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海學者發現新物種海南缺翅蟲 是昆蟲綱活化石
視覺中國 圖 中新社上海10月28日電:上海師範大學28日在滬披露,該校生命與環境科學學院昆蟲學研究室青年教師殷子為博士等在國際動物分類學著名期刊《Zootaxa》發表論文,報導了繼上世紀70年代以來,中國大陸發現的第三種缺翅目昆蟲物種——「海南缺翅蟲」。
-
盤點世界上還存活著的動物活化石
隨著地球的變動很多史前動物都慢慢滅絕,但在地球上還有一些歷史久遠而未被滅絕的動物,被人們稱為動物活化石。美國《連線》雜誌網站最近對自然界中的12種堪稱活化石的動物進行了盤點,迄今只發現兩條的皺鰓鯊、金色的「火星」螞蟻等古老物種均上榜。這些物種歷經數百萬年進化,幾乎沒有任何變化。
-
重慶新發現13種中藥材植物 首次見植物界的活化石
原標題:重慶新發現13種中藥材植物 首次見植物界的活化石 華龍網訊 (記者 李珩 實習生龔曉菲)7月23日,記者從重慶市衛生局獲悉,全國第四次中藥資源普查試點在我市已完成野外調查採樣。此次普查中,我市新發現13種中藥材植物。
-
臺師大科研團隊發現樹蛙新種「太田樹蛙」
臺師大科研團隊發現樹蛙新種「太田樹蛙」 2017-09-19 15 生命科學系教授林思民在19日於臺北舉行的學術研究成果發表記者會上介紹,約5年前,臺師大研究團隊與臺灣自然科學博物館等機構合作,經過DNA(脫氧核糖核酸)鑑定研究,在臺灣從宜蘭縣往西、臺灣西北部平原一直到雲林以北的區域所發現的,是傳統認為的「正宗」日本樹蛙。但花蓮臺東地區和臺灣南部的樹蛙,與前者的遺傳差異在16%以上,可能是一個尚未被科學描述的新物種。
-
我國發現第2隻蛩蠊目昆蟲
我國第2隻蛩蠊的野外生態照片 宋克清/攝[科學網 陳丹報導]記者從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了解到,繼中科院動物所王書永高級工程師於1986年首次在東北長白山發現中華蛩蠊Galloisiana sinensis之後,今年該所博士生宋克清在新疆喀納斯又發現了1隻雌性蛩蠊,是我國蛩蠊目昆蟲第2隻標本。
-
環江世界自然遺產地已被發現有100多種珍稀動植物
以環江世界自然遺產地為中心的黔南-桂北一帶現已被證實為世界上第4個洞穴生物多樣性熱點地區,且為唯一地處亞熱帶的熱點地區。」田明義教授介紹。以環江世界自然遺產地為中心的黔南-桂北一帶現已被證實為世界上第4個洞穴生物多樣性熱點地區,且為唯一地處亞熱帶的熱點地區。」田明義教授介紹。
-
印度-亞洲大陸碰撞帶野外地質考察指南
該帶主要包括北部的日喀則弧前盆地、南部的雅魯藏布蛇綠巖(亦可簡稱為雅江蛇綠巖)及伴生的增生楔(圖0-4)。圖0-4 雅魯藏布江縫合帶地質單元組成日喀則弧前盆地是世界上弧前盆地的典型,可與美國西部以Great Valley為代表的弧前盆地相媲美。它的研究對揭示活動大陸邊緣的物質循環意義重大。
-
野外考察是地質學研究的第一步
地質學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自然學科,野外工作很辛苦但也很關鍵,不過這只是地質學研究工作的第一步,後續還有大量的室內工作,如處理樣品、實驗分析、分析數據、歸納總結,最後將科研成果撰寫成科技論文發表在國內外雜誌上.野外工作隨不易,但我很享受在野外考察的過程,發現特殊的地質現象、樣品,猶如尋寶一般,讓人興奮,此外還能看到常人看不到的美景,多年以後留下的記憶往往是這些美好的片刻!
-
鱟蟲是活化石嗎
北方人將鱟蟲稱呼為馬蹄子,鱟蟲為學名,還有人稱它為王八蟲,也有人叫它水鱉子。南方多叫做三眼恐龍蝦,它在南方發現較少。鱟蟲是不折不扣的活化石, 它是一類非海相動物,化石時代最早發現於德國的上石炭統和美國的二疊系, 也曾在歐、亞、非三洲的三疊系、侏羅系和白堊系發現;新生代化石僅發現於蘇格蘭的漸新統。主要繁盛在中生代,並一直延續至今。
-
【蟲研捷報】一個新的缺翅目分類系統被提出
最近幾年,由於國內學者先後發表了一些缺翅蟲新種,缺翅目又一次進入了大眾的視野。而國際上對於缺翅目的分類學研究一直在進行。今年1月,國際昆蟲學雜誌 Insects 上刊登了捷克學者Ko árek等關於缺翅目系統學研究的論文。在文中,他們構建了一個全新的缺翅目分類系統。
-
我國發現第二隻蛩蠊目昆蟲
我國第二隻蛩蠊的野外生態照片。(7月24日宋克清攝於新疆喀納斯) 本報訊 記者近日從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了解到,楊星科研究組博士生宋克清在新疆喀納斯發現了1隻雌性蛩蠊,這是迄今為止我國發現的第二隻蛩蠊目昆蟲標本。經白明博士和王書永高級工程師共同鑑定,該蛩蠊為西蛩蠊屬Grylloblattella的1個新種,是世界上該屬發現的第3個種。
-
湖北發現植物「活化石」長果安息香 種群規模可觀
新華社武漢4月22日電(記者馮國棟、李思遠)湖北後河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日前發現我國特有瀕危植物種群——長果安息香。據介紹,這是後河保護區首次發現這一物種。種群生長良好,規模可觀。長果安息香又名長果秤錘樹,是中國特有的珍貴園林觀賞樹種,被稱為植物「活化石」。
-
5種延續至今的史前物種,它們比恐龍還要古老
目前在世界上的水母大約有250種,形態各異且多數具有劇毒。鸚鵡螺,在地球上經歷了數億年的演變,至今仍存活在熱帶印度洋之中,外型與生存習性也都幾乎沒有發生變化,被人譽為海洋中的「活化石」生物,且對人類研究生物進化方面具有極高的價值。新疆北鯢,目前是我國新疆地區史前唯一存活至今的有尾兩棲動物,起源於2.4億年前,比恐龍出現的時間要早。
-
科學家考察時發現奇特生物:改寫枯魯杜鵑「野外滅絕」的歷史
然而最近一段時間更是出現了一個奇怪的現象,那就是科學家在野外考察時,總能發現一些本來已經滅絕的野外生物,又再一次的出現了在我們的面前。那麼這其中又是因為什麼呢?,這種生物與之前被滅絕的枯魯杜鵑有著明顯的區別,隨後便,經過查閱大量的資料,發現了一些蹤跡,並且成功的找到了枯魯杜鵑的存在!
-
中緬野外聯合科考發現9個動植物疑似新種 孟加拉虎被觀測到
來源:央視網日前,中國、緬甸聯合團隊完成了在緬甸境內的第9次野外科考,採集到3300多份動植物標本,初步鑑定6個植物疑似新種、3個兩棲類動物疑似新種。孟加拉虎等大量瀕危物種也被科學家們觀測到,這些發現為東南亞生物多樣性調查和保護提供了新的科學數據。
-
「野外滅絕」的枯魯杜鵑重新被發現
近日,中國科學家在野外考察過程中重新發現早已被宣布野外滅絕的枯魯杜鵑,由於目前僅在野外發現一株,亟需進行「搶救性保護」。
-
石探紀科學團隊於緬甸琥珀中發現兩個缺翅蟲目新種【每日珠寶新聞】
近日,石探紀科學團隊殷子為(上海師大)、蔡晨陽和黃迪穎(南古所)等描述了兩個產自緬甸胡康河谷的缺翅蟲化石新種,並將它們分別命名為『森諾曼缺翅蟲Zorotypus (Octozoros) cenomanianus Yin, Cai
-
叢林「千裡眼」 唐家河野外巡護員六次邂逅野生大熊貓
馬文虎眼力極好,他一天到晚在唐家河轉悠,左邊一轉頭,嘿,斑羚,右邊一轉頭,喲,金雕,舉個相機瞄一瞄,哎呀,金絲猴……這都不算啥了,最讓人羨慕的是,他好像自帶吸引野生大熊貓的天賦,在青川唐家河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工作26年,6次在野外邂逅大熊貓並且拍下照片。 馬文虎是青川人,今年50歲,從24歲來到唐家河,他已有超過一半的人生在這裡度過。
-
雲南勐臘叫停捕捉野外螢火蟲 有「蟲頭」年入上百萬
「部分地方的『蟲頭』年收入能上百萬,而他們通常是年輕人,懂點網絡就能開網店。」一般由丈夫在外接生意、辦活動、找蟲源。妻子就在家運營網店、安排親戚幫忙收蟲,安排村民捕蟲等。辦活動都是賺取策劃費,也有和場地出租方(公園、景區、房地產)合作,門票分紅。江西贛州寧都的蟲頭也會到雲南、海南、廣西收蟲。雲南有幾個大「蟲頭」都是湖南、江西過去的人。
-
7種已滅絕的動物 第4種在去年剛消失?
邊肖為每個人統計了7種滅絕的動物,其中第四種去年剛剛消失! 西非黑犀牛是黑犀牛的一個亞種,直到2011年人們調查後正式宣布該亞種滅絕後,才於2006年被發現。 夏威夷烏鴉(Hawaiian Crow),一種最初生活在夏威夷的烏鴉,現在已經在野外滅絕,所有現存的物種都是人工飼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