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哥說
筆者期待的一部電影,很可能流產了。
01
《球閃》的影視化
據說此書是大劉第一本長篇小說,在創作時,他發現自己肋骨疼痛,以為患了肝癌晚期,所以一直忍著疼痛在寫作,當時他認為這是他在世的遺作,後來發覺不過是肋骨組織損傷的病,而在這種環境正是許多偉大作品誕生的情景。
切入正軌,《球狀閃電》可以說是《三體》的前傳,也可以說是丁儀這個偉大物理家的基本原型塑造,《三體》的科學元素太多,用影視化呈現,對於中國不成熟的電影工業,確實是一個極大的挑戰,但是《球閃》可以說對特效要求不高,重在傳遞一種新思維,所以是最合適首次拍成科幻電影的。
大劉小說的魅力在於可以開闊你的視野,感受人類的渺小,更甚至將人類去中心化,看過《白堊紀往事》的人都懂這一點,而且我們可以看出作者對科技炙熱的崇尚,很大程度源於克拉克作品對他的影響,通過《與拉瑪相會》可以看出克拉克仍是痴迷於科學技術,而《球閃》更多的是偏向人文主義,書中思考了戰爭與和平,思考了武器對於人類社會的影響,更多的是在探討生存與道德孰輕孰重。
本書雖然比不上《三體》的科技爆炸,但是更有魅力的是新舊思維碰撞的火花,書中的林雲也是筆者認為他所有小說最成功的一個人物。
故事背景發生在第三次世界大戰,以中美為對立的一次末世之戰,在這種焦灼的背景下,各國都致力於研發新概念武器,而每一場武器的革命都會扭轉歷史的走向,中國的新概念武器部門開始了雷電武器的研發,同樣歐美國家的超前武器評估部門和蘇聯的新思維部門也開始了他們自己的武器研發。
在這樣複雜的格局下,故事線索人物「我」(陳博士),一夜之間他的父母均被球狀閃電化為齏粉,所以他將自己一生奉獻給了虛無縹緲的球狀閃電,他痛恨球閃,從此勵志解開球閃的謎團。
02
道德與生存
在現實世界球閃是真實存在的,並且歷史中有不少人目擊過它,但是由於無法量化研究,至今人們對球閃的認知幾乎為零,球閃是科學界無法解釋的一種自然現象,其中原作者就親眼目睹過一次。並且作者關於球閃現象的描寫均以現實為基礎,但是世間各國的科學家對球閃的解釋眾說紛紜,而作者以實際為基礎,構想了它最浪漫的存在方式。
像利刃一樣的林雲。如果要評價頭號主人公林雲,筆者最先想到的是《三體》裡維德,林雲就是女版的維德或者章北海,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為了終極目標不擇手段,但是筆者卻對這樣得角色持欣賞的態度,我相信原作者同樣以欣賞的姿態去眷顧他創造的這個角色。
林雲作為學者型的少校,由於早年母親死於基因蜂(新概念武器),從此對於武器癲狂的迷戀,對於個體而言,她的所做是不道德的,對於人類整體而言她是值得讚揚的,因為她研發的宏聚變平息了一場世界大戰,如同維德一樣,他研發了反物質武器,犯下反人類的罪行,但是他的終極決策是對的,光速飛船才是人類唯一的出路,所以你可以說他罪惡滔天,但是你永遠不會懂得他對人類那份冰冷的愛,歷史見證了他為了延續人類文明所做的貢獻。
劉慈欣的書總是上帝在毀滅人類,而世人眼中的惡魔在拯救世人,好人在毀滅世界,惡人在拯救世界,它顛覆了我們傳統的認知,那些滿口仁義道德的好人,往往在巨大災難面前,他們的仁慈會毀滅世界,因為在生存面前,道德總顯得蒼白無力。
03
新概念武器
在宇宙中,生存才是文明唯一的保證。就拿那次核電站事件來說,臭名昭著的反科學組織劫持了一群孩子和核電站,這些人厭倦科技,想讓地球回到田園時代,所以在直播核電站毀滅時對造世界造成的災難。仁慈的執行首長的想法是解救孩子們,這樣得結果顯然會犧牲幾個城市的生命(包括孩子),
而林雲的想法是用球狀閃電把孩子與恐怖分子一起毀滅成齏粉。許多人會以道德的名義去指控林雲是惡魔,但是她的做法是最明智的選擇,是無需爭辯的,在生存面前,道德只會成為人類的絆腳石。
關於新概念武器的認知。比如二戰時期蘇軍把炸彈幫在軍犬身上,去炸敵軍坦克;將強腐蝕溶液裝在昆蟲身上去腐蝕敵人的電路;液體地雷、基因蜂、球狀閃電等等都是新概念武器。
每次武器的革新都會扭轉一場世界大戰的局勢,如一戰的坦克,二戰的核武器,三戰的球狀閃電,這些在世人看來殘忍的武器,都扭轉過人類的命運,真的不敢想二戰時,如果德國人研發了核武器,真的會是世界末日。
球狀閃電的研究如同第二代的核武器,蘇聯人斥資巨額,並花費30年時光以失敗告終,歐美等國也在研究,越是殘忍的武器越要比誰更早研發出來。
04
利與害
林雲作為一個和平主義者,為何要花費這麼多精力去研究可以讓地球瞬間變為農耕時代的毀滅性武器,因為一位前蘇聯的女武器專家改變了她的世界觀,當年在越戰中,她的母親作為通訊兵,被這位武器專家研發的基因蜂蟄死了。她對林雲說過這樣一句話:
「那些可怕的武器,可能有一天會落到你的同胞和親人的頭上,落到你懷中嬰兒的嬌嫩肌膚上,而防止這事發生的最好辦法,就是搶在敵人或潛在敵人之前把它造出來!」
這段話徹底顛覆了林雲的世界觀,從此她一生著迷於大規模殺傷武器的研究。
其實那些研究超前武器的人並沒有錯,林雲也對哪位害死母親的蘇聯科學家沒過多責備,因為他們得初衷都是保護家人與國家,他們只是不想讓殘忍的事降臨同胞的頭頂。在世人的眼裡他們或許是惡魔,但是他們卻把最理智的愛給了他們的同胞。
劍能鑄成犁,犁亦能鑄成劍。任何一項重大的科技發明,它能造福人類,也能毀滅人類,陳博士與林雲在研究球閃時,出現了分歧,陳的父母死於球閃,他知道球閃殺人的殘忍,他再也不願意看到球閃作為武器殺人。
金色的森林分出兩條路,可惜他們不能同時去涉足,於是林雲選擇了人跡罕見那條路,而陳博士退出了球閃研究,去研發龍捲風預報系統,這就是陳博士的仁慈,他選擇了造福人類,卻沒想過獲得諾貝爾物理獎的他,成了屠殺國人的劊子手,
他的研究成果被美國用於製造龍捲風,在中美第一次交鋒時,一艘中國航母被美國製造的龍捲風以摧枯拉朽之勢餐食一空,此刻陳博士終於意識到了林雲是對的,可是一切為時已晚。
04
宏聚變
多數人的終點,不過是少數人的起點。得知江星辰遇難的林雲極度悲傷,她請命讓晨光特戰隊去摧毀敵人航母艦隊的反導系統,這是也該是球閃登上戰場舞臺的時候了。
由於球閃對於電磁脈衝的天生缺陷,還是被敵人預防了,行動的失敗讓林雲絕望了,她花費畢生精力研發的球閃徹底失敗了,物理學家丁儀第一次看到了這個剛強的少校,像小女孩一樣哭了,如同陳博士看到蘇聯人對球閃付出的巨大財力人力失敗後,那種看到了希望盡頭時的絕望。
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出林雲是對同胞持有憐憫之心的,她不是將別人的生命當做兒戲,她認為每一個軍人都要有為科學奉獻生命的精神,生而為人不應碌碌無為,新武器的誕生會挽回戰場無數戰士的生命。
丁儀點化了林雲,球閃的終點才是宏聚變的開始,球狀閃電本身就是一個宏電子高能狀態,同樣宏原子仍舊存在,也有宏物質,乃至宏宇宙,這一切是從科學到哲學的思考,然後他們發現了宏原子的弦,最終可以定向摧毀電腦晶片的宏聚變數學模型在鄭敏幫助下建立了,一種比核武器更滅絕人性的武器要問世了,決定人類留存的武器誕生,
可是上方下令停止實驗,認為宏聚變實驗有風險毀滅中國的軍事防禦,而林雲少校被隔離了,看著同胞扔在飽受戰亂之苦,國家快要滅亡之際,她怎能心安理得停下這一切,如同當初的維德一樣,準備與太空城的人決一死戰,他們是為自由而戰,而林雲是為不被毀滅而戰,世人的道德在生存面前真的不堪一擊,
林雲帶領部下奪下宏聚變的控制臺,不惜自我化為量子態,強行進行宏聚變實驗,那一刻全中國三分之一的國土淪為了農耕時代,得知消息的歐美聯軍停戰了,他們見識到了宏聚變的可怕性,他們也害怕全球退回那個磚木取火的時代。世界格局的平衡被打破後,只有擁有絕對毀滅對方的實力,才可以再次平衡,才有宣布和平的發言權。
05
刪減
全書的魅力所在通過科技的工具,讓讀者對生存與道德的唯妙的思考,借宏電子在量子態時的坍縮情況,去判斷觀察者的存在性,以至於發現了外太空文明的超級觀察者,一直在監視人類的一舉一動,並且描繪了一個架空量子態世界與宏宇宙的奇妙世界。
通過球狀閃電一個點,展開了更廣闊的視角,探討了更深刻的人性,筆者相信,人類有一天為了文明的延續,什麼事情都會幹出,這並不是天方夜譚,而是人類的本性。
最遺憾的是筆者看的是刪減版,部分對戰場殘酷的描述被刪減了,而筆者有看了本《全頻道阻塞幹擾》,這本很大程度是被刪減內容的番外篇,無論從哪方面看,作為《三體》前傳的本書,更適合作為中國第一部實質性科幻電影問世。