權聲明: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科學報、科學網、科學新聞雜誌」的所有作品,網站轉載,請在正文上方註明來源和作者,且不得對內容作實質性改動;微信公眾號、頭條號等新媒體平臺,轉載請聯繫授權。郵箱:shouquan@stimes.cn。
  • 青蛙是怎麼變綠的—新聞—科學網
    研究小組在其他八種樹蛙的淋巴中發現了類似的蛋白質。相關成果近日發表於美國《公共科學圖書館·綜合》。 科學家研究了斑點刺蛙白天休息或晚上棲息的植物,發現它們的顏色和亮度與植物非常匹配。膽綠素結合蛋白使青蛙的顏色得以進化微調,導致這種生物在森林中「消失」。
  • 聚焦中微子-新聞專題-科學網
    科學網作為以網絡社區為基礎構建起面向全球華人科學家的網絡新媒體,利用網絡平臺優勢,2012年3月8日第一時間網絡同步直播中微子實驗結果新聞發布會>;並於3月14日在網際網路上率先推出在線訪談《聚焦大亞灣中微子實驗》,邀請大亞灣反應堆中微子實驗項目主要參與人、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員,科學網知名博主曹俊、邢志忠兩位老師同廣大網友交流。
  • 繪製植物科學的分子圖—新聞—科學網
    德國慕尼黑工業大學的蛋白質組學和生物分析教授Bernhard Kuster解釋說:「要形成這些蛋白質模式,不僅重要的是組織中存在哪些蛋白質,更重要的是數量。」例如,與光合作用機制有關的蛋白質主要存在於樹葉中,也存在於種子中,但含量要低1000倍。 研究小組利用生化和高通量分析方法對擬南芥模型進行了檢測,以發現更多關於其分子組成的信息。相關論文近日刊登於《自然》。
  • 基因重組讓植物也能吃肉—新聞—科學網
    為了找出這些上述植物是如何進化出陷阱成為肉食性植物的,德國維爾茨堡大學計算與進化生物學家Jrg Schultz和植物生物學家Rainer Hedrich領導的研究小組對維納斯捕蠅草、囊泡貉藻和匙葉茅膏菜的基因組進行測序。然後,將其與其他9種植物的基因組進行比較,其中包括一種肉食性豬籠草植物、非食肉性甜根菜和木瓜屬植物。
  • 免疫細胞缺陷或成衰老元兇—新聞—科學網
    與正常小鼠(左)相比,右側小鼠的T細胞線粒體存在缺陷 相關研究5月21日發表於《科學》,據該雜誌報導,有業內人士評價該研究是「把代謝、炎症和衰老直接聯繫在一起的絕佳結果」,澳大利亞墨爾本皇家理工大學的免疫學佳凱麗·奎恩(Kylie Quinn)表示:「他們做的工作非常徹底」,足以證明小鼠迅速老化是T細胞導致的。 T細胞會隨年齡增長而表現不佳,人的抵抗力會變得越來越弱,這也是老年人更易受感染、對疫苗反應更差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